孩子戀物不是病!是從依戀轉獨立期的行為,但過分戀物要重視

2020-11-27 丁媽親子時光

同學家的女兒今年秋天上的幼兒園,每次上幼兒園必須要拿一個毛毛熊,一個又破又舊的毛毛熊。

聽老師說,小女孩在幼兒園幾乎和毛毛熊形影不離,一起吃飯、上廁所、午睡。


同學知道確實是這樣的,因為孩子在家也喜歡那隻髒兮兮的小熊,同學提出是要給孩子新買一隻小熊代替舊的,可是孩子不同意。

同學不免有點擔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樣正常嗎?

其實,同學家的孩子戀物習慣很多小孩子都有。

最容易讓寶寶產生依戀是一些比較柔軟的物品,比如小被子、小毯子、小枕頭、媽媽的乳房、頭髮、指頭、拳頭以及玩具、奶瓶等。

洪荒少女」傅園慧」,她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樂觀開朗,很多人會以為生活中的她一定很獨立很強悍。

事實是,她有一個讓人詫異的習慣——到哪都不忘了身上斜挎著一根紅圈圈。


剛開始大家以為是裝飾品,後來才知道這根紅繩不但有作用還有名字,它叫「摸摸」。

在參加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傅園慧睡覺時她要把「摸摸」放在床頭陪著她;

早上起來還沒睜開眼睛就伸手要「摸摸」;

並且起床洗漱後、吃飯時也得得背著「摸摸」。


甚至「摸摸」還陪著她去參加節目和比賽。

傅爸爸這樣解釋說:小時候傅園慧缺乏安全感,必須摸著一條毛巾才能睡,長大後毛巾變成了一根紅繩,幹什麼都離不開

同時傅爸爸覺得這挺正常,坦言說「小孩子都有這個習慣」。


確實很多小孩子都有這樣的戀物習慣,但是二十多歲還有這樣的習慣並不常見。

為什麼孩子有戀物行為?

在《新生兒嬰兒幼兒護理大百科》一書中說道:

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通常情況下,孩子從6個月開始就有了依戀的情感需求。

溫尼科特發現,很多孩子會在嬰兒階段喜歡一些柔軟的東西,比如毛毯、毛巾、毛絨玩具等。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孩子孩子就會選擇一個「次級喜歡」的物品替代媽媽的愛。

對孩子而言,這些替代品能幫助他們忍受不和媽媽在一起的痛苦。

胡萍在《善解童貞》中說:「依戀物對於孩子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玩具、一塊毛巾,而是他們適應這個新世界、新環境的情感拐杖。

「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而是「戀物」的源頭——安全感的缺 失。

如果孩子傷心、難過或者害怕、無聊時,而這時候媽媽恰好沒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就會尋找一個物品來代替媽媽,滿足自己的安全感。

每當孩子摸這個物品,或者聞這個物品時,內心的安全感就會變得十分充足,久而久之,就成為了孩子最依賴的東西。

實際上這是孩子將對父母親人的依賴轉移到物品上的表現。

孩子「戀物」不必強行戒掉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戀物後,擔心影響不好,就會採用強制的手段幫助孩子戒掉,例如,強行拿走依戀物,或者用語言提醒制止等。

這樣的做法不但不能起到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在動畫片《幸福是一條溫暖的毛毯》中,被強行要求戒掉毛毯的萊納斯出現傷心、無助、夜不能寐、甚至不能思考的情況。


強行戒掉的行為相當於直接把孩子的「安全感」搶走,可想而知,這會對孩子造成多麼大的傷害。

如何幫助孩子糾正過分的戀物行為

溫尼科特提出「過渡性客體在某一階段替代了母親的作用,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對兒童成長是必須的、有積極作用的。」

家長們不必過分擔心,通常情況下,當孩子開始社交,就會慢慢不再需要這些「過渡性客體」了。

也就是說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有了足夠的精神力量來面對各種變化時,自然而然的就會放棄這些所依戀之物。

但是如果孩子過分的依戀某樣東西,一刻也不能離開,幹什麼都要帶著,誰也不能碰不能洗,否則就會號啕大哭。

父母就要引起注意,這是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這樣下去會對孩子將來的社會交往帶來障礙,有必須進行幹預。

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法,不能採取強硬的手段。

1.高質量的陪伴

《超級演說家》李程遠演說的《陪伴》中提到:從小父母工作很忙,無人陪伴,哭鬧過後的他和家裡的毛絨狗熊成了「最好的玩伴」。


所以父母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多陪伴孩子,減少孩子獨處的時間。

如果父母要忙於工作,每天沒有大塊的時間,可以注重陪伴的質量,而非陪伴的數量。

在《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作者提出了「特別時光」,保證孩子會和父母單獨相處,相處時父母將注意力百分之百放在孩子身上,不要安排其他活動,不要受任何事情的幹擾,不要對孩子進行判斷和評價,全心全意的享受這一段快樂的時光。

每次時間也不用特別的長,15分鐘就可以。

2.多和孩子身體接觸


親子依戀是嬰幼兒時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它的表現之一,就是對皮膚和身體接觸的需要。

在一塊5分硬幣大小的皮膚上,就有25米長的神經纖維和一千多個神經末梢。當孩子被撫摸的時候,觸感通過皮膚的神經纖維傳輸到大腦,會明顯增強大腦的活力,這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更聰明,孩子的身體上也會放鬆,這有助於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我們每天需要4個擁抱來生存,8個擁抱來維持,12個擁抱來成長。

父母平時多擁抱和親吻孩子,多拍撫孩子的後背和頭頂。

3.不要硬性要求孩子獨睡

一開始讓孩子獨立入睡比較困難,媽媽們要多一些耐心,與孩子時一起面對睡覺分離,如果強行讓他獨睡,孩子會因為害怕而哭幾個小時,或者焦慮失眠,也有可能會導致寶寶睡覺障礙。

如果孩子害怕單獨入睡,媽媽應該陪伴著孩子,給他講故事或放鬆地坐在他的小床邊,一直到寶寶睡著為止。

特別注意的是,在寶寶入睡之前,不要急於悄悄地離開,那樣會引起寶寶的警覺,使他更難入睡。

同時還要告訴孩子,消除他的憂慮:「媽媽就在外邊,有什麼事情叫媽媽」、「媽媽在外邊的臥室,你不要害怕」之類的。

只要媽媽有足夠的耐心,堅持下來,寶寶最終都會獨立睡覺的,而不是強行讓寶寶獨立入睡。

寫在最後


社會心理學博士、南師大教授朱強表示:

「最初的安全感,來自於親密感。和母親之間的依附關係。安全感的問題解決了,孩子就不會有像傅園慧這樣,對某種物件有這麼強烈的代償需求了。」

所以,面對孩子的戀物小怪癖,父母需要包容和理解,不要如臨大敵地認為孩子出現了嚴重問題。

而是應該反省自身,多陪伴孩子,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相關焦點

  • 依戀布偶、小被子……孩子戀物是病嗎?父母該如何幹預?
    確實很多小孩子都有這樣的戀物習慣,但是二十多歲還有這樣的習慣並不常見。△為什麼孩子有戀物行為?在《新生兒嬰兒幼兒護理大百科》一書中說道: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通常情況下,孩子從6個月開始就有了依戀的情感需求。
  • 破舊的玩具孩子還捨不得扔,其實是「戀物」的緣故,家長要重視
    但因為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戀物行為,並不是特別了解,所以當孩子出現一些比較反常的舉動時,家長就會感到非常詫異。兒童心理研究專家魯道夫認為:"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戀物行為,其實和孩子的生理髮育以及心理敏感期有著一定聯繫。"所以家長對於出現戀物行為的孩子,一定要仔細地甄別與判斷,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的。
  • 孩子過分依賴安撫物怎麼辦?幾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其實這種行為不僅不是「戀物癖」,甚至連戀物都稱不上,只是一種本能的表現。所以說,孩子依賴慰藉物行為,嚴格意義上不能稱作「戀物癖」,因而爸爸媽媽不必太過擔心。當孩子」戀物」時,父母怎麼辦?,隨著年齡的增長,身上的戀物行為都會逐漸消失。
  • 孩子過分依賴安撫物怎麼辦?幾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如果寶寶天生就喜歡柔軟的、舒適的物品,因而常常會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對柔軟的物品具有好感,從而表現出「戀物」的行為。其實這種行為不僅不是「戀物癖」,甚至連戀物都稱不上,只是一種本能的表現。所以說,孩子依賴慰藉物行為,嚴格意義上不能稱作「戀物癖」,因而爸爸媽媽不必太過擔心。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對待孩子戀物行為,應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
    正確看待孩子的戀物行為1.孩子的戀物行為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家長們會發現,有戀物行為的孩子不會因為家長去上班或者突然消失而有大哭大鬧的舉動,這是因為被依戀的物品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特別是孩子醒來的時候沒有看到家長,小孩看到被依戀的物品就會感覺到安心
  • 孩子入睡要抱娃娃、摸被子,出現這些「戀物」行為父母要反思
    01.孩子「戀物」究竟是什麼?孩子「戀物」是一種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是孩子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所產生的行為。在孩子心中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某些物品對孩子來說就非常重要。一般來說,只要孩子情緒穩定、生長發育正常,孩子對物體的依戀就不是異常的,如果孩子必須抱著破舊的手帕才能入睡,這種情況父母可以不需要太過幹涉,更不要強行奪走,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證物品的衛生問題,讓孩子順其自然即可。其實「戀物」本身並不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任何消極影響,而「戀物」的根源也是由於孩子缺乏安全感導致的。
  • 孩子戀物癮背後竟是家長的原因?別讓你的行為毀了孩子
    ,他們的好奇心,正是幫助父母消除孩子戀物情結的一劑天然良藥。「過分喜愛」,是不正常的心理。孩子戀物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爸爸媽媽們不用過分緊張。父母不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他們對一些物品的依戀,是學習獨立和成長的表現,也是需要安全感的一種體現。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這種行為讓很多家長擔心,這會不會發展成為戀物症?移情物存在有它好的一面:可以讓孩子感到安心。孩子依戀移情物≠戀物癖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對某件物品的喜愛,會產生不好的後果,甚至以後會逐漸發展成為戀物癖。其實這種擔心著實有些杞人憂天。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這種行為讓很多家長擔心,這會不會發展成為戀物症?寶寶在幼年時期,心理和生理髮育不完全,他們會對父母有著強烈的依戀,隨著寶寶逐漸長大,他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和父母在一起,在和父母分開的時間裡,寶寶需要逐漸適應這個分開的過程。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多達70%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過戀物行為。這些讓他們依戀的物品作為「過渡對象」,能幫助孩子在和父母分開的時候,自我安慰,降低情感的受傷程度。
  • 放不下的毛毛熊,孩子的戀物行為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世界裡,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戀物行為,尤其是那些柔軟舒適,摸起來很舒服的物品更受寶貝喜愛。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心頭好的魔力戀物,源於對同伴的渴望在孩子看來,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不管是一隻玩具熊,還是一條小毯子,孩子都把這些東西當成了自己的親密朋友,尤其對於一些交際範圍較小的孩子,毛毛熊、小毯子就承擔了更重要的角色。
  • 孩子戀物行為,其實是對「假想夥伴」的依戀,父母應學會共情思維
    一、孩子出現戀物行為,其實是對「假想夥伴」的依戀1·對「陪伴」的渴望孩子的童年是最需要陪伴的,也是最需要安全感的。布娃娃能夠滿足他們這種最簡單的需要,能夠隨時隨地的都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孩子走到哪兒都能夠帶著他們。
  • 寶寶居然也會有「戀物情結」?背後原因竟然是家長做錯了…
    但這並不是成人所說的「戀物癖」。 一般來說,寶寶在6個月大時就可能發生戀物行為,2歲開始表現得更為強烈。寶寶2歲之前最可能對乳房產生依戀,這是一種對母體的依戀。2歲之後可能對奶嘴、奶瓶、毛毯和毛絨玩具等產生依戀。
  • 寶寶過分依戀,安撫物,必須解除,3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閨蜜家的孩子濤濤就是一個典型的戀物寶寶,閨蜜從孩子半歲之後就去了職場,讓寶寶和家裡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過周歲的時候,閨蜜把我們都喊到一起給孩子過周歲,當時就發現孩子有一個習慣,就是走到哪裡手裡都要抱著一個小熊。有時候小熊掉到地上髒了,濤濤不管它是否乾淨直接撿起來繼續抱著。
  • 孩子過分依賴安撫物,應強行戒除?2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孩子產生依戀行為大多發生在6個月~3歲,2歲時往往最為強烈。這時如果一直由媽媽陪伴,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得特別好,戀物情結可能比較輕甚至沒有。對孩子來講,依戀物只是父母離開時的一個慰藉物,並不能代替父母來愛他們。父母要重視孩子的依戀物對孩子來說,成長的過程是與父母分離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十分艱辛的。依戀物能幫助孩子渡過這個艱難的時期。
  • 孩子戀物行為的秘密一次講透
    這裡澄清一個誤區,寶寶的戀物行為和成年人常說的「戀物癖」其實並不是相同的內容。不難發現,孩子的小時候的戀物行為如果沒有得到合理地解決,將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陪伴著孩子。想知道怎麼幫助孩子緩解戀物行為,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寶寶戀物行為出現的導火索。
  • 23歲傅園慧依戀「摸摸」,帶身上寸步不離,孩子有戀物癖該管嗎
    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就是非常的依戀某一樣東西,具體表現為要時刻見到或者觸摸到那樣東西,自己才會安心。其實這種行為是一種習慣,而習慣養成之後,就會非常難以割捨,而如果那樣依戀的物品沒有帶在身邊,或者不小心丟失了,那麼孩子可能會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
  • 孩子戒安撫奶嘴太困難?家長要了解孩子「戀物」背後的原因
    孩子的這種"戀物"行為讓很多父母都擔心和苦惱:孩子這樣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我是不是應該幫孩子糾正回來?其實我們還是要看孩子是否"過度戀物",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這是正常的行為,並不會上升到"戀物癖"的程度,家長沒有必要驚慌,很多孩子甚至成人都有這種習慣。比如去年很火的綜藝《我家那閨女》裡面的傅園慧,她身上就總是掛著一條紅色的繩子,還被叫做"摸摸"。
  • 傅園慧隨身攜帶「摸摸」,孩子的戀物情結,家長應該怎麼辦
    ,表現出的過分依戀行為,可以是睡覺不離身、出門一定要攜帶等。有很多家長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問題,就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心理上有一些問題啊,有的時候家長會強制性把孩子的依戀物拿走,幫孩子解決到這種行為。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這樣的行為叫做「戀物癖」,但是其實並不是這種事,這種行為其實是孩子的一種情感寄託。
  • 傅園慧「摸摸」不離身,孩子有戀物怪癖,父母要怎麼處理?
    這種異常的表現,會讓很多家長擔心,這是不是怪癖,要不要改正?其實,這種表現是「戀物情結」,通常發生在3-6歲的兒童身上,也有極少數可持續到成年。孩子出現戀物行為,主要是渴望獲得安全感和慰藉,對其成長沒有壞處。因為,有的孩子從小由父母撫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和父母的分離必不可少,戀物行為,可以有效幫助孩子緩解焦慮,適應獨立面對新環境。
  • 傅園慧常年背著一根紅帶子,孩子「戀物癖」,家長怎麼辦?
    相信細心的家長們會發現,當寶寶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會有那麼一段時間,十分地依戀某一玩具或者是毛毯、手帕等各式物件,不管是吃飯睡覺還是出去玩都一定得帶著,如果找不到的話便會大哭大鬧。不少家長們就會覺得孩子這種「戀物」的行為是不是有某種疾病?甚至還十分強硬地不讓孩子帶著他所依戀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