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布偶、小被子……孩子戀物是病嗎?父母該如何幹預?

2020-12-11 丁媽親子時光

同學家的女兒今年秋天上的幼兒園,每次上幼兒園必須要拿一個毛毛熊,一個又破又舊的毛毛熊。

聽老師說,小女孩在幼兒園幾乎和毛毛熊形影不離,一起吃飯、上廁所、午睡。

同學知道確實是這樣的,因為孩子在家也喜歡那隻髒兮兮的小熊,同學提出是要給孩子新買一隻小熊代替舊的,可是孩子不同意。

同學不免有點擔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樣正常嗎?

其實,同學家的孩子戀物習慣很多小孩子都有。

最容易讓寶寶產生依戀是一些比較柔軟的物品,比如小被子、小毯子、小枕頭、媽媽的乳房、頭髮、指頭、拳頭以及玩具、奶瓶等。

洪荒少女」傅園慧」,她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樂觀開朗,很多人會以為生活中的她一定很獨立很強悍。

事實是,她有一個讓人詫異的習慣——到哪都不忘了身上斜挎著一根紅圈圈。

剛開始大家以為是裝飾品,後來才知道這根紅繩不但有作用還有名字,它叫「摸摸」。

在參加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傅園慧睡覺時她要把「摸摸」放在床頭陪著她;

早上起來還沒睜開眼睛就伸手要「摸摸」;

並且起床洗漱後、吃飯時也得得背著「摸摸」。

甚至「摸摸」還陪著她去參加節目和比賽。

傅爸爸這樣解釋說:小時候傅園慧缺乏安全感,必須摸著一條毛巾才能睡,長大後毛巾變成了一根紅繩,幹什麼都離不開

同時傅爸爸覺得這挺正常,坦言說「小孩子都有這個習慣」。

確實很多小孩子都有這樣的戀物習慣,但是二十多歲還有這樣的習慣並不常見。

△為什麼孩子有戀物行為?

在《新生兒嬰兒幼兒護理大百科》一書中說道:

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通常情況下,孩子從6個月開始就有了依戀的情感需求。

溫尼科特發現,很多孩子會在嬰兒階段喜歡一些柔軟的東西,比如毛毯、毛巾、毛絨玩具等。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孩子孩子就會選擇一個「次級喜歡」的物品替代媽媽的愛。

對孩子而言,這些替代品能幫助他們忍受不和媽媽在一起的痛苦。

胡萍在《善解童貞》中說:「依戀物對於孩子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玩具、一塊毛巾,而是他們適應這個新世界、新環境的情感拐杖。

「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而是「戀物」的源頭——安全感的缺 失。

如果孩子傷心、難過或者害怕、無聊時,而這時候媽媽恰好沒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就會尋找一個物品來代替媽媽,滿足自己的安全感。

每當孩子摸這個物品,或者聞這個物品時,內心的安全感就會變得十分充足,久而久之,就成為了孩子最依賴的東西。

實際上這是孩子將對父母親人的依賴轉移到物品上的表現。

△孩子「戀物」不必強行戒掉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戀物後,擔心影響不好,就會採用強制的手段幫助孩子戒掉,例如,強行拿走依戀物,或者用語言提醒制止等。

這樣的做法不但不能起到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在動畫片《幸福是一條溫暖的毛毯》中,被強行要求戒掉毛毯的萊納斯出現傷心、無助、夜不能寐、甚至不能思考的情況。

強行戒掉的行為相當於直接把孩子的「安全感」搶走,可想而知,這會對孩子造成多麼大的傷害。

△如何幫助孩子糾正過分的戀物行為

溫尼科特提出「過渡性客體在某一階段替代了母親的作用,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對兒童成長是必須的、有積極作用的。」

家長們不必過分擔心,通常情況下,當孩子開始社交,就會慢慢不再需要這些「過渡性客體」了。

也就是說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有了足夠的精神力量來面對各種變化時,自然而然的就會放棄這些所依戀之物。

但是如果孩子過分的依戀某樣東西,一刻也不能離開,幹什麼都要帶著,誰也不能碰不能洗,否則就會號啕大哭。

父母就要引起注意,這是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這樣下去會對孩子將來的社會交往帶來障礙,有必須進行幹預。

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法,不能採取強硬的手段。

1.高質量的陪伴

《超級演說家》李程遠演說的《陪伴》中提到:從小父母工作很忙,無人陪伴,哭鬧過後的他和家裡的毛絨狗熊成了「最好的玩伴」。

所以父母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多陪伴孩子,減少孩子獨處的時間。

如果父母要忙於工作,每天沒有大塊的時間,可以注重陪伴的質量,而非陪伴的數量。

在《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作者提出了「特別時光」,保證孩子會和父母單獨相處,相處時父母將注意力百分之百放在孩子身上,不要安排其他活動,不要受任何事情的幹擾,不要對孩子進行判斷和評價,全心全意的享受這一段快樂的時光。

每次時間也不用特別的長,15分鐘就可以。

2.多和孩子身體接觸

親子依戀是嬰幼兒時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它的表現之一,就是對皮膚和身體接觸的需要。

在一塊5分硬幣大小的皮膚上,就有25米長的神經纖維和一千多個神經末梢。當孩子被撫摸的時候,觸感通過皮膚的神經纖維傳輸到大腦,會明顯增強大腦的活力,這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更聰明,孩子的身體上也會放鬆,這有助於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我們每天需要4個擁抱來生存,8個擁抱來維持,12個擁抱來成長。

父母平時多擁抱和親吻孩子,多拍撫孩子的後背和頭頂。

3.不要硬性要求孩子獨睡

一開始讓孩子獨立入睡比較困難,媽媽們要多一些耐心,與孩子時一起面對睡覺分離,如果強行讓他獨睡,孩子會因為害怕而哭幾個小時,或者焦慮失眠,也有可能會導致寶寶睡覺障礙。

如果孩子害怕單獨入睡,媽媽應該陪伴著孩子,給他講故事或放鬆地坐在他的小床邊,一直到寶寶睡著為止。

特別注意的是,在寶寶入睡之前,不要急於悄悄地離開,那樣會引起寶寶的警覺,使他更難入睡。

同時還要告訴孩子,消除他的憂慮:「媽媽就在外邊,有什麼事情叫媽媽」、「媽媽在外邊的臥室,你不要害怕」之類的。

只要媽媽有足夠的耐心,堅持下來,寶寶最終都會獨立睡覺的,而不是強行讓寶寶獨立入睡。

△寫在最後

社會心理學博士、南師大教授朱強表示:

「最初的安全感,來自於親密感。和母親之間的依附關係。安全感的問題解決了,孩子就不會有像傅園慧這樣,對某種物件有這麼強烈的代償需求了。」

所以,面對孩子的戀物小怪癖,父母需要包容和理解,不要如臨大敵地認為孩子出現了嚴重問題。

而是應該反省自身,多陪伴孩子,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相關焦點

  • 孩子連睡覺都要抱著布偶,髒了也不讓洗,這是戀物癖嗎?
    我很擔心這樣下去孩子會不會成為「戀物癖」,可現在強行拿走娃娃吧,她又哭鬧個不停,我到底應該怎麼辦?簡簡周 很多孩子都會有類似的依戀物,比如,有些孩子非得抱著媽媽的衣服才能入睡,有些孩子不管走到哪裡都得帶著自己的小毯子,還有的孩子離不開自己的某個玩具。
  • 孩子戀物不是病!是從依戀轉獨立期的行為,但過分戀物要重視
    同學不免有點擔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樣正常嗎?其實,同學家的孩子戀物習慣很多小孩子都有。最容易讓寶寶產生依戀是一些比較柔軟的物品,比如小被子、小毯子、小枕頭、媽媽的乳房、頭髮、指頭、拳頭以及玩具、奶瓶等。洪荒少女」傅園慧」,她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樂觀開朗,很多人會以為生活中的她一定很獨立很強悍。
  • 孩子入睡要抱娃娃、摸被子,出現這些「戀物」行為父母要反思
    朋友和我講,他5歲的孩子至今還在用嬰兒時使用的被子,每天晚上必須蓋著這個被子才能睡著,而且被子不論多髒都不讓洗,為此朋友經常偷偷的給孩子洗乾淨,還會引發一陣爭執。那麼還是沉迷於一件物品,到底正常嗎?01.孩子「戀物」究竟是什麼?孩子「戀物」是一種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
  • 24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孩子有戀物怪癖,家長要阻止嗎?
    文|小雪媽媽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對某種物品的依戀,可能是個玩具、也能是個布偶,孩子走到哪裡都會隨身攜帶,並且是任何同類產品所不能替代的。如果孩子只是表現出,對某個物品的強烈依戀,例如一條褲子、一個玩具、甚至是一條毯子,並沒有觸及到其他方面,也沒有表現出超過一般常識的認知,那麼這種「戀物情結」是可以接受的,不需要過多幹預。出現這種情況的戀物,多是孩子缺乏家人陪伴造成的,也有少數情況是孩子單純的喜歡,內心養成了依賴,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多多陪伴,給足孩子安全感。
  • 23歲傅園慧依戀「摸摸」,帶身上寸步不離,孩子有戀物癖該管嗎
    每個人依戀的物品都是不一樣的,也不是說哪些物品最容易被依戀,就比如說有的人依戀某塊布料,有的小孩子非常依戀他經常蓋的小被子,而有的孩子則依戀某一樣飾品,而有的孩子甚至會依戀一些,例如本子筆這一類的東西。
  • 孩子戀物行為,其實是對「假想夥伴」的依戀,父母應學會共情思維
    二、孩子戀物行為的起因1·缺少父母的陪伴現在的父母以掙錢為第一任務,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生活,家長們經常忙於奔波。但時間是公平的,家長給予工作上的時間多了陪伴孩子的時間自然就少了。3·秩序的敏感期寶寶有這種戀物情結一般在三到六歲,兩歲的時候會有一個頂峰。這個時候孩子進入到了一個敏感的時期,孩子一旦會對某一種事物產生一種依戀,就很難會改掉這種習慣。家長不要對孩子採取太過於強硬的措施,等到孩子度過了這個時期,自然會減少對事物的依戀。
  • 發現寶寶有「戀物癖」,我們該阻止嗎?
    寶寶對物品依戀的傾向,事實上並非成人所說的「戀物癖」。因為「戀物癖」是指成人對「特殊物品」的收集癖與玩物癖,患者常在拿到物品時會產生某種興奮感。但寶寶對於小被子和奶嘴的依戀,並不是興奮感,而屬於安全感的慰藉。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對待孩子戀物行為,應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
    走廊上又傳來這對母子的爭執,小孩經常跟他媽媽吵架,吵架的原因就是因為小孩去哪裡都要帶著他的布偶小豬。記得有一次他媽媽想要改掉他隨時帶布偶小豬的習慣,就把布偶小豬藏了起來,結果那一天孩子一直撕心裂肺地哭,整棟樓都是他的哭聲。其實孩子對布偶小豬的依賴,與《阿文的小毯子》這個故事裡的阿文一樣,是一種戀物行為。
  • 如何應對整天對著公仔說話的寶寶?了解下孩子的「戀物癖」
    聰明的家長會通過加大對孩子的感情投入,多準備一些「遷移載體」來轉移孩子的分散力、注意力,幫助他擺脫對物品的依戀;笨蛋家長會一巴掌拍過去同時吼孩子「你傻不傻啊,這麼個破公仔整天抱著它,是不是要帶你去看醫生啊」?在幼兒園多年,我總能看到每個班上都會有「戀物癖」的小朋友,各種各樣的物件都有可能被他們依戀。
  • 傅園慧「摸摸」不離身,孩子有戀物怪癖,父母要怎麼處理?
    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觸覺發育最早,他通過觸摸情緒上得到滿足,心理上就會感受到安全和舒適。孩子戀物,可能就是和父母的關係不夠親密,孩子渴望肢體接觸,就轉移到了物品上面。③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孩子在一歲前,是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如果他和父母建立良好的關係,他就不會因為父母的不在身邊患得患失,有足夠的勇氣探索外部的世界。
  • 寶寶過分依戀,安撫物,必須解除,3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其實濤濤就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寶寶,雖然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很安逸,但終究替代不了父母給的愛。濤濤之所以走到哪裡都要帶著小熊,這種表現已經很明顯表達了他把對父母的依戀轉移到了小熊的身上。孩子戀物主要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並且這種戀物的感覺是從半歲到一歲半期間最為明顯,因此,父母在這個期間如果沒有和孩子培養好感情,孩子就會經常哭鬧,或者對某件東西產生嚴重的依賴感。因此想要和孩子培養好感情,就要先了解清楚孩子戀物的原因。孩子為什麼會依戀「安撫物」?1.
  • 放不下的毛毛熊,孩子的戀物行為
    在孩子和這些物品接觸時,心理得到放鬆,再加上這些物品是表現得如此「順從聽話」,因此,自然被孩子當成了親密朋友,被他們所依戀。戀物,源於沒有被滿足的安全感很多時候,當孩子感到孤獨、焦慮或恐懼時,就會緊緊地抓住所依戀的物品,這就說明這些物品是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的。
  • 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許多孩子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它或許是一條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孩子走到哪就帶到哪。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戒掉這個「陋習」。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的那些安撫物。
  • 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許多孩子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它或許是一條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孩子走到哪就帶到哪。 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戒掉這個「陋習」。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的那些安撫物。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移情物存在有它好的一面:可以讓孩子感到安心。孩子依戀移情物≠戀物癖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對某件物品的喜愛,會產生不好的後果,甚至以後會逐漸發展成為戀物癖。其實這種擔心著實有些杞人憂天。依戀移情物,其實是大多數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寶寶在幼年時期,心理和生理髮育不完全,他們會對父母有著強烈的依戀,隨著寶寶逐漸長大,他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和父母在一起,在和父母分開的時間裡,寶寶需要逐漸適應這個分開的過程。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孩子依戀移情物≠戀物癖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對某件物品的喜愛寶寶在幼年時期,心理和生理髮育不完全,他們會對父母有著強烈的依戀,隨著寶寶逐漸長大,他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和父母在一起,在和父母分開的時間裡,寶寶需要逐漸適應這個分開的過程。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多達70%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過戀物行為。這些讓他們依戀的物品作為「過渡對象」,能幫助孩子在和父母分開的時候,自我安慰,降低情感的受傷程度。
  • 孩子為什麼總是吃手?究其原因是「戀物」,2個步驟助力孩子成長
    「孩子三歲了,但還是一直吃手。如果強行拿開,孩子就會大哭大鬧。有人跟我說,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真的是這樣嗎?」一位媽媽擔憂的說道。從孩子出生第2個月開始,就開始表現出「口欲期」。父母可以常常看到孩子把小手放進自己的嘴巴裡,別擔心,這只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一種方式。一般來說,如果不加以刻意阻止,孩子一般在1-2歲左右就會慢慢減少相關行為。但如果孩子到了3歲,孩子還在吃手,那就是一種「戀物」行為。戀物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依戀行為,是從「完全依戀」轉向「完全獨立」的過渡行為。
  • 24歲傅園慧隨身攜帶「摸摸」,孩子有「怪癖」,家長該幹預嗎?
    其實,如果對孩子的「戀物」行為有充分的的了解之後,相信不少的家長會改變這種看法。孩子為什麼會有「依戀物」行為?在他們積極「闖蕩」外部世界的過程中,由於爸爸媽媽不能隨時隨地的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所以他們就會把這種對父母該有的依戀情感
  • 孩子戒安撫奶嘴太困難?家長要了解孩子「戀物」背後的原因
    孩子的這種"戀物"行為讓很多父母都擔心和苦惱:孩子這樣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在心理學上認為,安全感來自於安全型的依戀關係,而一個良好的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最重要的是需要嬰兒和父母之間的良性互動。小猴子一出生就要面對冰冷的鐵籠,給它們餵養吃食的也是冷漠的研究員們,沒有母親的撫摸、親吻和照料,它們的心理所構建的就是極不安全的依戀關係,才會對有一點溫度的絨布如此執著。
  • 還記得離開毯子就不能活的萊納斯嗎?孩子戀物行為的秘密一次講透
    你有沒有想過如何讓自己的擺脫對毯子的依賴這句話也是許多具有戀物行為寶寶的媽媽想問的一句話:寶寶的戀物行為到底持續多長時間,什麼時候寶寶才能結束戀物行為呢?03寶寶的戀物行為是否會導致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不再親近許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如果一直和物體親近會不會導致和父母的關係變得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