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家的女兒今年秋天上的幼兒園,每次上幼兒園必須要拿一個毛毛熊,一個又破又舊的毛毛熊。
聽老師說,小女孩在幼兒園幾乎和毛毛熊形影不離,一起吃飯、上廁所、午睡。
同學知道確實是這樣的,因為孩子在家也喜歡那隻髒兮兮的小熊,同學提出是要給孩子新買一隻小熊代替舊的,可是孩子不同意。
同學不免有點擔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樣正常嗎?
其實,同學家的孩子戀物習慣很多小孩子都有。
最容易讓寶寶產生依戀是一些比較柔軟的物品,比如小被子、小毯子、小枕頭、媽媽的乳房、頭髮、指頭、拳頭以及玩具、奶瓶等。
洪荒少女」傅園慧」,她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樂觀開朗,很多人會以為生活中的她一定很獨立很強悍。
事實是,她有一個讓人詫異的習慣——到哪都不忘了身上斜挎著一根紅圈圈。
剛開始大家以為是裝飾品,後來才知道這根紅繩不但有作用還有名字,它叫「摸摸」。
在參加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傅園慧睡覺時她要把「摸摸」放在床頭陪著她;
早上起來還沒睜開眼睛就伸手要「摸摸」;
並且起床洗漱後、吃飯時也得得背著「摸摸」。
甚至「摸摸」還陪著她去參加節目和比賽。
傅爸爸這樣解釋說:小時候傅園慧缺乏安全感,必須摸著一條毛巾才能睡,長大後毛巾變成了一根紅繩,幹什麼都離不開。
同時傅爸爸覺得這挺正常,坦言說「小孩子都有這個習慣」。
確實很多小孩子都有這樣的戀物習慣,但是二十多歲還有這樣的習慣並不常見。
△為什麼孩子有戀物行為?
在《新生兒嬰兒幼兒護理大百科》一書中說道:
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通常情況下,孩子從6個月開始就有了依戀的情感需求。
溫尼科特發現,很多孩子會在嬰兒階段喜歡一些柔軟的東西,比如毛毯、毛巾、毛絨玩具等。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孩子孩子就會選擇一個「次級喜歡」的物品替代媽媽的愛。
對孩子而言,這些替代品能幫助他們忍受不和媽媽在一起的痛苦。
胡萍在《善解童貞》中說:「依戀物對於孩子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玩具、一塊毛巾,而是他們適應這個新世界、新環境的情感拐杖。
「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而是「戀物」的源頭——安全感的缺 失。
如果孩子傷心、難過或者害怕、無聊時,而這時候媽媽恰好沒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就會尋找一個物品來代替媽媽,滿足自己的安全感。
每當孩子摸這個物品,或者聞這個物品時,內心的安全感就會變得十分充足,久而久之,就成為了孩子最依賴的東西。
實際上這是孩子將對父母親人的依賴轉移到物品上的表現。
△孩子「戀物」不必強行戒掉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戀物後,擔心影響不好,就會採用強制的手段幫助孩子戒掉,例如,強行拿走依戀物,或者用語言提醒制止等。
這樣的做法不但不能起到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在動畫片《幸福是一條溫暖的毛毯》中,被強行要求戒掉毛毯的萊納斯出現傷心、無助、夜不能寐、甚至不能思考的情況。
強行戒掉的行為相當於直接把孩子的「安全感」搶走,可想而知,這會對孩子造成多麼大的傷害。
△如何幫助孩子糾正過分的戀物行為
溫尼科特提出「過渡性客體在某一階段替代了母親的作用,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對兒童成長是必須的、有積極作用的。」
家長們不必過分擔心,通常情況下,當孩子開始社交,就會慢慢不再需要這些「過渡性客體」了。
也就是說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有了足夠的精神力量來面對各種變化時,自然而然的就會放棄這些所依戀之物。
但是如果孩子過分的依戀某樣東西,一刻也不能離開,幹什麼都要帶著,誰也不能碰不能洗,否則就會號啕大哭。
父母就要引起注意,這是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這樣下去會對孩子將來的社會交往帶來障礙,有必須進行幹預。
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法,不能採取強硬的手段。
1.高質量的陪伴
《超級演說家》李程遠演說的《陪伴》中提到:從小父母工作很忙,無人陪伴,哭鬧過後的他和家裡的毛絨狗熊成了「最好的玩伴」。
所以父母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多陪伴孩子,減少孩子獨處的時間。
如果父母要忙於工作,每天沒有大塊的時間,可以注重陪伴的質量,而非陪伴的數量。
在《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作者提出了「特別時光」,保證孩子會和父母單獨相處,相處時父母將注意力百分之百放在孩子身上,不要安排其他活動,不要受任何事情的幹擾,不要對孩子進行判斷和評價,全心全意的享受這一段快樂的時光。
每次時間也不用特別的長,15分鐘就可以。
2.多和孩子身體接觸
親子依戀是嬰幼兒時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它的表現之一,就是對皮膚和身體接觸的需要。
在一塊5分硬幣大小的皮膚上,就有25米長的神經纖維和一千多個神經末梢。當孩子被撫摸的時候,觸感通過皮膚的神經纖維傳輸到大腦,會明顯增強大腦的活力,這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更聰明,孩子的身體上也會放鬆,這有助於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我們每天需要4個擁抱來生存,8個擁抱來維持,12個擁抱來成長。
父母平時多擁抱和親吻孩子,多拍撫孩子的後背和頭頂。
3.不要硬性要求孩子獨睡
一開始讓孩子獨立入睡比較困難,媽媽們要多一些耐心,與孩子時一起面對睡覺分離,如果強行讓他獨睡,孩子會因為害怕而哭幾個小時,或者焦慮失眠,也有可能會導致寶寶睡覺障礙。
如果孩子害怕單獨入睡,媽媽應該陪伴著孩子,給他講故事或放鬆地坐在他的小床邊,一直到寶寶睡著為止。
特別注意的是,在寶寶入睡之前,不要急於悄悄地離開,那樣會引起寶寶的警覺,使他更難入睡。
同時還要告訴孩子,消除他的憂慮:「媽媽就在外邊,有什麼事情叫媽媽」、「媽媽在外邊的臥室,你不要害怕」之類的。
只要媽媽有足夠的耐心,堅持下來,寶寶最終都會獨立睡覺的,而不是強行讓寶寶獨立入睡。
△寫在最後
社會心理學博士、南師大教授朱強表示:
「最初的安全感,來自於親密感。和母親之間的依附關係。安全感的問題解決了,孩子就不會有像傅園慧這樣,對某種物件有這麼強烈的代償需求了。」
所以,面對孩子的戀物小怪癖,父母需要包容和理解,不要如臨大敵地認為孩子出現了嚴重問題。
而是應該反省自身,多陪伴孩子,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