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總是吃手?究其原因是「戀物」,2個步驟助力孩子成長

2020-09-03 ciri媽媽蒙養觀

「孩子三歲了,但還是一直吃手。如果強行拿開,孩子就會大哭大鬧。有人跟我說,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真的是這樣嗎?」一位媽媽擔憂的說道。

孩子為什麼會戀物?

從孩子出生第2個月開始,就開始表現出「口欲期」。父母可以常常看到孩子把小手放進自己的嘴巴裡,別擔心,這只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一種方式。一般來說,如果不加以刻意阻止,孩子一般在1-2歲左右就會慢慢減少相關行為。

但如果孩子到了3歲,孩子還在吃手,那就是一種「戀物」行為。戀物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依戀行為,是從「完全依戀」轉向「完全獨立」的過渡行為。表現為對某一種物品有著強烈的情感依戀,可能是孩子喜歡的布娃娃,也可能是毛巾、毛毯之類的,甚至是手指頭、腳丫子。孩子對物品的依戀程度也不一樣,有的是時時刻刻都要帶著,有的是睡覺的時候才需要拿著,等等。

那為什麼孩子會戀物呢?目前研究者們達成的基本共識是:孩子會對某一物品產生依戀,這種依戀只是幼兒對主要撫養人依戀情感的一種臨時性替代。

按照依戀理論,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與主要撫養人(一般是媽媽)形成強烈的情感聯繫,只有依戀對象在身邊,孩子才會感覺安全。比如,媽媽陪著才會睡著。

但是由於某些原因,孩子對主要撫養人的依戀得不到充分滿足,所以就會這種依戀轉移到某一物品上面,表現為我們所看到的「戀物」。

關於「戀物」行為的兩個基本認知

一般來說,表現出戀物行為的只是一小部分孩子,而且這個行為也只是出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它並不是天生行為,也不會持續人的一生。

孩子戀物持續的時間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在6歲之前消失,還有的少量會延續到成年期。

當孩子出現戀物行為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能簡單粗暴的剝奪孩子依戀的物品。我們要允許孩子有依戀情感的需要,即使孩子依戀的物品比較特殊,我們也應該循序漸進的讓孩子與依戀物進行分離。否則,將會對孩子的情緒、情感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如何應對孩子的「戀物」行為

1、提供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從根本上來說,孩子的戀物行為是因為依戀情感得不到滿足。因此,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是關鍵。可能有家長會說:「我下班回到家就一直陪著孩子,這足夠了吧?」

但有研究者做過相關調查,孩子平均一天能從爸爸身上獲得全身心陪伴的時間,僅僅是7分鐘,而從媽媽獲得12分鐘。這說明,80%的時間我們只是出現而已,「陪著」並不等同於「陪伴」。

面對孩子的粘人,父母想著的是趕緊解決問題,於是按壓著內心的煩躁在陪著。就算孩子不粘人,父母的注意力也往往都會被其他事情所牽引:明天早會開會的內容;某個客戶訂單明天要怎麼跟進;或者直接刷刷朋友圈,看看最近朋友的新動態。

但孩子的心是特別敏感的,他們最能感知陪在身邊的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在陪伴。父母「身在其中,心在外」的狀態會慢慢孩子形成這樣的看法:即使爸爸媽媽和我在一起,我也實在太無關緊要,以至於他們可以分心考慮別的事情。

也因此他們會更粘人,更加的「無理取鬧」來博取關注,父母進一步會更加煩躁,如此惡性循環。

所以,成為父母是真的需要學習的。實際上,高質量的陪伴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難,最重要的是,我們真的願意花精力和時間。具體如何把握,可以參考「五個一」:

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沒有手機幹擾的陪伴;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瘋狂傻笑;

每天至少一次身體接觸(擁抱、親吻等);

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頭,而是跟隨孩子玩;

每天至少一次看著孩子的眼睛說,:「我愛你,我喜歡和你在一起!」

只有做到這樣,我們才能與孩子的心靈共舞,及時捕捉孩子的需要,給予滿足。而也只有這樣,孩子才感受到我們的「心」,他們才不會感覺到恐慌,也會更有力量去探索世界。

2、 抓住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重要環境變化等契機,循序漸進地減弱孩子對物品的依戀

當孩子已經有了戀物行為時,我們應該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首先,父母要向幼兒表明自己的態度:我尊重你,也理解你,但我也不希望你總是隨時吃著自己的手指頭。

然後,在平時父母可以利用一些契機慢慢引導孩子減弱、脫離對依戀物的依賴。

朋友的小孩有一段時間迷上了《超級飛俠》,媽媽在孩子觀看動畫片的時候會這樣引導孩子。

媽媽:「樂迪好厲害啊,可是我發現他都沒有吃手指頭哦。他是不是不喜歡呢?要不我們現在也不吃了吧?」

就這樣,可以先讓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不吃手,再通過「偶像」的影響慢慢引導孩子在其它的時間段不吃手。

再者,「讓孩子的手別閒著」。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比如孩子如果依戀小汽車,父母在家可以陪著孩子用紙箱或者積木一起搭建小汽車。這樣做不但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孩子慢慢脫離對依戀物的依賴。

最後,也可以利用一些環境有重要改變的契機,比如外出旅遊,環境的新奇可能會短暫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時候父母可以在孩子沒有強烈要求依戀物品時把物品藏好,而對於孩子習慣性的、不強烈的要求也可以溫和的拒絕。

結語:

孩子會戀物,根本原因是依戀情感沒有得到滿足,因此提供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是關鍵。而對於孩子的戀物行為,我們也無須過於擔憂,更不能採取簡短、粗暴的方式奪走孩子的依戀物,而是應該在接受孩子行為的心理基礎上,有策略地幫助孩子逐步脫離對物品的依賴。

相關焦點

  • 傅園慧隨身攜帶「摸摸」,孩子的戀物情結,家長應該怎麼辦
    ,總是會隨身掛著一個紅色的繩子。孩子也不會因為這種得到而產生一種興奮感。這種行為在很多孩子到了6個月左右的時候都會有,最初期的表現,就是對媽媽乳房的依戀,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的所有安全感都來自於母親。首先我們要從根源出發,尋找孩子為什麼有這樣的行為。
  • 孩子戒安撫奶嘴太困難?家長要了解孩子「戀物」背後的原因
    給孩子用,但爺爺奶奶看到孩子這麼痛苦又不忍心,於是在這個事情上就一再妥協,每天家裡就跟"世界大戰"一樣吵個不停。我是不是應該幫孩子糾正回來?其實我們還是要看孩子是否"過度戀物",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這是正常的行為,並不會上升到"戀物癖"的程度,家長沒有必要驚慌,很多孩子甚至成人都有這種習慣。比如去年很火的綜藝《我家那閨女》裡面的傅園慧,她身上就總是掛著一條紅色的繩子,還被叫做"摸摸"。
  • 1歲半寶寶愛吃手,睡覺還只認一張被子:孩子也有「戀物癖」?
    朋友傑西前幾天問我她兒子的事情,很是著急,她劈頭蓋臉第一句問話就是:「姐們兒,小孩也有戀物癖嗎?」聽了我大吃一驚,後來她詳細說了之後,我才明白原來就是說她家孩子小斐的事。小斐現在有一歲半了,孩子6個月之後,傑西要上班,就忍痛給孩子戒了母乳。
  • 孩子戀物癮背後竟是家長的原因?別讓你的行為毀了孩子
    孩童時期的戀物習慣一直到大了還存在,那針對孩子戀物,我們需要怎麼做呢?關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戀物情結,他們的好奇心,正是幫助父母消除孩子戀物情結的一劑天然良藥。前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行為習慣,後者才是疾病的表現,如果嚴重到了疾病的程度,需要聽取醫生的專業指導。
  • 孩子總是哭鬧怎麼辦?家長不要慌,究其原因可能是這幾個
    孩子總是哭鬧怎麼辦?家長不要慌,究其原因可能是這幾個每個孩子慢慢長大以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想法,當孩子有了思維以後,身體不舒服或者遇到一些令自己不開心的事情就會哭鬧,這個時候有些家長就很著急,而這個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慌,這個時候應該冷靜的去尋找一下原因,下面給大家一些方向的建議。
  • 孩子迷戀毛絨熊、不舍兒時圍嘴,得知「戀物」原因,我只想更疼他
    文 | 維尼媽媽沐瀅+貓叔我的朋友貓叔家10歲的兒子,有個很搞笑的習慣,每次去遊泳訓練、去洗澡,甚至是洗臉前,都要去摸一下自己的一個小熊玩具。貓叔曾經多次問他為什麼,兒子卻解釋不明白。那麼我如此表述,您是否就會理解孩子時刻攥著一個髒兮兮的小口水巾、小毯子而不放手的原因了呢?當然,孩子的戀物行為需要正確的面對和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戀物行為會自行消失或趨於正常。
  • 孩子戀物,強行戒除有傷害,做好六個方面,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寶寶打點滴總是讓我抱著,雖然是坐著抱寶寶一天下來感覺好累,晚上躺在床上渾身像是散架似的。鄰床那位小病友,每天打點滴媽媽要抱,孩子總是搖頭不讓。吊水的時候孩子一個人躺在床上懷裡總是抱著一個布娃娃。布娃娃有些破舊,看上去髒兮兮的,媽媽不準抱孩子就哭鬧。媽媽拿個新的娃娃想把那個舊娃娃換掉,孩子不同意,媽媽強行拿走孩子就一邊大哭一邊拽住娃娃不撒手,為了不影響吊水媽媽也只好依了孩子。
  • 孩子過分依賴安撫物怎麼辦?幾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前幾天,我們幾個好朋友聚會,都是當媽媽的女人,在一起話題總離不開孩子。倩倩媽和我們說,我家女兒都已經12歲了,每天卻還抱著一個破舊的芭比娃娃睡覺,雖然芭比娃娃很舊了,她卻一直當個寶,不僅每天抱著睡,而且一拿開還要鬧情緒,這孩子是不是不正常啊?我真怕孩子會有什麼心理問題。」曉曉媽接著說,我家3歲多女兒也是這樣,已經是幼兒園中班。每天去上學時,書包裡都放著一隻小狗娃娃。
  • 孩子過分依賴安撫物怎麼辦?幾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前幾天,我們幾個好朋友聚會,都是當媽媽的女人,在一起話題總離不開孩子。倩倩媽和我們說,我家女兒都已經12歲了,每天卻還抱著一個破舊的芭比娃娃睡覺,雖然芭比娃娃很舊了,她卻一直當個寶,不僅每天抱著睡,而且一拿開還要鬧情緒,這孩子是不是不正常啊?我真怕孩子會有什麼心理問題。」曉曉媽接著說,我家3歲多女兒也是這樣,已經是幼兒園中班。
  • 孩子太「戀物」,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其實孩子的心理發展和生理髮育都具有階段性,如果孩子的戀物情節並不嚴重,並沒有嚴重影響到社交,其實家長也不用過度擔心,順其自然好了。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賴母親」轉變為「完全獨立」這一過渡期所產生的一種正常行為。這一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做「過渡性客體」。
  • 孩子總是愛生病 究其原因儘早治療
    孩子反覆出現的小毛病  孩子經常出現的問題大多都是呼吸道的問題。如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這種呼吸道感染的部位往往比較固定,反覆在一個部位。那麼,就需要你注意一下:孩子經常得的是咽炎、喉炎、還是扁桃體炎……  比如孩子經常得的是咽炎,醫生會特別注意到這次咽炎有沒有發作。還有喉炎,如果孩子有喉炎的病史,那麼每次感冒一定要跟醫生說。醫生就會特別關注,他會根據這個來處理。  尤其是扁桃腺炎,每次發作,扁桃腺都會增大,再縮回去也不會回到原來的水平。
  • 了解下孩子的「戀物癖」
    聰明的家長會通過加大對孩子的感情投入,多準備一些「遷移載體」來轉移孩子的分散力、注意力,幫助他擺脫對物品的依戀;笨蛋家長會一巴掌拍過去同時吼孩子「你傻不傻啊,這麼個破公仔整天抱著它,是不是要帶你去看醫生啊」?在幼兒園多年,我總能看到每個班上都會有「戀物癖」的小朋友,各種各樣的物件都有可能被他們依戀。
  • 《小豬佩奇》裡喬治依戀他的小恐龍:面對孩子戀物癖,家長這樣做
    這時候佩奇和爸爸媽媽聽到了喬治的哭聲,前來詢問原因。小喬大哭地說道:「我找不到我的恐龍了,我的恐龍不見了。」爸爸媽媽和姐姐佩奇到處幫喬治找小恐龍,結果都沒有找到。最後佩奇來到了院子裡,因為喬治經常在院子裡的一棵大樹下玩玩具。這時候,佩奇發現了喬治的恐龍正好在樹杈上,剛好豬爸爸手一伸,就拿到了。
  • 放不下的毛毛熊,孩子的戀物行為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世界裡,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戀物行為,尤其是那些柔軟舒適,摸起來很舒服的物品更受寶貝喜愛。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心頭好的魔力戀物,源於對同伴的渴望在孩子看來,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不管是一隻玩具熊,還是一條小毯子,孩子都把這些東西當成了自己的親密朋友,尤其對於一些交際範圍較小的孩子,毛毛熊、小毯子就承擔了更重要的角色。
  • 孩子過分依賴安撫物,應強行戒除?2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孩子產生依戀行為大多發生在6個月~3歲,2歲時往往最為強烈。這時如果一直由媽媽陪伴,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得特別好,戀物情結可能比較輕甚至沒有。父母要重視孩子的依戀物對孩子來說,成長的過程是與父母分離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十分艱辛的。依戀物能幫助孩子渡過這個艱難的時期。我有個朋友,由於工作忙,就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孩子把對媽媽的愛轉移到了一隻小猴子身上,一分鐘都不能離開小猴子,否則就會神經緊張,哭鬧不已。
  • 寶寶過分依戀,安撫物,必須解除,3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閨蜜見狀,要把小熊拿走去洗洗,孩子硬是不讓,還哭鬧著不要讓媽媽拿走。後來聽濤濤的爺爺奶奶說,自從孩子的媽媽出去上班後的這個小熊就一直陪著他,睡覺時候要抱著,吃飯時候要看著,反正不許別人碰,自己也不放手。看著濤濤這種習慣,閨蜜可愁壞了,要是個小女孩兒每天抱著小熊還說的過去,可濤濤是個男孩子,這也太女生氣了。
  • 孩子入睡要抱娃娃、摸被子,出現這些「戀物」行為父母要反思
    比如:毛絨玩具、小毛毯、衣服等柔軟的物品,這些物品對孩子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就算給他買了新的物品去替代,孩子也不願意更換。孩子「戀物」大多數發生在6個月到3歲之間,在2歲時最為強烈,極少數的孩子會延長到4~5歲。02.為什麼孩子會「戀物」?
  • 孩子離不開小毯子,「戀物」到底要不要糾正?
    比如寶寶特別喜歡某個東西,總是愛不釋手甚至寸步不離,這個東東可能是一件小毯子、一個小玩具……這到底是為什麼?是否該糾正呢?最近,閨蜜正在為自家7歲娃依戀一小毯子的事憂愁。就是很普通的法蘭絨小毯子,但孩子離不開,每天不摸著其中一個角就沒法睡。閨蜜覺得好笑的同時,又擔憂孩子的這種行為一直戒不掉會對未來生活會有不好的影響。
  • 傅園慧「摸摸」不離身,孩子有戀物怪癖,父母要怎麼處理?
    其實,這種表現是「戀物情結」,通常發生在3-6歲的兒童身上,也有極少數可持續到成年。孩子出現戀物行為,主要是渴望獲得安全感和慰藉,對其成長沒有壞處。因為,有的孩子從小由父母撫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和父母的分離必不可少,戀物行為,可以有效幫助孩子緩解焦慮,適應獨立面對新環境。
  • 破舊的玩具孩子還捨不得扔,其實是「戀物」的緣故,家長要重視
    甚至在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孩子都要抱著這個玩具狗,哪怕老趙給孩子買了個一模一樣的玩具狗,孩子對於舊的這個仍然不肯撒手。這就讓老趙感到非常奇怪了,孩子為什麼偏偏對這個已經破了洞的玩具狗非常喜愛呢?其實孩子的這一舉動,在《兒童心理學》中有提到,這是非常典型的戀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