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了,但還是一直吃手。如果強行拿開,孩子就會大哭大鬧。有人跟我說,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真的是這樣嗎?」一位媽媽擔憂的說道。
從孩子出生第2個月開始,就開始表現出「口欲期」。父母可以常常看到孩子把小手放進自己的嘴巴裡,別擔心,這只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一種方式。一般來說,如果不加以刻意阻止,孩子一般在1-2歲左右就會慢慢減少相關行為。
但如果孩子到了3歲,孩子還在吃手,那就是一種「戀物」行為。戀物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依戀行為,是從「完全依戀」轉向「完全獨立」的過渡行為。表現為對某一種物品有著強烈的情感依戀,可能是孩子喜歡的布娃娃,也可能是毛巾、毛毯之類的,甚至是手指頭、腳丫子。孩子對物品的依戀程度也不一樣,有的是時時刻刻都要帶著,有的是睡覺的時候才需要拿著,等等。
那為什麼孩子會戀物呢?目前研究者們達成的基本共識是:孩子會對某一物品產生依戀,這種依戀只是幼兒對主要撫養人依戀情感的一種臨時性替代。
按照依戀理論,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與主要撫養人(一般是媽媽)形成強烈的情感聯繫,只有依戀對象在身邊,孩子才會感覺安全。比如,媽媽陪著才會睡著。
但是由於某些原因,孩子對主要撫養人的依戀得不到充分滿足,所以就會這種依戀轉移到某一物品上面,表現為我們所看到的「戀物」。
一般來說,表現出戀物行為的只是一小部分孩子,而且這個行為也只是出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它並不是天生行為,也不會持續人的一生。
孩子戀物持續的時間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在6歲之前消失,還有的少量會延續到成年期。
當孩子出現戀物行為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能簡單粗暴的剝奪孩子依戀的物品。我們要允許孩子有依戀情感的需要,即使孩子依戀的物品比較特殊,我們也應該循序漸進的讓孩子與依戀物進行分離。否則,將會對孩子的情緒、情感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1、提供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從根本上來說,孩子的戀物行為是因為依戀情感得不到滿足。因此,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是關鍵。可能有家長會說:「我下班回到家就一直陪著孩子,這足夠了吧?」
但有研究者做過相關調查,孩子平均一天能從爸爸身上獲得全身心陪伴的時間,僅僅是7分鐘,而從媽媽獲得12分鐘。這說明,80%的時間我們只是出現而已,「陪著」並不等同於「陪伴」。
面對孩子的粘人,父母想著的是趕緊解決問題,於是按壓著內心的煩躁在陪著。就算孩子不粘人,父母的注意力也往往都會被其他事情所牽引:明天早會開會的內容;某個客戶訂單明天要怎麼跟進;或者直接刷刷朋友圈,看看最近朋友的新動態。
但孩子的心是特別敏感的,他們最能感知陪在身邊的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在陪伴。父母「身在其中,心在外」的狀態會慢慢孩子形成這樣的看法:即使爸爸媽媽和我在一起,我也實在太無關緊要,以至於他們可以分心考慮別的事情。
也因此他們會更粘人,更加的「無理取鬧」來博取關注,父母進一步會更加煩躁,如此惡性循環。
所以,成為父母是真的需要學習的。實際上,高質量的陪伴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難,最重要的是,我們真的願意花精力和時間。具體如何把握,可以參考「五個一」:
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沒有手機幹擾的陪伴;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瘋狂傻笑;
每天至少一次身體接觸(擁抱、親吻等);
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頭,而是跟隨孩子玩;
每天至少一次看著孩子的眼睛說,:「我愛你,我喜歡和你在一起!」
只有做到這樣,我們才能與孩子的心靈共舞,及時捕捉孩子的需要,給予滿足。而也只有這樣,孩子才感受到我們的「心」,他們才不會感覺到恐慌,也會更有力量去探索世界。
2、 抓住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重要環境變化等契機,循序漸進地減弱孩子對物品的依戀
當孩子已經有了戀物行為時,我們應該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首先,父母要向幼兒表明自己的態度:我尊重你,也理解你,但我也不希望你總是隨時吃著自己的手指頭。
然後,在平時父母可以利用一些契機慢慢引導孩子減弱、脫離對依戀物的依賴。
朋友的小孩有一段時間迷上了《超級飛俠》,媽媽在孩子觀看動畫片的時候會這樣引導孩子。
媽媽:「樂迪好厲害啊,可是我發現他都沒有吃手指頭哦。他是不是不喜歡呢?要不我們現在也不吃了吧?」
就這樣,可以先讓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不吃手,再通過「偶像」的影響慢慢引導孩子在其它的時間段不吃手。
再者,「讓孩子的手別閒著」。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比如孩子如果依戀小汽車,父母在家可以陪著孩子用紙箱或者積木一起搭建小汽車。這樣做不但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孩子慢慢脫離對依戀物的依賴。
最後,也可以利用一些環境有重要改變的契機,比如外出旅遊,環境的新奇可能會短暫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時候父母可以在孩子沒有強烈要求依戀物品時把物品藏好,而對於孩子習慣性的、不強烈的要求也可以溫和的拒絕。
孩子會戀物,根本原因是依戀情感沒有得到滿足,因此提供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是關鍵。而對於孩子的戀物行為,我們也無須過於擔憂,更不能採取簡短、粗暴的方式奪走孩子的依戀物,而是應該在接受孩子行為的心理基礎上,有策略地幫助孩子逐步脫離對物品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