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朵媽。每周六我都會在《朵媽三分鐘》這個欄目,為大家解答關於娃心理方面的小問題。
大家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留言告訴我,點讚最高的留言,我會優先寫出來哦。
在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傅園慧展現了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個號稱擁有「洪荒之力」的泳壇健將,內心也有柔軟的地方。
節目中,早晨還躺在床上的傅園慧,迷迷糊糊中伸出一隻手在床邊摸索,好像在找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起床洗漱的時候,傅園慧身上掛著一條紅繩子,準備出門了,她的身上依舊掛著那條紅繩子。
傅園慧的爸爸解釋說:「這條繩子叫『摸摸』,她小時候就一直喜歡摸一塊小毛巾,後來改成了一根繩子。」
孩童時期的戀物習慣一直到大了還存在,那針對孩子戀物,我們需要怎麼做呢?
關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戀物情結,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點是孩子會轉移對父母的情感依賴。
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不能時刻陪伴在身邊,他們需要爸爸媽媽而得不到滿足時,會把自己的情感寄予在某些物品上,作為想念的寄託。
這些物品可能是他喜歡的玩具,也可能是毛巾、衣服之類的。
就好像某天下班回家,不經意地發現,孩子蹲在地上,一個人對著玩具說:「爸爸媽媽沒有時間陪我玩,你和我一起玩吧!」
神獸開學已經有段日子了,但「聽取哇聲一片」的場景仿佛還歷歷在目。
剛剛上幼兒園的寶貝,分離焦慮尤其嚴重。
從居家的環境切換到人多的學校,低齡的孩子剛開始會不適應,甚至吵鬧著不要去上學。
孩子為了應對身邊環境的變化,就會想要帶著自己熟悉的玩具陪伴自己去上學,以緩解對新環境的陌生感。
孩子的皮膚感知需求體現在他們身體日常會接觸到的貼身物品身上。
朵朵曾經有段時間特別迷戀我一條舊睡裙,因為她覺得上面有媽媽的味道。
當孩子睡覺或感到焦慮時,撫摸自己熟悉的東西會產生皮膚記憶,使自己有安全感。
嬰兒階段的時候,這種表現更明顯,所以也不難解釋為什麼寶寶們都喜歡柔軟的玩偶或者毛巾作為自己的「好朋友」了!
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陪伴,是很多心理問題的首要解決辦法。
如果爸爸媽媽們有時間的話,我建議盡情地和孩子玩一場遊戲,它是一種很高效的陪伴方式。
解決孩子戀物這個問題,可以選擇帶孩子玩一些居家運動小遊戲,或者戶外運動。
來一場歡快的力量決鬥,比如說枕頭大戰或踢足球等小遊戲,這有利於轉移孩子對他所依戀物品的注意力。
除了通過做遊戲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以外,家長們還可以準備其他替代物,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比如買一些書籍、新的玩具、新的衣服讓孩子感受到新鮮感。
孩子會有求知敏感期,他們的好奇心,正是幫助父母消除孩子戀物情結的一劑天然良藥。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誤區,覺得孩子老是對一個物品「過分喜愛」,是不正常的心理。
這裡我們就需要分清楚孩子只是單純的「戀物情結」,還是嚴重得發展到了「戀物癖」的程度。
前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行為習慣,後者才是疾病的表現,如果嚴重到了疾病的程度,需要聽取醫生的專業指導。
所以不要強制沒收孩子的「依戀物」,強制沒收的話,容易讓他們對父母產生厭噁心理,間接導致其他親子裂痕的產生。
孩子戀物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爸爸媽媽們不用過分緊張。
區分「戀物情結」和「戀物癖」,幫助自己更加準確地找到解決辦法。
父母不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他們對一些物品的依戀,是學習獨立和成長的表現,也是需要安全感的一種體現。
正如傅園慧一樣,「摸摸」於她而言不只是一條繩子,而是一個「無形的朋友」和一種堅實的陪伴。
聊了這麼多,你們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戀物行為嗎?
留言區分享你們的困擾,和更多寶媽一起解決育兒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