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戀物癮背後竟是家長的原因?別讓你的行為毀了孩子

2020-09-27 朵媽陪娃


大家好,我是朵媽。每周六我都會在《朵媽三分鐘》這個欄目,為大家解答關於娃心理方面的小問題。


大家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留言告訴我,點讚最高的留言,我會優先寫出來哦。



在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傅園慧展現了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個號稱擁有「洪荒之力」的泳壇健將,內心也有柔軟的地方。


節目中,早晨還躺在床上的傅園慧,迷迷糊糊中伸出一隻手在床邊摸索,好像在找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起床洗漱的時候,傅園慧身上掛著一條紅繩子,準備出門了,她的身上依舊掛著那條紅繩子。


傅園慧的爸爸解釋說:「這條繩子叫『摸摸』,她小時候就一直喜歡摸一塊小毛巾,後來改成了一根繩子。」


孩童時期的戀物習慣一直到大了還存在,那針對孩子戀物,我們需要怎麼做呢?




關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戀物情結,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點是孩子會轉移對父母的情感依賴


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不能時刻陪伴在身邊,他們需要爸爸媽媽而得不到滿足時,會把自己的情感寄予在某些物品上,作為想念的寄託。


這些物品可能是他喜歡的玩具,也可能是毛巾、衣服之類的。


就好像某天下班回家,不經意地發現,孩子蹲在地上,一個人對著玩具說:「爸爸媽媽沒有時間陪我玩,你和我一起玩吧!」




神獸開學已經有段日子了,但「聽取哇聲一片」的場景仿佛還歷歷在目。


剛剛上幼兒園的寶貝,分離焦慮尤其嚴重。


從居家的環境切換到人多的學校,低齡的孩子剛開始會不適應,甚至吵鬧著不要去上學。



孩子為了應對身邊環境的變化,就會想要帶著自己熟悉的玩具陪伴自己去上學,以緩解對新環境的陌生感。



孩子的皮膚感知需求體現在他們身體日常會接觸到的貼身物品身上。


朵朵曾經有段時間特別迷戀我一條舊睡裙,因為她覺得上面有媽媽的味道。


當孩子睡覺或感到焦慮時,撫摸自己熟悉的東西會產生皮膚記憶,使自己有安全感。



嬰兒階段的時候,這種表現更明顯,所以也不難解釋為什麼寶寶們都喜歡柔軟的玩偶或者毛巾作為自己的「好朋友」了!




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陪伴,是很多心理問題的首要解決辦法。


如果爸爸媽媽們有時間的話,我建議盡情地和孩子玩一場遊戲,它是一種很高效的陪伴方式。


解決孩子戀物這個問題,可以選擇帶孩子玩一些居家運動小遊戲,或者戶外運動。



來一場歡快的力量決鬥,比如說枕頭大戰或踢足球等小遊戲,這有利於轉移孩子對他所依戀物品的注意力。



除了通過做遊戲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以外,家長們還可以準備其他替代物,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比如買一些書籍、新的玩具、新的衣服讓孩子感受到新鮮感。



孩子會有求知敏感期,他們的好奇心,正是幫助父母消除孩子戀物情結的一劑天然良藥。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誤區,覺得孩子老是對一個物品「過分喜愛」,是不正常的心理。


這裡我們就需要分清楚孩子只是單純的「戀物情結」,還是嚴重得發展到了「戀物癖」的程度。


前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行為習慣,後者才是疾病的表現,如果嚴重到了疾病的程度,需要聽取醫生的專業指導。



所以不要強制沒收孩子的「依戀物」,強制沒收的話,容易讓他們對父母產生厭噁心理,間接導致其他親子裂痕的產生。


孩子戀物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爸爸媽媽們不用過分緊張。


區分「戀物情結」和「戀物癖」,幫助自己更加準確地找到解決辦法。


父母不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他們對一些物品的依戀,是學習獨立和成長的表現,也是需要安全感的一種體現。


正如傅園慧一樣,「摸摸」於她而言不只是一條繩子,而是一個「無形的朋友」和一種堅實的陪伴。


聊了這麼多,你們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戀物行為嗎?


留言區分享你們的困擾,和更多寶媽一起解決育兒難題~

相關焦點

  • 孩子戒安撫奶嘴太困難?家長要了解孩子「戀物」背後的原因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這麼依賴安撫奶嘴,而且自己也樂得開心,也就一直拖著,沒有太注意對安撫奶嘴使用頻率的問題。等到後面寶寶對安撫奶嘴的依賴性更強時,就很難戒掉了。這時候家長會強制不給寶寶使用,又容易演變成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災難"。其實,給寶寶戒安撫奶嘴很容易,首先我們要了解寶寶"戀物"背後的原因。
  • 孩子入睡要抱娃娃、摸被子,出現這些「戀物」行為父母要反思
    01.孩子「戀物」究竟是什麼?孩子「戀物」是一種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是孩子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所產生的行為。在孩子心中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某些物品對孩子來說就非常重要。2.做好睡前安撫工作孩子依戀某一件物品,在睡前更為明顯。很多孩子之所以在睡覺時染上「戀物癮」,是因為父母不想照顧孩子,在平時哄孩子睡覺的過程中對孩子說:「抱著你的玩具睡覺去吧」。這就為孩子養成不良習慣提供的理由和藉口。
  • 寶寶居然也會有「戀物情結」?背後原因竟然是家長做錯了…
    很多寶寶都有戀物的習慣,比如有的寶寶4歲了還要含著奶嘴,有的寶寶在幼兒園午睡必須要帶著自己的小被子,有的寶寶必須抓著媽媽的頭髮才能睡覺……如果你把這些東西從寶寶身邊拿走,寶寶就會大吵大鬧。 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嗎?寶寶為什麼會有戀物情節?家長要不要糾正制止呢?如果你也有這些疑問,那就繼續看下去吧!
  • 孩子戀物行為,其實是對「假想夥伴」的依戀,父母應學會共情思維
    很多孩子都會有這種習慣,或是家裡的小玩具,或是媽媽的一件小飾品。這些在家長的眼裡不算什麼,可是在孩子的心理這些卻是陪伴他們的最好的夥伴,有著不同的意義。在孩子看來,布娃娃並不只是單純的物品,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背後是孩子無法排解的心理需求。
  • 破舊的玩具孩子還捨不得扔,其實是「戀物」的緣故,家長要重視
    其實孩子的一些戀物行為,如果被家長單拿出來分析,可能很多家長都不敢相信,因為有的行為,甚至在成人身上都有出現。但因為大多數人對戀物行為並不了解,所以會將它歸結於其他問題。通常孩子的戀物行為,會在他們半周歲左右開始出現,這個行為一直持續到小孩兩三歲後,才會逐漸開始消退。
  • 孩子為什麼總是吃手?究其原因是「戀物」,2個步驟助力孩子成長
    從孩子出生第2個月開始,就開始表現出「口欲期」。父母可以常常看到孩子把小手放進自己的嘴巴裡,別擔心,這只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一種方式。一般來說,如果不加以刻意阻止,孩子一般在1-2歲左右就會慢慢減少相關行為。但如果孩子到了3歲,孩子還在吃手,那就是一種「戀物」行為。戀物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依戀行為,是從「完全依戀」轉向「完全獨立」的過渡行為。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對待孩子戀物行為,應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
    走廊上又傳來這對母子的爭執,小孩經常跟他媽媽吵架,吵架的原因就是因為小孩去哪裡都要帶著他的布偶小豬。記得有一次他媽媽想要改掉他隨時帶布偶小豬的習慣,就把布偶小豬藏了起來,結果那一天孩子一直撕心裂肺地哭,整棟樓都是他的哭聲。其實孩子對布偶小豬的依賴,與《阿文的小毯子》這個故事裡的阿文一樣,是一種戀物行為。
  • 放不下的毛毛熊,孩子的戀物行為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世界裡,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戀物行為,尤其是那些柔軟舒適,摸起來很舒服的物品更受寶貝喜愛。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心頭好的魔力戀物,源於對同伴的渴望在孩子看來,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不管是一隻玩具熊,還是一條小毯子,孩子都把這些東西當成了自己的親密朋友,尤其對於一些交際範圍較小的孩子,毛毛熊、小毯子就承擔了更重要的角色。
  • 傅園慧隨身攜帶「摸摸」,孩子的戀物情結,家長應該怎麼辦
    有很多家長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問題,就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心理上有一些問題啊,有的時候家長會強制性把孩子的依戀物拿走,幫孩子解決到這種行為。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這樣的行為叫做「戀物癖」,但是其實並不是這種事,這種行為其實是孩子的一種情感寄託。
  • 《小豬佩奇》裡喬治依戀他的小恐龍:面對孩子戀物癖,家長這樣做
    面對孩子的「戀物癖」,家長錯誤的做法以及影響1、偷偷扔了孩子依戀的物品面對孩子的「戀物癖」,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很不正常的。為了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很多家長都會偷偷扔掉孩子依戀的物品,當孩子找不到他依戀的物品時,家長會告訴他:「被我扔了,以後你不能再依戀他了,」這只會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內心變得更沒有安全感。
  • 孩子戀物不是病!是從依戀轉獨立期的行為,但過分戀物要重視
    為什麼孩子有戀物行為?在《新生兒嬰兒幼兒護理大百科》一書中說道: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通常情況下,孩子從6個月開始就有了依戀的情感需求。
  • 孩子戀物行為的秘密一次講透
    相比於戀物癖畸形的心理疾病,寶寶的戀物行為其實是建立在寶寶的認識能力不足,對接觸的人或物產生的親近感的行為,戀物行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弗洛伊德指出:所有的戀物情結源於兒時的某種缺失,這種缺失可能來自於生活環境,或者來自於親情的疏離
  • 快開學了,遊戲癮、零食飲料癮,孩子上了這些癮怎麼辦?
    南都訊 記者李榕 「神獸」即將回籠,可越臨近開學,有的家長越焦慮,因為有的孩子在暑期裡染上了一些「癮」:「零食飲料癮」、「菸癮」、「遊戲癮」等。該如何幫孩子戒「癮」?沒想到,凡凡嘗到了「甜頭」後就經常提出要喝飲料,她現在特別苦惱,希望能儘快讓孩子戒掉「零食飲料癮」。記者從一些家長群了解到,很多家長都有相同的苦惱,有的家長吐槽,孩子老嘴饞,經常開冰箱拿零食,一會兒要吃果凍,一會兒要吃蛋糕,嘴巴就沒停過。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肥胖與代謝性疾病防控科主任熊靜帆一直關注青少年膳食營養。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這種行為讓很多家長擔心,這會不會發展成為戀物症?讓孩子感到安心的物孩子對某種物品喜愛,並不一定是戀物,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是這樣定義的:孩子會在8-12個月大的時候做出選擇,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都保留這一習慣,當孩子疲憊的時候,它會幫孩子入睡;當孩子與你分開時,它會陪伴孩子;當孩子擔心害怕時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這種行為讓很多家長擔心,這會不會發展成為戀物症?※分析孩子依戀移情物的癥結所在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會有一個特殊的原因。當你發現孩子特別喜歡甚至是依戀某件物品的時候,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孩子喜愛毛絨玩具,那是因為他從毛絨玩具上面獲得了一種安慰,這種安慰可能在媽媽不在的時候讓他感到安心,或是在一個新環境當中讓他覺得安全,內心有了依託。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依戀移情物的行為,先別忙著制止,不妨從孩子的行為著手,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幫助孩子身心更健康地成長。
  • 孩子過分依賴安撫物怎麼辦?幾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對孩子的戀物情結,很多家長都顯得很著急。換一種說法,就是孩子為自己找了一個親密的夥伴,他們可以幫助孩子們度過這些暫時還難以對付的情緒或者環境。因為這些東西是自己最熟悉的,無論周圍發生什麼變化,不管爸媽媽是否離開,這個「寶貝」始終如一,孩子們從這種不變」中為成長尋求著安全感,這就是孩子出現戀物症的重要原因。
  • 孩子過分依賴安撫物怎麼辦?幾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對孩子的戀物情結,很多家長都顯得很著急。01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戀物行為呢?很多孩子都喜歡小娃娃、小汽車等玩具,對於自己最喜歡的玩具經常愛不釋手。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換一種說法,就是孩子為自己找了一個親密的夥伴,他們可以幫助孩子們度過這些暫時還難以對付的情緒或者環境。因為這些東西是自己最熟悉的,無論周圍發生什麼變化,不管爸媽媽是否離開,這個「寶貝」始終如一,孩子們從這種不變」中為成長尋求著安全感,這就是孩子出現戀物症的重要原因。
  • 傅園慧常年背著一根紅帶子,孩子「戀物癖」,家長怎麼辦?
    相信細心的家長們會發現,當寶寶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會有那麼一段時間,十分地依戀某一玩具或者是毛毯、手帕等各式物件,不管是吃飯睡覺還是出去玩都一定得帶著,如果找不到的話便會大哭大鬧。不少家長們就會覺得孩子這種「戀物」的行為是不是有某種疾病?甚至還十分強硬地不讓孩子帶著他所依戀的物品。
  • 孩子迷戀毛絨熊、不舍兒時圍嘴,得知「戀物」原因,我只想更疼他
    所以家長們大可不必把孩子的「戀物情結」同成年人「戀物癖」混為一談,更不必憂心忡忡,或者判定孩子心理不正常,進而去苛責孩子。其實每個成年人心中也都住著一個小孩,仔細發現,每個成年人其實也會有戀物行為,但卻是在正常的範圍內,沒有「成癖」。
  • 孩子摸媽媽乳房、依戀布娃娃、愛摸私處……背後的真相千萬別忽視
    最近有位媽媽給局長留言,說孩子斷奶很久了,還特別愛摸自己的胸部,而且是不分場合的都要掀開衣服摸。雖然是自己的孩子,但也很尷尬,這種「耍流氓」的行為,會不會是性早熟?另一邊又有家長來問,孩子一天到晚就愛抱著個破舊小枕頭,去哪兒都不撒手。要是把枕頭藏起來不讓他摸,簡直就是生離死別現場,難道是所謂的戀物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