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陪孩子讀繪本《阿文的小毯子》。
小老鼠阿文有條黃色的小毯子,從小他就特別喜歡它,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玩耍,都會帶著他的小毯子。鄰居阿姨說阿文已經長大了,不能走到哪裡都帶著小毯子。
為了讓阿文戒掉他的小毯子,老鼠媽媽和老鼠爸爸想了很多方法,可都失敗了。快開學了,老鼠媽媽把阿文的小毯子做成了很多小手帕,阿文每天都帶著小手絹上學。
這本書在2004年獲得凱迪克銀獎,故事很簡單,但是蘊含的內容卻不少,相信很多媽媽都可以從阿文身上看到自家孩子的影子:對某個玩具的喜愛、對某個物品的戀戀不捨,即便這件物品髒了、舊了、壞了,孩子們對它的喜愛依舊不減。
在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洪荒少女傅園慧身上總是帶著一根紅帶子,很多人認為這是衣服上的裝飾物,後來傅爸爸就提到那其實是傅園慧的安撫物。傅爸爸說,「我們叫這個帶子摸摸,傅園慧嬰兒的時候就這樣,有塊小毛巾放在邊上這樣摸摸,她會有安全感,長大之後,這塊小毛巾變成了紅帶子摸摸」。
這種行為讓很多家長擔心,這會不會發展成為戀物症?
孩子對某種物品喜愛,並不一定是戀物,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是這樣定義的:
孩子會在8-12個月大的時候做出選擇,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都保留這一習慣,當孩子疲憊的時候,它會幫孩子入睡;當孩子與你分開時,它會陪伴孩子;當孩子擔心害怕時,它會安慰孩子;當孩子身處陌生環境時,它會讓孩子感到像是在家中一樣。
這類物品叫做移情物,因為這類物品可以幫助孩子做出情感方面的轉移,由依賴變得獨立。他們之所以能起作用,一方面是因為它們摸起來手感很好:柔軟、抱起來很舒服;另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熟悉它們:這類物品可以讓他想起自己房間的那份舒適與安全,會讓孩子感到所有的事情都在掌控之中。
移情物存在有它好的一面:可以讓孩子感到安心。
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對某件物品的喜愛,會產生不好的後果,甚至以後會逐漸發展成為戀物癖。其實這種擔心著實有些杞人憂天。
大寶一周大的時候,我開始上班,那會兒孩子已經知道媽媽去上班意味著什麼,所以我每次上班時,大寶都會哭得撕心裂肺,婆婆要哄好久。一次我給大寶買了一個毛絨熊,我上班的時候,大寶就會抱著這隻小熊。婆婆一邊覺得欣慰,一邊有些擔心:一個男孩子,喜歡小女生的玩具,長大了可怎麼得了?
依戀移情物,其實是大多數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寶寶在幼年時期,心理和生理髮育不完全,他們會對父母有著強烈的依戀,隨著寶寶逐漸長大,他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和父母在一起,在和父母分開的時間裡,寶寶需要逐漸適應這個分開的過程。
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多達70%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過戀物行為。這些讓他們依戀的物品作為「過渡對象」,能幫助孩子在和父母分開的時候,自我安慰,降低情感的受傷程度。孩子不會因為戀物而不依戀父母,但戀物有助於孩子從對父母的完全依戀走向獨立,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
有個朋友,小時候收到媽媽送的一個毛絨小兔子,她走到哪兒都會帶著這隻小兔子。後來父母離婚了,媽媽再嫁,她被判給爸爸,爸爸組建了新家庭,繼母對她很不好,偷偷把毛絨小兔子丟掉,並且責令朋友再也不許碰毛絨玩具。
多年過去,朋友終於離開那個家,她把自己第一個月的工資全部買了毛絨小兔子,包包鏈上、衣服上、鑰匙扣上……所有東西上面都是一模一樣的毛絨小兔子。朋友說:她把我的小兔子丟了,我的心就一直是空的,所以我不停地買一模一樣的小兔子來填,卻發現,不管用多少只小兔子,心裡的那個洞怎麼也填不滿。
曾經的移情物被強行丟掉,孩子心裡會留下一個洞,這個洞會需要更多的東西才能填滿,甚至可能變成一種病態的行為。
使用移情物並不是孩子懦弱或者女孩化的表現,而是一種寶寶走向獨立的適應過程,所以家長沒有理由強行禁止。
※分析孩子依戀移情物的癥結所在
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會有一個特殊的原因。當你發現孩子特別喜歡甚至是依戀某件物品的時候,那一定是有原因的。
孩子喜愛毛絨玩具,那是因為他從毛絨玩具上面獲得了一種安慰,這種安慰可能在媽媽不在的時候讓他感到安心,或是在一個新環境當中讓他覺得安全,內心有了依託。
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依戀移情物的行為,先別忙著制止,不妨從孩子的行為著手,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幫助孩子身心更健康地成長。
※從心理上接受孩子依戀移情物的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很難想像一個移情物對孩子的影響,如果冒然禁止,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
移情物能夠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而後孩子會逐漸擺脫掉對移情物的依戀,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孩子戀物只是一個暫時性的行為。家長需要做的是從心理上接受孩子依戀移情物的行為,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關注度,逐漸讓孩子擺脫掉對移情物的依賴。
※移情物的轉化
在《阿文的小毯子》這本繪本中,老鼠爸爸和老鼠媽媽試過很多方法來讓阿文「戒掉」小毯子,但都不管用。最後,老鼠媽媽把阿文的小毯子改成了一塊塊的小手絹,阿文終於不再每天抱著小毯子了。
對待孩子依戀移情物,除了找出原因、接受孩子的依戀行為,還需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你可以用新的東西來代替孩子依戀的移情物,也可以把移情物進行轉換。
像是洪荒少女的「摸摸」,也有和阿文小毯子變小手絹有異曲同工之妙。孩子依戀移情物並不一定是壞事,如果情況不嚴重,沒有對周圍人或自身造成什麼傷害,家長可以將孩子的移情物進行合理轉化,讓孩子在移情物的陪伴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