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2020-09-05 欣然育兒

前段時間陪孩子讀繪本《阿文的小毯子》。

小老鼠阿文有條黃色的小毯子,從小他就特別喜歡它,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玩耍,都會帶著他的小毯子。鄰居阿姨說阿文已經長大了,不能走到哪裡都帶著小毯子。

為了讓阿文戒掉他的小毯子,老鼠媽媽和老鼠爸爸想了很多方法,可都失敗了。快開學了,老鼠媽媽把阿文的小毯子做成了很多小手帕,阿文每天都帶著小手絹上學。

這本書在2004年獲得凱迪克銀獎,故事很簡單,但是蘊含的內容卻不少,相信很多媽媽都可以從阿文身上看到自家孩子的影子:對某個玩具的喜愛、對某個物品的戀戀不捨,即便這件物品髒了、舊了、壞了,孩子們對它的喜愛依舊不減。

在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洪荒少女傅園慧身上總是帶著一根紅帶子,很多人認為這是衣服上的裝飾物,後來傅爸爸就提到那其實是傅園慧的安撫物。傅爸爸說,「我們叫這個帶子摸摸,傅園慧嬰兒的時候就這樣,有塊小毛巾放在邊上這樣摸摸,她會有安全感,長大之後,這塊小毛巾變成了紅帶子摸摸」。

這種行為讓很多家長擔心,這會不會發展成為戀物症?

讓孩子感到安心的移情物

孩子對某種物品喜愛,並不一定是戀物,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是這樣定義的:

孩子會在8-12個月大的時候做出選擇,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都保留這一習慣,當孩子疲憊的時候,它會幫孩子入睡;當孩子與你分開時,它會陪伴孩子;當孩子擔心害怕時,它會安慰孩子;當孩子身處陌生環境時,它會讓孩子感到像是在家中一樣。

這類物品叫做移情物,因為這類物品可以幫助孩子做出情感方面的轉移,由依賴變得獨立。他們之所以能起作用,一方面是因為它們摸起來手感很好:柔軟、抱起來很舒服;另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熟悉它們:這類物品可以讓他想起自己房間的那份舒適與安全,會讓孩子感到所有的事情都在掌控之中。

移情物存在有它好的一面:可以讓孩子感到安心。

孩子依戀移情物≠戀物癖

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對某件物品的喜愛,會產生不好的後果,甚至以後會逐漸發展成為戀物癖。其實這種擔心著實有些杞人憂天。

大寶一周大的時候,我開始上班,那會兒孩子已經知道媽媽去上班意味著什麼,所以我每次上班時,大寶都會哭得撕心裂肺,婆婆要哄好久。一次我給大寶買了一個毛絨熊,我上班的時候,大寶就會抱著這隻小熊。婆婆一邊覺得欣慰,一邊有些擔心:一個男孩子,喜歡小女生的玩具,長大了可怎麼得了?

依戀移情物,其實是大多數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寶寶在幼年時期,心理和生理髮育不完全,他們會對父母有著強烈的依戀,隨著寶寶逐漸長大,他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和父母在一起,在和父母分開的時間裡,寶寶需要逐漸適應這個分開的過程。

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多達70%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過戀物行為。這些讓他們依戀的物品作為「過渡對象」,能幫助孩子在和父母分開的時候,自我安慰,降低情感的受傷程度。孩子不會因為戀物而不依戀父母,但戀物有助於孩子從對父母的完全依戀走向獨立,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

孩子依戀移情物,切莫強行禁止

有個朋友,小時候收到媽媽送的一個毛絨小兔子,她走到哪兒都會帶著這隻小兔子。後來父母離婚了,媽媽再嫁,她被判給爸爸,爸爸組建了新家庭,繼母對她很不好,偷偷把毛絨小兔子丟掉,並且責令朋友再也不許碰毛絨玩具。

多年過去,朋友終於離開那個家,她把自己第一個月的工資全部買了毛絨小兔子,包包鏈上、衣服上、鑰匙扣上……所有東西上面都是一模一樣的毛絨小兔子。朋友說:她把我的小兔子丟了,我的心就一直是空的,所以我不停地買一模一樣的小兔子來填,卻發現,不管用多少只小兔子,心裡的那個洞怎麼也填不滿。

曾經的移情物被強行丟掉,孩子心裡會留下一個洞,這個洞會需要更多的東西才能填滿,甚至可能變成一種病態的行為。

使用移情物並不是孩子懦弱或者女孩化的表現,而是一種寶寶走向獨立的適應過程,所以家長沒有理由強行禁止。

※分析孩子依戀移情物的癥結所在

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會有一個特殊的原因。當你發現孩子特別喜歡甚至是依戀某件物品的時候,那一定是有原因的。

孩子喜愛毛絨玩具,那是因為他從毛絨玩具上面獲得了一種安慰,這種安慰可能在媽媽不在的時候讓他感到安心,或是在一個新環境當中讓他覺得安全,內心有了依託。

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依戀移情物的行為,先別忙著制止,不妨從孩子的行為著手,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幫助孩子身心更健康地成長。

※從心理上接受孩子依戀移情物的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很難想像一個移情物對孩子的影響,如果冒然禁止,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

移情物能夠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而後孩子會逐漸擺脫掉對移情物的依戀,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孩子戀物只是一個暫時性的行為。家長需要做的是從心理上接受孩子依戀移情物的行為,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關注度,逐漸讓孩子擺脫掉對移情物的依賴。

※移情物的轉化

在《阿文的小毯子》這本繪本中,老鼠爸爸和老鼠媽媽試過很多方法來讓阿文「戒掉」小毯子,但都不管用。最後,老鼠媽媽把阿文的小毯子改成了一塊塊的小手絹,阿文終於不再每天抱著小毯子了。

對待孩子依戀移情物,除了找出原因、接受孩子的依戀行為,還需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你可以用新的東西來代替孩子依戀的移情物,也可以把移情物進行轉換。

像是洪荒少女的「摸摸」,也有和阿文小毯子變小手絹有異曲同工之妙。孩子依戀移情物並不一定是壞事,如果情況不嚴重,沒有對周圍人或自身造成什麼傷害,家長可以將孩子的移情物進行合理轉化,讓孩子在移情物的陪伴下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前段時間陪孩子讀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小老鼠阿文有條黃色的小毯子,從小他就特別喜歡它,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玩耍,都會帶著他的小毯子。鄰居阿姨說阿文已經長大了,不能走到哪裡都帶著小毯子。為了讓阿文戒掉他的小毯子,老鼠媽媽和老鼠爸爸想了很多方法,可都失敗了。
  • 看《阿文的小毯子》,輕鬆解決孩子的戀物習慣
    我是一位幼師媽媽,在幼兒園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孩子必須要帶著某樣物品,有布娃娃、有小被子、有小玩具、有小水杯等等等等。這些孩子可能不但是上學要帶,可能去任何地方都離不開他們最愛的物品。在家長眼裡可能不能理解,但其實這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通過家長正確的引導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 《阿文的小毯子》:了解「過渡性客體」,懂得孩子「戀物」心理
    有一部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專門將孩子的這種依賴呈現了出來,向家長描述了這樣一件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多麼重要。繪本的語言生動形象,畫面溫馨有趣,主要講述了小老鼠阿文與他的小毯子之間發生的溫暖的故事。本文主要從繪本概要、繪本解讀、繪本現實意義三方面展開探討,希望能夠給家長們帶來一些啟示。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對待孩子戀物行為,應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
    其實孩子對布偶小豬的依賴,與《阿文的小毯子》這個故事裡的阿文一樣,是一種戀物行為。關於《阿文的小毯子》《阿文的小毯子》故事很簡單:一隻小老鼠——阿文,無論去哪裡都要帶著他的小毯子。因此鄰居多次笑話小老鼠,小老鼠的爸爸媽媽嘗試了很多辦法想讓小老鼠放下他的毯子,但是都失敗。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阿文的小毯子》的故事中,阿文就是一個存在「戀物」行為的孩子,父母正確的對待和處理有助於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用愛和共情幫助孩子成長,通過這一繪本家長們也可以獲得新的啟發。小小繪本中包含了對孩子的戀物情結的處理,父母育兒理念的雙重啟發。繪本中溫馨的家庭場景《阿文的小毯子》作者凱文·亨克斯擅長用小老鼠代表可愛和孩子的純真,而在繪本的場景中,明亮和溫暖的色彩是主旋律。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男孩喜歡超人玩具,女孩喜歡芭比布偶,大多數情況家長不會阻止孩子玩玩具,但如果孩子不斷痴迷其中,家長也會引起警覺,或哄騙孩子交出玩具,或用強硬的命令口吻直接說「不」,這樣的方法可能無法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對玩具撒手,甚至還會傷害到孩子的感情。《阿文的小毯子》的故事中,阿文就是一個存在「戀物」行為的孩子,父母正確的對待和處理有助於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 繪本|《阿文的小毯子》
    初看繪本,講述的是小老鼠阿文和一條小毯子做分離的故事。很顯然,這條毯子是阿文小時候的安撫物,伴隨著他長大。無論阿文去哪裡,要做什麼,他都帶著這條小毯子,有這條小毯子在身邊,他就覺得很安心自在。於是,阿文的爸爸媽媽聽從了鄰居阿姨的建議,做了各種嘗試,甚至激發了「矛盾」,也無法讓阿文捨棄小毯子。最後,媽媽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將小毯子裁成許多小手絹,讓阿文隨身帶著,才平息了這場親子間關於依戀物的「爭鬥」。
  • 還記得離開毯子就不能活的萊納斯嗎?孩子戀物行為的秘密一次講透
    實際上,這是寶寶的戀物行為在生活中的具象反映。這裡澄清一個誤區,寶寶的戀物行為和成年人常說的「戀物癖」其實並不是相同的內容。繪本《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一直帶著用到大的髒髒的小毯子,即使媽媽想要給他換新的都不願意。媽媽將小毯子裁成了小手絹,阿文還是開開心心地去上學了。對阿文來說,小毯子即使被裁成了小手絹依然能夠給阿文提供所需要的熟悉感和安全感。
  • 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許多孩子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它或許是一條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孩子走到哪就帶到哪。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戒掉這個「陋習」。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的那些安撫物。
  • 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許多孩子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它或許是一條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孩子走到哪就帶到哪。 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戒掉這個「陋習」。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的那些安撫物。
  • 如何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阿文的小毯子》:善用共情思維來幫助
    而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就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以及溫暖和諧的畫面直觀地告訴在各位家長眼裡不值一提的小物件,在孩子心中將佔據多麼重要的地位。這本繪本的內容非常簡單,其實就是講述了小老鼠阿文與它心愛的小毯子之間發生的溫馨故事。阿文非常喜歡他的小毯子,因此也就養成了一個戒也戒不掉的習慣,無論是在做什麼,就算是在吃飯走路時,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
  • 《阿文的小毯子》:尊重孩子「假想夥伴」,用共情思維助孩子成長
    因此,為了讓孩子儘快從幼稚中成長起來,很多父母根據周圍人的經驗,哄騙孩子交出玩具,或耍花招破壞玩具,甚至直接說「不」,但這些方法不僅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也沒能讓孩子脫離玩具。而凱迪克銀獎繪本《阿文的小毯子》提供了一種方法,幫助父母正確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在愛的共情中尋找到一條適合孩子的自我發展之路。
  • 發現寶寶有「戀物癖」,我們該阻止嗎?
    丁丁一歲半了,最近媽媽發現她有一個奇怪的「愛好」:每次睡覺時都要把她小毯子的一角緊緊地抓著貼著嘴巴,時不時還用嘴巴「嘬嘬」。換了其他地方睡覺時,也一定要把她的那張小毯子抱過去,不給她就哭鬧著不肯睡,已經髒兮兮了也不能去洗。媽媽實在搞不懂丁丁為什麼會這樣,所以在後臺問育姐,這種行為是不是「戀物癖」?
  • 孩子摸耳朵、依戀小毯子,這個問題家長千萬別忽視
    導讀:孩子摸耳朵、依戀小毯子,這個問題家長千萬別忽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摸耳朵、依戀小毯子,這個問題家長千萬別忽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小豬佩奇》裡喬治依戀他的小恐龍:面對孩子戀物癖,家長這樣做
    這個情節不知道家長們是否還記得,《小豬佩奇》裡喬治很依戀他的小恐龍,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也有著這樣的行為。比如,孩子睡前一定要吸手指才能入睡 、一定要抱著他的小毛毯才能入睡等等。這是因為孩子有戀物癖,那麼,為什麼孩子會有戀物癖呢?
  • 孩子迷戀毛絨熊、不舍兒時圍嘴,得知「戀物」原因,我只想更疼他
    除此之外,環境的變化造成一些孩子的戀舊或者戀物行為,比如幼兒園剛入學、搬進了陌生的新房子,對未知環境的不適應。在孩子戀物行為的對象中,他們常蓋的小毯子是比較高頻的物品。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安全毯現象。在孩子早期的自我發展中,建立對一個地方的歸屬感是非常重要的。
  •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移情物」,家長要注意
    後來看書的時候,才知道,寶寶到了8個月會選擇一個喜歡的東西,作為「移情物」。看過卡通畫家查爾斯·舒爾茨漫畫的人應該都知道萊納斯和他的毯子的故事。無論萊納斯走到哪裡,都會帶著他的毯子,當遇到難關時,他會咬著毯子的一個角或者是把自己蜷縮在毯子裡面。
  • 23歲傅園慧依戀「摸摸」,帶身上寸步不離,孩子有戀物癖該管嗎
    每個人依戀的物品都是不一樣的,也不是說哪些物品最容易被依戀,就比如說有的人依戀某塊布料,有的小孩子非常依戀他經常蓋的小被子,而有的孩子則依戀某一樣飾品,而有的孩子甚至會依戀一些,例如本子筆這一類的東西。
  • 了解下孩子的「戀物癖」
    聰明的家長會通過加大對孩子的感情投入,多準備一些「遷移載體」來轉移孩子的分散力、注意力,幫助他擺脫對物品的依戀;笨蛋家長會一巴掌拍過去同時吼孩子「你傻不傻啊,這麼個破公仔整天抱著它,是不是要帶你去看醫生啊」?在幼兒園多年,我總能看到每個班上都會有「戀物癖」的小朋友,各種各樣的物件都有可能被他們依戀。
  • 從心理角度讀《阿文的小毯子》:「過渡性客體」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就像寶媽們一樣,各有各的道理,新手爸媽一時間也不知道究竟哪個說法更有道理,哪種方法對孩子更有益。 直到前段時間看了《阿文的小毯子》,我才真正明白了依戀物對於孩子的真正意義,今天我就從心理角度跟大家聊一聊,這本豆瓣評分8.6分並獲得凱迪克銀獎繪本在育兒過程中的實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