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過分依戀,安撫物,必須解除,3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2020-12-18 果莓媽媽

很多寶媽對於這樣的場景一定非常的熟悉,那就是自家的寶貝不管在哪裡玩兒,手裡都會拎著一個玩具,這個玩具的具體分類是沒有局限的,可能是毛絨娃娃,也可能是一個卡通娃娃等,只要讓他感覺很舒服的一切都可以,如果一旦被拿走,就會讓他們感覺到不安。

閨蜜家的孩子濤濤就是一個典型的戀物寶寶,閨蜜從孩子半歲之後就去了職場,讓寶寶和家裡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過周歲的時候,閨蜜把我們都喊到一起給孩子過周歲,當時就發現孩子有一個習慣,就是走到哪裡手裡都要抱著一個小熊。

有時候小熊掉到地上髒了,濤濤不管它是否乾淨直接撿起來繼續抱著。閨蜜見狀,要把小熊拿走去洗洗,孩子硬是不讓,還哭鬧著不要讓媽媽拿走。後來聽濤濤的爺爺奶奶說,自從孩子的媽媽出去上班後的這個小熊就一直陪著他,睡覺時候要抱著,吃飯時候要看著,反正不許別人碰,自己也不放手。

看著濤濤這種習慣,閨蜜可愁壞了,要是個小女孩兒每天抱著小熊還說的過去,可濤濤是個男孩子,這也太女生氣了。其實濤濤就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寶寶,雖然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很安逸,但終究替代不了父母給的愛。

濤濤之所以走到哪裡都要帶著小熊,這種表現已經很明顯表達了他把對父母的依戀轉移到了小熊的身上。

孩子戀物主要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並且這種戀物的感覺是從半歲到一歲半期間最為明顯,因此,父母在這個期間如果沒有和孩子培養好感情,孩子就會經常哭鬧,或者對某件東西產生嚴重的依賴感。因此想要和孩子培養好感情,就要先了解清楚孩子戀物的原因。

孩子為什麼會依戀「安撫物」?

1.容易掌控

相對於和父母相處來說,安撫物似乎更加的穩定,更加容易受掌控。當寶寶在遇到不開心,或者外界傷害時都會習慣性的用安撫物來找回心理的安全感。

2.渴望被觸碰

很多的寶寶都非常喜歡粘著家長,都希望被父母親親抱抱,其實這是一種渴望被大人接觸的本能。當大人不滿足寶寶需求的時候,安撫物就會派上用場,代替父母來滿足自己。而很多的布娃娃都是比較柔軟的,這種感覺比媽媽抱還要舒服,因此就會讓寶寶產生戀物感。

3.缺乏安全感

隨著寶寶漸漸的長大,父母陪伴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尤其是進入幼兒園以後,初次面對陌生環境的情況下,寶寶的內心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這種情況下,寶寶隨手的安撫物就起到了可以緩解寶寶緊張的心情的作用,能夠代替家長,對寶寶進行一定程度的安撫。

安撫物短時間內使用可以給寶寶帶來一定的安全感,可以緩解寶寶內心的恐懼,但如果長時間使用危害還是很大的。

孩子的依戀「安撫物」行為,給他帶來什麼影響

1.會影響到孩子的發育問題

凡事都要適量,有些寶寶的安撫物不僅起不到幫助孩子的作用,反而還會影響發育。比如,安撫奶嘴,這個安撫物確實會對寶寶小時候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長期使用,會影響到語言的發育,嚴重的還會影響到牙齒是否整齊的問題。

2.衛生問題很難注意

大多數的寶寶對一些毛絨玩具是沒有抵抗力的,有些孩子由於太喜歡這些玩具,甚至不願意讓家長去觸碰,清洗,這就給細菌營造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給寶寶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

3.會影響到孩子內心的情感

有些寶寶或許是因為太喜歡某件玩具,甚至會達到連玩具的氣味,細節都會顧及到位的程度,如果這件玩具一旦丟失或者被損壞掉,這對孩子孩子的心理打擊是很有一定傷害的,嚴重的還會引發幼兒抑鬱症的情況。

自己的寶寶出現這種戀物的情況,很多家長都是不為所動的,認為這種情況長大後就好了。其實不然,作為父母,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因為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因此,父母還是要儘自己所能,幫助孩子擺脫這種壞習慣。

父母如何幫孩子戒掉依戀「安撫物」行為?

1.給孩子儘可能多的陪伴

不管怎麼說,孩子出現這種戀物的習慣,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父母的陪伴不夠。心病還須心藥醫,解鈴還需系鈴人。

因此在平時,父母要儘可能的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的成長,參與他們成長的過程。可以多陪寶寶做做親子遊戲,陪寶寶說說話,看看故事書等。讓寶寶慢慢的產生愛的感覺,自然而然的就會轉移目標。

2.多帶寶寶認識一些新朋友

寶寶只對一種玩具「情有獨鍾」的原因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因為孩子身邊的朋友太少,導致在他的認知裡世界就只有玩具和大人,再者大人如果不好好和孩子溝通,只是呆呆的照看他的安全,孩子肯定會把自己的精神寄託轉移到自己的玩具上。

因此,父母平時可以帶孩子到公園或者朋友家進行玩耍,多給孩子交一些同齡的朋友,這樣孩子既能感受到父母的愛,還能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漸漸的孩子就會感受到友誼的快樂,慢慢的就會忘掉安撫物。

3.給孩子買一些適齡的玩具

孩子都喜歡玩具,如果孩子的玩具過少,也會容易出現戀物的情況。因此,父母在平時可以多給孩子買一些適齡的玩具,男生可以買一些益智的玩具,女生可以買一些卡通的玩具,當然要按照寶寶的喜好來安排。家長還可以陪寶寶一起玩兒,在和寶寶玩的過程中,父母就會發現寶寶的興趣愛好,從而尋更合適寶寶的玩具。

寶寶出現這種情況,很大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感。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因此為了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請家長不要因為自己繁忙而找各種理由忽視孩子,多多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無憂無慮的成長。

今日話題討論:您家孩子出現過這種戀物的情況麼?您是怎樣幫助孩子戒掉的呢?歡迎分享。

相關焦點

  • 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許多孩子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它或許是一條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孩子走到哪就帶到哪。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戒掉這個「陋習」。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的那些安撫物。
  • 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許多孩子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它或許是一條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孩子走到哪就帶到哪。 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戒掉這個「陋習」。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的那些安撫物。
  • 孩子過分依賴安撫物怎麼辦?幾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前幾天,我們幾個好朋友聚會,都是當媽媽的女人,在一起話題總離不開孩子。倩倩媽和我們說,我家女兒都已經12歲了,每天卻還抱著一個破舊的芭比娃娃睡覺,雖然芭比娃娃很舊了,她卻一直當個寶,不僅每天抱著睡,而且一拿開還要鬧情緒,這孩子是不是不正常啊?我真怕孩子會有什麼心理問題。」曉曉媽接著說,我家3歲多女兒也是這樣,已經是幼兒園中班。每天去上學時,書包裡都放著一隻小狗娃娃。
  • 孩子過分依賴安撫物怎麼辦?幾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前幾天,我們幾個好朋友聚會,都是當媽媽的女人,在一起話題總離不開孩子。倩倩媽和我們說,我家女兒都已經12歲了,每天卻還抱著一個破舊的芭比娃娃睡覺,雖然芭比娃娃很舊了,她卻一直當個寶,不僅每天抱著睡,而且一拿開還要鬧情緒,這孩子是不是不正常啊?我真怕孩子會有什麼心理問題。」曉曉媽接著說,我家3歲多女兒也是這樣,已經是幼兒園中班。
  • 孩子過分依賴安撫物,應強行戒除?2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3歲的天天是個可愛的女孩,她有很多的玩具,毛茸茸的兔子、可愛的長頸鹿、造型很萌的河馬……這些漂亮的玩具都擺放在家裡,但是讓她不離手的卻是一隻小灰熊,這個玩具是她過生日時姑姑送給她的。在天天睡覺的時候小灰熊是一定要放在床邊的,有時連吃飯都要抱在懷裡。
  • 孩子戀物不是病!是從依戀轉獨立期的行為,但過分戀物要重視
    同學不免有點擔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樣正常嗎?其實,同學家的孩子戀物習慣很多小孩子都有。最容易讓寶寶產生依戀是一些比較柔軟的物品,比如小被子、小毯子、小枕頭、媽媽的乳房、頭髮、指頭、拳頭以及玩具、奶瓶等。洪荒少女」傅園慧」,她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樂觀開朗,很多人會以為生活中的她一定很獨立很強悍。
  • 去哪兒必須帶「安撫物」?孩子太「戀物」,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其實孩子的心理發展和生理髮育都具有階段性,如果孩子的戀物情節並不嚴重,並沒有嚴重影響到社交,其實家長也不用過度擔心,順其自然好了。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賴母親」轉變為「完全獨立」這一過渡期所產生的一種正常行為。這一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做「過渡性客體」。
  • 寶寶居然也會有「戀物情結」?背後原因竟然是家長做錯了…
    很多寶寶都有戀物的習慣,比如有的寶寶4歲了還要含著奶嘴,有的寶寶在幼兒園午睡必須要帶著自己的小被子,有的寶寶必須抓著媽媽的頭髮才能睡覺……如果你把這些東西從寶寶身邊拿走,寶寶就會大吵大鬧。 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嗎?寶寶為什麼會有戀物情節?家長要不要糾正制止呢?如果你也有這些疑問,那就繼續看下去吧!
  • 孩子戒安撫奶嘴太困難?家長要了解孩子「戀物」背後的原因
    給孩子用,但爺爺奶奶看到孩子這麼痛苦又不忍心,於是在這個事情上就一再妥協,每天家裡就跟"世界大戰"一樣吵個不停。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在他的客體關係理論體系中,把兒童的安撫物稱為"過渡性客體"。他認為一個孩子在3歲之前,可能都需要一個他留戀的物品。父母開始在外面工作,不可能時時陪在孩子身邊,這時候,帶上一個自己熟悉的東西,其實是在給自己探索這個世界的勇氣。
  • 小傢伙有「戀物情結」,要不要幹涉?
    「戀物」呢?一旦孩子對社會的認識提高了(例如,當他們開始上幼兒園時),他們就會知道大多數孩子不會一直隨身攜帶毛毯或毛絨玩具,這樣他們就會決定不再依戀安撫物。如果寶寶自然地捨棄了安撫物這樣當然很好,但是也沒有必要讓寶寶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強迫他捨棄掉。
  • 發現寶寶有「戀物癖」,我們該阻止嗎?
    寶寶對物品依戀的傾向,事實上並非成人所說的「戀物癖」。因為「戀物癖」是指成人對「特殊物品」的收集癖與玩物癖,患者常在拿到物品時會產生某種興奮感。但寶寶對於小被子和奶嘴的依戀,並不是興奮感,而屬於安全感的慰藉。
  • 依戀布偶、小被子……孩子戀物是病嗎?父母該如何幹預?
    同學不免有點擔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樣正常嗎?其實,同學家的孩子戀物習慣很多小孩子都有。最容易讓寶寶產生依戀是一些比較柔軟的物品,比如小被子、小毯子、小枕頭、媽媽的乳房、頭髮、指頭、拳頭以及玩具、奶瓶等。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讓孩子感到安心的物孩子對某種物品喜愛,並不一定是戀物,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是這樣定義的:孩子會在8-12個月大的時候做出選擇,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都保留這一習慣,當孩子疲憊的時候,它會幫孩子入睡;當孩子與你分開時,它會陪伴孩子;當孩子擔心害怕時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並不一定是戀物,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是這樣定義的:孩子會在8-12個月大的時候做出選擇,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都保留這一習慣,當孩子疲憊的時候,它會幫孩子入睡;當孩子與你分開時,它會陪伴孩子;當孩子擔心害怕時,它會安慰孩子;當孩子身處陌生環境時,它會讓孩子感到像是在家中一樣。
  • 安撫物管用不管用?也說說孩子的「戀物情結」
    孩子對於安撫玩具的這種「依戀」常常超出我們最初的想像,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之前看《爸爸去哪兒》,印象最深的是 Kimi 跟自己的安撫物小黃告別的場景,說真的,在我家裡,這個畫面也是非常常見。在保證睡眠安全的前提之下,給孩子引入安撫物的節奏還有三個關鍵點:◇ 高頻出現。
  • 你家孩子有「戀物情結」嗎?7歲孩子摸上癮,寶媽:碎成渣也不扔
    其實每個孩子迷戀的東西都不一樣,有的是一個普通的奶嘴,有的可能是一個毛絨玩具,有的還可能是貼身物件等等,不管是黑夜還是白天,都必須帶在身邊,一旦把東西拿走,孩子就會表新出又哭又鬧的狀態。這些小動作在很多新手寶媽寶爸眼裡,可能就會認為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現,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父母的一些不正確行為導致的。
  • 安撫物,孩子的精神保護傘
    兩個案例中,卡通玩偶和安撫奶嘴都可以被稱作安撫物。事實上,這樣的安撫物還有很多,像毛毯毛巾、玩偶、甚至是媽媽的衣物。 貳有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睡覺一定要抱著她的小毛毯?孩子需要安撫物一定不是孩子出現了問題,也不見得就是不好的事情。
  • 孩子迷戀毛絨熊、不舍兒時圍嘴,得知「戀物」原因,我只想更疼他
    1、孩子從依戀到獨立過渡期的心理需求心理學家把孩子戀物行為解釋為一種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從「完全依戀」轉化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6月-3歲的寶寶是戀物行為的敏感時期。那麼我如此表述,您是否就會理解孩子時刻攥著一個髒兮兮的小口水巾、小毯子而不放手的原因了呢?當然,孩子的戀物行為需要正確的面對和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戀物行為會自行消失或趨於正常。
  • 寶寶睡覺總是習慣摸著媽媽,不摸睡不著?可能是「新型飢餓」作祟
    寶寶需要安撫物,是「皮膚飢餓」,不是「戀物癖」當寶寶還是胎兒的時候,他們在媽媽的孕肚中,周圍被滿滿的羊水所包圍,在這裡,他們感受到的是安心。而當他們出生,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之後,沒有了羊水的安心包圍,未知的體驗,時他們下意識的產生孩子的情緒。
  • 為什麼寶寶睡覺喜歡摸乳房、抱玩偶、毯子?揭秘戀物背後的原因
    在動畫片《小豬佩奇》中,喬治睡覺都不離手的恐龍先生,就是喬治的安撫物,而閨蜜寶寶是把乳房當成了安撫物。02.寶寶戀物會發展成「戀物癖」嗎安撫物能夠幫助寶寶安撫自己的情緒,會使寶寶變得更獨立,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