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教學中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數學老師要教學生某個法則,必先自己解題;音樂老師教唱某首歌,必先示範;體育老師教前滾翻,必先邊講解邊示範……唯獨語文老師教作文,「君子動口不動手」。
語文老師寫「下水」文,真的就沒有什麼意義嗎?肯定不是的。
關於下水文的作用,教育家葉聖陶是這樣說的:「教師善讀善作,身知甘苦,左右逢源,則為學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中央教科所的崔巒是這樣認識的,他談了3點:1.教師用「下水」文和學生交流,體現了對學生的真愛與尊重。學生在被尊重中萌生自尊,在被愛中學會愛人,進而愛老師、愛作文。2.「下水」文直言口說,既言傳又身教。在「下水」文的影響下,學生一定會刻苦努力,寫出自己的最高水平。3.「下水」文對改進作文指導起到重要作用。教師經常動筆,深知學生作文的甘苦,就會保護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多激勵,少批評,增強學生習作的自信心;清楚學生習作會遇到哪些溝溝坎坎,在指導上哪些地方要用力,加強指導的針對性;憑著「下水」的經驗與敏感,在講評時成績看得準,問題說得透,做到切中要害,點醒有效。
由此可見,用「下水」文指導學生作文是一條捷徑、一個規律。在這方面,我國有的老師已堅持若干年,取得了成功經驗。浙江杭州的王立均老師是很典型的代表。受葉老有關教導的啟發,他開始用寫「下水」文的辦法指導學生習作的實踐與探索。《王老師和同學一起寫作文(寫實篇.想像篇)》兩冊書,是這項實驗經驗的結晶。截止到他出書的那年,他一共寫「下水」文100多篇,而他的學生的作文有100多篇獲獎,800多篇在各級報刊上發表。
剛才說的是別人,下面說說我自己。寫「下水」文,不一定學生寫什麼,老師就寫什麼。只要我們老師愛寫,勤寫,自由寫點什麼都能起到引領作用。當然,寫的「下水」文不一定非得發表。我平時愛琢磨寫點「豆腐塊」,根據我的寫作經驗,我認為老師堅持寫「下水」文, 不僅能體會到寫作的甘苦,更能發現寫作規律,如果常跟學生交流自己的所得,學生就可以從中悟到許多寫作方法。以我寫的一篇「豆腐塊」為例。
羊倌的智慧
李福中
我上高中時,二叔是生產隊的羊倌。
夏天,看到二叔每天早晨從家走,都帶個塑膠袋子,我很好奇,便問起塑膠袋的用途。
二叔神秘地一笑,說:「咱家沒有雨衣,這塑膠袋子就是雨衣了。下雨了,披上它,衣服就澆不溼了。」
我看了看塑膠袋子,又打量了一下五大三粗的二叔,無論如何也不相信二叔的話,那小小的塑膠袋,怎麼能裹住二叔那高大的身體呢?可不相信又不行,因為不論白天下多大雨,每次放羊歸來,二叔的衣服從來沒有溼過。
一次,我終於向二叔說出了自己心中的這個疑團,二叔笑呵呵地說:「裹不住身體沒關係,能裹住衣服就行。」
見我不解,二叔解釋道:「山上沒有別人。下雨了,我便把身上所有的衣服脫下來,塞進塑膠袋子裡。等雨停了,把衣服拿出來再穿上。不管下多大的雨,我的衣服始終不會淋溼。
我很驚訝地問:「大雨像鞭子一樣抽打著你赤裸的身體,你能忍受得了嗎?」
二叔答道:「當時是很難受,但一想起雨後能有乾爽的衣服穿,咬咬牙就過去了。要是不用這個辦法或下雨時挺不住,雨後溼漉漉的衣服長時間地貼在身上,那滋味更不好受。」
二叔的話使我豁然開朗:管不了老天什麼時候下雨,當時也沒條件置備雨衣,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思維。思維改變了,也能在陰雨天撐起一片晴空。
這篇文章的寫作過程是這樣的:我們早晨登山,不知怎地,同去的一個人談到了過去農村放羊的羊倌,他說,夏天羊倌放羊時,怕下雨,早晨從家走時,準備一個塑膠袋子。山上沒有別人,下雨了,他就把衣服脫下來裝進塑膠袋子裡。等雨停了,再把衣服穿上,衣服不會淋溼。我當時聽了這個故事很有趣,但沒思考出這個故事裡有什麼可挖掘的東西。我注意積累寫作素材,怕忘了,那天回到家,便在素材本上寫下了「羊倌放羊」四個字。過了幾天,我又琢磨這件事,覺得這個故事裡蘊含著羊倌的智慧:改變不了環境,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思維改變了,有時也能把事情做成功。思考成熟了,我就寫了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最初發表在《揚子晚報》上,後被《意林》《小小說選刊》《少年文摘》《老年生活報》等報刊轉載。
假如我在一線教學,我把這篇文章給學生讀了,並談了這篇小文的寫作過程,至少可以告訴學生下面幾點:1.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處處都有材料。2.要對生活融入思考,才能找到寫作材料。3.平時要注意積累寫作素材。4.虛構與真實的關係。這篇文章的「故事核」是真實的,具體的情境是我虛構的。學生寫作允許這樣虛構,這跟寫作時胡編亂造完全是兩碼事。
我在一線教學時,很重視用「下水」帶領學生寫作。一次,我發現學生寫完作文不知道修改,便讀了一篇我發表的文章,然後又拿出這篇文章的草稿讓學生挨桌地看,告訴他們我寫這篇文章打了三次草稿,哪是第一稿,哪是第二稿,哪是第三稿。學生看了勾勾抹抹的草稿很受啟發,認識到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這樣教育學生比說「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文章不厭千遍改」效果好得多。
老師要善於在學生面前很自信地「顯擺」自己,文章發表了、轉載了、獲獎了,都應該讓學生知道,讓學生認同你,讓學生佩服你,讓學生親近你,「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樣學生才能認真地跟你學,這樣學生才能學得更好!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如果我們老師不喜歡寫作,不去嘗試寫作,不結合自己的寫作體會教給學生寫作方法,說服力就差得多。作為一位語文老師,應該熱愛寫作,寫作能力應該是語文老師的基本素養。語文老師要用自己對寫作的熱愛,帶動學生對寫作的感情。為了提高自己、惠及學生,希望我們的語文老師和學生一起堅持寫作。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喚醒、激勵和鼓舞,而不是教給他多少知識」。給學生寫作以「情感支持」比寫作技法的灌輸更重要。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一定要重視「以情動情,以情促寫。」「熱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只要學生熱愛寫作,就有不盡的材料可寫,就能寫出優秀的習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