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小學生寫作文是令很多家長都頭疼的事,儘管家長已經用了很多辦法,孩子的寫作能力仍然沒有提高。其實小學生寫作,無非就是思考「寫什麼」、「怎麼寫」,通常就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出來。同樣是描寫生活,有的學生就能寫得形象生動,有的學生連將字數湊齊都十分困難。
家長輔導孩子寫作可以從「看、聽、想、做」這幾方面指導。有一個學生在寫《令我害怕的一件事》作文的其中一句是這樣寫的:爸媽晚上比較晚回家,今晚我一個人在家,我真的非常害怕。這個同學的表達非常直白,雖然也能令讀者知道他的害怕,但語言並不生動,很難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或引起讀者共鳴。害怕跟傷心、難過、開心、慚愧等情緒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是一種較為抽象的東西。那麼抽象的東西應該怎麼表達才好呢?
我們可以將抽象化的東西具體化,這就要運用到「看、聽、想、做」這幾個方法。同樣是寫《令我害怕的一件事》,家長可以讓孩子思考:當你感到害怕的那一瞬間,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當時你做了怎樣的動作?讓孩子圍繞著這幾個問題進行思考,孩子就會很明確知道自己要寫什麼內容。下面給大家舉個例子:
爸爸、媽媽今天下班比較晚,我一個人在家裡。我看到窗外好像有黑影閃過(看),過了一會兒,我又聽到廚房窗戶的響聲(聽)。我在想:不會是小偷從廚房的窗戶爬進來了吧,要是他把家裡值錢東西偷光了怎麼辦?我應該走過去看嗎?要是他有武器怎麼辦?(想)這時,我感到十分恐懼,全身都害怕得發抖(動作),我趕緊躲進被窩裡(動作),祈禱著爸媽趕緊回來。
同樣是描寫害怕的一件事,用了「看、聽、想、做」這幾個方法描述出來的句子就豐富多了,將當時害怕的場景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
下面再給大家分析另一個例子,學生的作文題目是《外婆家的小狗》,其中一個片段是這樣寫的:星期天,我去了外婆家,我發現狗狗小花瘦了很多,我心疼極了。
顯然,學生的語言過於簡單。老師就指導他用「看、做、想」的方法來寫,老師就問他:「你看到小狗的樣子是怎麼樣的,跟之前有變化嗎?你的心裡有什麼感受?之後你還做了什麼?」
經過指導,學生對文章進行了修改:星期天,我去了外婆家,發現狗狗小花瘦了許多,那圓圓的肚子不見了,只看到了一根根顯眼的肋骨,難道是生病了嗎?想到這裡,我心疼極了,眼淚立馬就流出來了。
修改過的作文明顯有了進步,那就證明這個方法是很管用的,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時,不妨參考一下!
本文編輯:小魚乾
(圖片來源網絡,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