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可以坐飛機了,終於可以和別的同學那樣住酒店了,真的太棒了!」得知這個國慶長假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旅遊,12歲的驍驍(化名)興奮得大叫起來。
看著兒子高興的模樣,父母十分理解。這麼多年來,因為驍驍半夜經常尿床,他們不敢出門遊玩,怕住酒店,也從不在親戚朋友家留宿。醫生提醒:6歲以上的孩子如果頻繁尿床,家長必須引起重視。
A.睡不好,長不高,學習受影響
對於驍驍父母而言,自從兒子出生後,12年來他們就沒睡過一個好覺。小寶寶時期要餵奶、換尿不溼;等到兒子上幼兒園了,還會時不時地尿床。為了不讓床被尿溼,爸爸媽媽需要設好鬧鐘,半夜輪流叫醒孩子上廁所。要是哪天太累了,爸爸媽媽沒醒,那基本上「畫地圖」是逃不掉了。
這樣的日子,從驍驍不用尿不溼後,持續了好幾年。甚至,一家三口不敢出門遊玩,怕住酒店,也從不在親戚朋友家留宿。至於驍驍最想去的夏令營或者放假出遊,也因為這個原因而連年擱置。
「一開始我們以為,等他長大了情況自然會改善的。」媽媽說,因為尿床的問題,驍驍經常半夜睡不好,於是造成白天精神萎靡,脾氣急躁,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整個人也是又瘦又小,比同班同學矮了一截。這樣的生活,驍驍媽媽用「水深火熱」來形容。
入秋後,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在鄞州二院小兒泌尿外科主任金志昌的門診,像驍驍這樣的小患者開始增多。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3~4歲開始控制排尿,以6歲為界,如果還經常性尿床,每周2次以上並持續達6個月,醫學上就稱為『遺尿症』。」金志昌醫生說,這是一種常見病,在我國男孩比女孩患此病的概率更高。
尿床的發生,其實是孩子還沒有具備調節夜間尿液產生、膀胱儲存尿液、夜間睡眠節律的能力。如果把膀胱比作一個容器,由於睡前飲水過多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夜間尿量增多,膀胱充盈,而此時正好遇上中樞神經對膀胱充盈信號不敏感,就會尿床。「如果孩子白天玩得太累,睡眠過深不易醒來,也會這樣。」金志昌說。
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比如遺傳、心理以及特殊疾病等,都不可忽視。金志昌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對病例:38歲的王女士和5歲的女兒一起來看遺尿的毛病,王女士從小會尿床,生產後更是有所加重,丈夫不堪忍受正在鬧離婚。王女士發現,女兒和自己小時候一模一樣,一晚上甚至尿床兩三次。自己的童年很多時候是在父母的打罵聲中度過的,她不希望女兒重蹈覆轍。
「有研究證明,『遺尿症』的遺傳概率達到40%,所以我們面對小患者時也會諮詢他們的父母甚至整個家族有沒有這樣的情況。」金志昌說,有些大人小時候發育慢一些,不去幹預遺尿也會消失,他們的孩子往往也會發生同樣的狀況。
B.治療「遺尿症」,一定要持續
「尿床」真有那麼嚴重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超乎我們的想像。
很多孩子因為控制不了尿床,會變得內向、膽小、不合群、自卑、逆反等,同時夜間遺尿對睡眠的影響很大,會影響孩子的體格生長及發育。冬夜尿床還容易導致孩子感冒,長此以往會造成抵抗力下降。「我在門診中也會遇到十五六歲的孩子,甚至1%~2%的兒童遺尿症症狀會一直延續至成年。」金志昌說。
無論西醫還是中醫,治療「遺尿症」是個長期工程。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要有心理準備。
「如果發現孩子尿床,千萬不要責備孩子。」金志昌醫生提醒家長,要意識到尿床不是孩子的錯,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共同克服困難。當然,積極治療肯定是首要的。
對於大部分小患者來說,一個療程至少在半年以上,通過藥物幹預的方式來扭轉病情,十四五歲的孩子則需要更久。需要強調的是治療一定要持續,一旦停藥則容易復發,因此家長的配合更為重要。
同時,學習並訓練孩子正確的餐飲習慣、排尿行為、睡眠行為等,對於改善症狀也很有幫助。例如睡前少喝水,包括牛奶、橙汁這類容易刺激排尿的液體;白天不能太過興奮或疲勞,否則夜晚的深睡眠會讓大腦更容易失去對膀胱的控制。記者 陸麒雯 通訊員 謝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