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張圖片很多朋友都該見過,是畢業班學生臨考前的常態,大多數人會想:孩子解放了,撕了書放鬆一下也無妨啊。
今年高考河南平頂山出了件怪事,一位女考生憤然撕了同場兩位女生的答卷,留給監考老師和其他考生一臉驚愕。
2018年,山東淄博的一所中學的初三某班級中,有兩個成績非常優秀的孩子,小秦和小馬,不過小馬常年考第一,小秦一直屈居第二。為了得到第一名,在一個月黑風高夜,小秦的刀連續13次刺進了小馬的身體,完成了想得到第一的「第一步」。
我只是羅列了幾件學校發生的典型事例,如果搜索關鍵詞,類似的事件會很多很多。
撕書、撕試卷、撕人,無論是撕什麼,這其中的原因就是一個字——恨!難道家長和老師們辛辛苦苦這麼多年,就是為培養出這麼一個個充滿恨意的孩子麼?
應該說,我們教育者的使命,就是通過教書育人來完成黨和國家交給我們的人才培養任務。教書是教給孩子們知識、技能和方法,而育人就是引領孩子們的人生方向。可從以上現象我們可以看出,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15年教育,不斷培養出的是不懂感恩、不會做人、不懂協作、不會做事而只會考試的孩子,說我們的教育失敗了,或者說是方向出了問題,還是誇大其詞麼?
從學校角度說,老師們做到了教書也育人,但是方向出現了偏差,比如給孩子們灌輸「必須學好書本知識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考試就是人生的全部,丟了考試就沒了未來」,這樣,同學間只有競爭,沒有協作,有你沒我;違規公布排名,不僅曝光學生的隱私,還讓成績差的孩子抬不起頭來。
接受了這種引導的孩子,對書本仇恨,書本是讓自己擔負著巨大壓力的載體;對考試仇恨,因為考試是使他們陷入學習困境的工具;對同學仇恨,因為那是自己殘酷的競爭對手。
從家庭角度講,每天孩子回到家,不少家長第一句話就是「作業寫完沒有,考試成績怎樣」,很少關注孩子的學校生活交友情況。還有家長習慣性地拿自己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孩子成績好就成為虛榮的標榜,孩子成績差就成為批評的對象,不斷給孩子增加學習壓力。
在學校與家庭的雙重重壓之下,孩子們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和做法就都可以理解了,作為施教者,我們也必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了。而這是個近乎老生常談的話題,需要老師和家長都轉變教育觀念和行為,比如:
關於學習的正確理念有:一切經歷都是學習;不和別人比較,努力了進步了就是最優秀的;考試考學只是人生的一個小節點,不是人生的全部等。
正確的做法有:尊重孩子的隱私,不公開談論孩子成績;不公布學生成績更不能公布排名;引導學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讓孩子們成為一起學習知識、增進感情的學習共同體等。
因此,作為負責任的教育者,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三思」而後行,否則孩子們「三撕」的情景會繼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