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7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7日刊文分析,在兩岸經濟、社會與文化交往如此密切的情況下,蔡英文採取的兩岸「冷和」策略,配合在內部採取全面的「去中國化」、汙名化,外部則積極加入美日圍堵中國大陸的軍事同盟,是否臺灣整體能撐得下去?針對那些前往大陸發展的群體,蔡英文就是在他們心中製造強大的愧疚感,好像到大陸發展是一種對臺灣的背叛。其實,蔡英文的降溫政策不會減緩兩岸民間交流。
文章摘編如下:
事實上,包括企業家在內的臺灣各界,絕對不可能會因為受限於「冷和」政策,就不往大陸謀求發展。那麼,蔡英文為何絲毫不擔心呢?
就算蔡英文若當選以後採取全面降溫,臺灣的商人仍將繼續前往大陸謀求生存發展。她自己想必了解。這在「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陸續開展後,尤其將會如此,屆時各省市對臺企必定另有多種招商政策,甚至機會繁多,因此臺灣企業界在大陸仍有出路。
此外,鑑於臺灣就業市場機會有限,年輕人中生涯規劃從大陸就學到就業的人數,也必然日益膨脹,甚至將會絡繹不絕,因此而促成兩岸聯姻的新家庭勢必持續湧現。
簡言之,蔡英文的降溫政策不會減緩兩岸民間交流,而她也不至於硬性介入來切斷交流。不過,她必然也不會袖手旁觀。她不能在唯物論上找到答案,她就向唯心論上謀求出路。
眾所周知,民進黨執政過的「中央」或「地方縣市」,生產能量非常有限,民進黨自始是以政治掠奪起家,執政後對於企業界進行掠奪,不論是為了政黨或為了自身,都明目張胆,而對當局資源大膽分贓,更是肆無忌憚。民進黨主要的法寶就是為了「臺獨」──維繫「臺獨」的根苗、展現「臺獨」的威勢、累積「臺獨」的能量。
民進黨執政下,其經濟發展沒有真正的政策,只有爾虞我詐的內部鬥爭。臺灣經濟仰賴的是民間自求多福的能力與創意,其中主要是到大陸發展。
臺灣經濟困局 毫無化解跡象
蔡英文的「臺獨」與自信已經鋪陳出了一種特殊的「道德經濟學」,針對的是那些前往大陸發展的群體,尤其是發展愈有成就的可能感受愈尖銳。簡單說,就是在他們心中製造強大的愧疚感,好像到大陸發展是一種對臺灣的背叛。雖然他們協助化解民進黨遭遇的經濟社會壓力,可是他們沒有與臺灣人同一陣線,而是身在敵營。
具體來說,這就是一種愧疚經濟學。對民進黨而言,似乎執政很容易,必要的時候,就會找到人捐輸,解決燃眉之急。
實際上,執政並不容易,所化解的燃眉之急都是民進黨自身的燃眉之急,而臺灣整體經濟發展結構的崩壞,以及因為民進黨刻意摧毀所導致的政策斷裂,都成為民進黨用來羞辱國民黨的手段,因而在宏觀上,臺灣經濟困局毫無化解跡象。(石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