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雙色光場驅動的光電子背向散射全息成像研究

2020-12-15 OFweek維科網

  強場原子分子閾上電離是強雷射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在近幾十年裡一直是強場物理領域的熱點問題。最近,人們在閾上電離產生的光電子動量譜中觀測到一種全息幹涉結構,這種光電子全息結構包含了原子分子的結構以及電離電子的動力學過程等信息,很快成為強場物理領域的研究熱點。在強場光電子全息中信號波和參考波由雷射誘導的隧穿電離產生。參考波與信號波的幹涉形成了光電子動量譜中的全息圖,這種全息圖包含了母核和再碰撞電子的時間及空間信息。目前實驗上觀測到的光電子全息幹涉圖為一種前向散射電子的全息幹涉,但前向散射電子的全息幹涉中所包含的原子分子結構信息也有限。相反地,背向散射電子,即散射角度大於90度的電子與母核發生強烈的碰撞,包含著更加豐富的原子分子的結構信息,所以背向散射電子的全息幹涉對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線偏振光碟機動下,由於原子的散射截面較小,作為信號波的背向散射的電子與作為參考波的直接電子強度差別很大,因此很難觀測到背向散射電子的全息幹涉圖。

  武漢國家光電實驗室陸培祥教授領導的超快雷射研究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利用偏振方向正交的二維雙色光場分辨背向散射電子全息幹涉圖的方法。通過合理的優化正交雙色場的參數,如雙色場的頻率比,相對強度,相對相位以及脈衝寬度等,對電離電子波包的量子軌道進行時間和空間的控制,選擇性地增強光電子全息幹涉,抑制其他類型的電子幹涉對全息幹涉的影響,得到了清晰的光電子背向散射的全息幹涉圖樣。為實驗上觀測光電子背向散射全息圖並進一步提取原子分子的結構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016年10月17日,該研究工作「Identifying backward-rescattering photoelectron hologram with orthogonal two-color laser fields(正交雙色光場中光電子背向散射全息幹涉圖的識別)」發表在Opt. Express Vol. 24, No. 21, 23697 (2016). 該項目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No. 11234004, No. 11404123和No. 61275126), 國家「973計劃」(2011CB808103)和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2014CFB174)的自助。

  

  圖 正交雙色光場驅動下光電子動量譜及背向散射全息幹涉圖

相關焦點

  • 中國雷射雜誌社2020年度下載前10論文(中文刊)|中國雷射|光學學報|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
    本文為深入了解現有基於深度學習的方法是如何解決眾多計算成像問題,主要介紹了該方法的基本理論和實施步驟,然後以散射成像、數字全息及計算鬼成像中的應用為例具體介紹該方法的有效性和優越性。匯總對比了一些典型應用,並對基於深度學習的計算成像方法進行了總結和展望。4. 散射成像技術的研究進展光學學報, 2020, 40(1): 01110055. 壓縮感知在光學成像領域的應用光學學報, 2020, 40(1): 01110066.
  • 「先進成像」專題半月刊封面文章合輯
    2020年,《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開啟「先進成像」專題半月刊出版模式,即每月下半月全部出版先進成像方向的文章,欄目涵蓋成像系統、全息成像、紅外成像、計算成像、圖像處理、機器視覺等成像方向。期刊每期會遴選優秀文章及封面文章。2020年 「先進成像」專刊共出版文章495篇,包含優秀文章118篇,封面文章12篇。
  • 量子科技是新的技術革命,微美全息科學院有望開啟新的量子全息技術
    去年10月,谷歌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基於一個包含54個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開發了量子計算系統,它花費約200秒完成的任務,傳統超級計算機要1萬年才能完成。量子全息將要來臨在傳統全息照相術中,膠片可以用非散射光的參考光束記錄從被成像物體散射出單色光的幹涉圖樣。
  • 精彩論文|基於嵌入波矢濾波算法設計的「域」復用計算全息圖
    該全息圖復用技術是對目前常見的空間復用,波長復用和偏振復用方法的一種新的補充,並可以與現有技術同時使用,從而增加復用信道,在多維成像、信息安全、全光計算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圖1 光的不同分解方式:(a)球面波分解;(b)平面波分解。研究背景計算生成全息圖(CGH)技術使人們可以利用空間光調製器或其他光學振幅或相位控制器件在空間中投影二維或三維圖像。
  • 「電磁輻射與散射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創新研究群體舉辦研究生學術交流會​
    他首先簡單回顧了創新研究群體的發展歷史,作為電子科技大學目前僅有的5個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之一,「電磁輻射與散射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群體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在計算電磁學方法及應用、天線理論與技術、電磁感應測井、非均勻介質目標反演成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正努力朝著高水平團隊邁進。
  • 畢生獻身電子光學和光電子成像——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
    中國高校之窗詳細了解了周院士在寬束電子光學、光電子成像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及獲得的成果與實際情況。周立偉院士在張量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並發展了寬束電子光學理論體系,由他和方二倫同志領導研製的軟體包設計各種變像管和像增強器,為我國微光夜視行業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培養我國的光電子成像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
  • 電鏡學堂 | 細談二次電子和背散射電子(二)
    由於背散射電子的能量相對較高,其在試樣中的作用深度也遠深於二次電子,通常而言是在0.1-1μm左右。在很多情況下,大家把BSE像簡單的認為是試樣的成分襯度,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A.  不同類型的背散射電子在襯度、作用深度上的表現完全不同,為了能在以後電鏡觀察中獲得最適合的條件,我們也要對BSE細緻的分類,並對其各自的特點進行詳細的了解。      BSE有彈性散射和非彈性散射之分,彈性散射的BSE能量接近入射電子的能量,非彈性散射的BSE能量要稍低一些,從200eV到接近入射電子能量均有分布。從發射角度來說,從很低的角度到很高的角度也都有分布。
  • 模擬偏振敏感的散射過程
    其中,在模擬生物成像時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在生物成像系統中,光線經常需要傳播穿過渾濁的介質或具有散射性質的樣本。使用OpticStudio的非序列模式可以方便快捷的對這些現象進行建模,在OS中提供了很多嚴謹有效的體散射模型以及示例成像系統。本文簡單介紹了使用MPS.DLL散射模型模擬米氏散射中的偏振效應,更多使用信息請參考文獻[1]。
  • 特刊:散射介質深處高解析度光學聚焦和成像
    Cheolwoo Ahn, Byungjae Hwang, Kibum Nam, Hyungwon Jin, Taeseong Woo and Jung-Hoon Parkhttps://doi.org/10.1142/S1793545819300027利用基於反卷積方法研究穿過散射介質的光學成像的點擴散函數
  • JIOHS|散射介質深處高解析度光學聚焦和成像
    shapingCheolwoo Ahn, Byungjae Hwang, Kibum Nam, Hyungwon Jin, Taeseong Woo and Jung-Hoon Parkhttps://doi.org/10.1142/S1793545819300027利用基於反卷積方法研究穿過散射介質的光學成像的點擴散函數
  • 全息技術「量子飛躍」或徹底改變成像技術
    這一突破了傳統全息方法局限性的新型量子全息術,將允許創建更高解析度、更低噪聲的圖像,幫助揭示更好的細胞細節,進一步了解生物學在細胞水平上的功能。全息術作為列印在信用卡和護照上的安全圖像而為人所知,但其還有許多其他實際應用,包括數據存儲、醫學成像等。經典全息術通過將雷射束分成兩條路徑來創建三維物體的二維渲染。
  • 生物正交化學
    在學科交叉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今天,科學界雖不困惑於是否應該交叉,卻困擾於如何促進交叉。由於學科交叉通常需要「跨界」,與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交流合作,往往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實現途徑,這些都會在實際工作中產生很多的障礙。也正因如此,收到約稿邀請後,陳鵬把這封來信反覆醞釀了很多遍。因為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到學科交叉研究中來。
  • 全息投影技術百科——來自英國的haihei黑攝幫您解開神秘面紗!
    Heishe黑攝成立於1990英國著名工業城市伯明罕伯明罕,Heishe黑攝有世界領先的研發團隊,被美國GHKFE集團堪稱為:全息裸眼3D教科書。它被稱為英國全息科技領域的國家名片! 虛擬成像技術、裸眼3D技術、全息投影技術等高科技於一身。他目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1990入駐廣州成立Heishe黑攝全息裸眼3D科技。
  • 聲全息技術:讓聲音唾手可「見」
    人類對光以及光學成像的研究,比很多科學技術相對要早一些。在我國戰國時期,《墨經》中就有平面鏡與凹凸鏡運用與成像的記載。到了16世紀,歐洲人發現銀化合物在光照下會產生變色反應。隨著觀察與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銀化合物對不同顏色的光產生的化學反應也不相同。這個差異,便形成了照相感光理論的雛形。1839年,法國科學家達蓋爾據此發明了銀版照相,光學攝影技術由此誕生。
  • 基於紅外光激發分子振動的鍵選瞬態相位(BSTP)成像技術
    基於紅外光激發分子振動的鍵選瞬態相位(BSTP)成像技術   近日,美國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Ji-Xin Cheng教授與浙江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大學Gabriel Popescu教授合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光:科學與應用》發表題為「基於紅外光激發分子振動的鍵選瞬態相位(BSTP)成像技術」的高水平論文。
  • 2018年亞洲光電子會議在京召開
    2018年亞洲光電子會議(Photonics Asia 2018)於10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光學學會(COS
  • 戴宏傑、劉斌、王樹、浦侃裔等全球有機半導體成像研究團隊介紹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因而有機半導體成像對解決臨床前沿研究和臨床實用問題都有巨大的潛力,而吸引了廣泛的關注。目前,有機半導體成像的研究正處於一個快速創新和發展的階段,世界各國都有眾多研究者都在開發具有新型功能的有機半導體材料,並將其應用在生物成像中。這些科研團隊不僅在前沿科學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也在產業化應用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 上海技物所在拓撲量子體系長波室溫新機理THz探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發現Cr-PdTe2界面電荷轉移形成界面態,通過金屬log天線(圖1d,1e)耦合的共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對PdTe2表面電子產生周期性的驅動震蕩(圖1f)。由於空間反演的破壞(圖1c),震蕩的電子在晶格C3v旋轉勢的作用下產生不可抵消的橫向電流(圖1f)和高頻電磁整流效應,可以在寬的電磁頻率範圍內實現高性能探測與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