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博雅學院院長甘陽談辦學理念論高教弊病

2020-12-14 中國教育在線

  當今大學生都是「小孩心態」

  記者 陳紅豔 實習生 何竹茵 通訊員 劉麗姝

  昨日,中山大學博雅學院迎來2011級新生開學典禮,32名新生正式成為第三屆「博雅生」。博雅學院院長、中國通識教育之父甘陽在開學典禮上稱,博雅學院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歸大學本來的面貌——讀書,而不是辦大師班。儘管從誕生至今備受爭議,但至今博雅學院沒有任何一名學生換專業或退學。甘陽還批評當今大學生都是「小孩心態」,大家都想「扮小」,因為不想對自己負責任。

  雖爭議不斷 但無人退學

  博雅學院自誕生之日起,爭議不斷,有人還擔心博雅生「撐不住」,會中途換專業。甘陽介紹,博雅學院成立至今,除一人因家庭原因休學一年外,沒有任何一個人轉專業,更沒有人退學。據悉,博雅學院第一年招收本科生32人,第二年27人,今年32人,加上研究生,博雅學院目前共有110名學生。

  甘陽告訴新快報記者,中大新生中,每年報考博雅學院(進校後二次遴選)的學生相對穩定,都在100多人,來自全校各院系。今年的新生中,1/3來自理科,這與第一年的情況基本相同。

  幹部無加分 掛科也表揚

  在博雅學院,甘陽明確要求淡化學生幹部的身份,學生會主席、班長都沒有任何加分,所以博雅學生的績點相對「單純」,最優秀的學生績點也就是4.0~4.2,而有的學院學生可以達5.0。「我一直強調中山先生名言: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博雅學院功利性相對較淡,比如我們一個2009級學生在外發表很多文章,去年得了冰心文學獎,直到他請假去領獎,我們才知道這事。」

  甘陽還說,「我曾公開表揚一個兩門掛科的學生,因為我仍然認為他是博雅學院最出色的學生,以後很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我們應該把分數看得超然一些。」

  不鑽「故紙堆」設自然學科

  曾有質疑聲音認為,博雅學院以人文基礎學科為主,有鑽「故紙堆」之嫌,甘陽予以否認。他告訴記者,從二年級開始,學院社會科學類課程開始增加,如「主權課」,討論的就是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主權問題,三年級的必修課「社會理論」、選修課「聯邦黨人文集」,也屬社會科學。

  甘陽坦言,博雅學院的另一不足,是自然科學課程相對較少,目前只有數學課,但未來會適當增加自然學科的課程。另外,博雅學生體育實在太差,今年體育一定要搞上去。我不希望你們成天呆在房子裡!」甘陽一席話,逗笑臺下所有學生。

  博雅生未來去向何方?甘陽希望,1/3學生在本科畢業後工作,1/3學生讀研後工作,還有1/3畢業後從事學術研究。不過,因用人單位更喜歡研究生,故「三三開」的想法未必能實現,估計1/2的博雅本科生會選擇讀研。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大學每年排名非常荒謬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大學每年排名非常荒謬 2014-09-23 10:10:56來源:廣州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劉彥領   中大博雅學院院長甘陽舉例稱
  •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招生不設專業被指貴族教育
    有質疑的聲音說,現在大學生就業不容易,連專業都沒有的博雅生靠什麼就業?讀大學不考慮就業,這恐怕只是貴族式教育,農村的孩子讀不起!但在今年第二期博雅學院28名新生產生的時候,我們看到,有好幾位是來自農村的,並且還有家庭較為貧困的。對此博雅學院院長甘陽特別指出,家裡有沒有錢、是否來自農村,不是博雅學院的選人標準,只要符合條件,農村孩子同樣可以錄取。」
  • 中大博雅學院首屆本科生畢業 僅4人選擇就業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 實習生 江雪文 李虹霖 圖/劉雷  6月28日,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第一屆本科生畢業,32名畢業生中選擇工作的只有4人,還有23人繼續讀研,5人出國留學。  這在博雅學院院長甘陽的意料之外,四年前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希望1/3學生本科畢業後工作,1/3學生研究生畢業後工作,還有1/3畢業後進行專業研究。
  • 【號外】書院學子馮歡、張江毅雙雙考入中山大學博雅學院
    複試前一天早早地起床,收拾一下就往中大去了。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大,對我而言,一切都是如此新鮮。雖然來之前看過它的圖片,但置身其間,所有感官都被來自四面八方的味道,氣息,聲音,事物所刺激著。 中大與其說是一個校園,不如說更像一個公園。這裡的樹多高大,繁茂,房屋多小巧,古典,紅牆綠瓦和漆木窗,迥然不同於青島的紅瓦白牆歐式小樓。樓宇隱於草木之間,花鳥才是這裡的真正主人。
  • 清華大學甘陽教授受聘我校兼職教授,做客博雅講堂
    圖為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陳壽燦(圖左)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教授(圖右)2019年11月27日下午,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教授走進我校博雅講堂,在下沙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進行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主題講座。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陳壽燦、副校長趙英軍出席了本次博雅講堂。
  • 青年教師公然扇院長耳光 熟人稱其偏激愛打遊戲
    圖為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甘陽教授 資料圖/視覺中國  昨晚消息傳出,中山大學博雅學院有青年教師在學院年度會議上公然毆打院長甘陽教授,自稱是因為甘陽在職稱晉升上故意拖延。中大博雅學院對此作出說明,譴責教師的暴力舉動。還有17位博雅學院教師發表聯合聲明,要求校方嚴肅處理打人事件,還大學校園以斯文,保教師人身之安全。  網傳:學院院長遭教師掌摑  近日,一則「甘陽遭該校青椒(青年教師)掌摑」的消息在網上流傳。消息稱,1月7日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的年度教職工會議現場,甘陽院長被「該院一名青年教師」打了幾記耳光。
  • 敘拉古之惑:手撕甘陽
    (注2)今日不論劉小楓,只論甘陽,且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甘陽應該理解佛家之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昨日種下因,復有今日果。如果真按照甘陽所定的標準,羅爾斯只是一個「不錯的學者」,那麼甘陽能否劃入三流學者之列,就變成了一個值得嚴肅討論的問題了。甘陽的伊甸園在遞交了贖罪券之後,甘陽被中山大學任命為博雅學院的院長。這個所謂的博雅學院,那是甘陽一貫以來的噱頭,其實就是通識教育。
  • 甘陽:獨立思考從接觸原典開始(好文,強烈推薦)
    可以說,在1900年前後,美國大學和社會經歷了與傳統斷裂的一個過程(這與中國在晚清民初所經歷的很相似)。所以,現代通識教育在美國的興起,是在傳統斷裂、現代性拼命發展的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為了彌補現代高等教育的弊病而推動形成的。現代社會強調個性,追求差異,而通識教育則強調那些共同的東西,追問的是,哪些是公民都應該了解的,所以通識教育包含了共同教育的理念。
  • 甘陽:現今中國社會最大問題是家長出了問題
    【甘陽,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創始人、首任院長,現為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本文為甘陽教授在博雅學院2018屆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大家好,我感到回到博雅真好,所以首先我要感謝謝湜院長一再邀請我參加這次的畢業典禮。 這次畢業典禮雖然是我們博雅學院的第六次,但是和以往幾屆有幾點不同。
  • 十周年 |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2019屆畢業典禮暨2019年研究生學位授予儀式圓滿舉行
    博雅學院院長謝湜教授、黨總支書記龍波老師、博雅學院副院長王承教副教授、黨總支副書記樊峰會老師、博雅學院各位老師和同學參加了典禮。本次典禮還特別邀請了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創院院長、現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教授、博雅學院前黨總支書記、現物理與天文學院黨總支書記郝雅娟老師、哲學系系主任張偉教授、歷史學系(珠海)系主任吳滔教授、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李法軍教授、中山大學博物館副館長龍莉老師參加。
  •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走一條大學教育的新路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大二學生王宇說。博雅學院院長甘陽欣慰地說,一年多來教學的成果超出他的預想,「學生們正努力奠定博雅學院的良好學風,他們愛學習、愛思考,正在努力讀書、努力學做人。」  「我們不是不考慮就業,而是覺得現在考慮就業為時尚早。高中老師告訴我們,本科要讀一個寬泛點、基礎點的學科,到研究生了再去讀應用型專業,這樣對自身成長有利。」就像王宇說的,博雅學院絕大多數學生都立志讀研深造。
  • 「博雅教育」入心 !豐澤區第五中心小學校長林志平談辦學理念
    一場充滿愛的募捐活動,體現了學校師生品行良善、扶貧幫困的正義感,也是該校「博雅教育」理念的生動寫照。豐澤區第五中心小學位於城東街道,有近90年的辦學底蘊。在傳承優良辦學傳統的基礎上,校長林志平提出了以「博雅教育」為主題的辦學思路。學校團隊潛心開發博雅課程、創新博雅課堂、培育博雅團隊、建設博雅環境等為主要實施路徑,進行了實踐與探索,引領學生修身立德,做博學多藝、尚禮明德的博雅學子。
  • 甘陽:通識之本在於課程質量
    最先在國內大力倡導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的甘陽,如今從理論家變成了實踐者。2009年,他受聘於中山大學,出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大刀闊斧地革新教育。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甘陽直言,他目前更願意談通識教育的具體操作,而不是理念和理論。不管什麼模式、什麼提法都可以,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在於課程質量的提高。
  • 喜訊| 港中大(深圳)MBM榮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TOP30榜單第一名
    本次盛典聚集了業內知名專家、全國各大商學院院長、主任及傑出校友代表,並圍繞商科教育行業進行了主題分享、圓桌對話、評選頒獎等一系列活動。IMBA項目;西交利物浦大學IMBA項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MBA-新加坡國立大學房地產雙學位項目;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IMBA項目。
  • 田雷|什麼是甘陽的貢獻
    而我也相信,這封寫給「某某」的信,所影響的不只是我以及我身邊的朋友,而早已通過一種隱秘的學術路徑惠及到我這一輩有志於美國憲法學習的知識青年,只是這個知識群體並不限於甚至主要並存在於現代學科分工格局內的憲法學專業而已。那是在學術GDP尚未展示出其全面宰制力之前所流行的學術傳播路徑,我也很慶幸自己趕上了那個時代的尾巴——我們生活在「無形的學院」內,讀著「不上架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