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陽:獨立思考從接觸原典開始(好文,強烈推薦)

2021-02-19 灼見

甘陽/清華大學新雅學院總監

讀書報:什麼是通識教育?您認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所推動的通識教育堪稱典範,為什麼?

  

甘陽:美國現代通識教育起源於1920年代的哥倫比亞大學,其他大學(包括芝加哥、哈佛)的通識教育都是從哥倫比亞大學的模式演變而來的。19世紀,美國的很多大學(當時大多還是學院),學生都要學習希臘文、拉丁文,以人文教育為主,強調接續傳統。19世紀後半葉起,美國高校逐漸廢除了希臘文、拉丁文的學習,古典學的比重大大下降。可以說,在1900年前後,美國大學和社會經歷了與傳統斷裂的一個過程(這與中國在晚清民初所經歷的很相似)。所以,現代通識教育在美國的興起,是在傳統斷裂、現代性拼命發展的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為了彌補現代高等教育的弊病而推動形成的。現代社會強調個性,追求差異,而通識教育則強調那些共同的東西,追問的是,哪些是公民都應該了解的,所以通識教育包含了共同教育的理念。

1920年代前後,在哥倫比亞大學,有教師開設了類似「文學經典」這樣的選修課,大概是一個禮拜讀一本書,這門課非常受歡迎,有別的教師起而仿效,開了類似的課。十幾年之後,「文學經典」這樣的課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官方要求學生必修的課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芝加哥大學擔任校長、並極力推動通識教育的哈欽斯就來自於哥倫比亞大學(原為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院長)。所以,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與哥大有很深的淵源。

哈欽斯於1929年入主芝加哥大學後,即開始對當時美國的高等教育發起了全面批判,他批判美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完全走入歧途,充滿了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專業主義、唯科學主義、唯技術主義、唯市場取向的庸俗化狀況。哈欽斯1936年出版《高等教育在美國》,如果把書名中的「在美國」改成「在中國」,也完全可以。事實上,20世紀初的美國,人心混亂,社會極端不平等,腐敗非常嚴重,人們對未來很悲觀,這和1990年代中國市場轉型以後的情形非常相似。二戰以後冷戰開啟,這使他們更加強調西方之所以為西方的獨特性,通識教育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傳播西方之所以為西方的核心價值觀,以凝聚共識。這就是美國推動通識教育基本的大背景,是值得我們了解和借鑑的。

  

讀書報:我們常說的另一個概念是「通才教育」,請問它與「通識教育」是一回事嗎?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梅貽琦領導清華大學時,就以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為其治校理念的三大支柱,您怎麼理解「通才教育」的說法?

  

甘陽: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清華大學當然很成功。不過,對於我們今天常說的通才教育,還需要深入分析。這兩個概念的提出,背景有相似之處。剛才說到1900年前後美國大學的轉型,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自然科學比重的加大。自然科學的特點是求新,日新月異,人文科學則需要不斷回到源頭,回到古典。所以,通才教育比較強調文理會通。但這個概念比較虛,文理兼通的標準是什麼?文要達到什麼程度?理要達到什麼程度?有沒有可操作性?提倡通才教育,是希望人們接受的教育不要太片面,用意很好,但我覺得真正做到文理兼通很難。

  

讀書報:您推動的「通識教育」強調閱讀原典,而我們一般的教育,可能更多是從概論和通史進入,比如學習中國哲學就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學習西方哲學就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在大學裡,可能中文系的學生學了幾個學期的中國文學史,卻沒有讀過《文選》,歷史系學了很多中國歷史的教科書,卻沒有通讀過《史記》,您對這種現象怎麼看?

  

甘陽:這種教學方式是我最為反對的,我覺得這也是我們的高等教育質量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最愛編教科書,一個課程,可能會出幾十上百本教材,但內容陳陳相因,質量低下,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什麼幫助。我們大學中文系、哲學系的學生可能都沒有接觸過幾本原典,學習的都是一些概論、簡史之類。但要知道,現代人寫的東西,即使像馮友蘭先生寫的《中國哲學簡史》非常優秀,都還是有太多時代的局限性,而原典是超越時代的。可喜的是,這幾年以來,大學裡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像北大、復旦、清華、中大以及其他一些學校,課程體系也許還是原來的,但具體教學中,原典研讀的比重已大為增加。我想,隨著這種改變,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將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教科書的教授方式只是為了給你一套正確答案,那還是應試教育。而原典裡有真正原創的想法,只有接觸原典,進入那些偉大的作品,你才能開始獨立思考。

  

讀書報:您在中山大學主持博雅學院,將您關於通識教育的理念予以實踐,能否介紹一下?

  

甘陽:這裡很難詳細地談,簡單來說,學院主要的教學方式就是原典閱讀。所謂原典,包括了中西文明的經典。比如第一學期的《詩經》,6個學分,每周3次課,但也只能講授40多首詩;《左傳》也是6個學分,每周6個學時;《荷馬史詩》、柏拉圖,也都是從原著進入。學生大學四年都是以原典閱讀的方式進行,只是大三以後,有專業的分化,必修課的比例降低,而選修課的比例增加。

  

讀書報:現在國內很多大學在推進以原典閱讀為中心的通識教育,就您個人的了解,國內大學裡通識教育推進的狀況如何?其前景如何?另外,我們看西方的通識教育課程,是以西方經典為主,那我們是否應該以中國經典為主?

  

甘陽:全面的情況我並不了解。據我的接觸,像復旦大學、青島大學做得都很不錯。在青島大學推動這一工作的,是第一屆「全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的一個學員。像今天在第六屆講習班上發言的西藏大學的老師介紹的情況,也給我驚喜之感。各個學校情況不同,有的學校師資缺乏,也沒有很好的氛圍,但還是非常努力地在踐行通識教育的理念,採取適合自己的形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推動通識教育要因地制宜,不一定是同一種模式,同一套課程。重要的,不是理念,而是實踐。要在現有條件下,先操作起來。

你另一個問題,我認為,我們的大學應該中學西學並舉。如果給大學生推薦書目的話,那中學可以有15本左右,西學也是15本左右,文本數量不宜太多,但要兼顧中西。

  

讀書報:您認為從個體(不一定是學生)的角度而言,閱讀《詩經》、《理想國》這樣的經典,意義何在?

  

甘陽:我理解,在這樣一個煩躁、浮躁、浮華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夠藉由閱讀,安靜下來,找到生命的意義。所謂「古之學者為己」,通過閱讀經典思考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求得心靈的安頓,這是人們內在的一種精神需求。

  

來源:中華讀書報

相關焦點

  • 田雷|什麼是甘陽的貢獻
    一十多年前,我剛升級為一名研究生,正趕上憲法學界因齊玉苓案而發生美國轉向的學術潮,於是就順理成章地選擇美國憲法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期待著馬伯裡訴麥迪遜不日降臨的二百周年紀念時刻。在此後不久,應該是在那時流行的私人學術站點上,我讀到了甘陽的一篇「文章」,就是甘陽寫給「某某」的《關於研究美國憲法的一封信》。
  • 水亦櫟|政治與哲學——甘陽和劉小楓對史特勞斯的兩種解讀
    【內容提要】本文比較了甘陽和劉小楓對史特勞斯的不同解讀,尤其是通過對甘陽的《史特勞斯政治哲學選刊導言》一文的寫作藝術的分析,揭示出甘陽通過"雙重保守主義"顯白教誨以表達復興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思想,進而主張,無論甘陽對史特勞斯的政治解讀還是劉小楓對史特勞斯的哲學解讀,都包含了對中國文明之現代命運的哲學思考。
  • 敘拉古之惑:手撕甘陽
    弁言或許有人在讀完本文之後,會產生強烈的反感:為什麼我一個學術後輩要對中國學術界叱吒風雲的前輩巨擘採用一種兇殘的手法進行撕毀。1999年甘陽在彼時汪暉主編的《讀書》雜誌上發表了《平民的自由主義,還是貴族的自由主義》一文,對於中國的自由派做了近乎構陷的刻畫:「集體道德敗壞症、知識低能症,喪失了最基本的道義感和正義感。」(注1)是可忍,孰不可忍?
  • 提倡回歸原典的學術意義
    像筆者這樣新中國培養的且已至耄耋之年的學者,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開始努力反省以前的僵化思想,並採用多種思維和研究方法,深入史料,獨立思考,才獲得一定的學術成果。因此,不希望經典的「理論」變得僵化、教條,以致影響現今的良好學術研究環境。  關於「如何看待學術性與致用性之間的關係」的問題,作者也作了深刻思考。
  • 原典英語學習法核心理念
    原典英語一體化訓練法的基礎功效在於最大程度地激活學習者大腦中人類幼年的語音模式處理功能,恢復本原的精細化的語音加工能力,熟悉和建構英語(不同於漢語的)語音流分布模式,以啟動外語學習的正常心理加工過程;通過目標語言聲音流的初加工與深加工,迅速習慣、適應、歸納和概括出特定外語的語音流分布模式、語音流與環境和上下文的聯繫,進而生成語義並生成語法。這是一個目標語言的「去聾化」的生長性訓練過程。
  •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從學會提問開始
    原創 C計劃-葉明欣註:本文節錄自C計劃3月27日講座《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孩子》。獨立思考的第一步,是質疑。如果能提出合適的問題,引領孩子思考,那麼在日積月累中,孩子的思辨能力將越來越強。最近很多人轉發了《比爾蓋茨:新冠病毒是一次「偉大的糾錯」》這篇報導,但是第二天大家又紛紛刪除,因為這篇推文並非真的來自比爾·蓋茨,而是杜撰出來的。報導的信源是《太陽報》,它是一家發行量大卻可信度不太高的外媒。如何檢驗外媒是否靠譜?在這裡我們也給大家推薦一個由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助理教授方可成開發的微信小程序,叫「西方媒體查一查」,可以手動輸入媒體網址,檢索不同外媒的可信度。
  • 專訪甘陽:古典學和中國學術共同體
    甘陽:現在,二十一世紀已經過了十九年,新世紀這頭二十年頗為奇特地見證了古典學在中國從無到有的興起過程。在中國最好的大學,往往也是最好的老師和學生,日益表現出對中國古典和西方古典的強烈興趣。2000年以來,國內不少大學都開設有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課程,同時對傳統中國經學感興趣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 甘陽:通識之本在於課程質量
    最先在國內大力倡導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的甘陽,如今從理論家變成了實踐者。2009年,他受聘於中山大學,出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大刀闊斧地革新教育。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甘陽直言,他目前更願意談通識教育的具體操作,而不是理念和理論。不管什麼模式、什麼提法都可以,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在於課程質量的提高。
  • 未學為文,先學疏懶 原典1.09
    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讀對原典,便是回到故鄉
  • 強烈推薦 | 超級優秀的一部科普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讓孩子學會觀察和獨立思考!
    生活中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往往更能啟發孩子思考。只有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排名前1%的孩子,不是靠天賦,不是靠智商,往往靠的是思維方式。愛因斯坦就曾說,「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
  • 高手的獨立思考,與認知破局(深度好文)
    (圖片來源:攝圖網)作者|阿秀  來源|進擊的阿秀(zchxuexi)最近我拿到一本《如何獨立思考》,主要講如何跨越認知陷阱,實現獨立思考的,我感覺內容不錯。所以很多人反覆被割韭菜,反覆被各種謠言牽著走,反覆被垃圾營銷號調動情緒,反覆迷失在信息海洋之中……簡而言之一句話,當你連自己的思維、認知路徑都不了解,那就更談不上什麼獨立思考,你就會迷失在信息洪流當中,更容易任人擺布,成為刀俎下的魚肉。
  • 粉絲推文第二彈:墨泠的快穿文也太好看了吧,強烈推薦
    現在向大家推薦粉絲推文第二彈。不同類型的文,希望你們喜歡。溫馨提示:我把粉絲名稱打出來了,如果有冒犯到您,請聯繫我刪除,^O^感謝小夥伴推文。孤木雙的文質量有保障。《十萬個氪金的理由》墨泠 [強烈推薦]書評:快穿系統文,墨泠的快穿文很好看呀!強烈推薦!
  • 孔毅:你要的人生,從獨立思考開始
    在我看來,有些書籍不是沒提到關鍵因素,而是寥寥數語沒有深入,但更重要的是讀書的人欠缺用心探討、理性剖析的「獨立思考能力」,以致這些職場或人生勵志書最終還是發揮不了作用。若在尋常時刻,即使人云亦云追隨權威,傷害並不大;但在終於可以展現自己的關鍵時刻,因不知獨立思考、自我遲疑,腦海中的數據知識支離破碎,想法多卻彼此纏繞糾結,導致無法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最正確的決定或表現,就白白錯失了可以奮力一 搏的難得機會。什麼是獨立思考呢?獨立思考是指懂得主動思考、展現自由意志,並爭取屬於自己的思考主導權。思考主導權又是什麼意思呢?
  • 五本年代文小說,強烈推薦!
    這一期給大家整理了五本年代文小說,強烈推薦,喜歡看年代文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了,記得點擊收藏,書荒的時候就不會沒有小說看啦。作者:浮世沙第二本:《六零年代養兒記》作者:往來熙熙第三本:《重生七十年代末的日子》作者:愛吃的朱古力第四本:《重生七零小裁縫》作者:秋團團團第五本:《六十年代之大佬養娃》作者:酒無味這一期的五本年代文小說就暫時先和大家告別了
  • 如何做到獨立思考
    但這本書我特別推薦大家,因為它告訴你,感覺總是無意識的,容易讓人產生不明智的行為。相比感覺,我們更需要批判性思考。獨立思考第一步就是,要明白,什麼叫做真理、事實、情報和信息。包裝在這外面的是,觀點、情緒、看法、包裝等等外殼,通通都要去掉。
  • 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惡人卻福壽延綿? 原典1.13
    司馬遷之問:好人為什麼得不到好報?但是,這句話其實偷了一個懶,它並沒有說:對於不和自己類似的人,特別是惡人、那些披著人皮的渣滓,那些不是人的「人」,怎麼辦?《論語》全本,也沒有提出答案。這是因為,《論語》更多的是關照個人的內心世界,它極為溫和,即便大談「仁」,即人與人的關係,也多是談"好人"和"好人"的關係,很少談「好人」與「壞人」的關係。有朋友會問,這個世界會簡單地分為「好人」「壞人」嗎?這個邏輯是不是太幼稚了?難道不是好的制度造就好人?難道不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問題要答起來,幾本書都寫不完。
  • 中大博雅學院院長甘陽談辦學理念論高教弊病
    博雅學院院長、中國通識教育之父甘陽在開學典禮上稱,博雅學院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歸大學本來的面貌——讀書,而不是辦大師班。儘管從誕生至今備受爭議,但至今博雅學院沒有任何一名學生換專業或退學。甘陽還批評當今大學生都是「小孩心態」,大家都想「扮小」,因為不想對自己負責任。
  • 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
    來源:光明日報【邁好大學第一步】 同學們,你們出生、成長在21世紀,肩負著新時代的使命與責任,即將走進大學,開啟人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旅程。在此,我要對你們表示祝賀!同學們,你們馬上要迎來人生的重要轉變,從一名單純習得知識的學生,步入到一個可以與社會主動接觸、共享資源的平臺,個人角色和社會角色交叉融合,這將是你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考驗。你們在大學裡將獲得心靈的淨化、品行的修為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成為有高尚品格和家國情懷的人。人的能力包括體力、智力和創造力,而創造力是人類最重要的能力。
  • 甘陽:希望大學生能深入認識西方,而非盲目崇拜或膚淺貶低
    本文為清華大學「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教師」評選活動系列採訪稿,原載」雅人新致「公眾號。採訪人:溫晉 勵彤希 李雲婷 王暢越。這個課非常好,我以前每年送兩個中國學生去他們那裡交換一年,中國同學往往一開始覺得美國學生的計算能力太差了,但跟著一路閱讀歐幾裡得原著等,覺得越來越震撼而且非常有收穫。他們討論歐幾裡得,就跟他們討論柏拉圖一樣熱情高漲。這類課程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慾,沒有功利之心。要明白純粹自然科學本來就不是來「用」的。
  • 啟真新論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
    本期啟真新論,我們推出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巖土工程研究所所長陳雲敏發表的《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