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奇蹟課程》的形成背景
1957年,比爾賽佛(WilliamThetford),接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長老會醫學中心心理學系主任。
1958年,海倫舒曼(Helen Schucman),診療心理學副教授,受聘為比爾主持心理實驗部門。
1965年,比爾目睹心理學學府內的權利傾軋,痛心地說出:「 一定還有更好的一條路可走」,得到海倫的支持,開啟了海倫一連串非比尋常的經歷。
1965年10月,海倫聽到聲音:「這是闡述奇蹟的課程,請你記錄下來」。海倫極力抗拒,最後在比爾的鼓勵下,開始了長達七年的筆錄「天音」的歷程。
1968年10月完成「正文」。
1969年5月至 1971年2月完成「學員練習手冊」。
1972年4月至7月完成「教師指南」。
1972年筆錄完成後,這份資料束之高閣,成為他們「不可告人之秘」。
1973年春天,肯尼斯(KennethWapnick) 閱讀了這份數據資料,隨即取消原有的修行計劃,與比爾、海倫一起研究,並與海倫進行文字校訂。
1974年校訂完畢。他們認定這部資料過於深奧且絕對化,非一般人所能領會,故以為此書只是為寥寥數人而設,再度束之高閣。
1975年,社交廣闊的茱麗 (Judy Whitson)出現,將這份資料以打字照相版複印了300冊,供不應求。
1976年,茱麗遵循內心的指示,改組原有的「心靈平安基金會」,正式出版《奇蹟課程》。海倫與比爾拒絕署名,力斥任何「主導」的角色,決定讓此書自行發展。
1977年,海倫在肯尼斯的鼓勵下,繼續筆錄「心理輔導」及「頌禱」等短篇資料。
1981年,海倫去世。
1983年,肯尼斯實現海倫的託付,成立「《奇蹟課程》基金會」,為讀者解說「課程」的要旨。
1988年,比爾去世。
二《奇蹟課程》的發展、影響
與在華文世界的發展
開新時代思潮之先聲。
激發西方自六十年代以來方興未艾的通靈熱潮。
與心理學結合,成為近代西方熱門的「心理工作坊」的靈感泉源。
坊間的心理課程為了迎合大眾心態,逐漸通俗化,扭曲了《奇蹟課程》原有的旨趣。
肯尼斯成立「奇蹟課程基金會」,力挽狂瀾,重申奇蹟與寬恕的真諦。
《告別娑婆》一書出現,再度點出這部「課程」的「一體」(non-dual) 以及「唯心」的形上基礎,與新時代思潮分道揚鑣。
華文譯者若水應「心靈平安基金會」與「奇蹟課程基金會」之請,以三階段的研習方式,將「奇蹟課程」介紹給華文讀者。
2010年若水集十年教學經驗,重譯《奇蹟課程》。
三 操練《奇蹟課程》的常見挑戰
人類經過數千年的宗教薰陶和心理治療,心靈慢慢成熟,等到一小部分的人足以明了世界的虛幻時,《奇蹟課程》來到人間。但不可否認的,這部「課程」的來臨還是「早了一步」,即使是修行多年的人,讀到書中處處有違「常理」的觀念,還是難以消化,開始自行詮釋,遷就自己舊有的信念,以致在短短的三十年間,百家爭鳴,莫衷一說。
小我的思維體系雖然瘋狂又虛幻,卻是十分邏輯的,不僅自成一家之言,還有「能力」營造出嘆為觀止的三千大千世界。靈性的思維體系則是針對小我的架構,見招拆招而成,故靈性的思維體系也是自成一家之言,只是與小我恰恰背道而馳,也有能力將我們帶回從未失落的天鄉。
幾千年以來,每個宗教都會迎合學徒的資質而提供各種方便法門,《奇蹟課程》則毫不妥協地把「真相」擺在我們的眼前,好似挑戰我們:take it or leave it。我們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因它「不是」唯一的道路,它只說,這個方法能幫我們省下多生多世的迂迴。
《奇蹟課程》面臨的挑戰不在外頭的世界,而在我們的內心:
1.改良「課程」的衝動
但聰明的小我仍想辦法迴避這一選擇,試著在兩者之間打造模稜兩可的第三條路,故意「改善」這個課程,來迎合自己的需要。故《奇蹟課程》一再提醒的:不要把光明帶入黑暗中,而應將自己的黑暗帶入光明中。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心態。
要學習這一課程,你必須自願去反問自己所珍惜的每一個價值觀。只要有所隱瞞或掩飾,都會阻撓你的學習。沒有一個信念是中立的。每一個都有能力左右你所做的每項決定。因為任何決定,都是基於某種信念而做出來的結論。(T-24. Intr. 2:1-5)
2.理論化的傾向
奇蹟學員所面對的最大挑戰,不是文字過於難懂,而是這一訊息對小我的威脅太大。因此小我必須想盡辦法讓它「抽象化」、「理論化」,迴避「寬恕」的挑戰。
這一課程你不是完全相信,就是完全不信。因它不是徹底真實,就是徹底錯誤,你無法片面地只相信它的某一部分。你不是徹底由痛苦中解脫,就是完全沒有解脫。理性會告訴你,沒有一塊緩衝地帶供你徘徊,等你在天堂的喜樂與地獄的痛苦之間作一抉擇。(T-22. II.7:4-6)
3.斷章取義
我們若對全書的形上理念沒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很容易落入「層次混淆」的錯誤,難以看透小我隱晦的自衛機制,在練習寬恕時,不知這把慧劍究竟砍在哪一個節骨眼上。
這是鍛鍊心靈 (mind) 的課程。整個學習過程要求你以某種程度的專注去研讀。課程的後段十分倚賴前面這幾章的基礎,你必須仔細研讀。你需要它在前鋪路。缺乏這層準備,課程後段會使你望而生畏,而無法積極發揮其用。然而,在閱讀前面幾章之際,你會開始看見不少留待下文分解的伏筆。(T-1. VII.4)
由於《奇蹟課程》反覆由不同的層次來解釋形上與形下的問題,讀者常常陷入「層次性的混淆」而誤解了文意。故奇蹟研習特以圖表方式解析奇蹟理念的整套架構,給予讀者一個整體的透視,順便幫讀者稍微補修一點心理學分,讓學員由身體層次,穿越心理層次,而升至靈性層次。
感謝
配音:大黃貓
長按並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加關注
ID:qjkc1314
歡迎轉發
投稿
請發郵件至:aciminchina@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