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樂學院教師李光陸在擔任招生主考官時因對不符合考試規則的安排提出質疑,被中止與招生有關的活動,最後被院方解聘。是這位教師不具備主考資格,存心搗亂?還是他的行為違反了「遊戲規則」,觸犯了某些人的利益?考場上的紛爭「意外」地使莘莘學子心目中的音樂聖殿——「中音」招生的黑幕暴露在陽光下。
李光陸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央音樂學院笙專業的音樂教師。在經歷了一場考場風波之後,他被校方通知解聘。憤怒之下,李光陸揭露了招生考試中考官收黑錢的內幕。在媒體的追問下,校方對他的處分延期至8月30日。目前他賦閒在家,能否繼續執教,還是個問題。
考場風波
事情全因今年器樂系本科生招生複試時的那場風波而起。那天,李光陸像往常一樣進入複試考場,但立刻發現一些不尋常之處。按照學校的有關規定和慣例,笙專業的主考官應該是李和本專業的另一位教師,但今年卻出人意料地換上一位打擊樂專業的教授。
考試開始,又一不合常規的事情發生了。按照考場規則,考生應當場吹奏一快一慢兩首曲目。一位考生接連吹了兩曲快板,那位主考官卻未提出異議。李光陸記得,該考生初試時在慢板演奏中存在很多問題,如此避重就輕令他疑竇頓生,於是當場提出要求考生加試一段慢板。
「作為專業教師和主考官之一,我完全有權在考場上提出這樣的要求。」李光陸說。但另一位老教授馬上指責他「存心搗亂,沒有你說話的份」……李光陸說,他當時也被這位老同志的霸橫激怒了。爭執間,兩人都站起身來,言辭有升級跡象。此時,尚在進行中的考試陷入僵局。
而據當時在場的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項祖華、張之良說,李光陸首先未按規定在前排就座,而後在第一位考生面前先是批評「視奏題應標明用大笙還是小笙,太不規範了」,然後又發表了有誘導嫌疑的評論:「儘管如此,我認為這個考生視奏得還是很好,三連音節奏得很準確。」在第二位考生演奏結束後,李光陸「當場又對主持考試的主考官提出異議,甚至對某著名的揚琴教授惡語相加」。
第二天,正當李光陸準備參加第三輪招生考試時,院方來電告知:他已被停止參加與招生有關的活動,而他在前一天考試中的打分已被取消。李光陸「當然不服」,但還沒來得及申訴,學院又下發了第二份處理意見:給予行政警告處分,並解聘。
事出有因
李光陸認為,自己突遭解聘是因為在考場上觸動了某些人的利益。一時間,有關音樂學院招生過程中考官收黑錢並直接與錄取掛鈎的內幕被曝光。雖然事後李光陸本人對此話題已變得小心翼翼,學院對媒體也採取迴避態度,但傳說中的冰山終露一角。
中央音樂學院的部分教師和學生卻認為:李光陸老師為維護考場公正而提出不同意見,或許對考場有了不良影響,或許出口不慎傷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方式方法值得商榷,但不至被解聘。
據某學生說,器樂系曾經發生過一起「改分事件」——把一個較低分數的學生的成績改為較高,李光陸為此與學院領導起過衝突。所以一些師生認為,這次的處理結果是有原因的。
據老師們反映,考場糾紛在音樂學院時有發生,可從沒有出現過這麼嚴厲的處罰決定。同時,學院作此決定時的一意孤行讓老師們感到無法接受。
老教授張疇說:「缺乏服人的理由,僅靠手中的權利,有權解聘任何教職工,這樣的舉動不符合《勞動法》。」
李光陸此番不僅讓中央音樂學院處境尷尬,更將藝術院校招生中類似的種種不光彩公之於眾。
據說,有辦法的考生「攻關」的通常步驟是:第一步,掌握招考老師的名單,準備送錢;第二步,選取最有效最周全的送錢方案,託中間人去活動,「現在所有的黑錢都是以考前補習班上課費的形式送到老師手中的」;第三步,不用參加任何補習,考場一過,坐等佳音。
成功的關鍵還取決於送錢的方式。因為現在,招生關鍵人物已由一兩個人發展到多個人,「擺平」的程度越高,考場上的成績就越好,錄取的勝算就越大。有教師直言,這也是李光陸之所以「犯了眾怒」的原因。
此外,記者對穿梭在考官考生間的那些「中間人」非常感興趣:他們是誰?他們收勞務費嗎?音樂學院的此類事件從個別到一堆,從地下到半公開,他們起了怎樣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遺憾的是,他們至今若隱若現,面目模糊。
所謂輔導
中央音樂學院的一位教授碰到過這樣的黑色幽默:有人給他介紹了一個要輔導的學生,交了4000元學費。教授每次安排好時間卻等不到聽課的人。直到有一天介紹人找到他,說是要把錢要回,因為那個學生不考了。此刻教授才有點明白過來:名為輔導,實則謀個人情分。在教學中,這位教授發現有一個學生專業「差得一塌糊塗」,納悶這樣的學生當時如何過關斬將考進學校,回憶招生中的細節,翻開當時的記錄,他突然發現:「當時這個學生也送過我3500元學費,可是考前我一節課都沒有輔導他。」也有老師在考前接受了學生的5000元「學費」,做老師的認認真真上課,可學生來了兩三次就不露面了,最後這學生沒考上,就把錢要回,直到這時那老師才明白「學費」的真正意義。
名實不符的考前輔導,不過是變相行賄,它直接導致了考場上的不公平競爭。劉小平教授說,一名本來可能根本考不上的考生結果名列榜首,而那些有天分卻送不起錢的學生卻被擋在門外。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楊八通承認,考生自發尋找老師考前輔導,目前社會上已經逐漸形成了市場。
有了這種供需兩旺的背景,來送黑錢的人這些年來也越來越多。而且隨著需求的增加,黑錢的價碼也逐年增加。劉小平教授說:「前幾年我們聽到送錢的,是以千元為單位,譬如『這個學生送了幾千,那個學生送了幾千」,而這兩年都是以萬元為單位了。」據了解,現在的行情,貴的輔導課是每節課一個學生收500元至800元,一般的是150元至300元。
有教師認為,收黑錢與目前藝術類執教人員收入過低有關。已經退休的張疇教授說,一般教師的基本工資都較低,上一節課的收入不過5—7元錢,到了他這個級別,最高的也不過24元。而他退休後,每月只拿一千多元,所以還在給學生上課:「我不教學生就維持不下去,就目前這個消費情況。」他說,更何況許多教師還面臨買房的壓力。
張教授說,這些黑錢之所以能有用武之地,還和學校規定的考試程序有直接的關係。因為中央音樂學院每年負責招生的老師都是固定的幾個人,所以幾乎每個考生都對這些老師的情況了如指掌,只要找到負責招考本專業的這位老師,送錢就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機制根源
一位中音的在讀研究生告訴我們,音樂學院招生有很大的漏洞。因為很多音樂類的考試,說好或者不好,完全都在於專業老師一句話。而現在的社會風氣,決定了各種院校都存在這種問題。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於海認為:音樂學院掌握著稀缺資源,在有市場的情況下,就出現了用稀缺的音樂人才的名額去交換錢財;這種交換,類似於公共機構的權錢交易。
他說,藝術院校招生不像普通高校招考有一個標準化的國家考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藝術家本身對藝術的某種看法,所以給藝術家給評委以很大的話語權。與其說這是我們國家藝術類院校招生中的一個漏洞,不如說面對新的社會形勢,原來的這套做法有了空子可鑽,「現在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與時俱進的適宜於選拔優秀藝術人才的新機制。」
據了解,在國外同類院校中,強調兩種機制的結合:一種是行業自律,一種是非常強大的行業外監督評價機制。一旦發生醜聞,能夠通過行業外的介入對其進行追究,追究一定會有個交代,這個交代會嚴重影響到當事人在這個行業裡究竟能否繼續就職。當然,同時也有申訴制度。
於海認為,如果沒有行業外的監督機制,光靠行業自律本身,可能最後走向行業同謀,「同謀是最可怕的。」
據說中央音樂學院領導還提出過實施「招教分離」的政策,但最終也沒有了下文。老教授張疇說,因為接受了媒體採訪,他已屢屢被勸「不要擋了別人的財路」。
目前,李光陸被解聘一事已上報北京市教委。記者與北京市教委聯繫後獲悉,處理結果還沒出來,有關人士尚不便表態。相當一部分師生和學生家長認為,目前要清除這種藝術類招生中不正常現象,似乎希望渺茫。(感謝上視新聞綜合頻道《新聞追擊》欄目提供素材) (作者:李宗陶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