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家「夢之隊」:一個班堪稱一部音樂史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鄧小平特批擴招,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77、78級湧現作曲家「夢之隊」

  一個班堪稱一部「音樂史」

  郭文景、譚盾、瞿小松、葉小綱、陳其鋼、劉索拉、周龍、陳怡……說起作曲家,這些是在當今中國乃至世界都叫得響的名字。有趣的是,他們都是同班同學——中央音樂學院77、78級作曲系的學生。這也是改革開放後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招收的第一批學生。

  中央音樂學院78級作曲系三年級全家福。葉小綱(第三排右五)、譚盾(第二排右四)、郭文景(第二排右三)。 

  這一批作曲家是至今都無法被超越的「作曲系神話」。上世紀80年代,劉索拉根據同班同學的故事演繹而成的小說《你別無選擇》曾轟動全國,現在,他們不僅是中國作曲界的中流砥柱,還名揚世界,讓世界關注中國音樂的力量。改革開放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音樂界的走向。

  劉索拉(左)與郭文景合照。郭文景 供圖

  入學 鄧小平特批同意擴招

  那是1978年4月,如今已是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的郭文景來到北京報到,他發現和自己同年入學作曲系的同學,遠不止當初發表在《人民日報》的招生公告上公布的「10人」,而是擴招到了30人。

  時間回到1977年秋,那是中央音樂學院恢復高考後的首次招生。按照招生規則,作曲系只招收10名學生。可招生過程中,老師們發現報考學生的數量和質量遠超預料,其中不乏大量人才。李春光、左因等幾位老師激動不已,一起給鄧小平同志寫了一封信,信上說「素質好、有音樂才能、有培養前途的青少年成批湧現」,「能否不受目前名額限制」,允許作曲系擴招。

  這些,都是郭文景入學後才聽說的。他還聽說,在建議信送上去後僅僅兩天,鄧小平就批示,建議「予以支持」。「不過突然擴招,學校無法一下容納這麼多學生,等到我們正式入學時已經是1978年4月了。」在那個春意盎然的季節裡,郭文景和陳其鋼、葉小綱、譚盾、瞿小松、劉索拉、周龍等30人成為同窗,這一級也成了中央音樂學院歷史上獨一無二的77、78級。

  一切是那麼欣喜。郭文景回憶,同學們各有不同的經歷,每個人身上都有獨特的印記。

  現在已是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的葉小綱,入學前曾做過6年工人,白天當鉗工,晚上練鋼琴。後來為《英雄》《臥虎藏龍》等電影創作音樂的譚盾,高考時就自帶傳奇色彩,他拿著一把少了一根弦的小提琴,拉了一首自己創作的曲子。陳其鋼出身於藝術家庭,早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接受過專業音樂教育,在同時拿到管弦系第1名和作曲系第12名的通知書時,他毅然選擇了後者……

  很快,這一級學生就表現出了他們的與眾不同。

  改革開放前,作曲系接受的是典型的前蘇聯式教育,可在入學兩年後的一次作品匯報會上,郭文景、瞿小松、葉小綱就拿出了帶有現代音樂風格的作品。「他們呈現出了與教學系統並不相同的聲音,一下轟動全校。」在劉索拉的記憶裡,現代音樂在當時還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他們三個人的早期風格卻已有跡可循。

  改革開放加快了中外文化交流。1980年,劍橋大學教授、作曲家亞歷山大·格爾受邀來到中央音樂學院上了幾個星期的課。近40年後的今天,格爾的到來還被郭文景、陳其鋼等作曲家反覆提及。「當時不少學生對現代音樂流派一無所知,是他第一次給我們系統介紹了這些內容,同學們聽得如痴如醉。」郭文景說,再後來,日韓、歐美等不少國家的大牌音樂家都到學校講學,大家的眼界也越來越寬闊。

  畢業 拉贊助辦作品音樂會

  77、78級作曲系學制為5年,一晃5年過去,這批年輕人該畢業了。而當時在社會力量的幫助下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成為他們到現在都津津樂道的一個故事。

  「說是拉贊助,其實特別有趣。」劉索拉回憶起瞿小松辦音樂會的故事,總忍不住笑。為了幫助瞿小松,劉索拉和她的朋友們一起想辦法,像模像樣地組織起了「基金籌劃辦公室」,「我們想呼籲社會給作曲家幫助,就擬了一個單子,在上面一個一個籤字,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當時他們都是笑著籤字,「心裡想我們『玩兒』一個,看能不能成。」

  事情聽起來有點兒不可思議,卻充滿了上世紀80年代文藝界特有的激情,尤其是在1985年劉索拉的小說《你別無選擇》發表後,社會各界對中央音樂學院和作曲系的學生充滿了興趣。作家阿城,電影導演陳凱歌、田壯壯等聽說後,都在這張單子上簽了字。「後來攝影家鮑昆知道了,拎著兩萬塊錢就從深圳來了。」劉索拉說,鮑昆當時正在深圳做生意,「他拿了兩萬塊錢回來,往桌子上『啪』一拍,瞿小松的音樂會就開成了。」

  其他同學也各顯神通,音樂會一場一場地辦了起來。他們都感覺到,無論是當時剛下海的企業家,還是轉變經營體制的老牌單位,都願意出資幫助初出茅廬的學生們,藝術院團也願意演奏新人的作品。

  郭文景拉來的資助就相當豐厚,「那時候重慶人民廣播電臺成立了一個自主經營的音像出版社,當時出流行音樂磁帶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他們願意拿出一筆錢給我。」於是,他的音樂會請來了聲名赫赫的原中央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前身)和原中央樂團合唱團,著名指揮家韓中傑為他執棒。

  這些音樂會引發了極大關注。陳其鋼回憶,那時的他只是個普通的學生,「但各個音樂學院的院長,還有音樂界的前輩,都來聽我的音樂會。」劉索拉則記得,好幾場畢業音樂會的票不僅全賣光,開演前還有人在北京音樂廳外賣黃牛票,就像今天的人們在搶流行演唱會的門票,「像我們這種前衛的、先鋒的古典音樂會能火到這個地步,在中國沒有發生過,在國外也很少發生,但在我們班的同學身上都發生了。」

  揚名 一臺音樂會轟動西方

  對郭文景、陳其鋼、譚盾、瞿小松來說,1991年應該是他們不會忘記的年份。那一年,荷蘭新音樂團在阿姆斯特丹舉辦了一場名為「天堂之路」的新音樂會,演奏了莫五平、許舒亞、郭文景、陳其鋼、譚盾、瞿小松、何訓田七位中國作曲家的作品,一下轟動世界。

  兩年後,荷蘭導演Eline Flipse為莫五平、郭文景、陳其鋼、譚盾、瞿小松五位作曲家拍攝了紀錄片《驚雷》。片中展現的作曲家風格各異,郭文景奔放狂野,陳其鋼平和儒雅,譚盾在湖南鄉間的道觀中研究吟唱,瞿小松則強調寫作的自由。從「驚雷」這個名字就能看出,他們張揚的個性和特色鮮明的曲風,給音樂界帶來巨大震動,世界真切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新音樂的力量。

  畢業時,這批作曲家中的大多數人選擇出國深造,異鄉的奮鬥生涯各有各的艱辛,但在藝術上他們殊途同歸:重新發現了自己骨子裡的中國烙印。

  1984年,遠赴法國讀書的陳其鋼成為現代音樂大師梅西安的學生。梅西安告訴他:「做你自己的音樂,做你自己內心感受到的音樂。」也是從那時起,身處異國他鄉的陳其鋼,常常會想起小時候聽過的京劇,回想起朗朗上口的古典詩詞。

  「我們在音樂學院讀書時沒人會想到用這些,格爾來的時候,我們是崇拜西洋的,根本沒想過我們身後還有這麼多豐富的遺產。」陳其鋼坦承,正是在出國後,這些早已浸潤骨髓的傳統文化元素反覆出現,他後來的作品《逝去的時光》《水調歌頭》《五行》《蝶戀花》等,都帶有鮮明的中國味道。

  旅居歐洲又輾轉美國的劉索拉,與陳其鋼有相似的感受,儘管她與其他作曲家走的路並不相同。畢業後,她投身於搖滾樂、藍調及人聲音樂的創作,「我當時特別喜歡藍調,小時候學過的中國傳統音樂一下子翻了上來,我發現古代戲曲裡的低聲演唱和哭腔其實都是藍調的手法。」中國古代音樂特有的思維方式帶著她打破了很多界限,「中國音樂裡什麼都有。」

  1993年,身在西方的劉索拉推出專輯《藍調在東方》,大鼓、京劇念白和民樂琵琶都被賦予了新的表現力。2003年,她成立「劉索拉與朋友們」樂隊,樂隊以中國打擊樂、中國彈撥樂、吉他、鍵盤及人聲為主導,在民族藝術及人聲藝術領域跨界探索。

  並非出國才能被世界發現,郭文景就選擇留在國內。眾所周知,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古典音樂市場受流行音樂的衝擊,出現過一段時間的低迷。這時候的郭文景為《棋王》《南行記》《千裡走單騎》《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多部影片譜寫了音樂,「影視音樂在某種程度上救了我,它們讓我保持作曲狀態,多樣化的要求又鍛鍊了我的創作能力。」而在嚴肅音樂領域,郭文景不斷收到海外邀約,1994年起,他的歌劇《狂人日記》《夜宴》等陸續在國外首演,他也被稱為唯一一位未在海外居住,但贏得了海外聲譽的中國作曲家。

  歸來 推動中國音樂繼續前行

  今年4月正值77、78級作曲系學生入學40周年,一部分同學相約回到了他們熟悉的鮑家街43號中央音樂學院,身在母校任教的郭文景欣然作陪。

  說起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音樂行業的變化,郭文景連連感嘆:「現在北京的文化生活和歐美繁榮大都市差不多,說實話,這是我幾十年前真沒想到的。」

  「上世紀90年代,人們出國變得容易了,那時候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出國看了什麼演出和歌劇。」郭文景回憶,「到了1998年,指揮家餘隆創辦了北京國際音樂節,原來那些只能去國外看的演出來到了中國。2007年國家大劇院建成了,2008年北京又舉辦了奧運會,從此之後,世界上的精彩演出來京變成了常態。」

  隨著新世紀到來,多年在國外留學和工作的作曲家也紛紛回國,譚盾回國上演的音樂會越來越多,劉索拉也把成立15年的「劉索拉與朋友們」樂隊帶回國內,進行巡演。在保持旺盛創作精力的同時,他們憑藉自己的獨特風格,為發展中國音樂貢獻著力量。

  陳其鋼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早年就名噪海外,但真正被國人熟知,是在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樂總監並創作主題曲《我和你》之後。也是在這之後,他接到國內機構或樂團委約創作的邀約越來越多了。

  「在國外,很多年輕作曲家是靠知名藝術機構和政府的委約維持創作的,但是國內在這方面還不完善,這也導致很多年輕作曲家沒有被發現。」陳其鋼反思著當代中國的音樂創作環境。

  為了給國內的青年作曲家建立一個長期而穩定的創作機制,2011年,陳其鋼與國家大劇院共同促成「青年作曲家計劃」,陳其鋼擔任首席評審專家,至今已舉辦四期。國家大劇院作為主辦平臺,聘請國際權威的評審團體和高水準的演奏團體,讓年輕作曲家的作品有更多機會被演奏。

  「這是一個幾乎沒有回報的項目,但是非常有必要堅持下去。」陳其鋼說,國家大劇院要負責整理年輕作曲家投稿的資料,組織評審,再從演出經費中撥出費用,拿出場地,還要跟國外的樂團談條件進行演出。而他自己身為評委,也覺得有責任肩負起挖掘新人的重任,「年輕人的作品不一定成熟,但我們不能急功近利,甚至不要求馬上出成果,而是堅持提高質量,往積極的方向去推動。」

  陳其鋼說出的又何嘗不是77、78級其他作曲家心中的想法。40年來,正是他們,在各自的音樂領域,以自己的方式推動著中國音樂事業向前發展。

相關焦點

  •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77、78級堪稱一部「音樂史」
    有趣的是,他們都是同班同學——中央音樂學院77、78級作曲系的學生。這也是改革開放後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招收的第一批學生。這一批作曲家是至今都無法被超越的「作曲系神話」。上世紀80年代,劉索拉根據同班同學的故事演繹而成的小說《你別無選擇》曾轟動全國,現在,他們不僅是中國作曲界的中流砥柱,還名揚世界,讓世界關注中國音樂的力量。
  • 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張洪模教授逝世
    8月24日,中央音樂學院官網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音樂學家、音樂翻譯家、音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一位對中國音樂理論建設做出重要貢獻並獲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的知名學者,張洪模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21日15時2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 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張洪模逝世,享年94歲
    新京報快訊 據中央音樂學院官網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音樂學家、音樂翻譯家、音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一位對中國音樂理論建設做出重要貢獻並獲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的知名學者,張洪模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21日下午15時2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 關於我們的中央音樂學院
  • 中央音樂學院2017年本科錄取線
    是教育部直屬的一所培養高級專門音樂人才的高等學府。沒錯,這所藝術類頂尖大學就是中央音樂學院。著名搖滾歌手汪峰就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中提琴專業。  我們來看下汪峰的上學史:  汪峰自幼在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學習小提琴,大學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中提琴專業,大學期間在專業音樂學習和訓練之餘就開始進行搖滾樂創作並組建樂隊。
  • 音樂翻譯家、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張洪模教授逝世
    8月24日,中央音樂學院官網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音樂學家、音樂翻譯家、音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一位對中國音樂理論建設做出重要貢獻並獲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的知名學者,張洪模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21日15時2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 專訪作曲家周龍:創作與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7月16日上午九點,華人作曲家周龍正在中央音樂學院認真的為北京國際作曲大師班的學員們分享自己的音樂創作理解與感悟。  周龍:這次是我第一次參加大師班,是第三屆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的國際的作曲大師班,本來期待會有很多國外的作曲家,但現在看國內的很多,不過這樣也有好處,跟現在的年輕作曲家,包括國內的跟西方國家差不多,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樂的結合來進行創作非常重要。
  • 著名音樂理論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田聯韜逝世
    著名音樂理論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田聯韜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20-10-15 08:30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央音樂學院第五屆室內樂音樂節將開幕
    中央音樂學院室內樂音樂節始於2008年,由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全球傑出華人鋼琴家由熹創辦並擔任總監,至今已有五年的豐富經驗與積累。五年來,中央音樂學院室內樂音樂節致力於室內樂的推廣和發展,齊聚世界樂壇的優秀演奏家和教育家們,與學院的師生們切磋演奏技藝,闡釋教學心得。
  • 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樂團荷蘭音樂節載譽歸來(圖)
    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樂團在荷蘭演奏《紅樓夢組曲》  中廣網北京11月20日消息(記者劉笑梅 通訊員張健瑛)日前,在荷蘭國際大提琴音樂節上,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樂團的室內樂音樂會讓匯聚荷蘭的國際樂壇大師們驚嘆不已
  • 音樂學院邀請中央音樂學院張徵教授作高端學術報告
    新聞網訊 9月4日下午,中央音樂學院張徵教授應邀在我校音樂學院德雅樓103排練廳作高端學術報告,報告會講座題目《音樂與鋼琴即興課程簡介》。本次學術交流活動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音樂學院組織的第一場現場報告會,副院長王文俐教授主持了會議。
  • 瀋陽音樂學院80周年校慶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到賀
    瀋陽音樂學院80周年校慶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到賀 2018-10-20李晛 攝   中新網瀋陽10月20日電 (李晛)20日,瀋陽音樂學院舉行80周年校慶大會。曾創作《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燭光裡的媽媽》、《今天是你的生日》、《歌聲與微笑》等千餘首膾炙人口作品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出席,為母校80周年華誕獻禮。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在大會上致辭。
  • 中央音樂學院歌德學院聯手辦國際室內樂大師班
    活動簡介  中央音樂學院, 西門子音樂基金會和歌德學院(中國)將於2007年3月27日至4月3日舉辦國際室內樂大師班. 著名小提琴家萊訥.庫斯茂(Rainer Kussmaul)和著名大提琴家原田禎夫將親臨大師班為學生講課.  德國音樂家庫斯茂曾任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小提琴首席, 同時也是傑出的教育家和室內樂演奏家.
  • 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水平考級要求
    《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水平考級叢書-手風琴(業餘)考級教程》,南海出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水平考級曲目-手風琴》,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水平考級曲目-小提琴》,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 中國現代作曲家室內樂作品音樂會檢閱最高水準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一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當代作曲家——中國現代作曲家室內樂作品音樂會,將是對中國當代頂尖作曲家水平的一個檢閱。
  •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西方音樂史一對一考研輔導班如何選擇?
    中央音樂學院,簡稱「央音」,位於首都北京。學院成立於1949年,是一所培養高級專門音樂人才的高等學府,直屬於教育部,全國藝術院校中唯一一所國家重點大學和 「211工程」建設院校,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高校。
  • 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12月將首次登陸卡內基音樂廳
    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獲悉,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將在指揮家俞峰的率領下,於12月13日晚8點,首次登上卡內基音樂廳斯特恩演奏大廳的舞臺,本場演出將開啟承辦方紐約美中演出製作公司37周年音樂季。著名指揮家暨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擔任本場卡內基音樂廳首演音樂會指揮,演出曲目包括當代中國最活躍的8位作曲家的作品,其中6部作品均為美國首次亮相。在多部作品的獨奏部分中,都彰顯了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魅力。
  • 音樂屆的「大師班」是什麼?
    International Piano Masterclass)等都較為著名;此外如西班牙蘭斯國際弦樂大師班、德國魯特斯海姆大提琴學院大師班、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夏季課程長笛大師課,加之國際上還有一些聲樂類大師班如荷蘭國際聲樂比賽夏季學院大師班等,都為促進音樂表演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除了依附於學院與比賽的音樂表演類大師班,也有音樂家在某城市進行巡演之後,根據主辦方與個人意願舉行的個人大師班,這樣的課程在現今已經十分常見
  • 中央音樂學院廣東認證中心 | 「音樂教育」(國際三大教學法)師資培訓即將開班!
    如果你還在為音樂課上缺少好的創意而冥思苦想,如果你還在為獨特的教案設計而煞費苦心。那麼,相信你在看過我們推出的三大音樂教學法後,會有所收穫。中央音樂學院全國音樂教師資格廣東省認證中心將推出音樂教學法師資培訓,匯集奧爾夫、柯達伊、達爾克羅茲等精品音樂教學法課程,打造全新音樂教學理念,即刻帶你進行創意教學!
  • 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講述嚴肅音樂
    11:40,當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那帶有音樂旋律般的聲音戛然而止時,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大家久久不忍離去。因為大家仍然沉浸在音樂的審美意境和對藝術與人生的思考之中。短短一上午時間,周教授用一堂題為《走進音樂的世界》的講座,把音樂和藝術這個話題生動美妙、永恆地印在了聽眾的心靈深處,不但澄清了許多人對音樂認識上的誤區,而且告訴人們沒有對美的感性認識,一個民族就沒有創造力!  人物簡介  周海宏,男,祖籍河南,1963年6月27日生於遼寧瀋陽。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