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夏天是最好的體內除溼機會,通過過適當運動,幫助排出寒與溼。
現在很多人夏天離不開空調,愛喝冷飲,愛吃涼菜,冰鎮啤酒和各種冷藏西瓜、飲料放滿了冰箱。冬天愛吃火鍋,最愛涮肉,中醫說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溼。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
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小腿肚子發酸、發沉,感覺全身很浮腫,貪睡、心中空虛。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怎樣在夏天祛除溼氣,保持好精神。
症狀釋因
從中醫觀點看,種種不適都因為「陽氣鬱積在內無法宣發,進而形成寒溼」所致。夏天大家躲在冷氣房裡圖涼爽,造成「陽氣未宣發,反而在體表生出寒氣」,因為一分寒氣,常伴有一分溼氣,體內聚集的溼氣沒有排出去,在體表就會形成皮膚水腫,或皮膚長溼疹、發癢;在關節(筋骨)處則會造成四肢酸痛;在腸胃道則會形成拉肚子及吸收不良的問題,久而久之則會造成營養不良,常常覺得身體沉重。
甚至產生「睡再久也都睡不飽」的感覺,因為陽虛(陽氣不升發),頭腦所需要的能量無法向上供應,所以會思緒不清、頭腦不清醒。
怎麼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溼?
1、面部油亮;
2、小肚子大;
3、陰部潮溼;
4、小腿腫脹;
5、頭髮愛出油;
6、耳內溼(耳禪溼);
7、排便粘稠(不易衝掉)且多便;
8、睡覺流口水(溼氣飽和自行流出)
中醫比西醫重視出汗
依中醫理論,夏天提供人體最好的「除溼」機會。經過了秋天的涼、冬天的寒、春天的溼,身體陽氣已被壓抑了半年以上,累積許多寒氣、溼氣。所以應該在夏天時,透過適當的運動,身體體表的溫度上升、正確發汗,讓末梢的微循環打開,幫助體內排出這些寒與溼。
從西醫看,出汗的生理功能只是用來「調節體溫」。因為流汗後,皮膚溫度平均可降低攝氏 4 度左右。
比較起來,中醫較重視出汗,並且會依據出汗的時間與狀況,判定身體的健康與否。
中國自古就有「出汗養生治病」之說,例如喝粥出汗、運動發汗、熱水泡腳發汗等。
出汗通經活絡,疏通血脈
汗為心之液,有經驗的中醫師可以由人體出汗的狀況,觀察心臟的盛衰,因為出汗太多,體內的電解質不平衡,如果鈉離子不足,便會抽筋、心臟無力,嚴重時甚至還可能昏倒的情形。
西方科學家最近也發現:在每個汗腺內均存在免疫球蛋白 A ,這種物質能阻止外界細菌和病毒從汗腺進入人體。
中醫認為的正常出汗是「蒸蒸汗出,不可汗出淋漓」。也就是說,可以看到汗珠,汗卻不能像下雨一樣地流。不正常出汗:不論冬、夏,完全不活動或是輕微活動下,出太多或太少汗都不好。
1、太多汗
原因:「溼氣太旺」或「陽氣過虛」、「元氣虛弱」。
治療:「溼氣太旺」,宜飲食清淡,或吃些西瓜、水梨等食物。「陽氣虛」,要用補氣的藥,象是人參、粉光參等。
2、太少或不出汗
原因:外寒,天氣或環境寒冷所致;內寒,人體陽虛而無力發汗。
治療:適度吃一些「辛味藥」,讓人體的「陽氣」宣發。
夏天多些自然流汗,冬天避免大出汗
此外,中醫養生理論也講究「出汗要依照四時(季)做調整」:春夏養陽,可以運動出點汗,秋冬養陰,不宜過度運動,汗應該流少一點。
從「正常出汗」及養生的觀點來看,建議夏天最適合運動的時間是早上 5~7 點,太陽才剛出來的時候,以及下午 3~7 點陽氣開始轉弱的時候最佳。
而在運動出汗之後,一要調整呼吸,吸氣吸到腳底,吐氣吐到頭頂,且速度要慢,最好能到每分鐘呼吸 6 次,甚至是一個呼吸循環達半分鐘;二是不要馬上喝太多水。
不流汗易與肥胖形成惡性循環
體型較胖的人因為比較容易流汗,夏天更不願意運動,只想待在冷氣房裡。勸胖人要多動,以免形成惡性循環,身體不但愈來愈不健康,身材也將愈來愈胖。胖的人多半屬於「陽氣虛」的體質,很容易累積「溼」而成「痰」。由於人體出汗時,必須靠陽氣的鼓動,而陽氣虛的人陽氣已經不足,所以一旦出汗之後,反而不容易停止,而發生汗出太多的情況。如此一來,大量出汗會帶來不舒服的感覺,另一方面更會消耗已經過少的陽氣(能量)。
不過,雖然胖的人在運動時,會因為陽氣虛而氣喘,但是運動確實可以帶動陽氣的循環,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所以,如果胖的人想要健康減肥,一是要靠運動持之以恆,另一個則是要透過「補氣」的方法來調理身體。
由出汗預測健康
中醫認為,從一個人出汗的時間、部位、氣味及顏色,都可以看出身體異常的端倪。
1、出汗時間
白天不正常出汗屬於「陽虛自汗」;晚上不正常出汗屬於「陰虛盜汗」
2、出汗部位
「頭汗」過多可能是脾胃有溼熱,或暴飲暴食後的「積食」;老人及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多半是因為氣虛所致。
3、汗的氣味
汗味腥臭多與熱證或溼熱有關,一般屬於「肝熱」。
4、汗的顏色
黃汗、紅汗或黑汗分別代表身體不健康的徵兆。
老祖宗吃出來的經驗
很多人有一個最煩人的問題:費勁千辛萬苦去想辦法,每當有所減輕,大便成形,舌苔厚膩得到改善後,往往會在一次淋雨之後,或者一次著涼之後,或者一次熬夜之後,亦或是某個晚上無所顧忌的大吃了一頓之後……又會捲土重來,如此反反覆覆,就這樣一直陰魂不散。
其實,咱們老祖宗早就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使用紅豆、薏仁、芡實、大麥、茯苓、甘草、橘皮、梔子這八味食材搭配。
很多人或許會質疑:這個辦法我用過啊,為什麼效果不大或者沒有效果呢?那請先問問你自己:你堅持了多久?1周?半個月?1個月?肯定都不會超過2個月就不了了之了吧?
任何辦法都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益滲透的過程,至少需要堅持2個月以上才會效果。但每天要用八種材料煲湯或者煮粥,而且要連續2個月以上,相信沒幾個人能堅持下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用了這個辦法卻沒有成功的原因。
如果告訴你,現在有一種用這八種材料做成的茶包,每天只要早晚各泡上一包,你還覺得難堅持嗎?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說:每天早晚喝兩杯茶就行,這也太容易了!可現在賣的紅豆薏仁代餐粉,攜帶、衝泡都沒那麼方便,而且材料沒那麼齊全。真的有這麼方便的祛溼茶包嗎?
小編告訴你:真的有!今天就給朋友們推薦一款茶——芡實薏米紅豆茶。它是山東衛視《大醫本草堂》欄目指定商品,大醫本草堂的粉絲享受買2送1的特別優惠
點擊下方,立即享受特別優惠↓
這款茶採用紅豆、薏仁、芡實、大麥、茯苓、甘草、橘皮、梔子八味純天然食材新鮮磨粒,科學配比而成。
這款茶包不含任何添加劑,特殊工藝磨粒使各種食材的營養價值在茶水中充分釋放,吸收利用率更高,效果更勝於煲湯、熬粥。
最為關鍵的是,這款茶包不是普通的茶品企業生產的,而是由GMP企業研發生產的,完全是用高標準來做茶,從選料到配比到包裝每一步都要求嚴苛,精益求精。讓消費者買的放心,喝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