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帶著一身汗睡覺是一種什麼感覺?中醫夏季祛溼妙法!

2020-12-23 大醫本草堂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夏天是最好的體內除溼機會,通過過適當運動,幫助排出寒與溼。

現在很多人夏天離不開空調,愛喝冷飲,愛吃涼菜,冰鎮啤酒和各種冷藏西瓜、飲料放滿了冰箱。冬天愛吃火鍋,最愛涮肉,中醫說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溼。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

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小腿肚子發酸、發沉,感覺全身很浮腫,貪睡、心中空虛。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怎樣在夏天祛除溼氣,保持好精神。

症狀釋因

從中醫觀點看,種種不適都因為「陽氣鬱積在內無法宣發,進而形成寒溼」所致。夏天大家躲在冷氣房裡圖涼爽,造成「陽氣未宣發,反而在體表生出寒氣」,因為一分寒氣,常伴有一分溼氣,體內聚集的溼氣沒有排出去,在體表就會形成皮膚水腫,或皮膚長溼疹、發癢;在關節(筋骨)處則會造成四肢酸痛;在腸胃道則會形成拉肚子及吸收不良的問題,久而久之則會造成營養不良,常常覺得身體沉重。

甚至產生「睡再久也都睡不飽」的感覺,因為陽虛(陽氣不升發),頭腦所需要的能量無法向上供應,所以會思緒不清、頭腦不清醒。

怎麼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溼?

1、面部油亮;

2、小肚子大;

3、陰部潮溼;

4、小腿腫脹;

5、頭髮愛出油;

6、耳內溼(耳禪溼);

7、排便粘稠(不易衝掉)且多便;

8、睡覺流口水(溼氣飽和自行流出)

中醫比西醫重視出汗

依中醫理論,夏天提供人體最好的「除溼」機會。經過了秋天的涼、冬天的寒、春天的溼,身體陽氣已被壓抑了半年以上,累積許多寒氣、溼氣。所以應該在夏天時,透過適當的運動,身體體表的溫度上升、正確發汗,讓末梢的微循環打開,幫助體內排出這些寒與溼。

從西醫看,出汗的生理功能只是用來「調節體溫」。因為流汗後,皮膚溫度平均可降低攝氏 4 度左右。

比較起來,中醫較重視出汗,並且會依據出汗的時間與狀況,判定身體的健康與否。

中國自古就有「出汗養生治病」之說,例如喝粥出汗、運動發汗、熱水泡腳發汗等。

出汗通經活絡,疏通血脈

汗為心之液,有經驗的中醫師可以由人體出汗的狀況,觀察心臟的盛衰,因為出汗太多,體內的電解質不平衡,如果鈉離子不足,便會抽筋、心臟無力,嚴重時甚至還可能昏倒的情形。

西方科學家最近也發現:在每個汗腺內均存在免疫球蛋白 A ,這種物質能阻止外界細菌和病毒從汗腺進入人體。

中醫認為的正常出汗是「蒸蒸汗出,不可汗出淋漓」。也就是說,可以看到汗珠,汗卻不能像下雨一樣地流。不正常出汗:不論冬、夏,完全不活動或是輕微活動下,出太多或太少汗都不好。

1、太多汗

原因:「溼氣太旺」或「陽氣過虛」、「元氣虛弱」。

治療:「溼氣太旺」,宜飲食清淡,或吃些西瓜、水梨等食物。「陽氣虛」,要用補氣的藥,象是人參、粉光參等。

2、太少或不出汗

原因:外寒,天氣或環境寒冷所致;內寒,人體陽虛而無力發汗。

治療:適度吃一些「辛味藥」,讓人體的「陽氣」宣發。

夏天多些自然流汗,冬天避免大出汗

此外,中醫養生理論也講究「出汗要依照四時(季)做調整」:春夏養陽,可以運動出點汗,秋冬養陰,不宜過度運動,汗應該流少一點。

從「正常出汗」及養生的觀點來看,建議夏天最適合運動的時間是早上 5~7 點,太陽才剛出來的時候,以及下午 3~7 點陽氣開始轉弱的時候最佳。

而在運動出汗之後,一要調整呼吸,吸氣吸到腳底,吐氣吐到頭頂,且速度要慢,最好能到每分鐘呼吸 6 次,甚至是一個呼吸循環達半分鐘;二是不要馬上喝太多水。

不流汗易與肥胖形成惡性循環

體型較胖的人因為比較容易流汗,夏天更不願意運動,只想待在冷氣房裡。勸胖人要多動,以免形成惡性循環,身體不但愈來愈不健康,身材也將愈來愈胖。胖的人多半屬於「陽氣虛」的體質,很容易累積「溼」而成「痰」。由於人體出汗時,必須靠陽氣的鼓動,而陽氣虛的人陽氣已經不足,所以一旦出汗之後,反而不容易停止,而發生汗出太多的情況。如此一來,大量出汗會帶來不舒服的感覺,另一方面更會消耗已經過少的陽氣(能量)。

不過,雖然胖的人在運動時,會因為陽氣虛而氣喘,但是運動確實可以帶動陽氣的循環,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所以,如果胖的人想要健康減肥,一是要靠運動持之以恆,另一個則是要透過「補氣」的方法來調理身體。

由出汗預測健康

中醫認為,從一個人出汗的時間、部位、氣味及顏色,都可以看出身體異常的端倪。

1、出汗時間

白天不正常出汗屬於「陽虛自汗」;晚上不正常出汗屬於「陰虛盜汗」

2、出汗部位

「頭汗」過多可能是脾胃有溼熱,或暴飲暴食後的「積食」;老人及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多半是因為氣虛所致。

3、汗的氣味

汗味腥臭多與熱證或溼熱有關,一般屬於「肝熱」。

4、汗的顏色

黃汗、紅汗或黑汗分別代表身體不健康的徵兆。

食療怎麼去除溼氣?

很多人發現祛溼的時候,有一個最煩人的問題:費勁千辛萬苦祛溼,每當溼氣有所減輕,大便成形,舌苔厚膩得到改善後,往往會在一次淋雨之後,或者一次著涼之後,或者一次熬夜之後,亦或是某個晚上無所顧忌的大吃了一頓之後……溼氣又會捲土重來,如此反反覆覆,溼氣就這樣一直陰魂不散。

其實,咱們老祖宗早就有一個針對溼氣體質的祛溼辦法,那就是使用紅豆、薏仁、芡實、大麥、茯苓、甘草、橘皮、梔子這八味食材搭配。

很多人或許會質疑:這個祛溼的辦法我用過啊,為什麼效果不大或者沒有效果呢?那請先問問你自己:你堅持了多久?1周?半個月?1個月?肯定都不會超過2個月就不了了之了吧?

任何調理的辦法都不是立竿見影的,調理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益滲透的過程,至少需要堅持2個月以上才會效果。但每天要用八種材料煲湯或者煮粥,而且要連續2個月以上,相信沒幾個人能堅持下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用了這個辦法卻沒有成功的原因。

如果告訴你,現在有一種用這八種材料做成的茶包,每天只要早晚各泡上一包,長期堅持下去就可以改善,你還覺得難堅持嗎?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說:每天早晚喝兩杯茶就行,這也太容易了!可現在賣的紅豆薏仁代餐粉,攜帶、衝泡都沒那麼方便,而且材料沒那麼齊全。真的有這麼方便的祛溼茶包嗎?

真的有!今天就給溼氣體質的朋友們隆重推薦這一款——紅豆薏仁芡實芡實顆粒。它是山東衛視《大醫本草堂》欄目指定商品。

紅豆薏仁芡實顆粒出自名醫組方,祛溼快、很、準!每天只需三分鐘,衝泡一包紅豆薏仁芡實顆粒,就能輕鬆祛溼。很多人連續吃了1個月,溼氣症狀明顯緩解,連氣色都好了許多!

採用了中醫裡藥食同補的原理,在紅豆、薏米的基礎之上,選用芡實魚腥草、荷葉、茯苓、梔子、橘皮、大棗、蜂蜜9種道地食材,科學配伍,使其性質更為溫和、平性,可長期食用;又有健脾、益氣、溫中、理氣、祛溼之效,可全面調和五臟六腑,根除溼氣的同時修復受損

【 紅豆薏米芡實顆粒 】

薏米:利水滲溼,健脾胃清肺熱止洩瀉

紅豆:行血補血,健脾祛溼,利水消腫

芡實: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

魚腥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荷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止血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固精消腫

梔子:清熱利溼、清肝明目、消腫止痛

橘皮:健脾開胃、理氣消食、燥溼化痰

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蜂蜜:益氣補腎、滋補腸胃、改善睡眠

這款茶包不含任何添加劑,特殊工藝磨粒使各種食材的營養價值在茶水中充分釋放,吸收利用率更高,效果更勝於煲湯、熬粥。

最為關鍵的是,這款茶包不是普通的茶品企業生產的,而是由GMP藥企研發生產的,完全是用做藥的標準來做茶,從選料到配比到包裝每一步都要求嚴苛,精益求精。讓消費者買的放心,喝的安心!

相關焦點

  • 帶著一身溼氣睡覺是一種什麼感覺?中醫夏季祛溼妙法!
    冬天愛吃火鍋,最愛涮肉,中醫說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溼。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小腿肚子發酸、發沉,感覺全身很浮腫,貪睡、心中空虛。
  • 動一下就一身汗?中醫提醒:身體可能出問題了
    夏季出汗是很常見的現象,出汗就是身體調節體溫的一種方式。有些人走路時會出很多汗,或者沒有怎麼運動就開始滿頭大汗。太容易出汗是不健康的。動一下就一身汗,中醫提醒:身體可能出問題了,不同狀態下出汗多都可能是不同病症。
  • 按穴祛溼有妙法(三)
    莊禮興指導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主任、主任醫師記者 陳曉琨  通訊員 張秋霞廣東地區夏季的溼氣重,當脾臟被溼氣困擾時,應及時把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清除引起身體不適的物質。
  • 夏季,你不得不知的「汗皰疹」
    夏季,你不得不知的「汗皰疹」 2020-07-24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夜間睡覺出了一身汗,是怎麼回事?或許和兩大因素有關,需了解
    是不是很多人,有過這樣一個經歷,半夜睡覺驚醒出了一身汗?身邊人肯定會問你是不是做噩夢了,有些人是因為做了噩夢。但很多人是真的沒做夢,不知道怎麼回事,莫名其妙就出了一身汗。這就要考慮是下面這些原因引起的了。夜間睡覺出汗是怎麼回事?
  • 夏季晚上睡覺時開窗好還是不開窗好
    夏天溫度高,睡不著的人有很多,這是因為人體因為溫度高出現的燥熱,所以很多在睡覺之前都會把窗戶打開,認為這樣可以通風,減少熱度,加強睡眠,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晚上睡覺開窗通風好嗎?夏天睡覺又有注意什麼呢?接下來一起看看吧!睡眠的好壞直接影響我們第二天工作和學習的效率,所以一個好的睡眠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那麼在這樣炎熱的夏季如何睡好覺呢?
  • 夏季汗皰疹高發,長水泡、發癢、蛻皮,是脾胃發出的求救信號!
    01 什麼是汗皰疹? 這種水泡叫汗皰疹,它屬於皮膚溼疹的一種。 但與我們常說的溼疹不同的是,溼疹主要是分布在全身各處,而汗皰疹主要長在手腳這些汗腺特別發達的部位。
  • 入伏是「祛溼」最佳時間!中醫教你3招判斷是否溼氣重
    溼氣入侵,「內外」夾擊「溼」是中醫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外感病邪中的一種,最為難纏。溼氣重的人,有3種表現中醫講「溼重如裹」,身體溼氣重,感覺被包裹著,像是穿著件半乾的衣服一樣彆扭。溼氣所到之處,會有不同的身體表現。
  • 牢記:少「3物」,喝「1水」,或能祛溼排毒,無溼一身輕
    中醫講: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體內溼氣過重,也會影響人體正常的功能運轉,而且也會增加患病機率,對身體健康不利。提起溼氣,在中醫眼中,溼氣是一種津液過多的表現,津液可以稱之為水,但不完全等於水。而體內溼氣過重,也會加重各項器官的負擔,對身體健康不利。
  • 溼氣重吃什麼 三種食療祛溼效果更好
    身體的疾病在不經意之間就會出現,溼氣重就是其中的一種類型,那麼我們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哪些原因是會導致我們體內有溼氣的,同時在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調理呢?我們都知道飲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比較重要的,那麼在發生溼氣重的時候我們應該吃什麼進行祛溼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 夏季手上長出「小水泡」,或是一種疾病「找上門」,提高警惕!
    在醫學上,「小水泡」又稱為「汗皰疹」。主要分散或群集於手掌、手指側面及指端,少見於手背、足底。汗皰疹不僅僅是一種皮膚病。中醫認為,「汗皰疹」多是因內有蘊熱、脾失健運或陰虛內熱,汗出不暢所致。所以說,出現這種「小水泡」,是一種溼疹,警惕溼氣重。溼氣重的人,也會出現4種表現,自己對照一下!
  • 中醫:別大意,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然而,吃了一段時間也沒什麼效果,這到底是什麼呢?這種透明的小水泡最好不要擠破,一旦擠破往往會越長越多,又痛又癢,想用手去撓。其實:中醫把它們稱為「汗皰疹」,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皮膚病。一、汗皰疹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夏季祛溼常做4件事
    從中醫看來,寒溼可以說是萬病之源。而現在很多人都有溼氣重的現象,尤其是夏季,雨水比較多,很多人愛吃冷飲、長期呆在空調房,這個現象會更加的嚴重。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判斷出自己體內積累了溼氣呢?又怎樣去除溼氣嗎?
  • 祛溼小竅門:忌3物、棄2習、喝2水,祛溼排毒,或能無溼一身輕
    在現在生活中,由於夏季降水較多,空氣中的溼度比較高,所以很多人出現出現溼氣過重的情況,而體內溼氣過重的話,對身體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俗話說,「一溼百病生」,溼氣也是百病之源,所以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做好祛溼的工作。
  • 一個祛溼除熱茶方,讓你一身清爽
    這些症狀儘管與夏季的高溫有著緊密關係,但更重要的還是體內溼熱過重。溼熱的表現有哪些?身體汗多尿少,小便顏色深,大便黏膩不成形。往往伴有汗味大、體味重。溼熱在體內堆積,無法排出,就會尋找各種釋放出口,然後表現出多種外部症狀。
  • 三伏天感覺沒力氣?其實是體內溼氣重!中醫推薦兩種方法來祛溼
    他和小編說他最近總感覺渾身沒勁,手腳像被灌了鉛一樣。而且怎麼都感覺睡不夠,上班的時候沒精打採的,感覺全身被掏空了一樣。正好小編是學藥的,聽了小強的症狀,就發現了他是體內溼氣太重導致的。中醫有句老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氣重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我們應該重視起來。
  • 睡覺瞬間抖一下,醒來一身汗是什麼情況?3個方面別小看了
    相信很多人都試過在睡覺的時候,身體突然出現了抖動,並且可能瞬間就驚醒了,其實很多人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說這是神經的問題,也有人說這是因為在長個,反正答案有很多種,不過我們身體出現抖動的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 夏季,祛溼關鍵期!記住三宜、三忌,做好三事,身體健康少生病
    現在已經到了炎熱的夏季,也是「祛溼關鍵期」。雖然夏季天氣比較炎熱,但是也屬於雨水較多的季節,周圍環境溼氣會比較重。稍不留意就會導致溼氣入侵,體內此時更容易加大身體,患病的風險也會影響到五臟六腑的正常運化。
  • 「一米、一豆」搭配好,夏季祛溼健脾最有效!
    夏季,一年中溼氣最重的日子已經到了!中醫講,長夏之季的主氣為溼!晚上睡眠越來越差,還打呼嚕;早上起床後,刷牙乾嘔、舌苔厚膩;上個廁所,發現小便黃赤,大便溏薄;每天都提不起精神,總愛打哈欠......整個人疲乏無力、口乾口苦、有口臭,眼看自己四肢浮腫、肚子又大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