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手上都長著這種透明的小水泡,很多人也一直會認為是上了火,會選擇吃一些下火藥。然而,吃了一段時間也沒什麼效果,這到底是什麼呢?
這種透明的小水泡最好不要擠破,一旦擠破往往會越長越多,又痛又癢,想用手去撓。其實:中醫把它們稱為「汗皰疹」,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皮膚病。
一、汗皰疹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中醫認為,汗皰疹多由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燒烤油膩食物,而令溼熱內蘊,損傷脾胃,或思慮過度,勞傷心脾。
《內經》所云:「二陽之病發心脾」之所謂也,脾失健運,則轉輸失常,溼邪內蘊,又受暑溼侵擾,內外合邪,不得透達疏洩,燻蒸膚腠,循經發於掌蹠而致病。
二、汗皰疹一般有哪些特徵?
1、好發於手掌、指端、手指側面,少見於手背、足底,常對稱發生。
2、突然出現多數群集或散在的位於表皮深處的小皰,呈正常膚色,皰破後流出黏液性液體,數天後水泡吸收、乾涸後殘留環狀鱗屑,自覺瘙癢及燒灼感,如患病時就可引起手掌皮膚乾燥、脫屑、增厚。
這種「小水泡」的主要形成原因,是體內溼氣過重,千萬不要認為是上火,往往去溼才是關鍵。
三、中醫認為,溼氣重的人,除了手上長小水泡以外,全身還會收到以下「報警」信號:1:眼睛:眼睛疲勞、視力減退,眼袋明顯;2:頭髮:頭髮出油,頭屑嚴重,經常脫髮;3:臉色:面色發黃、臉上油膩,常泛油光;4:口腔:口乾口苦,口臭,有異味,泛酸;5:牙齒:牙齒較黃,牙齦色紅,口唇偏白;6:四肢:身體發沉,四肢無力,昏昏欲睡;7:體溫:身體發熱,皮膚發燙,手腳心發熱出汗;8:兩便:大便燥結,黏滯不爽,小便短黃;9:皮膚:皮膚起痘,長斑溼疹,瘙癢蕁麻疹;10:腹部:腹部肥胖,有小肚子,容易腹脹;11:出汗:經常出汗,汗味較重、體味大;12:舌頭:舌頭鋸齒,舌苔白厚,大便不成形;13:飲食:食慾不好,容易噁心,消化不良;14:呼吸:呼吸費力,胸悶氣短,氣喘籲籲;15:睡眠:心煩意亂,睡眠不好,莫名醒來;除過手上長透明「小水泡」以外,以上症狀佔2—5條以上,已經說明體內溼毒堆積已久,而你不重視,給你發出的「報警」信號。
四、體內溼氣存留太久,對身體有哪些危害?
中醫講「脾喜燥惡溼」,溼邪傷脾,脾失健運而水溼,叫做溼困脾土。最嚴重的是:溼氣可能引起頑固性肥胖,這種肥胖引發一系列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甚至會引發惡性腫瘤,身上的腫瘤切了又長,長了又切。因此,去除體內溼氣,刻不容緩!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脾虛了,運化不利,水溼就會內停,所以祛溼關鍵是健脾。
身體出了問題不可怕,找到原因並糾正才是根本,平時體內溼氣重的人,更不能忽視祛溼的重要性,只有好的治療方法才會真正減少痛苦。下面介紹3種除溼的方法:
1、背部刮痧散熱祛溼
容易受風的部位通常是人體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區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細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於身體散熱祛溼。
具體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欖油以起到潤滑作用,從背部沿脊柱從上往下單向地刮,再沿著距離脊柱1.5寸寬的地方從上往下刮,然後再選擇距離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樣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個區域刮5-8下即可。
2、每天適當運動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四肢,而脾有運化水溼的作用,所以多運動是可以排除體內溼氣的。另外,運動以後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通過汗液的排洩,也可以幫助人體清除體內的代謝產物,也就是起到了排除溼氣的作用。
3、多吃健脾除溼的食物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脾虛了,運化不利,水溼就會內停,導致身上出現小水泡,所以,祛溼的關鍵還是要【健脾】。
老中醫推薦的「祛溼小金方」,由藥食同源的材料匠組成,中醫原理如下:
製作方法:將紅豆、薏苡仁、菊花、赤小豆、甘草、芡實、梔子、茯苓8種藥材配成茶包,每次開水衝泡7分鐘,幫你祛除溼氣,一身輕鬆。
每天堅持喝1杯,可以啃好的利溼降濁,帶走溼氣,還您身輕體盈,神清氣爽。
夏季在健脾祛溼方面,就要多加注意,積極調理好脾臟,不給溼氣乘虛而入的機會。做好了這一點,夏季過得會很舒服。
關注@木棉花健康,遇見更多人,一起聊點有溫度的日常健康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