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闖關東》:朱亞文大閘蟹求「免死」,高滿堂不為所動
編劇高滿堂去過幾次劇組,做劇情講解和俚語釋義,還做了一次劇情上的重大修改。轉場到上海以後,李幼斌提意見:為老朱家死了這麼多人,老朱家卻越過越好,一個人沒死,說不過去。
高滿堂想想也對。琢磨來琢磨去,他覺得有一個人可以死,那就是朱亞文扮演的朱傳武。朱亞文是江蘇人,給高滿堂捎了一袋大閘蟹,說「能不能不讓我死」。他還想參加第二部的拍攝。
高滿堂說,「雖然吃了你的大閘蟹,但你必須死。」劇本改過之後,朱傳武在抗日戰場上壯烈犧牲。因為這個改動,《闖關東》中篇只能另起新的故事了。如果他不死,續集還可以沿著老朱家的故事往下寫。
2、《漢武大帝》:除了自虐,陳寶國不知道如何接近變態的漢武帝
陳寶國一人獨處鬥室,每天有人送盒飯,連放風都沒有。他要找到帝王的孤獨感。他每天就是看書,看劇本,苦思冥想。他把人物在腦子裡過了幾十遍,把他的一生用自己的形象在腦子裡勾勒出來。他到老年是個什麼樣子?毛髮什麼樣子?走路什麼樣子?
閉關期間,天天吃青菜,吃得小臉發綠。滴酒不沾,甚至有幾天茶都不喝,嘴裡長了口瘡。每一個演員都有接近人物的路數,陳寶國用的是自虐的方式。
等他破關而出的時候,他找到了漢武帝的驕傲和孤獨。但在別人看來,他的眼睛裡全是神經質的光芒。
3、《大明王朝1566》:什麼叫伴君如伴虎,聽聽嘉靖的這一聲怪嘯
這部劇的剪輯基本上都在陳寶國的意料之內,但也有一處把他驚了一跳。他一張嘴一呲牙,螢屏上響起了一聲虎嘯。
這簡直太準確了。這種異次元的神來之筆,體現了剪輯師劉淼淼高超的想像力。這部戲總體上是現實主義基調,但也有超現實變奏。
嘉靖皇帝身邊有一個磬,群臣奏事,他同意了就敲一下磬。問題是,這個磬一敲就亮了。他就問道具師:那時候有電了嗎?回答說,沒電。沒電為什麼亮?就亮。許許多多的靈感,造就了這部劇的上佳品質。
4、《琅琊榜》:導演只知愛情不知CP
多年以來,孔笙導演一直想拍一部古裝劇,考慮過《隋唐演義》,但隋唐故事泛濫,就作罷了。後來遇到《琅琊榜》的小說,覺得它的情節密度還不錯,就啟動了。
海宴最初的劇本,十幾集就讓霓凰郡主離開,後面再沒出現。孔笙覺得這個愛情故事還是要有始有終,就讓編劇把這個人物又寫回來了。出乎他意料的是,播出後很多觀眾不喜歡林殊和霓凰在一起,而是喜歡梅長蘇和靖王的CP。他的第一反應是:世上還有這種事?
《琅琊榜》和演員是相互成就的關係。胡歌是有書迷推薦,他的古裝扮相確實好看,試裝後就定了下來。讓王凱演靖王開始有點猶豫,他在《北平無戰事》裡的表現令人滿意,只是覺得他不夠壯,不像將軍,但他跟胡歌搭起來很合適,也就用了。
5、孔笙導演客串成癮
山影時期的孔笙,就喜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到了正午陽光,這一點更加極致。《歡樂頌》打了樣兒,第二部就交給簡川訸導演獨挑大梁。《大江大河》打了樣兒,第二部就交給黃偉導演自行其是。孔笙轉而去研究新產品。
除了打樣兒意識,孔笙還有一宗類似希區柯克的蓋戳兒意識。就是在自己的作品裡客串一個小角色。
他在《生死線》裡演過拿槍打廖凡的特務,在《闖關東》裡演過貪財的客棧老闆,在《戰長沙》裡演過拿著手榴彈衝鋒的老鄉,在《琅琊榜》裡演過兵部的無名大臣,在《精絕古城》裡演過賣大碗茶的,在《歡樂頌》裡演過買了早餐的路人甲。
處女座劇組之稱,對應的是孔笙的較真兒。而無釐頭的客串,對應的是孔笙的童心。水火相濟,陰陽化變,才有了源源不斷的新作誕生。
6、91版《楊家將》片尾曲為何被刪?
與評書相比,電視劇的內心戲更多、鋪墊細密。導演張紹林說,《楊家將》編劇梁波是戲曲編劇出身,他把觀眾熟悉的東西進行了簡化,用今人的視角推演出新的情節。
播出時,《楊家將》的歌曲也為電視劇增色不少。呂繼宏唱的片頭曲《千年悲歌》高亢昂揚,朱樺演唱的片尾曲《今夜的烽火》悲情低沉。
在山西臺播完後送到中央臺,有人抓住片尾曲裡的一句歌詞大做文章,說「古往今來,每每是昏君寵佞臣」,這是在影射什麼?後來,央視版就把片尾曲拿掉了。
7、《三國演義》最悲段落,一噸紙錢送諸葛
諸葛亮出殯那場戲,導演張紹林用了一噸紙砸紙錢。谷建芬作曲,王健作詞,寫下了《哭諸葛》。劉歡如泣如訴的歌聲,配上漫天飛舞的紙錢,把氣氛渲染到極致。
有人評價說,「張紹林對場面的呈現氣勢恢宏,對人物的塑造情感濃度極高。」
關於這版經典的諸葛亮,張紹林的創作心得是:「我們的劇雖然是古代背景,但我按今人的視角來表現。諸葛亮我就當正能量的模範人物拍,諸葛亮完成不了他的大業,看旗、巡營,那種無奈悲壯,是我們現代人的感覺。跟觀眾拉近距離很重要。」
8、李雪健演宋江為何用配音
李雪健版宋江,最後是趙述仁配的音。其實,李雪健從來不願意讓人配音,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李雪健和宋江是老鄉,拍的時候用家鄉話道白,感覺很好。但配音的時候,他不知道什麼時候拖腔,找不到正確的口型了。其他的專業配音演員,配得又快又準,都等著他。他覺得難為情,就說算了,我不配了。
後來,劇組找了聲線相近的趙述仁給宋江配音,觀眾都是認可的。但李雪健覺得聲音和表演有出入,公開表達了不滿。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跟自己生氣,對結果遺憾。後來,李雪健的思想轉過彎來,認可了配音演員的工作,這事就過去了。
《水滸傳》動作戲多,馬戲也多。李雪健騎馬摔過一次,對馬特別怵。他提了一個要求:只要他在馬上,馬一步也不能走。在導演和動作演員的幫助下,這些戲都順利完成了。
9、甄嬛回宮的鏡頭要給觀眾解氣
拍的時候,鄭曉龍也沒覺得《甄嬛傳》有多好,在一遍又一遍的播出中,他才有了回味。一開始就覺得好的是剪輯金曄。他的粗剪版是89集,鄭曉龍加入後剪成76集。播火以後有人提議,把剪掉的部分放回去,再做一個加長版。鄭曉龍拒絕了這個提議。
他說,「剪輯是用鏡頭講故事的過程,需要將重複囉嗦的部分去掉,沒拍好的地方要懂得藏拙。此外,它也是一個加分的過程。」比如甄嬛回宮這場戲,拍的時候鄭曉龍就有意識地加了很多內容,剪的時候又特意放大了這個過程。「因為甄嬛在外面待得太久也太苦了,甄嬛和觀眾都需要出一口長長的氣。
10、《人民的名義》融資難煞李路導演
在2016年,1.2億是一個不高不低的投資額度。跟動輒兩三億投資的大製作古裝劇比,它不高;但與五六千萬元的低成本劇比,它又顯得高了。
後來,五家民營公司撐起了這部劇的大盤。演員高亞麟一開始就投了2000萬,又在最後兜底投資,成為大股東。一向只做電影的安曉芬首次投資了電視劇。
另一位女性投資人李貢也非常堅決。2016年2月10日,《人民的名義》在投資尚未全部到位的情況下「強行」開機。開機一個月後,李路在片場與投資人陳靜柱交談了十五分鐘,籤定了最後一份投資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