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隨著數百萬外省軍民湧入,臺灣黑道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外省籍學生拉幫建派,紛紛組建青少年幫派,並經常為爭奪勢力範圍打架鬥毆。文山幫與臺灣著名的竹聯幫、四海幫,其實都是同時期出現,只不過後來文山幫並沒有壯大起來。不過說起文山幫老大王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是臺灣省黑道叱吒風雲的人物。
新店市是臺北縣最大縣轄市,也是臺灣省面積第二大縣轄市,當時安置了不少外省人眷村。五十年代中期,新店市「文山中學」一群外省學生,這些不安心讀書的太歲們,家庭出身都不錯,可謂非官即商,聚攏一起成立了文山幫。他們手裡有錢,為了同當地其他青少年幫派一爭高低,招徠了社會上一些不良少年加入幫派,於是「戰鬥力」頗強,很快打出了名聲。
王科家庭出身貧寒,父母也疏於管教,他早早輟學在社會上闖蕩,跟著一個地方角頭混社會。文山幫「招兵買馬」,王科受邀加入了該幫,由於具有一些江湖經驗,他很快成為文山幫活躍分子,並帶領文山幫不斷壯大起來。文山幫的坐大,對在臺大、公館一帶的「三環幫」帶來威脅。兩個幫派摩擦不斷,打架鬥毆嚴重擾亂了社會治安,引起警方關注,結果王科與三環幫老大先後被捕管訓。
有了牢獄經歷,王科在幫內地位更加穩固,實際成為了文山幫龍頭老大。六十年代,四海幫遭到竹聯幫打擊時,曾求助過王科的文山幫,因為敢打「硬仗」,王科在臺北道上名聲無人不知。隨著幫派成員長大成人,各大青少年幫派開始變質,文山幫也逐漸淪為真正黑社會組織,開始以開賭場、收保護費圍事等為經濟來源。整個七十年代,文山幫的實力幾乎涵蓋整個新店地區,當時黑道有條線叫做為「文山線」。
王科雖然豪爽海派,但因為利益之爭,也難免結下多個仇家,曾數次遭到仇敵砍殺,但都被他一一躲了過去。1980年,王科聯手幾位黑幫大哥,成立了怡泰遊覽公司,控制了臺北火車站「野雞車」生意。當時可謂日進鬥金,讓其他幫派垂涎不已,放言要取他性命。不過,王科沒有死在江湖火拼之下,而是死在了惡疾之手。
原來,隨著斂財有術,王科生活開始放縱起來,他為追求刺激吸食了毒品,結果染上了毒癮。他以為自己能夠控制對毒品的欲望,誰知毒癮越來越重,為了戒毒拼命地酗酒,結果又染上酒癮。吸食毒品,加上長期酗酒導致了肝硬化,最終一命嗚呼,死時年僅4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