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至15日,第40屆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預選賽北京站在北京大學邱德拔體育館舉行。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朝鮮金日成大學、蒙古科學技術大學等亞洲地區142所高校的201支代表隊,從參加今年9月網絡賽的1042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共同爭奪2016年世界總決賽的出線資格。最終,經過長達5個小時的激烈角逐,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參賽隊伍獲得了北京賽區的冠軍。
11月14日上午,各參賽隊伍陸續抵達北京大學,下午在邱德拔體育館舉行了開幕儀式。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傑教授,ACM-ICPC全球組委會執行主席William Poucher教授、執行副主席Jeff Donahoo教授,ACM-ICPC亞洲賽主席黃金雄教授,IBM大中華區大學合作部總監管連博士,北京大學教務部部長董志勇教授,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李文新教授,計算中心副主任馬皓教授,計算中心丁萬東教授,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王韜副教授,以及全體評審專家、參賽師生、學生志願者等近千人參加了開幕式。
王傑在歡迎辭中介紹了北京大學ACM-ICPC參賽隊伍的基本情況和發展歷程,充分肯定了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對於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意義。王傑表示,學校將為各位參賽選手和教練員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並預祝各位參賽選手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隨後,來自ACM-ICPC組委會的三位教授分别致辭。其中, William Poucher教授高度肯定了ACM-ICPC在中國的迅速發展,以及北京大學對ACM-ICPC在中國的推廣所作出的貢獻,並希望全體參賽學生能夠以本次競賽為契機,不斷探索學習,勇於創新實踐,最終成長為程序設計領域的專家和人才,為世界的發展與科技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競賽於15日上午9時正式開始,下午14時結束。經過激烈的角逐,15支參賽隊伍獲得金獎,31支隊伍獲得銀獎,45支隊伍獲得銅獎。其中,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Dreadnought」隊榮獲冠軍,清華大學的「Tear Bear」隊和復旦大學的「Saga」隊分獲亞軍和季軍。
上海交通大學的倪昊斌同學是本次大賽冠軍隊伍的成員之一,能夠以微弱的時間優勢險勝清華大學的「Tear Bear」隊獲得冠軍,他感到十分幸運。上海交通大學是ACM-ICPC大賽的傳統強校之一,在歷屆比賽中的表現一直可圈可點,還曾兩次奪得世界總冠軍。談及這些光輝的歷史,倪昊斌表示,能夠取得這樣優異的成績,離不開學校的重視和賽前高強度的集中訓練,「這一次我們能夠成功解決最後一題,也是因為我們在賽前訓練時曾經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所以會更加得心應手」。對於明年5月的決賽,他表示他們會更加努力地訓練,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戰來自世界各國的強隊。
清華大學隊伍成員王鑑浩,今年剛剛大一,這是他第一次參加ACM-ICPC大賽。這次比賽最終因總用時多42分鐘而惜敗於上海交大,他感到有些遺憾:「我們本來是希望在題量上打敗上交的,而且在最後一題前我們比他們快17秒,但是最後一題花的時間比較多。」接下來,他們還會參加上海賽區的比賽。在12月初的中國區總決賽中,清華大學還將與上海交通大學的隊伍再次相遇。
閉幕式上,董志勇代表北京大學向在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參賽隊伍表示祝賀,並對給予本次競賽大力支持的贊助商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北京巴別時代科技有限公司、戴爾(中國)有限公司、斯倫貝謝北京軟體研發中心,以及各兄弟院校、專家委員、新聞媒體和全體會務人員及學生志願者表示了由衷的感謝。贊助商代表巴別時代高級技術總監胡華嵩先生200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是2005年北京大學ACM-ICPC全球總決賽代表隊的隊員,並曾為北大奪得第一枚全球總決賽獎牌。他結合親身經歷向參賽隊員們分享了ACM-ICPC給自己成長帶來的巨大動力和幫助。
本次比賽,北京大學作為主辦方並未參加。由於在之前長春站的比賽中,北京大學代表隊獲得冠軍,所以北大代表隊已經具備參加總決賽的資格。作為本次大賽的主辦方負責人之一,同時也是北大代表隊教練的羅國傑表示:「我們(今天)主要是作為工作人員,為其他參賽選手提供服務。這次比賽能夠取得圓滿成功,離不開本次大賽的所有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的辛勤勞動。」據了解,北京大學正在申辦2018年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的世界總決賽,羅國傑表示本次比賽的舉辦也為以後的工作提供了經驗,讓他們對於申辦成功更有信心。
最後,鑑於本次比賽取得的巨大成功,William Poucher教授當場宣布,本次北京站的比賽將額外增加一個世界總決賽的出線名額,比賽在熱烈而歡快的氣氛中落下帷幕。(文/新聞網記者 胡曉妍)
編輯: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