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謝聆聽″到"惠贈xxx"
——由中山大學哲學系馬天俊教授的一段話引發的思考
昨天參加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沈湘平教授主持的"非常狀態下的生命政治反思"網絡會議,收益頗多。晚上是學生專場。有同學主題講演結束後,最後說的一句是"感謝聆聽"。對此中山大學哲學系馬天俊教授諷喻般地寫道:"今天又聽到兩回`感謝聆聽',近些年每年都得聽上十來回。
今天早上醒來猛然想到昨天晚上馬天俊提到"感謝聆聽",已引起同學們注意,但還須深思之。"感謝聆聽″ 這個表述近來常見,初聽怪怪的,繼而見怪不怪了。為什麼怪?甲講演,作為聽者的乙向甲表示說自己"聆聽",此乃乙向甲表尊敬之意,含謙遜之旨,在講者-聽者結構中,看似講者主位,其實聽者主位。那麼,講者能否順坡下驢,"感謝聆聽″?不能!講者如何作答為宜?乙說"聆聽",甲說"感謝聆聽",表面似無問題,但稍加分析,則甲肯定了乙的狀態(聆聽),而非乙本身,而甲應該感謝乙,非乙之狀態。正確說法應為"感謝″,或"感謝大家",如此則講者主位,以示謙虛,對聽者表尊重。一是"(乙)聆聽(甲)″,一是"(甲)感謝(乙)",結構遂對等。"感謝聆聽″為何泛濫今日?似直接來自英譯"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如此,則為英譯漢而造成漢語世界之語言失原先雅致之例。
由"感謝聆聽"忽然想到前年有人批判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這個大吹中國已超美國的清華大學國情院院長,當時網上驚現他多年前贈送給別人的一部著作。按慣例,他應在書的扉頁寫上"敬贈xxx",或"xxx斧正″,"xxx惠存/存念″之類,以表作者謙遜,對受贈者敬重之意。然這位大名鼎鼎的胡鞍鋼先生卻在自己的書的扉頁上赫然寫著"惠贈xxx"!一改中華文化之慣例!為何驚現"惠贈xxx"?大約抽象地繼承了傳統的"惠″,而失去了其內在精義,原先以對方為主轉為現在以我為主,"惠存"變"惠贈"!此似古典文化轉現代文化之畸例。
——魏敦友,匆草於南寧廣西大學東高1-3001,2020-4-30
文字〡魏敦友
編輯〡王景山
審核〡李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