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蟲寺在京都西郊,跨過了桂川,已經是一派田園風光了,從松尾大社走去寺廟的路上,住宅間還擠著一小片水田,仿佛是給人懷舊用的。
路上一如既往地沒什麼人,直到前方出現兩家和食小餐廳,才驚覺到目的地了。順著石階走上去,本以為找到了個不太知名又清靜的好地方,居然遊人如梭。我們進了山門,稀裡糊塗地跟著買了票,脫鞋走入屋內,榻榻米上放著一張張小矮桌和坐墊,桌上是茶和名叫「壽壽蟲」的乾果子。大家差不多入座後,出來一個很有說書人範兒的和尚,表情有點滑稽又可愛,一口純正的京都腔,動作還配合手中的扇子,一停一頓總是踩在點上。
這是一種類似於聽法會的活動,客人們品茗吃茶點、邊聽蟲聲邊賞庭院。和尚君說起寺門口的幸福地藏菩薩,「這是傳說很靈的菩薩哦,它會幫你實現一個願望。不過記住,一定要是和你相稱的願望。比如說你想要求個戀人,不能說什麼我要找個像嵐一樣的、我要找有錢人之類。這麼不切實際的,菩薩大人也沒辦法啊。」
「嵐已經是日本的美男子標準了麼?」我心裡默默吐槽的同時,這才慢慢注意到法會的背景音——鈴蟲聲。屋子正前方有一排恆溫玻璃櫃,溫度保持秋天的25.7攝氏度,裡面擠著密密麻麻的鈴蟲,棲在被啃得千瘡百孔的茄子上,湊近會有奇異的臭味。整座寺廟有數萬隻鈴蟲,據說前任住持桂紹円大師花了28年時間,終於成功地試驗出「一年四季都鳴叫的鈴蟲」的飼育方法。
蟲聲,還是在初夏聽最佳,好想讓清少納言把這一句加到《枕草子》的第一篇裡去,春天會覺得過於熱情,盛夏就難免煩躁了。鈴蟲在日語裡發音近似於「清涼」,還真是如其名,最好是太陽不怎麼濃烈的傍晚,可以穿著麻布上衣,捧著溫熱的薄茶,坐在後廊的木地板上,「絲——絲」,不是蟬那種叫人心煩的鳴叫,鈴蟲的叫聲宛若搖鈴,有種很坦蕩的溫柔、鏗鏘有力的可愛,因此並不妨礙它和京都的大背景「靜」融為一體,像是覆蓋在古都自然環境聲上的一層濾紙。
匆匆忙忙的現代文明社會,周三下午什麼也不幹,和一些從橫濱名古屋遠道而來的陌生遊人一道聽蟲聲,也許只有在京都,才會有這麼具有逆潮流的娛樂活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