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是寫字的劉小麥
分享我的讀書筆記
關於筆記,通過前兩篇我們已經解決了「為什麼要寫筆記」和「什麼樣的筆記才有意義「這兩個問題,那麼接下來的問題自然就是:我們應該怎樣寫筆記?
1. 為什麼要寫筆記?為什麼要寫筆記?文末有福利,免費送書啦
2. 什麼樣的筆記才有意義?你寫過多少筆記?
3. 怎麼寫筆記?(什麼是盧曼卡片筆記?)
4. 盧曼卡片筆記如何打造知識體系?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面的筆記系統,幫助我們收集信息、學習、思考和寫作。盧曼卡片盒筆記恰好就是這種筆記。
尼克拉斯·盧曼是20世紀德國重要的社會學家,他大器晚成,1960年代,30多歲才開始從事研究工作,卻極其高產,在30多年的研究中,出版58本著作和數百篇文章。盧曼說,他的生產力來自他的卡片筆記盒。
盧曼於1960年代開始使用卡片盒筆記。寫了超過9萬條筆記,這些筆記包括社會學,生物學,神學、系統理論、計算機科學等等, 這些筆記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關聯。
盧曼早期的筆記跟大多數人一樣,在文本的空白處寫評論,或者按主題收集手寫筆記,但過了一段時間,他意識到自己的筆記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只是把筆記積累在一個地方,除了產生大量的文字,不會再有其他作用。如果一個想法、一條筆記除了能夠在自身的上下文中體現價值,還能跟其它筆記關聯,跟不同的上下文相聯繫,筆記才能發揮最大的創造力。
於是,他改變了記筆記的方式。他把筆記全部寫在小紙片上,並在紙片的角上編號,然後將它們收集到卡片盒中。
在網上可以查到很多盧曼的筆記卡片
盧曼筆記的筆記看起來一點也不複雜,關鍵點在於如何建立筆記的聯繫。
1. 寫筆記
2. 回顧筆記
3. 關聯筆記
隨著時間的累積,筆記就會產生群集效應,過去的知識和現在的知識不斷發生關聯,產生新的想法。
那麼,盧曼用什麼樣的筆記搭建筆記庫呢?
盧曼的筆記流程和分類:
1. 閃念筆記:這類筆記只是對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種方式來寫,最後會在一兩天內被扔進垃圾桶。
怎麼記?
隨時記錄,捕捉腦海中閃現的每一個念頭。閃念筆記最終要轉化成一條永久筆記。
2. 文獻筆記:閱讀時,記錄你不想忘記的內容,或者可能在思考或者寫作中使用的內容。
怎麼記?
文獻筆記分三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的語言,要精簡,第二部分是引文,引文要理解,不能簡單抄寫,最後是參考書目出處,頁碼等等。
3. 永久筆記:閱讀你的閃念筆記和文獻筆記,思考他們與自己的研究、興趣有哪些關聯。結合已有的卡片,思考幾個問題:新信息與卡片中的信息是否存在矛盾?是否一致?是否能引出新的問題?等等。
怎麼記?
把這些想法準確地寫下來(並像為別人寫作一樣,使用完整的句子,標註來源,提供參考資料,並儘量做到精確、清晰和簡短),使用固定的格式。這時候你可以扔掉閃念筆記,並把文獻筆記存入文獻管理系統,忘掉它們。
註:閃念筆記和文獻筆記最終都要轉化成永久筆記,永久筆記不是單純的收集信息,它已經內化成你的骨血了。形成永久筆記後,閃念筆記就可以扔掉,文獻筆記也可放入系統存放,忘掉。
4. 項目筆記
另外你還可以針對特定項目建立筆記:它們只與某一特定項目有關,保存在特定項目的文件夾內,項目結束後即可丟棄或存檔,成為永久筆記。
了解了盧曼卡片筆記,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搭建這種有效的筆記系統。下篇再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