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作品大約作於1725年,是維瓦爾第大約五十歲時出版的十二部協奏曲的第一號到第四號,合稱《四季》。
這四部協奏曲是維瓦爾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長盛不衰。四部作品均採用三樂章協奏曲形式的正宗標題音樂,不僅照給定的十四行詩配上音樂,而且還運用了不少描寫手法。維瓦爾第在總奏與主奏交替形成的復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標題。在維瓦爾第之前,還沒有人以標題音樂的方式譜寫過協奏曲。
由於維瓦爾第的《四季》屬於標題音樂,所以從形式上看,自然較其他協奏曲顯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這樣反而更能表現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這四部作品畫意盎然,激發出人們對巴洛克時代音樂的濃厚興趣。
《四季》的標題分別為:《春》E大調、《夏》g小調、《秋》F大調、《冬》f小調。其中以《春》的第一樂章(快板)最為著名,音樂展開輕快愉悅的旋律,使人聯想到春天的蔥綠;《夏》則出乎意料之外,表現出夏天的疲乏、惱人;《秋》描寫的是收穫季節中,農民們飲酒作樂、慶祝豐收的快活景象,第一樂章歡快活潑;《冬》描寫人們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態,以及由爐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樂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編為輕音樂而廣為流傳。 《四季》之《春》E大調
第一樂章(快板)以迴旋曲形式寫成,其主要主題華麗而灑脫,具有歡快的春天氣息。開曲即展開輕鬆愉悅的旋律,使人頓時聯想到春天的蔥綠和生機。描寫的是春光重返大地,小鳥歡愉地歌唱,森林枝葉隨風婆娑,呢喃私語。突然,電光乍閃,春雷驚蟄,萬物甦醒。這一樂章是整部《四季》中最為著名的樂段。
第二樂章(廣板)很短,描寫的是靜謐而悠閒的田園風光:「在鮮花盛開的草地上,在簌簌作響的草叢中,牧羊人在歇息,忠實的牧羊狗躺在一旁。」是春雷過後,雨過天晴,小鳥又唱起了動人的歌曲,牧羊人和他忠實的小狗在鮮花叢生的牧場上悠閒小憩的恬靜景致。樂章開始是小提琴聲部以很弱的音量奏出的附點節奏音型,以及中提琴那有點唐突的、仿佛是牧羊狗的吠叫聲的切分音型。在這個背景上,獨奏小提琴以優美而恬靜的旋律牧歌般地唱了起來。 第三樂章(快板)描寫在春天明媚的陽光下鄉間的歡樂景象:「伴隨著鄉間風笛歡快的音響,在可愛春天的晴朗天空,仙女們與牧羊人翩翩起舞。」樂章的基本主題是一首當時頗為流行的西西里舞曲,它一開始就出現在獨奏小提琴和小提琴聲部,低音弦樂器奏出的和弦節奏和管風琴渾厚的音響則著意渲染了舞曲的歡快情緒。
《四季》之《夏》g小調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你可以聽到悶熱的酷夏午後,牧人慵懶、牛羊萎靡,只有杜鵑、斑鳩依然竊竊私語,不甘寂寞。忽而一陣涼風掠過,帶來烏雲滿天,一場夏雨即將來臨,隨著豆大的雨點開始打落,驚恐的牧童倉惶躲避,不住哭泣。
第二樂章(柔板轉急板)。隆隆悶雷驚醒了牧童的白日好夢,他試圖再睡,無奈蚊蟲嗡嗡飛舞,擾得他煩躁不已。
第三樂章(急板)。風暴終於來臨,狂風怒吼、電閃雷鳴、摧枯拉朽,似要將夏日的煩悶一掃而光,酣暢淋漓。 《四季》之《秋》F大調
描寫的是收穫季節中,農民們飲酒作樂、慶祝豐收的快活景象。
第一樂章(快板)即呈現出一個金色的收穫季節。在慶賀豐收的歡騰氣氛中,農民載歌載舞,興高採烈。男子漢們更是痛飲美酒,一醉方休。
第二樂章(柔板)是一個醉漢沉睡的幽默特寫。
第三樂章(快板),是描寫森林狩獵:號角四起,槍聲陣陣,不時有犬吠傳來;獵物帶傷逃竄,奄奄而死。
《四季》之《冬》f小調
其中的第二樂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編為輕音樂而廣為流傳。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描繪冬天的難以抵禦的嚴寒:「北風凜凜,白雪皚皚,冰天雪地,戰慄不止,頓足奔跑路途艱,牙齒格格直打顫。」
第二樂章(廣板)則屋外下著凍雨,屋內人圍坐在火爐邊,品嘗熱酒,感受溫暖安寧的浪漫氣氛。此情此景與戶外冰天雪地對比鮮明,更顯醉人。
第三樂章(快板),則著重刻畫一個滑冰的場景:「冰上溜,慢慢行,謹防滑倒要小心,忽然急轉而摔倒,爬起身來又急跑,不料滑到冰窟邊。」 返回屋內後,再聆聽戶外「風神們的開戰」。
這首作品的結束語,維瓦爾第這樣標示:「這是冬天,但這樣的冬天帶來歡樂。」
《魯特琴與長笛》
維瓦爾第,《魯特琴與長笛》。魯特琴是歐洲音樂故鄉之一的南歐古國義大利的傳統樂器,也是現今風行世界的樂器——吉它的前身。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魯特琴曾是歐洲最為流行的伴奏樂器之一。
義大利著名作曲家維瓦爾第對自己祖國的這一傳統樂器喜愛有加,他曾創作過相當數量的魯特琴協奏曲和魯特琴三重奏曲,但這首《魯特琴與長笛》別出心裁,將兩種音色迥然不同的樂器搭配在一起,而造成了一種奇妙的效果。
樂曲具有明顯的巴洛克風格,樸實而親切。與作者維瓦爾第的其它作品一樣,以非常簡單的曲調來表現大自然。魯特琴那清脆的撥弦聲似小溪中的流水,長笛不時與之呼應,別有一番情趣。
《榮耀經》Parrott
Vivaldi的聲樂作品到廿世紀才廣為人知,其教會音樂也是在1920年代後半才被發現約六十首,Gloria正是其中的一首曲子,1939年在Siena舉行Vivaldi Festival中,Gloria 與 Stabat Mater, Credo 等樂曲一起被復甦首演,引起眾人矚目,許多音樂學學者認為有些曲子甚至可以媲美Bach的宗教曲。而Vivaldi 共有兩首 D大調 Gloria 傳世, 以 RV.589 較有名。
這部Gloria,開頭的弦樂齊奏便現出標準的維瓦爾第式大跳,而後面接踵而來合唱和女聲二重唱,「Gloria, Gloria」, 傾吐出婉轉的氣息,充溢著洋洋灑灑的溫柔悲憫。當然,這類作品大多也是這種氣質,可是其中的神來之筆卻是承天意所稟,那種「不朽」簡直有宿命的意味。其中的女高音詠嘆調,歌詞甚簡:「O Lord God, heavenly King, God the Father almighty.」那旋律自然難以描繪,象是指向月亮的修長手指,被月光照得通體透明。然後氣氛接著被合唱點燃,依然是懇求憐憫和寬恕的神態,然而那歌聲輕盈自若,象是同那渴望一同飛升。據說巴赫的B小調彌撒即受這部作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