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關注我們吧
周末,與孩子們一起觀看了《完美的世界》這部電影。電影講述的是倆越獄犯布奇和同夥劫持了一個八歲的小男孩菲利普作為人質,並與警察展開周旋,經過了幾天驚險有趣的旅行之後,布奇和菲利普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一起去追尋完美的世界的故事。
布奇生長在一個底層的人家,由母親撫養長大,母親在他12歲的時候上吊自殺,父親在他6歲的時候不知所蹤,小布奇在與父親相處的有限時間裡,總是被父親拳腳相向,後來成為一名職業犯罪者。和布奇相同的是,8歲的菲利普也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中,從來沒有和爸爸一起玩過棒球,他甚至都沒見過爸爸,因為信仰的關係,菲利普不被允許玩萬聖節遊戲,不過聖誕節,不過生日,也不辦派對,從沒去過遊樂場,沒吃過棉花糖,沒坐過雲霄飛車。他軟弱不自信,在家裡存在感不足,被姐姐輕視,與布奇一樣都渴望父愛。
美國心理學家通過調查發現,那些沒有得到足夠父愛的孩子情感障礙十分突出,出現焦慮、孤獨、任性、多動、依賴、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害羞膽怯、情緒沮喪、自暴自棄、不求上進、沉默寡言、缺乏自信、過分內向、感情冷漠、游離集體、不喜交際、急躁衝動、反覆無常、害怕失敗、自私自利等性格缺陷,嚴重的還可能熱衷早戀、逃學、偷盜、吸毒、酗酒等,甚至迷戀暴力。心理學家據此提出了「缺乏父愛綜合症」這一概念。患有「缺乏父愛綜合症」的孩子成年後出現神經質、精神病或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的比率以及犯罪自殺率均偏高。
布奇就是一名典型的「缺乏父愛綜合症」患者。布奇的所有努力,越獄、劫持菲利普、偷車、搶劫,這一切不過是為了駕上一輛帶有收音機的福特汽車,行走1500英裡到阿拉斯加,去尋找他的父親,去追尋那份父愛。有父親有父愛,這就是他心目中完美的世界,所以即使在入獄期間,他仍然保留著父親寄自阿拉斯加的明信片。
布奇最看不得大人打罵孩子,他搭車時看到鮑勃的妻子斥責孩子,雖然沒有馬上發作,卻立刻就滿臉的不屑和厭惡。農場的工人馬克邀請在外露宿的布奇和菲利普去自己家,雙方本來相處的很好,睡了個好覺。布奇和馬克的妻子跳舞,聽音樂,菲利普和馬克的孫子嬉鬧。可當布奇看到馬克粗暴對待孫子,立刻怒不可遏,對馬克和他的家人施暴。
渴望父愛,這是男孩最深沉和迫切的心理需求。他渴望一位強健而富於幽默感、粗獷而溫和、自信而關愛、智慧而謙遜的男人在他身邊,向他注入真正的「男人氣」。男孩需要與父親呆在一起,幫助他建立起對周圍世界的安全感與自信心,從父親那裡學會做一個男人。女孩則需要通過父親了解男人並學會與男人相處的技巧。不良的家庭因素對孩子心理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尤其是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常被父親拒絕、否定的孩子,容易焦慮。
男孩到達青春期時,往往疏遠甚至厭惡父親,這種疏遠和厭惡摻雜著得不到父愛的失望與悽苦。他盲目地去嘗試種種可能補救的辦法,包括抽菸、喝酒、甚至性放縱或吸毒。渴望父愛,這是男孩最深沉的心理需求。男孩與父親在一起,培養對周圍世界的安全感和對個人前途的自信心。心理學家認為,父愛是幫助男孩走向健康之路的起點。
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指出,在孩子成長中,父母因性別角色、社會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應各自運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擔負起不同的教育任務。一般來說,母親偏重於生活和情感,父親偏重於精神和心理;母親強調穩定,父親強調創新發展;父親傳遞給兒子的是堅強、勇敢、承受力強等陽剛之氣,母親傳遞著細膩、呵護、富有同情心等陰柔的一面。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質。相反,如果過分地強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將影響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
例如,在父愛不足和母性親情過強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養成膽小,意志脆弱、缺乏創新精神、過於依賴別人的性格。尤其對女孩而言,過於關愛的「保姆式」父愛,更會導致孩子情感和性心理發展方面的障礙。
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一些單親家庭中,母親一個人帶著孩子,她們認為再婚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就為了孩子而不再選擇婚姻,或是害怕結婚。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缺乏父親的影響作用,男孩容易變得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戀年長男性,或懼怕、不信任男性。還有的離婚母親會不自主地把對丈夫的埋怨、仇恨灌輸給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投下了抹不去的陰影,在他們長大後就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擇偶觀念和婚姻生活。
父愛缺失對孩子的影響
從多起心理諮詢的案例中發現,父愛缺失的男孩子,往往不知道作為男人,應該有什麼樣的使命。由於缺乏男性榜樣,他在性別認同,不知道怎樣對待異性。由於缺少成年男性的道德指引和行為規範,他缺乏自律,情感和性格也很不穩定,有的膽小怕事、優柔寡斷,有的脾氣暴烈、做事衝動,有的則抑鬱寡歡、自暴自棄。
而父愛缺失的女孩子,由於在幼年時沒有得到成年男性的接納和認可,容易懷疑自己作為女性的存在及其價值。由於缺乏男性偶像,她不知道男人應該是什麼樣的,應該怎樣對待女性才是平等的關係,有的會窮盡一生、付出很大的代價,去討取男人的歡心。對於她來說,愛是痛苦的。她會不由自主地愛上比她大很多或者對她漠不關心甚至虐待她拋棄她的男性,因為她沒有從父親那裡得到正常的男性的愛、呵護與尊重。她們的內心會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對兩性間的親密關係也會更加渴望,以至難以把握男女之間的尺度,出現情感冷淡或狂熱。
對這一問題,最有發言權的當屬哈佛大學的羅斯派克博士。他在這一領域曾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派克認為,父親對女兒個性和性心理的影響有時甚至超過母親。父親對兒子,往往會提供較多的獨立機會,而對待女兒,卻容易走向兩個極端———疏離或鼓勵她們的依賴性。疏離的結果使她們更容易產生慕男情結,變成感情隨便的「花痴」;而縱容女兒的依賴性,則容易使她們變成沒有主見的「牛皮糖」。羅斯派克博士還認為,女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往往是父親影響的結果,如果一個女孩子缺乏父愛,那麼她的社會化水平就會比較低、性觀念也比較混亂,發生不當性行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那麼作為父親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1.爸爸育兒,重在立榜樣,而非講道理:對孩子而言,榜樣作用要遠遠大於說教的作用。要想影響孩子的衝動性,靠講道理的方法顯然不靠譜,潛移默化的榜樣作用才是糾正孩子衝動的對症良方。
2.爸爸的教育重在肯定而非叫停:不少父母總是以為,爸爸的任務就是防止孩子犯錯誤或者走上邪道,於是爸爸們經常會帶著苛刻的、警惕的眼神尋找孩子身上的不足之處,一旦發現,立即糾正或者叫停。其實這是很不好的教育觀念。
爸爸在孩子看來是至高的權威,所以爸爸的肯定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爸爸肯定男孩,會讓他感覺自己有力量、很成功;爸爸肯定女孩,會讓她感覺自己很有價值、很值得別人愛。
3.爸爸育兒重在參與,而非旁觀+點評:在大部分的家庭中,爸爸往往主要負責賺錢,孩子不服管教或者出問題時,才出來去訓斥孩子或者指責媽媽,這完全是以旁觀者的身份給予理性的、嚴肅的指導。
孩子能體會到父親「嚴」的一面,但並未真正從爸爸那得到教益。沒有爸爸捲入,孩子就會缺少很多力量、更開闊的親子遊戲,他們的控制能力就無法激活,他們也會因為缺少理性的探索而無法很好地內化社會規則;同時孩子的生活會缺少剛性需求,最終無法從媽媽的溺愛中解脫出來。因此,爸爸要捲入到兒童的早期教育中,陪孩子做遊戲,教孩子規則,幫孩子獨立。
4、父親在教育孩子時切忌簡單粗暴。許多父親在與孩子相處時並不夠耐心,尤其是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例如:學習成績差、寫作業磨蹭等問題,心裡就起急,忍不住就要打罵孩子。所以,許多孩子都反映:怕爸爸。孩子在這樣的高壓管制下,不僅缺點沒有改掉,反而變得沒有自信心,性格退縮,或者脾氣逆反暴躁,不好管了。所以,父親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這樣才有利於教育孩子。
5、而對於父親長期在外打拼的家庭,怎麼彌補父親角色缺失?藉助視頻、電話各種媒介與寶寶頻繁互動,即使孩子心不在焉,也要做足功課。家中其他男性角色如爺爺、姥爺等的有效補充,給孩子有男性參與的成長環境。父母感情維繫好,不埋怨、不數落,在父親有限的在家時間裡,充分有效地陪伴孩子。
李海鵬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是小孩的時候,肯定不是完美的小孩,但是應該得到愛與保護,當我們得不到的時候,刻下了生命的傷痕。我們是大人的時候,也不是完美的大人,但那傷痕不是教我們要刻薄報復,而是要擁有阻斷它再次傳遞的勇氣,所以更要為新一代的小孩們提供愛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