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真的就是孩子不懂事嗎?也許是缺乏認同感

2020-12-20 木蓮媽媽

前些日子家庭聚會,小君又雙叒叕在抱怨自家孩子跟自己吵架。

自過完年以來,今年聚會總共八次。

第一次,小君說孩子要跟自己打架,委屈得說了整個聚會。

第二次,小君說孩子放假回來跟自己吵架,誰得話他都不聽。

第三次,小君說孩子手機摔壞了,和朋友借了好多錢,還大言不慚要自己還,她就要看看一個高中生拿什麼還!(小君原話)

第四次,小君把孩子帶到了聚會,跟一圈人說孩子怎麼怎麼不聽話。而那個小少年從頭到尾埋頭手機,用餐時間草草的扒了幾口飯就立刻離開,此時他的媽媽依然在說孩子哪哪不孝。

……

幾乎每一次,小君都在抱怨,在訴苦,說著孩子居然要動手打自己的委屈,說著叛逆期的孩子有多不懂事,多不努力學習。

老一輩覺得,這個孩子真是不聽話,太不懂事了,怎麼能跟媽媽動手呢?怎麼能老是頂撞媽媽呢?

可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呢?

每次見到這個孩子時,他會主動的打招呼;

上下電梯時,他會在電梯口邊伸手擋住,等人進完後才走入電梯;

吃完東西的垃圾,拿著走回家也要丟進垃圾桶,而不是趁沒人注意丟在某個角落……

唯獨在媽媽面前,這個孩子像是故意和媽媽對著幹一樣,表現極為叛逆。

父母們總在頭疼,為什麼自家孩子突然就叛逆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網絡上公映,那個從出生就被賦予「魔丸」名號的小娃娃,剛來到這個世界,就被告知,要麼立刻死,要麼三年後死。

這個孩子叛逆嗎?

叛逆。

他一出生就把自家院子毀個七七八八。

李靖外出一年,哪吒整得整個陳塘關聞其名便四處逃竄。

太乙真人帶哪吒修煉,他卻在學會法術後幻化成媽媽的樣子哄騙師傅,甚至放火燒了太乙真人的褲襠。

當李靖和殷十娘勸說哪吒學習法術降妖伏魔時,哪吒說:

「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

也許在許多人眼裡,哪吒的故事只是個神話,這個四處惡作劇的哪吒,也僅僅只是一個電影中的角色而已。

可是,你可聽過這些話:

「他們覺得我不行,那我就不行給他們看咯。「

「反正每個人都覺得我成績不好,我努力也沒用。」

「別人就是比我聰明,我學也沒用啊。」

……

這是叛逆期孩子們最常有的心態。

正如電影《不良少女》中的喬馨,面對所有人的不認同,面對媽媽的辱罵,叛逆少女,變得更加叛逆:

再反觀哪吒,這個孩子是怎麼決定大開殺戒的呢?

當他第一次和同齡人一起玩時,人們懼怕哪吒的魔丸,驚慌失措的抱走自家孩子,大喊妖怪跑出來了。

當他從妖怪手中救出被擄走的小孩時,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就指責哪吒搶孩子、毆打村民,李靖和太乙甚至乾脆的將哪吒打包回家。

就連和娘親唯一的遊戲——踢毽子,也因為有妖怪冒犯而中斷。

殷十娘愛哪吒,李靖也愛哪吒,可是這夫妻倆一個常年斬妖除魔,一個去一趟天界去了一年。在哪吒最需要陪伴的時候,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父母全都不在。

缺愛,缺陪伴,不被認可,毫無認同感,哪吒不叛逆才是奇蹟。

怎麼面對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們最渴望得到的,往往不是一句又一句「你怎麼就不知父母辛苦呢?」

父母想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辛苦和委屈,但卻忘記了理解孩子,只在乎自己的感受的父母,怎麼可能會得到孩子的愛。

武志紅曾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道:有真自我的人,他會形成內部評價系統,即,他行動的動力來自於自己的內在。有假自我的人,他會形成外部評價系統,即,他行動的動力來自於外部的他人。武志紅認為,沒有純粹的內部評價系統,但也不存在純粹的外部評價系統,決定孩子意志的關鍵在於,哪一個動力系統,能夠在孩子的成長中佔據主導地位。

儘管武志紅至今飽受爭議,有人踩有人捧,但有些言論,的確值得父母們深思。

想要叛逆期孩子改變,要先改變孩子的評價系統。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套路影片,一個孩子從被人厭棄的「惡人」,變成拯救所有人的大英雄然後被人接受。但哪吒的改變,卻也是典型的從外部評價系統為主轉為內部評價系統為主。

幫助孩子擁有自我認同感哪吒每一次露出真心的笑時,其實都是得到認同的時候。

當小女孩準備和哪吒一起玩時,當敖丙把哪吒當朋友時,當被救出的小女孩喊哪吒小哥哥時,當李靖哄騙哪吒是靈珠降世時……以及,當李靖夫婦騙哪吒陳塘關的人知道時妖怪拐走了小女孩時。

認同感對於孩子來說,是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將行動的動力轉化為內部評價系統的關鍵點之一。

而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做主的機會,讓他們可以獲得對自我的認同感,比如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生命的價值在於選擇,但父母卻總會拒絕孩子的選擇,然後替孩子做選擇,這其實是在不斷地取締孩子獲得認同感的機會。

也許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太小,還不懂得什麼才是對的路,一旦選擇錯誤,會走很多彎路。

可也有教育專家曾說過,孩子小時不讓他犯錯,長大了才會犯誤終身的錯。

所以,在穿「藍衣服還是紅衣服」的問題上,不如大膽的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孩子感覺到問題後,自然會去想辦法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在看到孩子犯錯後冷嘲熱諷,如「早讓你聽我的,看,出事了吧」等等。如果孩子真的因為選擇錯誤而遇到難題,不妨陪著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然後提醒孩子下次注意。

不用錯誤的「誘餌「激勵孩子前進黃磊曾說,很多時候,當自己變成大人後,會反過來用自己小時候最不喜歡的方式去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信任。

在過去,家長們總會用打罵壓著孩子努力,如今,有人想到了用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努力,在運作錯誤的情況下,二者其實本質是一樣的,都在幫助孩子用外部評價系統主導行動。

頻繁的打罵會讓孩子認為,不努力就會被打罵,頻繁的物質獎勵卻會讓孩子認為,努力可以得到獎勵,不努力就沒有。二者其實都是一種對孩子的馴化。

所以面對孩子,最好的辦法是激發他們的興趣。這當然不是玄學,而是幫助孩子獲得成就感以及樂趣。

讓孩子明確的感受到愛,而非指責和壓力一個人的存在感,來自於他的感受被另一個人看到。

《不良少女》中的喬馨遇到了能夠明白自己感受的孫老師,《哪吒》則是李靖願意用換命符替哪吒抗下雷劫時展現的父愛,以及殷十娘對哪吒的在乎。

兩個人明白自己在老師和父母這裡的存在感,明白自己被在乎,被愛,才能真正的從心理上讓內部評價系統佔據主導地位。

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存在的人格,用引導取代指責,愛孩子,而不是用愛的名義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

你真的覺得孩子缺乏壓力嗎?

考試成績、升學壓力、父母的期盼你、老師的期盼……這些其實都是壓在孩子身上的壓力,孩子犯了錯,這件事本身就會給孩子壓力,多方面累加的壓力,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其實真的不算小。

家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應該是可以依靠,可以放鬆的地方,而不是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的地方。

相關焦點

  • 誇孩子「懂事」真的好嗎?孩子「懂事」就是好孩子嗎?
    不知道你們聽說了沒有,馬伊琍的兩個女兒採取兩套教育方式,結果很逆轉。大女兒採取的是:虎媽式的教育方式,無論孩子犯下的錯誤多不值一提,她都會嚴厲訓斥,這種教育方式,讓大女兒顯得特別懂事,無論犯下任何錯誤,都會主動給媽媽道歉。
  • 家裡有叛逆暴躁的孩子,如何才能他溫順懂事?
    她說現在孩子的狀態就是在學校不努力學習,老師的話也不聽,對父母的話更是非常的反感。孩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有是非判斷的能力,對於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充耳不聞,脾氣很暴躁。同事感到焦頭爛額,覺得自己非常失敗,自己把全部的愛都給了他,為什麼他就不能理解做父母的心呢?
  • 總是低頭不自信?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表現,對此家長難辭其咎。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些類似傾向了,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 孩子的「叛逆」真的一定是有問題的嗎?
    懂事的小天使不見了,變成了一個個不聽從管教、甚至凡是都對著幹的「叛逆」少年。面對這些「叛逆」的青春期孩子,很多父母都頗感頭疼,在感到不滿甚至憤怒的同時卻又好像無能為力,跟孩子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差。不過孩子的「叛逆」真的一定是有問題的嗎?有些家長對孩子「叛逆」的評價就像是在進行一直繞圈子的循環論證一樣:什麼是叛逆?
  • 懂事的孩子沒糖吃?孩子不需要太懂事,他需要的是快樂
    相信小時候的蘇明成一定就是爸爸媽媽口中會撒嬌,傳說中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的典型代表者吧,看到這個傳說中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的孩子長大後竟然變成一個啃老族,小編是一點都不感到意外,相反,小編對一些被大人誇獎為懂事的孩子,有著深深的同情。乖巧聽話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懂事,不用父母操心。但是太過於懂事真的好嗎?
  •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甚至叛逆,家長應該知道的3點原因
    今天給大家討論的是,讓父母又擔心又生氣的一個現象,就是孩子越大越不聽話,甚至叛逆。比如你讓孩子去收拾一個東西 ,好像一副都不關他的事一樣,一動也不動。問他一個問題,孩子有時也不理會。這些現象真的讓爸媽很生氣而且苦惱。那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長大不是應該更懂事嗎?我們來看一下以下3個原因。
  •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叛逆?是因為孩子不懂事,還是父母不負責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叛逆?是因為孩子不懂事,還是父母不負責?朋友的女兒自小乖巧懂事,不但學習成績出色,還能主動幫父母做家務。可是一到13歲,忽然間就開始無心上學,越是臨近考試越是叛逆厭學。她甚至還交了一個男朋友,整天跟著抽菸喝酒,深夜才回家。
  • 孩子不聽話、頂嘴,高壓教育則心生叛逆,如何讓孩子乖巧又聽話?
    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所表現出的叛逆行為極為突出,但孩子開始產生叛逆心理其實早在5歲左右便已經開始產生。而產生這些情緒的原因直觀上有多種多樣,但從根源上都是沒有對幼兒園產生歸屬感,不願意離開爸爸媽媽待在幼兒園裡。歸屬感不只是對生活環境的簡單認同,而是對環境中的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及文化氛圍的綜合性的確認。不只是在幼兒園,在家裡有的孩子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缺乏歸屬感。
  • 馬伊琍:孩子,你不想你那麼懂事!不那麼懂事的孩子,活得更幸福
    乖,要懂事啊!「這成為每個爸爸媽媽的口頭禪,好像我們對孩子的全部要求,就是希望孩子聽我們的話,一切順從我們的意思去做,在我們給孩子鋪設好的「鐵軌」上穩步前進,達到我們希望的目標。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如果你真的擁有一個時時處處聽話懂事的乖孩子,你真的會幸福嗎?實力派演員馬伊琍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她說:「我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孩子成為太過懂事的孩子!」
  • 教會"自我認同"感,讓孩子有自信
    不是所有的寒門父母,都能做到鍾芳蓉的父母那樣,懂得知識的重要性,懂得為孩子創造一個充滿認同和支持的環境。今天要聊的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成年後,沒有自我認同,缺乏自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源於幼年時期父母的影響。缺乏「自我認同」會讓一個人活在頹喪和挫敗中,會讓一個人做出錯誤的選擇,陷入有害的人際關係,沒有辦法施展出他的全部潛在才能。
  • 每個叛逆的孩子,都有一個哭泣的靈魂
    小莉也是命苦,老公早年出軌,雖然沒有離婚,但也過的磕磕絆絆,每天都把離婚掛在嘴邊,為了孩子辛辛苦苦熬吧到如今,結果孩子還養成了這樣,簡直就是來「討債的」……有一次老師去小莉家做客,正好碰到兩口子對著孩子混合雙打,趕緊給勸住了一問,這回是偷錢,一個初二的孩子,拿小莉的手機支付硬是刷出去將近一萬塊錢打賞遊戲主播。小莉頹然的坐在沙發上:「這孩子咋整?
  • 比起這樣懂事的孩子,我寧願她叛逆
    接下來,你們還要做的就是將學習到的知識幻化成考試成績,讓我看到,如果成績好,那就是懂事。成績不好,那給他們的將會是一句「我辛辛苦苦供你讀書,你就拿這樣的成績給我看?你怎麼那麼的不懂事?」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他們還只是一個孩子,他們並沒有你們想像中的那麼萬能。當你說出孩子懂事,又或者是別人誇讚你的孩子懂事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過他們眼底的疲憊與隱忍,你有沒有問一下他們,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當別人誇讚孩子懂事的時候,你是否要反省一下,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懂事。
  • 孩子過早的懂事,真的好嗎?
    不懂事的孩子讓人心酸,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我不認為讓孩子過早的懂事,是一個好的教育觀念。這只會讓孩子的人生出現部分的缺失,變成以後的遺憾。我們生活當中有太多的例子,總是有太多別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別人家的孩子也有自己內心的苦,你只看到他們的優秀,卻未必看到他們的苦惱。人不是慢慢長大,而是可以瞬間長大的。「你要聽話,凡事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這似乎是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
  • 為何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更叛逆?真為孩子好,原因父母請深思
    生活很難,養孩子壓力很大。那麼,你會為了讓孩子物質方面過得更好,就選擇背井離鄉去打拼掙錢,然後把孩子留給老人帶嗎?如果你這樣做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你的孩子常年不在父母身邊,他們的成長會不會很順利?他會不會遇到各種問題,類似如:叛逆、缺愛、自卑等等。
  • 家長渾然不覺,大多數家庭的孩子卻正在陷入「自我認同危機」!
    自我認同感,也就是一個人自我認知程度的標誌,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身的自信和自尊,才能獲得更高的成功和幸福。自我認同感並不是一朝一夕突然產生的,而是在生活的各種影響之下一點一滴養成。
  • 孩子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家長忽視「漏鬥法則」,孩子長大就毀了
    母親死於自家孩子的刀下,無論如何,這都是十分駭人的。現在社會發展變好了,科技也砸不斷地發展,孩子所處的生活物質條件要比我們父母這一代人好得多。而且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受到了一家人的寵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容易變得叛逆和不懂事。由於父母寵愛孩子,孩子容易變得驕縱。
  • 比起想方設法讓孩子聽話,你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自我認同感的建立
    青春期孩子是一顆炸彈,不定時地炸這個假期,除了疫情,想必讓父母們最為焦慮的就是家裡的孩子了。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在這個特別的假期裡,一定是給父母帶來不少的心理衝擊。而很多父母,並不清楚青春期孩子的這些心理發展特點,對孩子缺乏足夠理解,反而常常覺得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甚至不顧孩子的感受,一味地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不接納孩子情緒的波動。與孩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不能及時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從而導致孩子出現心理的問題。
  • 孩子是如何被「逼」叛逆的?這位家長的做法,真的是全國統一
    李剛(化名)的兒子今年6歲了,常常聽到他吐槽自家孩子叛逆來得太早。每天就知道在家搗亂不說,還脾氣越來越大了,叫他往東他偏就往西。說也說不聽,打多了又覺得於心不忍,面對孩子出現各種行為習慣問題,可愁壞了李剛夫妻倆。孩子真的是天生就會叛逆嗎?有位媽媽通過自身經驗分享 ,總結了如下結論:孩子之所以會叛逆,其實多是源於父母的「逼迫」。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許多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因為各種原因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很低,簡言之就是對自我的「認同感」極度缺乏,與其說是沒有自信,倒不如說是他們比較沒有自我,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卻總是覺得不夠,內心安全感極低。孩子總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存在的多餘性傷害,是「認同感」喪失帶來的惡果。
  • 孩子愛攀比,可能是缺乏「認同感」
    小明聽起有些不舒服,於是就把自己的最珍貴的鋼鐵俠手辦拿出來炫耀。可是表弟也不示弱,又拿出了其它的玩具出來擺酷,整個視頻下來,兩個孩子都是在互相吹捧自己的玩具有多麼神奇和厲害。可是對於小明媽媽來說,就有點擔心了:「你才多大,就和弟弟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