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家庭聚會,小君又雙叒叕在抱怨自家孩子跟自己吵架。
自過完年以來,今年聚會總共八次。
第一次,小君說孩子要跟自己打架,委屈得說了整個聚會。
第二次,小君說孩子放假回來跟自己吵架,誰得話他都不聽。
第三次,小君說孩子手機摔壞了,和朋友借了好多錢,還大言不慚要自己還,她就要看看一個高中生拿什麼還!(小君原話)
第四次,小君把孩子帶到了聚會,跟一圈人說孩子怎麼怎麼不聽話。而那個小少年從頭到尾埋頭手機,用餐時間草草的扒了幾口飯就立刻離開,此時他的媽媽依然在說孩子哪哪不孝。
……
幾乎每一次,小君都在抱怨,在訴苦,說著孩子居然要動手打自己的委屈,說著叛逆期的孩子有多不懂事,多不努力學習。
老一輩覺得,這個孩子真是不聽話,太不懂事了,怎麼能跟媽媽動手呢?怎麼能老是頂撞媽媽呢?
可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呢?
每次見到這個孩子時,他會主動的打招呼;
上下電梯時,他會在電梯口邊伸手擋住,等人進完後才走入電梯;
吃完東西的垃圾,拿著走回家也要丟進垃圾桶,而不是趁沒人注意丟在某個角落……
唯獨在媽媽面前,這個孩子像是故意和媽媽對著幹一樣,表現極為叛逆。
父母們總在頭疼,為什麼自家孩子突然就叛逆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網絡上公映,那個從出生就被賦予「魔丸」名號的小娃娃,剛來到這個世界,就被告知,要麼立刻死,要麼三年後死。
這個孩子叛逆嗎?
叛逆。
他一出生就把自家院子毀個七七八八。
李靖外出一年,哪吒整得整個陳塘關聞其名便四處逃竄。
太乙真人帶哪吒修煉,他卻在學會法術後幻化成媽媽的樣子哄騙師傅,甚至放火燒了太乙真人的褲襠。
當李靖和殷十娘勸說哪吒學習法術降妖伏魔時,哪吒說:
「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
也許在許多人眼裡,哪吒的故事只是個神話,這個四處惡作劇的哪吒,也僅僅只是一個電影中的角色而已。
可是,你可聽過這些話:
「他們覺得我不行,那我就不行給他們看咯。「
「反正每個人都覺得我成績不好,我努力也沒用。」
「別人就是比我聰明,我學也沒用啊。」
……
這是叛逆期孩子們最常有的心態。
正如電影《不良少女》中的喬馨,面對所有人的不認同,面對媽媽的辱罵,叛逆少女,變得更加叛逆:
再反觀哪吒,這個孩子是怎麼決定大開殺戒的呢?
當他第一次和同齡人一起玩時,人們懼怕哪吒的魔丸,驚慌失措的抱走自家孩子,大喊妖怪跑出來了。
當他從妖怪手中救出被擄走的小孩時,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就指責哪吒搶孩子、毆打村民,李靖和太乙甚至乾脆的將哪吒打包回家。
就連和娘親唯一的遊戲——踢毽子,也因為有妖怪冒犯而中斷。
殷十娘愛哪吒,李靖也愛哪吒,可是這夫妻倆一個常年斬妖除魔,一個去一趟天界去了一年。在哪吒最需要陪伴的時候,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父母全都不在。
缺愛,缺陪伴,不被認可,毫無認同感,哪吒不叛逆才是奇蹟。
怎麼面對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們最渴望得到的,往往不是一句又一句「你怎麼就不知父母辛苦呢?」
父母想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辛苦和委屈,但卻忘記了理解孩子,只在乎自己的感受的父母,怎麼可能會得到孩子的愛。
武志紅曾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道:有真自我的人,他會形成內部評價系統,即,他行動的動力來自於自己的內在。有假自我的人,他會形成外部評價系統,即,他行動的動力來自於外部的他人。武志紅認為,沒有純粹的內部評價系統,但也不存在純粹的外部評價系統,決定孩子意志的關鍵在於,哪一個動力系統,能夠在孩子的成長中佔據主導地位。
儘管武志紅至今飽受爭議,有人踩有人捧,但有些言論,的確值得父母們深思。
想要叛逆期孩子改變,要先改變孩子的評價系統。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套路影片,一個孩子從被人厭棄的「惡人」,變成拯救所有人的大英雄然後被人接受。但哪吒的改變,卻也是典型的從外部評價系統為主轉為內部評價系統為主。
幫助孩子擁有自我認同感哪吒每一次露出真心的笑時,其實都是得到認同的時候。
當小女孩準備和哪吒一起玩時,當敖丙把哪吒當朋友時,當被救出的小女孩喊哪吒小哥哥時,當李靖哄騙哪吒是靈珠降世時……以及,當李靖夫婦騙哪吒陳塘關的人知道時妖怪拐走了小女孩時。
認同感對於孩子來說,是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將行動的動力轉化為內部評價系統的關鍵點之一。
而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做主的機會,讓他們可以獲得對自我的認同感,比如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生命的價值在於選擇,但父母卻總會拒絕孩子的選擇,然後替孩子做選擇,這其實是在不斷地取締孩子獲得認同感的機會。
也許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太小,還不懂得什麼才是對的路,一旦選擇錯誤,會走很多彎路。
可也有教育專家曾說過,孩子小時不讓他犯錯,長大了才會犯誤終身的錯。
所以,在穿「藍衣服還是紅衣服」的問題上,不如大膽的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孩子感覺到問題後,自然會去想辦法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在看到孩子犯錯後冷嘲熱諷,如「早讓你聽我的,看,出事了吧」等等。如果孩子真的因為選擇錯誤而遇到難題,不妨陪著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然後提醒孩子下次注意。
不用錯誤的「誘餌「激勵孩子前進黃磊曾說,很多時候,當自己變成大人後,會反過來用自己小時候最不喜歡的方式去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信任。
在過去,家長們總會用打罵壓著孩子努力,如今,有人想到了用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努力,在運作錯誤的情況下,二者其實本質是一樣的,都在幫助孩子用外部評價系統主導行動。
頻繁的打罵會讓孩子認為,不努力就會被打罵,頻繁的物質獎勵卻會讓孩子認為,努力可以得到獎勵,不努力就沒有。二者其實都是一種對孩子的馴化。
所以面對孩子,最好的辦法是激發他們的興趣。這當然不是玄學,而是幫助孩子獲得成就感以及樂趣。
讓孩子明確的感受到愛,而非指責和壓力一個人的存在感,來自於他的感受被另一個人看到。
《不良少女》中的喬馨遇到了能夠明白自己感受的孫老師,《哪吒》則是李靖願意用換命符替哪吒抗下雷劫時展現的父愛,以及殷十娘對哪吒的在乎。
兩個人明白自己在老師和父母這裡的存在感,明白自己被在乎,被愛,才能真正的從心理上讓內部評價系統佔據主導地位。
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存在的人格,用引導取代指責,愛孩子,而不是用愛的名義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
你真的覺得孩子缺乏壓力嗎?
考試成績、升學壓力、父母的期盼你、老師的期盼……這些其實都是壓在孩子身上的壓力,孩子犯了錯,這件事本身就會給孩子壓力,多方面累加的壓力,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其實真的不算小。
家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應該是可以依靠,可以放鬆的地方,而不是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