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渾然不覺,大多數家庭的孩子卻正在陷入「自我認同危機」!

2020-12-20 聖馬鈦藝術培訓學校

自我認同感,也就是一個人自我認知程度的標誌,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身的自信和自尊,才能獲得更高的成功和幸福。自我認同感並不是一朝一夕突然產生的,而是在生活的各種影響之下一點一滴養成。

但是如今,許多家庭的孩子自我認同感缺失,那些陷入了「自我認同危機」的孩子,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小英曾經是一個聽話懂事、品學兼優的孩子,她成績優異,還有許多特長,一直以來都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三好學生。但是,漸漸的老師和同學們也發現,與小英平時的優異表現所完全相反的,是她對自己完全不認同的心態,哪怕考了全班第一,也仍然難從她臉上看到一絲高興的情緒,她冷漠地面對一切成就。

後來老師才知道,原來小英的家長一直都對她十分嚴厲,小英學習成績好,父母會告訴她現在才哪兒到哪兒,你必須堅持每次都考第一才是勝利;小英小時候喜歡跳舞,哪怕跳得很好也不會得到一句讚揚;小英曾經獲得書法大賽的獎項,父母只覺得她是「不務正業」……長此以往,小英的自我認同感嚴重缺失。

很多時候,孩子的心態都取決於父母,家長的每一句責罵、每一次苛刻的嚴厲,都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繼而產生自卑的心理。但是這些家長,真的是因為不愛孩子而冷漠嗎?未必,實際上,這些家長只是代表了大多數家長的心態: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變得更優秀,比起孩子的快樂和人格塑造,更在意孩子在他們設定的既定軌道上前行的步伐快慢,因此也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長。

缺少自我認同感的孩子,往往容易自卑,容易退縮,更缺乏勇氣,那麼這樣的孩子,未來真的能在社會上有更高的發展嗎?答案是否定的,社會發展越快,那些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人才會越容易被人看到。

最後,請所有家長不要再吝惜自己的讚美與誇獎,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註定了只有家長認同了孩子,孩子才能認同自己,請不要讓不認同感伴隨孩子的成長,甚至是一生!

聖馬鈦孩子藝術成長中心,致力於為每一個熱愛藝術的孩子帶來優質、高效的藝術教育,以創新、嚴謹、負責為自我標準,打造少兒藝術教育行業首屈一指的行業品牌!

相關焦點

  • 《非常父子檔》: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的主題,家長的認同是關鍵
    但對於健康樂觀的孩子來說,積極影響遠大於消極影響,更有利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所以說孩子擁有自我認同非常重要。沒有自我認同的孩子成長之路比較坎坷。1、容易焦慮經常陷入焦慮的孩子,遇到小事就會恐慌,解決的過程匆忙,解決結果也不出色。
  • 青春期不等於叛逆期,引導孩子身份認同很重要
    孩子的身份認同很重要,家長要注意引導成長過程中一個人要對自己有深刻和清晰的認知,這樣才能更好地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對於孩子來說青春期就是他們不斷確立自我的最佳階段。孩子的身份認同能夠讓他們更好地知道自己的優勢,從而發揮長處,更有內驅力。只有這樣青春期才不會過於叛逆。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是育兒的精髓
    《聲之形》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講的是將也和西宮硝子自我救贖的故事。有很多人抱著看唯美愛情電影的心態去看,看完後卻感覺到心裡很悶,特別是對於有了孩子的家長來說,將也和西宮硝子的經歷是大多數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去經歷的。
  • 主動發展自我認同積極化解成長危機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從青年期向成年期轉變的重要時期,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青年期(12~18歲)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是指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與態度,自我貫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恆定的目標與信仰。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表現,對此家長難辭其咎。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些類似傾向了,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
  • 教會"自我認同"感,讓孩子有自信
    不是所有的寒門父母,都能做到鍾芳蓉的父母那樣,懂得知識的重要性,懂得為孩子創造一個充滿認同和支持的環境。今天要聊的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成年後,沒有自我認同,缺乏自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源於幼年時期父母的影響。缺乏「自我認同」會讓一個人活在頹喪和挫敗中,會讓一個人做出錯誤的選擇,陷入有害的人際關係,沒有辦法施展出他的全部潛在才能。
  • 「自我認同」和「外界認同」
    他的原生家庭算不上幸福,父母與他之間的交流,基本都是指責與打壓,而他周圍偏偏又有很多「別人家的孩子」,所以無論他怎麼努力,都無法真正得到贊同和任何。自卑,是他抹不去的烙印。好不容易上了大學,逃離了家庭的束縛,但從小缺乏的認同感依然沒有得到滿足。內心的缺失讓他十分執著於談戀愛,而且是主動去追求當時我們班一個性格比較溫婉的女孩子。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是育兒的精髓
    《聲之形》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講的是將也和西宮硝子自我救贖的故事。有很多人抱著看唯美愛情電影的心態去看,看完後卻感覺到心裡很悶,特別是對於有了孩子的家長來說,將也和西宮硝子的經歷是大多數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去經歷的。
  • ,孩子陷入「自我厭惡」死循環,家長該如何打破
    一、為什麼孩子會陷入「自我厭惡」1、「我沒有你這樣的孩子」因為有著高期待,父母常常會對孩子口不擇言,有的家長可以因為一次成績考差,就對孩子說出「我沒有你這樣的孩子」這種話。,因為一些小事就會陷入自己的情緒無法自拔,甚至會覺得低人一等。
  • 教育哲學之學科認同危機及自我啟蒙
    內容提要:教育哲學學科的認同危機表現為:學科屬性不明導致獨立性遭質疑;學科功能分歧招致認同分裂與學術社群割裂;學科制度與文化未竟生成認同隱憂。梳理教育哲學學科發展歷史諸面相,學科認同危機有其歷史邏輯根源,實為學科發展中的諸種兩難困惑與衝突。
  • 覺察生活篇--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包含自我了解和自我實現兩部分。在上周一門專業課講到了自我認同。學習一個理論最好的辦法是用於實踐, 經過老師的分析,反觀自己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體會。艾裡克森在弗洛伊德認同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同一性」概念,根據艾裡克森的理論,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並保持自我認同感。
  • 孩子的自我認同度培養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童年都是至關重要的,那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美好的能夠自我掌控的人生,就要在童年階段給到他們儘可能多的幫助,把這些幼苗扶正,讓他們茁壯成長。02為什麼要培養「自我認同」在疫情期間,我們經常聽到有孩子跳樓的消息,我們非常的痛心,但是究其原因,導火索大多是非常小的事情。
  • 自我認同,也許是你能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
    缺乏「自我認同」會讓一個人活在頹喪和挫敗中,會讓一個人做出錯誤的選擇,陷入有害的人際關係,沒有辦法施展出他的全部潛在才能。
  • 育兒建議:讓孩子建立起建立良好自我認同感
    激將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錯誤地使用只會給孩子帶來許多的影響。所以家長與其對孩子使用激將法,不如去建立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二、使用「激將法」,不如讓孩子建立「自我認同感」所謂的自我認同就是孩子認可自己的意思,他們知道自身的價值。
  • 了解「我」是誰,培養自信心,從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認同開始
    1、引導孩子建立自我價值認同(self-esteem),在兒童教育中非常關鍵。現在的家長都很注重孩子的學習。其實,孩子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最容易缺失的需要就是愛和自尊。多少家長口頭上說愛孩子,關心孩子成績,卻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要。而缺乏自我價值認同,正是造成孩子厭學及很多其他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
  • 當我們自己沒有自我認同的時候,也無法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認同丨讀《教學勇氣》
    其實,不止學生老師,還有家長呢。學生用它證明自己,老師用它彰顯自己,家長用它衡量自己的孩子……分數成績名次是可以抓得住摸得著看得見的指標。我們的教育正是這樣被裹挾著、籠罩著,當所有人都在關注量化指標、外在價值時,那些內在生命價值就被忽略了,那些量化工具測量不到的就被忽略了,因此,教育就容易變得簡單粗暴浮華。於是,「探索教師生活的內在景觀」成為了本書的目標。
  • 面對高中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家長你的應對方式對嗎?
    給家長的建議家長在認識到自我認同感對孩子造成巨大影響的現實後,就必須有所警醒,採取正確方式培養孩子的認同感。第一,要充分認識自我認同感對於孩子的學業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高中階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之一,是一個人從未成年人向成年人過渡的階段,是人生的分水嶺。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孩子會經常思考:「我將來會成為什麼樣子?」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甚至是自己想上洗手間的時候,也因為不敢跟老師說,硬生生的憋著,最後導致了孩子尿褲子的情況。老師認為孩子的不自信程度有些嚴重,可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會影響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所以就趁著孩子年紀還小,向閨蜜提出來,希望閨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並且建議閨蜜可以用"歸因理論"法,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一些改善。
  •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會成功?教會孩子"自我認同",讓娃變得自信
    很多孩子,對於自己的能力認知都不足,尤其是在幼年時期,他們會因為各種原因,去推搪很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其實,就是覺得自己不會成功。總得來說,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太缺乏了,才會導致他們這麼地沒有自信。孩子總是會說&34;,其實就是自我認同感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