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發展自我認同積極化解成長危機

2020-12-20 搜狐網

  列印 關閉

  許多人在進入大學之前,對大學有很多想像。有人認為,大學可能是天堂,在那裡沒有沉重的學習壓力,沒有家長和老師的嚴格管控,有的只是一片自由的天地;也有人認為,大學應該是自己夢想升起的地方,在那裡可以鍛鍊能力,增長見識,為未來積蓄力量。

  不管是怎樣的想像,當我們懷揣許多美好的願望跨入大學之後,對大學生活的感覺卻大相逕庭。有人發現大學生活很無聊很枯燥,有人覺得大學生活就是吃喝玩樂,還有人認為大學生活充滿著激情與奮鬥。

  為什麼每個人對大學生活的感受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我們該怎樣度過這4年呢?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從青年期向成年期轉變的重要時期,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青年期(12~18歲)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是指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與態度,自我貫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恆定的目標與信仰。雖然按照埃裡克森的劃分,在進入大學之前我們就應該已經完成自我統合的過程,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在中學階段,學習和考大學是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標,是社會、學校、家長為學生早已確定的道路。很多人在進入大學之前,並沒有真正的選擇權利和自主思考的意識。所以不少人是在進入大學之後才開始真正發展自我認同的。

  自我認同主要包括六個方面:我現在想要什麼?我有怎樣的身體特徵?父母對我有怎樣的期望?以往有怎樣的成敗經驗?現在有什麼問題?希望將來如何?每個大學生之所以有不同的生活軌跡,是因為他們對上述問題的處理不盡相同。如果我們能處理好上述問題,積極面對和化解危機,並在這個過程中,努力去認識自己,並為自己的理想堅定付出,這樣就容易達到自我成長與完善,對大學生活也會有正面的感受。

  案例中路焱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學習,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長處,四年之後學有所成;駱霜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盡情體驗生活的喜怒哀樂,四年中她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塑造了敢闖敢幹的個性,並為自己豐富和精彩的大學生活感到驕傲。他們兩人都在大學裡成功化解了危機,達到了自我認同。

  但如果對上述問題處理不好,面對危機束手無策,就無法達到自我認同,最終會迷失自我和自己前進的方向。田睿憑著傲人的入學成績進入大學之後,不是去發展自我、認識自我,反而把「混」當成大學生活的指導思想,「自由隨意」變成他大學生活的核心,最終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目標,一事無成。

  怎樣做才能化解成長中的危機,達到自我認同呢?首先,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接納自己並不是指感覺自己十分完美,而是要了解自己的優勢、劣勢、性格特徵、行為方式等,在了解的基礎上肯定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並不是說將自己的缺點當優點去發揚,而是在肯定自己是有價值的人的基礎上,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努力去改正自己的缺點。只有接納了自己,才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路焱從最初對自己的大學感到羞恥、不滿,到後來翻出母校校徽戴著表達自豪感,實際上這是他對自我的一種接納,正是因為這種接納和努力,他才會為自己創造一個又一個機會。駱霜因參加活動,掛了一科,雖然這讓她感到恥辱,但她接受事實,努力補習落下的知識,這反而成了她前進的動力。而田睿在掛科之後,麻醉自己說沒有掛過科的大學不是真正的大學,這是在為自己的問題找藉口,這种放任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不接納,這讓他不敢面對現實,更缺乏改變的勇氣。

  其次,為自己的發展設定目標。有了目標我們才知道自己該如何發展,才會發現自己的潛能,才更具有前進的動力。路焱在確立考研究生的目標後,在努力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優勢和潛能,也獲得了發展的機會。駱霜也是目標明確、敢想敢幹,精彩的大學生活讓她回味無窮。而田睿雖然在進入大學之前有傲人的成績,令人羨慕的大筆獎學金,但他卻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每天靠睡覺、喝酒、打牌、談戀愛打發日子。他可能很有潛能,但被自己埋沒掉了。

  需要強調的是,自我認同是一輩子的事情,無論在什麼時候,只要我們努力,仍然可以有機會去完成自我認同。

相關焦點

  • 教師自我提升!教師專業成長:認同、養成、生發
    一個教師對自己的教師職業如果有較高的認同度,他(她)必然十分在意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教師」、「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好教師」等問題,然後他(她)就要為自己的成長進行不斷思考和規劃,並逐步形成強烈的職業「自我期待感」和積極面對一切的心態。
  • 華爾街英語:沉下心來主動充電提升自我,是化解中年職業危機焦慮最...
    如何破解「中年危機」?成為每位職場老手們不得不去面對的難題。正所謂「不出眾,便出局」,沉下心來主動充電提升自我,是化解中年職業危機焦慮最好的辦法。在近日於深圳舉辦的「圳能量」2019深圳網絡盛典活動上,成立47年來共計助力全球超過300萬成人英語學習者實現職場上「飛躍」的華爾街英語被授予「教育行業最受網民歡迎品牌」稱號。
  • 中國青少年人格教育三核心目標:和諧積極自我認同
    目標的實現需要全員參與的方式,創設尊重平等安全的環境,促進青少年積極人格特質的發展。本文從青少年人格教育目標構建的兩個維度、我國轉型期社會特徵對人格教育的要求為依據,提出當前我國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核心目標應當確定為三個方面:和諧人格、積極人格以及良好的自我認同感。並相應介紹了有關三種心理學理論,以期以心理學的眼光,為當下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目標提出構建思路。
  • 家長渾然不覺,大多數家庭的孩子卻正在陷入「自我認同危機」!
    自我認同感,也就是一個人自我認知程度的標誌,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身的自信和自尊,才能獲得更高的成功和幸福。自我認同感並不是一朝一夕突然產生的,而是在生活的各種影響之下一點一滴養成。
  • 覺察生活篇--自我認同
    摘自《人類發展與社會環境》: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既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同時又不會一味地屈從於社會與他人的輿論。自己對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種認可感。
  • 教育哲學之學科認同危機及自我啟蒙
    內容提要:教育哲學學科的認同危機表現為:學科屬性不明導致獨立性遭質疑;學科功能分歧招致認同分裂與學術社群割裂;學科制度與文化未竟生成認同隱憂。梳理教育哲學學科發展歷史諸面相,學科認同危機有其歷史邏輯根源,實為學科發展中的諸種兩難困惑與衝突。
  • 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發展——自我認同感到底有多麼重要
    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取決於對於自我的認同和自我的接納,青年期是一個自我認同感形成的關鍵期。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在你眼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在青年期會出現兩種狀況: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
  • 《非常父子檔》: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的主題,家長的認同是關鍵
    所以泰豐他急切地跑去尋找父親,就是想的自我了解,從而充分的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身份。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並非生來就有,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這與外界的教育和身處環境有關。及個體依據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經歷,對自己進行反思,理解,而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 《英雄聯盟》玩家自我認同的表現
    本研究結合這三個維度,將玩家的自我認同分為對自我的理解與反思,即自我認知;通過自我價值、歸屬感的追尋獲取認同,即自我接納;個體對自我的重新探索與建構,即自我建構。(一)自我認知埃裡克森認為個體自我認同的核心是自我認知的連續性與一致性,這種認同的要素體現在玩家身上就是對現實自我與虛擬自我認知的平衡統一。因此,對現實自我和虛擬自我的認識和反思,是玩家進行自我認同的重要體現。
  • 【反分裂研究】國家認同危機與認同政治——國家統一的視角
    對於國家認同研究,逐步形成了兩大流派:民族主義流派強調國家認同的文化屬性,自由主義流派更關注其政治屬性[1]198。兩個流派分別側重於認同的不同屬性,但將其綜合,就可以得出國家認同的基本內涵,即它包括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其危機也體現在這兩個層面。任何國家欲塑造和鞏固自身的認同,既需要夯實制度的合法性,也需要尊重歷史的發展過程和積澱。但由於國家認同的複雜性,使得現有研究在深度和全面性上難免有不足。
  • 自我認同感的獲得
    自我認同感是一個人關於自己是誰以及如何定義自己的思想或觀念。包括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一致性兩個方面。當個體開始決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加入什麼群體,採取什麼信仰或價值觀,支持什麼人際交往方式,以及從事什麼職業方向時,個體的自我認同感就開始建構了。
  • 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階梯
    自我認同問題有著悠久的理論淵源,從德爾斐神廟「認識你自己」到主體性哲學的興起,再到現代哲學對自身意識的探詢,如何處理主體與作為客體的自我之間的關係,一直是思想史發展的重要線索。自我認同的危機能否解決,蘇州大學曹永國教授的新著《自我的回歸——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邏輯》,正是從生存論層面探討大學教師的自我認同。他守望大學的邊界,揭示出大學教師的真實生活狀況,嘗試給予相應的精神引領,展示了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邏輯和發展階梯,為解決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危機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探索。
  • 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想見你》
    通過少男少女的日常生活和充滿靈魂的故事,我們的父母關注青少年的認同感問題,給教育帶來啟示。今天,我們按照電視劇的敘述順序,分析反映在電視劇中的青少年「自我定位」問題,並結合這些問題,探討青少年「自我定位」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在電視劇中,青少年的「自我承認」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的意義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可見,對自我認同感不足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評價並認定自我的價值,而是要依賴於外界對他的評價,所以他才表現得膽怯、退縮、悲觀、被動、自我懷疑、猶豫不決,更有情況嚴重一些的,直接就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完全不行。這樣的孩子將越來越不敢出手出頭,自己的一身本領無處施展,其實是很可惜的。
  • 科學網—社會變遷與人的自我認同
    中國正處於社會快速發展時期,社會變遷對人的自我認同造成了重要的影響。同時,人的自我認同對社會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現實中探討如何使人形成自我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 芬蘭靠什麼創造民族認同神話?是深刻的危機意識和靈活應對手段
    實現全民族之間的認同和國家歸屬感?要知道它不管從地理位置還是自然資源上,都沒有像樣的向上躍遷基礎,甚至於這種尷尬的地緣政治還是芬蘭發展的掣肘地方。芬蘭以一種超乎人們想像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自信屹立在這片北歐土地上,促使它一躍飛到了歐洲國家舞臺上,不管是名氣還是存在感,都刷新了觀眾的視野,成為了世界上最富裕和幸福感最強的國家之一。
  • 以《想見你》為例: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他們身上的行為特徵都指向一個事實:他人不認同自己,自己也不認同自己。這部偶像劇通過少男少女相處之間的日常生活,以及魂穿的故事情節,讓我們父母關注到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問題,帶給我們教育啟示。今天,我們按照電視劇的敘事順序,來分析劇中所反映的青少年"自我認同"問題,並結合這些探討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 益陽:自我成長訓練營助你成長
    8月3日下午,益陽市心理諮詢師李阿玲在展示著學員的自我成長小結。,完善學生心理危機幹預體系,提升益陽市各學校兼職諮詢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工作技能。7月31日到8月2日,由益陽市社會心理學會主辦、湖南心橙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承辦、赫山區平安辦協辦的心理諮詢師自我成長訓練營,在湖南心橙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舉行,三天兩晚的學習,學員收穫滿滿。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感
    ,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孩子做得好或者取得的成功,歸納為是因為孩子「努力」,這很可能會削弱孩子的自我認同或自尊-孩子可能會產生懷疑:「是因為我能力不足,所以我只有比別人努力オ能做好嗎?2另外,表揚孩子的時候,要儘量避免「空洞的貼標籤式的」表揚,比如「真棒、真聰明、真乖」之類的,這些無助於孩子提供自豪感與自我認同,棒在哪裡?聰明在哪裡?乖在哪裡?
  • 阿嬌不曬幸福:積極構建自我認同體系,每個人都是勇敢追愛的女孩
    阿嬌積極構建自我認同體系變得自信早年間關於阿嬌的很多採訪都有意無意地透露出她身上有一種不自信的感覺,而經過多年的歷練,她身上這種不自信的感覺仿佛早已經變了,她慢慢變得開朗,自信,樂觀。面對別人的調侃,她會露出自信,從容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