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
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一定要多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鼓勵,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生活和學習當中,積極上進,樂觀開朗,內心獨立自主,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自信心的培養需要從小進行,家長一定要做好這三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讓孩子變得自信開朗。
011、接納孩子的優點和缺點。
很多父母都有做「完美父母」的情結,也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完美孩子,其實這是不可能的,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這個世界99%的人99%的可能都會平凡地度過一生。所以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只不過是個普通人,擁有不同的優點,依然也有自己的缺點,所以,父母要懂得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會給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同。
孩子小的時候,很難對自我行為做出合理的評價,主要依靠外界人的反應來評判自己,因此來自於他人的認同,尤其是來自於父母的肯定,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勇氣,如果經常去訓斥,甚至是嘲諷孩子,這種揭短式的打擊教育,只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自我評價,自我認同感會變得更糟。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苛責孩子的缺點,不誇大孩子的優點,讓孩子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繼而可以對現實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之間的差距,做出合理而正確的評估,當孩子對自己的外貌、能力、家庭背景,等一系列現實的信息,有了充足的認同之後,就會在內心建立強大的自我認同,從而衍生出有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這是一個人獲得幸福和成功的重要心理基礎。
022、給孩子足夠的認同和尊重。
很多父母習慣在孩子面前展示出自己的權威,喜歡事事包辦控制,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給孩子設定標準,如果孩子犯錯了,或者沒有達成自己的標準,就會加以訓斥和懲罰,還有一種父母,內心總是抱有「犧牲自我」的偉大情懷,從來不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只要是自己覺得好的,就一定要給孩子,不管孩子願不願意,永遠都是那種「我是為了你好」的態度,這樣的愛太沉重,容易壓垮孩子,把孩子推到對立面。
父母一定要認識到,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有被肯定和尊重的需求,要想孩子自信,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當然尊重不是放縱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以及適當的選擇權利,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應是建立在正確的認識基礎上,真正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被尊重的孩子,會更懂得自尊自愛,內心陽光自信。
033、掌握愛孩子的界限,不要過度包辦和替代。
有一個詞兒叫做「過猶不及」,什麼事情一旦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愛孩子也是一樣,如果父母不懂得掌握,愛孩子的尺度和界限,過度泛濫的愛,就會淹沒孩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在父母無底線無原則的溺愛和縱容下長大的孩子,就跟沒有人管教的孩子一樣,內心缺少做事的行為準則,藐視法律和規則,很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坑害自己也傷害他人。
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事無巨細的照顧著孩子的方方面面,擔心孩子受委屈,怕孩子受傷害,因此就什麼都不讓孩子去做,孩子就像一個提線木偶一樣,操縱在父母的手裡,沒有任何自主成長的空間,這會讓孩子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父母的過度關愛,對於孩子來說,變成了難以承受的負擔,孩子的心智很難發展,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自信心也就喪失了。
所以家長一定要記住,孩子也應該有界限,要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家長的事情,孩子自己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去做,家長只需要做好引導,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孩子只有通過自己不斷的體驗,才能累積成長的經驗,而一次又一次成功的經驗,會給孩子內心帶來很大的成就感,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當中,遇到問題也會積極主動地去解決。
孩子終歸要長大,會有自己的人生,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因此,父母要懂得適當的放手,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自信的心態,解決問題的勇氣,讓孩子變得樂觀開朗,有能力去過好自己的人生。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