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2020-12-20 思呈說教育

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

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一定要多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鼓勵,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生活和學習當中,積極上進,樂觀開朗,內心獨立自主,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自信心的培養需要從小進行,家長一定要做好這三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讓孩子變得自信開朗。

011、接納孩子的優點和缺點。

很多父母都有做「完美父母」的情結,也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完美孩子,其實這是不可能的,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這個世界99%的人99%的可能都會平凡地度過一生。所以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只不過是個普通人,擁有不同的優點,依然也有自己的缺點,所以,父母要懂得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會給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同。

孩子小的時候,很難對自我行為做出合理的評價,主要依靠外界人的反應來評判自己,因此來自於他人的認同,尤其是來自於父母的肯定,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勇氣,如果經常去訓斥,甚至是嘲諷孩子,這種揭短式的打擊教育,只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自我評價,自我認同感會變得更糟。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苛責孩子的缺點,不誇大孩子的優點,讓孩子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繼而可以對現實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之間的差距,做出合理而正確的評估,當孩子對自己的外貌、能力、家庭背景,等一系列現實的信息,有了充足的認同之後,就會在內心建立強大的自我認同,從而衍生出有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這是一個人獲得幸福和成功的重要心理基礎。

022、給孩子足夠的認同和尊重。

很多父母習慣在孩子面前展示出自己的權威,喜歡事事包辦控制,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給孩子設定標準,如果孩子犯錯了,或者沒有達成自己的標準,就會加以訓斥和懲罰,還有一種父母,內心總是抱有「犧牲自我」的偉大情懷,從來不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只要是自己覺得好的,就一定要給孩子,不管孩子願不願意,永遠都是那種「我是為了你好」的態度,這樣的愛太沉重,容易壓垮孩子,把孩子推到對立面。

父母一定要認識到,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有被肯定和尊重的需求,要想孩子自信,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當然尊重不是放縱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以及適當的選擇權利,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應是建立在正確的認識基礎上,真正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被尊重的孩子,會更懂得自尊自愛,內心陽光自信。

033、掌握愛孩子的界限,不要過度包辦和替代。

有一個詞兒叫做「過猶不及」,什麼事情一旦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愛孩子也是一樣,如果父母不懂得掌握,愛孩子的尺度和界限,過度泛濫的愛,就會淹沒孩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在父母無底線無原則的溺愛和縱容下長大的孩子,就跟沒有人管教的孩子一樣,內心缺少做事的行為準則,藐視法律和規則,很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坑害自己也傷害他人。

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事無巨細的照顧著孩子的方方面面,擔心孩子受委屈,怕孩子受傷害,因此就什麼都不讓孩子去做,孩子就像一個提線木偶一樣,操縱在父母的手裡,沒有任何自主成長的空間,這會讓孩子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父母的過度關愛,對於孩子來說,變成了難以承受的負擔,孩子的心智很難發展,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自信心也就喪失了。

所以家長一定要記住,孩子也應該有界限,要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家長的事情,孩子自己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去做,家長只需要做好引導,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孩子只有通過自己不斷的體驗,才能累積成長的經驗,而一次又一次成功的經驗,會給孩子內心帶來很大的成就感,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當中,遇到問題也會積極主動地去解決。

孩子終歸要長大,會有自己的人生,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因此,父母要懂得適當的放手,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自信的心態,解決問題的勇氣,讓孩子變得樂觀開朗,有能力去過好自己的人生。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

相關焦點

  • 自信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家長一定要做好3點,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
    自信心是成長及成才的重要養料,充滿自信的孩子,積極上進、樂觀開朗內心獨立自主,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但是有的孩子總是很不自信,這讓父母很擔心,自信是需要從小就去培養的,家長一定要做好這3點,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一、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自我認同感」的意義非常重大,在幫助孩子前進的路上這是有利的助推器。二、家長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1、信任是基礎想要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信任孩子,如果家長不斷地懷疑孩子,對孩子經常說一些負面性的話語,如果家長的負面評價一多,就會導致孩子不自信,其實孩子的思想很簡單,他們眼中父母傳達的消極信息就會開始自我否定,就會認為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好。
  • 總是低頭不自信?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表現,對此家長難辭其咎。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些類似傾向了,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會成功?教會孩子"自我認同",讓娃變得自信
    很多孩子,對於自己的能力認知都不足,尤其是在幼年時期,他們會因為各種原因,去推搪很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其實,就是覺得自己不會成功。總得來說,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太缺乏了,才會導致他們這麼地沒有自信。孩子總是會說&34;,其實就是自我認同感在作祟。
  • 教會"自我認同"感,讓孩子有自信
    今天要聊的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成年後,沒有自我認同,缺乏自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源於幼年時期父母的影響。缺乏「自我認同」會讓一個人活在頹喪和挫敗中,會讓一個人做出錯誤的選擇,陷入有害的人際關係,沒有辦法施展出他的全部潛在才能。
  • 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自我認同感降低,家長應該引起重視
    前言:不知道你是否發現,有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起到截然相反的結果,我們認為在教育的時候,只要家長足夠嚴厲嚴厲孩子就能夠聽話,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變得越來越內向,甚至自我認同感降低,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這一狀況,那麼家長就應該引起重視了,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這源於她對自身的不認同,才讓自信心流失,沒有對自我的認可可言。所以,自我認同感影響最直接的就是一個人的自信心。二、家長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1、適當鼓勵孩子家長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恃寵而驕,憑藉自己的誇獎而飄飄然,脫離了自己培養孩子的初定目標,讓孩子變得有些驕傲自滿。可是家長們知道嗎?
  • 避免讓孩子變得自卑,家長要做好這4點,培養孩子樂觀自信的態度
    很多父母總是生怕孩子受一丁點委屈,於是事無巨細地把孩子的事都做了,這種過度的包辦,反而養成了他的惰性,變得沒有責任感和自覺性,對父母產生了過度依賴,凡事總希望父母替自己,長期下去,很難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而好的習慣如是將來成材的前提,是培養健全、獨立人格的保證。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必須也是很必要的。3、父母從來不學習。
  • 如何讓孩子感到「自我價值」?家長做好這3點,讓孩子更自信
    相反的,「自我價值感」較高的孩子則表現得更為自信、自尊和自強。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大人們不應該什麼事都用大人的標準去衡量,要不然孩子永遠都是達不到你的要求的。如果對孩子總是缺乏耐心,責怪孩子笨手笨腳,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好一些事情的話,就會導致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自我設限,即使是已經有能力做好某件事,他們還是會常常質疑自己:我真的能做好嗎?
  • 育兒建議:讓孩子建立起建立良好自我認同感
    心理學家也對此證明:兒童做出一個行為時,得到了他人,特別是父母的認可才會產生許多正面的行為,孩子的自我認同才會出現。而對自己認可的孩子,往往會給人熱情開朗的感覺,他們對自己很自信,在生活中也不會存在挫敗感。
  • 孩子經常自暴自棄咋辦?教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能變得更自信
    「你看看你,騎車摔倒就不願意騎了,就這麼點小事,還哭天喊地的,以後什麼事情能做好啊!」「我就是做不好,你都覺得我做不好,我怎麼可能做得好!」媽媽有些不耐煩:「如果你害怕摔倒,不想再騎車,以後就什麼車都不要再騎了!」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那些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孩子每做一個動作,甚至每說一句話,都要看旁人的眼神,唯恐自己哪裡做不好,他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有好的表現,需要從旁人尤其是父母或老師那裡獲得肯定或者認同,這樣他才感到心安。可即便如此,有些對自己認同感嚴重不足的孩子,總是需要反覆進行心理建設以給自己打氣,才可能去表現,而且其表現也多半並不能令自己滿意。而一旦發現自己沒有表現好,這種對自己的不認同感恐怕會更深。
  • 想撕掉孩子的「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開朗孩子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難發現,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光彩照人,自信非凡,長大後反而變得平平無奇,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也不夠開朗自信了,喜歡安於現狀,不求挑戰。面對這些越來越「內向」的孩子,家長們應該看到「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幫助孩子提升自信。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甚至是自己想上洗手間的時候,也因為不敢跟老師說,硬生生的憋著,最後導致了孩子尿褲子的情況。老師認為孩子的不自信程度有些嚴重,可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會影響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所以就趁著孩子年紀還小,向閨蜜提出來,希望閨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並且建議閨蜜可以用"歸因理論"法,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一些改善。
  • 自我價值感越高,孩子越自信!三招教你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
    文/赫媽育兒隨著社會的發展,育兒理念的逐漸完善和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性。自我價值感高的孩子,往往會在生活中表現的更加自信,也更有膽量。而這種價值感,通常是在後天進行培養和引導的,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吧。
  • 孩子不自信的原因找到了,做好這三點,幫助孩子找回自信
    孩子低頭沉默,「其實我挺羨慕那些自信的同學……」身為家長,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天起,便要承擔起養育孩子的重任,家長的教養行為幾乎決定了將來孩子成為怎樣的一個人。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已的孩子陽光自信,有時卻事與願違,自己精心養育的孩子總是一幅唯唯喏喏的樣子,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 《非常父子檔》: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的主題,家長的認同是關鍵
    所以泰豐他急切地跑去尋找父親,就是想的自我了解,從而充分的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身份。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並非生來就有,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這與外界的教育和身處環境有關。及個體依據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經歷,對自己進行反思,理解,而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 助力孩子提高自我認同感,比考高分更重要
    你可以這麼做~孩子對於父母而言,是一次學習怎麼做父母的機會。因此,學會對孩子說謝謝,謝謝你讓我成為你的父親、母親。當你們說出這句話,孩子會知道自己在你們心目中的分量,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真正愛護孩子的父母,不是替孩子做各種事情,而是學會給予他們探索的機會,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儘管這個選擇會有一定的困難,他們也會產生「即使有困難,我也能靠自己完成」的信念。
  • 為什麼我一定要你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因為這項能力影響孩子的一生
    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對於自己的能力認知都不足,尤其是在幼年時期,他們會因為各種原因,去推搪很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其實,就是覺得自己不會成功。總得來說,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太缺乏了,才會導致他們這麼地沒有自信。孩子總是會說&34;,其實就是自我認同感在作祟。
  • 提高孩子自我認知,強化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有些孩子在父母看來非常聰明,可孩子卻不自信,認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需要很長時間,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想要正確的評估自己,其實是很難的,如果想讓孩子發展的好,那麼就要能夠正確評估自己,而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