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撕掉孩子的「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開朗孩子

2021-01-07 小鴻兒媽媽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難發現,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光彩照人,自信非凡,長大後反而變得平平無奇,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也不夠開朗自信了,喜歡安於現狀,不求挑戰。

面對這些越來越「內向」的孩子,家長們應該看到「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幫助孩子提升自信。

朋友小王就是這樣一個人,經常聽他說起自己以前的事情,在幼年的時候還是家附近的小名人,可是長大一點兒後,他到了更好的學校,接觸到了更多優秀的人他才發現,原來自己之前的才能根本不值一提。

於是,他變得越來越謹慎,不敢表現自己,學習的時候遇到困難容易自暴自棄,絲毫沒有了小的時候那種敢說敢做的勇氣。

孩子從外向到內向的轉變,越來越內向的性格,都離不開「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要想讓孩子們重拾自信,撕掉「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很有必要。

一、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了個體對自我能力的認可,當自我效能感高的時候,往往會推動個體完成該項任務,反之,則會引人放棄,自我否定。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做出了不一樣的認定,他認為: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

所以,班杜拉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即是否能夠完成,還有一種效能期望。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換句話說,如果個體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選擇。

二、「自我效能感」降低,對孩子的影響

1、面對困難畏縮不前

經常看見有的孩子明明很想上臺表現自己,可是礙於各種情面、能力、不好意思等,他們始終沒有辦法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勇敢地站上舞臺。

這就是典型的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現,看起來是內向,實則是對困難與挑戰的畏懼、害怕。

2、處理問題情緒化

可能在事情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孩子是比較有信心的,但是,當他們遇到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當他們面臨著不同的選擇與挑戰的時候,又會因為處理不了,不夠自信半途而廢。

自我效能感低使得孩子們容易處理問題情緒化,自己想做就做,覺得做不了就放棄,這是常有的事兒。

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在壓力面前束手無策、懼怕失敗,你還在讓自己的孩子沉浸於當中嗎?

三、孩子「自我效能感」低,家長如何補救?

1、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

根據班杜拉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在幼兒「自我效能感低」的狀態裡,有一部分屬於「效能期望」。在效能期望中,孩子會分析自己的能力,看看自己是否能夠做到,進而做出下一步的判斷和選擇。

假如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不夠全面,甚至是否定大於肯定,那麼在這個判斷中,孩子會自然地選擇「否」。

家長想要補救孩子較低的自我效能感,就需要提高孩子對自己的肯定程度,所以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優點,幫助孩子肯定自我。

2、重視過程

自我效能感裡,對「結果期望」的程度也會影響孩子做決定,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分析過程中的對錯改進,而不是只真對於一個結果進行判別。

因此,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就需要注重注意結果與過程的區分,不要孩子一考試就問成績多少,其他的都不關心,而是學會詢問孩子做題過程、思考過程、所遇到的困難等。

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積極暗示,他們才能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3、引導孩子接受、分析失敗

班杜拉教授說,人們必須學習如何應對失敗,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而不是任由失敗帶來受挫感。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正是因為對失敗的恐懼,才會變得不敢前進。

麥可·喬丹曾言:「我曾經經歷過無數次失敗。而那正是我成功的原因。」對於失敗的分析,永遠要比對失敗結果的糾結重要,所以家長們需要不斷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分析失敗,接受失敗,坦然面對自我。

培養自信孩子,需要提高「自我效能感」,家長應牢記。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我是小鴻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孩子變得內向?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這會產生重要影響
    自我效能感對於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它是自信心的基礎。如果一個孩子對於這方面的感覺低的話,他對自己的評價也同樣會偏低。具體表現就是經常性的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做到自己想做的事。能讓孩子在面對目標時更堅定這種感覺的提高可以讓孩子在追求目標的時候有更加堅定的意志。自我效能感更高,說明孩子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能夠成功有著肯定的態度。孩子會因此而變得十分堅定,堅信自己能夠做到,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會輕易放棄。3. 能讓孩子擁有更強的情緒調節能力自我效能感是一種對於自己的評估。孩子的這種感覺越強,說明他對於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有越清楚的了解。
  • 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可能與「自我效能感」有關,家長要及時糾正
    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就會對自己的能力越認可,也就越自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他們就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是做不到的,會因此感到焦慮、自卑,從而變的內向敏感。自我效能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是自信心的基礎組成部分,尤其是孩子,在心理沒有成熟的情況下,無法很快的調節自己的情緒,只會被這種"我不行"的思想淹沒,無法爬起來。
  • 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及時糾正很重要
    因為孩子在大家的眾星捧月中長大,但是在孩子上學後,卻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落差,導致孩子性格出現了變化。那麼這種落差,甚至讓孩子出現了自我懷疑,也就是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出現了變化。因此醫生建議鄰居,可以通過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幫助孩子走出這種心理狀態。但這也讓鄰居感到非常棘手,因為她以為孩子是性格出現了問題,卻沒想到是孩子自我效能感發生了變化。那麼究竟是什麼是自我效能感呢?
  • 孩子過於害羞內向,可能與「自我效能感」有關,家長從這3步引導
    文 | 小璐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的性格過於內向,面對陌生人的時候總是害羞。這都和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關,家長們要學會積極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們變得更優秀。我家孩子平時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並且這個害羞內向的性格已經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在很多方面都在阻止孩子的行為。後來我才了解到,很多害羞內向的孩子都是由於缺乏自信,而這類孩子最後就會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影響他們的一生。
  • 小孩內向害羞沒自信怎麼治?3個維度提高「自我效能感」重拾自信
    增加自信心之前,先來了解「自我效能感」可以說如果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那麼就一定要提升他們的自信心,這就非常有必要來了解一下「自我效能感」了。這種情況相信很多家長一定都遇到過,比如明明孩子平時做得都相當好,但是一到考試或者比賽就無法發揮出正常的水平,因為他們在比賽和考試的時候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己做的還不夠好,自己失敗了怎麼辦,這種情況下自然就無法將精力放在專注比賽、發揮技能上了。因此,想要重塑孩子的自信心,我們不妨從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入手。
  • 小孩內向害羞沒自信怎麼治?3個維度提高「自我效能感」重拾自信
    」可以說如果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那麼就一定要提升他們的自信心,這就非常有必要來了解一下「自我效能感」了。因此,想要重塑孩子的自信心,我們不妨從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入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樣一來自我效能感就會隨之逐漸提高。
  • 性格內向的父母,怎樣培養出開朗自信的孩子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本身性格內向,這也就導致了孩子也是孤僻、不自信。那麼,應該怎樣培養出開朗自信的孩子呢?老任給廣大父母支幾招。>一個充滿開朗的生活環境,孩子也會具備陽光的心態,不僅僅是源自父母的培養。
  • 孩子內向沒自信?可能是「自我效能感」太低,三招讓娃信心滿滿
    於是在得知孩子的舞蹈班有比賽時,張姐很果斷地給孩子報名了,希望孩子能夠在比賽中變得自信起來。可是令張姐沒有想到的是,孩子明明平時練習的很好,但是在比賽中卻差強人意。而這次比賽的經歷也讓女兒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當孩子說出「媽媽,我是不是真的很差?」時,張姐的心裡百感交集。顯然,此時對於孩子來說,培養孩子的自信比教會她舞蹈更重要。一、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 孩子內向不開朗?可能是"自我效能感"低,及時糾正很重要
    正是因為這樣,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開朗、活潑。有的家長發現,自家小朋友小時候和誰都能玩到一起,但是長大之後反而變得內向,不願與人相處。可是自己怎麼也想不出是哪裡出了問題,問男孩也不願意說,鄰居甚至懷疑是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其實,不少孩子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小時候還挺熱情活潑的,越長大反而變得內向。有的家長認為這是孩子長大的&34;,不用多加理睬,但事實並非如此。誰也沒想到鄰居真的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她,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因為&34;變低。
  • 孩子總是自卑,「自我效能」認知很重要,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作為家長,無可厚非的是都希望培養一個自信的孩子,孩子能夠積極,樂觀的成長是家長所期盼的。但是,自卑的孩子並不在少數。自卑並非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與後天環境影響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性格逐漸內向,懦弱。對於他人無意識、無惡意的行為,自卑的孩子不自覺的會過分解讀。覺得那是一種嘲笑,沉浸在自我懷疑和懷疑他人中。
  • 南京一對父子「互毆」: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導讀:南京一對父子「互毆」: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南京一對父子「互毆」: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豆瓣8.5《抗壓力親子篇》:孩子不是缺抗壓力,而缺自我效能感
    接下來,我將從什麼是自我效能感、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體操作三個方面對「自我效能感」進行解讀。>久世浩司說:「培養孩子抗壓力的目標並非培養在競爭中獲勝的孩子,而是培養始終努力做到最佳狀態的孩子。」
  • 性格內向,父母應該怎麼做,孩子會變得更開朗
    孩子內向?不出眾,父母為此傷透腦筋,大多數父母在這個時候都把這原因歸咎於孩子內向,歸根結底,這些不是孩子的原因,問題主要出在於父母身上。孩子在公眾場所不出眾,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善於表達自己想玩的意願,所有這些不但與孩子的生存環境有關,還與父母的培養和行為有關。
  • 孩子害羞內向沒自信怎麼辦?3個維度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自信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很大程度上,孩子自信與家長培養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家長忽視了這一點,那麼孩子的不自信,就會成為他成長中最大的阻礙。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從為什麼孩子會沒有自信,如何提高孩子自信心,給你提供一個特別有效方法讓孩子自信起來。
  • 不要給孩子貼「內向」的標籤,我的孩子內向,但話很多
    文|酷媽之前帶孩子去一個口才班,很多媽媽都說:哎,我家孩子內向,我就想讓他練練口才,能和別人多多交流,讓他改掉這個壞毛病。其實我的孩子天生就內向性格,在遇到陌生環境的時候會沒有安全感,會躲,開始的時候我很在意孩子的這種行為,也為此很焦慮。
  • 內向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差?家長先別給TA貼標籤,答案和你想的不同
    需要孩子完成自我意識發展、自我評價發展、道德意識和道德判斷發展等等非常複雜的任務。一個孩子成年後的性格與遺傳以及後天的因素都有關,但外界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行為習慣的培養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所以,與其擔憂孩子天生的內向氣質會給他的未來帶來不良影響,不如將精力放在孩子的性格成長當中來,避免他在青春期後形成性格上的『內向』(自我封閉)。三、家長的哪些行為會導致孩子的性格內向?
  • 孩子學習差?可能是「自我效能感」太弱,讓他又「笨」又「懶」
    不知道您是否也曾經被孩子氣得沒辦法,失望的問出這句話。而孩子呢,十有八九回答都是:「想」。是啊,誰不想有個好成績,誰不想讓老師表揚、同學羨慕、家長開心,可是,明明背會所有單詞和課文英語就不會差,明明把錯題弄懂就能提升成績,明明認真聽講就能讓作業更輕鬆,可是孩子就是做不到,就是想方設法的偷工減料、能偷懶就偷懶。
  • 內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差?答案與你想的不同,父母別急著貼標籤
    ,因為在成長的過程裡,父母很大程度地影響著孩子三觀的形成以及自我價值觀、認同感的形成。因而,當父母無止境地否認孩子,經常對孩子說一些否定的話時,很容易使得孩子有「我不行」,「我沒用」的想法。這樣一來,孩子想開朗都難了。三、面對內向型孩子,父母該如何教育?1、多讚美,提高兒童自我認同感不難發現,不論是在哪種場合之下,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會有差異。
  • 家庭教育之撕掉那些影響孩子的負面標籤
    之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些被稱為「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發現: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 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父母在不經意間給孩子貼的標籤同事的兒子豆豆,因為反應比較慢,經常被親戚嘲笑,而他父母不但不幹預,還經常說他窩囊、沒用、幹什麼都不會。每當別人家孩子去他們家的時候,他父母還說人家孩子多聰明。結果豆豆越來越內向,平時就躲在家裡不出門。但是他學習特別好,長大後去北京上了大學,還在北京找了份工作。
  • 如何幫助孩子撕掉自己給自己貼上的標籤?
    人們都討厭別人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比如:膽小、吝嗇、不積極、好鬥、不安分等等。但是人們經常在無意間給自己貼上了負面的標籤,比如:我真不會、我好害怕、我不想動等等。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見的一些自我束縛的負面標籤有:膽小害怕、不敢嘗試、懶散不想動、學習能力差、動手能力差、太難了不會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