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難發現,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光彩照人,自信非凡,長大後反而變得平平無奇,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也不夠開朗自信了,喜歡安於現狀,不求挑戰。
面對這些越來越「內向」的孩子,家長們應該看到「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幫助孩子提升自信。
朋友小王就是這樣一個人,經常聽他說起自己以前的事情,在幼年的時候還是家附近的小名人,可是長大一點兒後,他到了更好的學校,接觸到了更多優秀的人他才發現,原來自己之前的才能根本不值一提。
於是,他變得越來越謹慎,不敢表現自己,學習的時候遇到困難容易自暴自棄,絲毫沒有了小的時候那種敢說敢做的勇氣。
孩子從外向到內向的轉變,越來越內向的性格,都離不開「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要想讓孩子們重拾自信,撕掉「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很有必要。
一、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了個體對自我能力的認可,當自我效能感高的時候,往往會推動個體完成該項任務,反之,則會引人放棄,自我否定。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做出了不一樣的認定,他認為: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
所以,班杜拉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即是否能夠完成,還有一種效能期望。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換句話說,如果個體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選擇。
二、「自我效能感」降低,對孩子的影響
1、面對困難畏縮不前
經常看見有的孩子明明很想上臺表現自己,可是礙於各種情面、能力、不好意思等,他們始終沒有辦法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勇敢地站上舞臺。
這就是典型的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現,看起來是內向,實則是對困難與挑戰的畏懼、害怕。
2、處理問題情緒化
可能在事情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孩子是比較有信心的,但是,當他們遇到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當他們面臨著不同的選擇與挑戰的時候,又會因為處理不了,不夠自信半途而廢。
自我效能感低使得孩子們容易處理問題情緒化,自己想做就做,覺得做不了就放棄,這是常有的事兒。
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在壓力面前束手無策、懼怕失敗,你還在讓自己的孩子沉浸於當中嗎?
三、孩子「自我效能感」低,家長如何補救?
1、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
根據班杜拉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在幼兒「自我效能感低」的狀態裡,有一部分屬於「效能期望」。在效能期望中,孩子會分析自己的能力,看看自己是否能夠做到,進而做出下一步的判斷和選擇。
假如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不夠全面,甚至是否定大於肯定,那麼在這個判斷中,孩子會自然地選擇「否」。
家長想要補救孩子較低的自我效能感,就需要提高孩子對自己的肯定程度,所以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優點,幫助孩子肯定自我。
2、重視過程
自我效能感裡,對「結果期望」的程度也會影響孩子做決定,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分析過程中的對錯改進,而不是只真對於一個結果進行判別。
因此,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就需要注重注意結果與過程的區分,不要孩子一考試就問成績多少,其他的都不關心,而是學會詢問孩子做題過程、思考過程、所遇到的困難等。
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積極暗示,他們才能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3、引導孩子接受、分析失敗
班杜拉教授說,人們必須學習如何應對失敗,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而不是任由失敗帶來受挫感。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正是因為對失敗的恐懼,才會變得不敢前進。
麥可·喬丹曾言:「我曾經經歷過無數次失敗。而那正是我成功的原因。」對於失敗的分析,永遠要比對失敗結果的糾結重要,所以家長們需要不斷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分析失敗,接受失敗,坦然面對自我。
培養自信孩子,需要提高「自我效能感」,家長應牢記。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我是小鴻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