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不開朗?可能是"自我效能感"低,及時糾正很重要

2020-08-26 小不點媽咪

人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居動物,想要在社會上更好的發展,與人相處則成為了最重要的事情。正是因為這樣,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開朗、活潑。有的家長發現,自家小朋友小時候和誰都能玩到一起,但是長大之後反而變得內向,不願與人相處。

鄰居家的男孩從小就是小區中的開心果,每次下樓都能把樓下的爺爺奶奶逗得哈哈大笑,即使是不認識的人也會熱情的和別人打招呼。搞得鄰居覺得很是尷尬,但也樂在其中。但是最近,小朋友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不願意出門,就算出門也只是和樓下的長輩打聲招呼,甚至長輩想要逗一逗他也被刻意迴避。

鄰居覺得很奇怪,難道是孩子遇到了什麼事情?可是自己怎麼也想不出是哪裡出了問題,問男孩也不願意說,鄰居甚至懷疑是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其實,不少孩子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小時候還挺熱情活潑的,越長大反而變得內向。


有的家長認為這是孩子長大的&34;,不用多加理睬,但事實並非如此。誰也沒想到鄰居真的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她,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因為&34;變低。

什麼是&34;?

簡單來說,鄰居家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環境發生了改變。因為工作的緣故,鄰居把孩子送到早教班待了幾天。因為是插班生,男孩在學校並沒有很受歡迎,習慣了打招呼得到熱情回應的小朋友感受到不同的待遇,心理出現明顯落差。所以出現&34;變差的情況。

行為關係專家史蒂芬柯維發現:&34;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這一能力比較強的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更容易表現出從容,自信。相反,這一能力比較差的人則更容易退縮。


既然知道了&34;的重要性,家長在生活中應該怎麼樣幫助他們提高&34;呢?

首先,管好自己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有一個&34;,那就是囉嗦。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育兒成為大多數家長的推崇方式,既然不能打和罵,那我就講道理,以至於家長一句話要重複好多遍,希望這樣能讓小朋友記得更加深刻。但其實這種方式只會讓他們覺得煩躁,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其實,他們雖然年紀小,但是有些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與其一遍一遍的重複,倒不如認真的和他們說一遍就好。同時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適當的鼓勵才是提升&34;的正確方式。

其次,設立目標

細心地家長已經懂得,&34;就是小朋友對自己的評價,當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之後就&34;自然會高。所以,家長可以經常給孩子設立簡單的目標,當他們一次次的完成目標,突破自我之後便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提高&34;。

最後,認識自己

孩子年紀還小,以至於他們沒有正確的認識自己,更多時候他們對自己的認知都是憑藉臆想,所以,家長要適當的引導他們正確的認識自己,知道自身的優點和缺點,當他們認識到更全面的自己之後,&34;自然會得到提升。

孩童時期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出現問題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變,很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尤其是性格方面。如果家長發現自家孩子的&34;變差,就可以根據上方的方法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有效的提高&34;。

相關焦點

  • 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及時糾正很重要
    很多家長對於這一名詞感到非常陌生,但事實上,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它是指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會對自己能力進行預測和評判,從而推斷出自己是否可以做成這件事情。這就意味著孩子,如果自我效能感比較低的話,那麼他們對於許多事情是否能夠做成,往往會出現非常負面的評判,甚至會出現自我認知比較低的情況發生。
  • 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可能與「自我效能感」有關,家長要及時糾正
    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就會對自己的能力越認可,也就越自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他們就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是做不到的,會因此感到焦慮、自卑,從而變的內向敏感。自我效能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是自信心的基礎組成部分,尤其是孩子,在心理沒有成熟的情況下,無法很快的調節自己的情緒,只會被這種"我不行"的思想淹沒,無法爬起來。
  • 孩子變得內向?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這會產生重要影響
    前幾天去拜訪一位老朋友,偶然間發現他家的孩子似乎內向了不少。上次見面的時候,她的孩子還是一個非常活潑、喜歡說話的小孩。這次見到這個孩子,卻發現他幾乎不怎麼說話,甚至連問好都很勉強。後來我的朋友告訴我,這個孩子是突然變得內向的。
  • 想撕掉孩子的「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開朗孩子
    孩子從外向到內向的轉變,越來越內向的性格,都離不開「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要想讓孩子們重拾自信,撕掉「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很有必要。一、什麼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 孩子過於害羞內向,可能與「自我效能感」有關,家長從這3步引導
    文 | 小璐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的性格過於內向,面對陌生人的時候總是害羞。這都和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關,家長們要學會積極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們變得更優秀。我家孩子平時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並且這個害羞內向的性格已經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在很多方面都在阻止孩子的行為。後來我才了解到,很多害羞內向的孩子都是由於缺乏自信,而這類孩子最後就會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影響他們的一生。
  • 孩子內向沒自信?可能是「自我效能感」太低,三招讓娃信心滿滿
    於是在得知孩子的舞蹈班有比賽時,張姐很果斷地給孩子報名了,希望孩子能夠在比賽中變得自信起來。可是令張姐沒有想到的是,孩子明明平時練習的很好,但是在比賽中卻差強人意。而這次比賽的經歷也讓女兒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當孩子說出「媽媽,我是不是真的很差?」時,張姐的心裡百感交集。顯然,此時對於孩子來說,培養孩子的自信比教會她舞蹈更重要。一、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 【高頻考點】自我效能感理論
    成功的經驗可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斷的成功與失敗會使人建立起或高或低的穩固的自我效能感,使之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降低,也不因一時的成功而提高,而且還會泛化到類似的情景中去。②替代經驗這是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獲得的間接經驗。人類的許多效能信息都是從替代性經驗中獲得的。
  • 孩子學習差?可能是「自我效能感」太弱,讓他又「笨」又「懶」
    1、「自我效能感」弱,讓孩子更「笨」史丹福大學做過一組這樣的實驗,先評估學生們的自我效能感,再給這些學生做一組非常難的題目,同時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那些相信自己能夠學好、「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在面對難題時大腦更活躍,思考的時間也更長;而那些認為自己「就這樣」的孩子,在面對難題時思考的時間相對短。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理論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大多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察,有時也會是案例分析的考察點。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類似於「自信心」,即「我能行」。期待包括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結果期待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
  • 小孩內向害羞沒自信怎麼治?3個維度提高「自我效能感」重拾自信
    增加自信心之前,先來了解「自我效能感」可以說如果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那麼就一定要提升他們的自信心,這就非常有必要來了解一下「自我效能感」了。即便孩子沒有完成最終的目標,父母們也要在孩子每天獲得進步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表揚除此之外,孩子自身從體驗中切身地感受到正向反饋也是很重要的,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孩子——多多一樣,先從自己擅長的事入手,把這件事做到極致從而從成功的經歷中明白自己也可以有迎接挑戰、解決困難的能力,這樣一來自我效能感就會隨之逐漸提高。
  • 小孩內向害羞沒自信怎麼治?3個維度提高「自我效能感」重拾自信
    」可以說如果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那麼就一定要提升他們的自信心,這就非常有必要來了解一下「自我效能感」了。因此,想要重塑孩子的自信心,我們不妨從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入手。,還可以選取和孩子有同樣目標並最終達成的人,電影電視中的人物或者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都可以作為孩子的榜樣,每當孩子處於低自我效能感的時候,就讓孩子想想那個曾經和他有同樣想法並最後擺脫這種想法通過努力走向成功的榜樣,告訴孩子——他也能行。
  • 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理論關於此考點,往往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在備考過程中要學會區分結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的差別;關於後面的自我效能感的四個因素,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建議以簡答題的題型備考。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孩子總是自卑,「自我效能」認知很重要,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所以性格逐漸內向,懦弱。對於他人無意識、無惡意的行為,自卑的孩子不自覺的會過分解讀。覺得那是一種嘲笑,沉浸在自我懷疑和懷疑他人中。僅僅是依靠孩子自己是很難掙脫的,所以父母的引導和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父母應該了解"自我效能",幫助孩子發現屬於他的閃光點。何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具體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動機、健康和個體成就的基礎,是決定人們能否產生行為動機和產生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只有人們相信他們的行動能夠導致預期結果,才願意付出行動,否則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就不會有太強的動機也不願長期堅持。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表現為更樂觀,更樂於迎接挑戰,更能夠發揮自身的水平。
  • 南京一對父子「互毆」: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導讀:南京一對父子「互毆」: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南京一對父子「互毆」: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自以為是,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生活中總會出現這樣一種類型的孩子:看不慣別人比自己優秀,一旦周圍出現比自己優秀的人就會惶恐不安,會出現過度自信甚至自負的現象,不喜歡也不允許別人反駁自己。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 科普| 成功人士的重要特質之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該概念被提出以後,心理學、社會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開始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班杜拉認為, 由於不同活動領域之間的差異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萬別。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並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
  • 中公講師淺談班杜拉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中從事某種行為並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個體自己對自我有關能力的感覺,簡單來說就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應對外在環境挑戰的信念。它包括兩個成分,即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其中結果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某種行為可能導致什麼樣結果的推測;效能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實施某行為的能力的主觀判斷。
  • 自我效能感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學習理論。關於自我效能感理論往往由於知識點的繁瑣,導致考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教育心理學部分中的自我效能感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孩子「窩裡橫」,可能是父母太慣了,及時糾正很重要
    窩裡橫不是小毛病,現在不糾正,以後更讓人頭疼孩子可能遭受校園霸凌窩裡橫的孩子往往是在家裡有多橫,出了門就有多慫。而學校也像一個小型社會,總是唯唯諾諾,一味退讓的孩子就很容易遭受欺凌。而且因為孩子在家裡比較橫,家長也很難發現他們在學校受欺負,最後孩子很可能會長期遭受霸凌。孩子容易養成欺軟怕硬的性格魯迅說過,弱者抽刀像更弱者,孩子窩裡橫,卻在外面受了委屈,心裡自然容易有不甘的感受。這時候他們就可能會把這種憤怒發洩在比他們更內向溫順的孩子身上,還很可能發展成學校裡小霸王的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