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講師淺談班杜拉自我效能感

2020-12-25 中公教師網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Bandura於 20 世紀 70 年代提出,是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目前已經成為教育界的一個關鍵理念,正在被廣泛應用於醫療保健、管理、運動以及諸如發展中國家的愛滋病(AIDS)等看起來極為棘手的社會問題等領域。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中從事某種行為並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個體自己對自我有關能力的感覺,簡單來說就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應對外在環境挑戰的信念。它包括兩個成分,即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其中結果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某種行為可能導致什麼樣結果的推測;效能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實施某行為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在班杜拉看來,自我效能感並非是一般的人格特質,而是某領域特定的概念,在不同領域中個體所持有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也會存在較大差異。

自我效能感通常被看成一種心理狀態,主要指自我效能感在具體任務領域的體現,如管理自我效能感等。然而,有學者則認為,自我效能感不僅可以被看作一種狀態,也可以被看作一種特質,從而提出了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這一概念,認為一般自我效能感作為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指的是個體面對各種不同環境挑戰或新鮮事物時所表現出來的總體自信心。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是個體對自身完成某項任務或工作的信心或信念,是對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一般自我效能感受到主客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Bandura 以為一般自我效能感受到個體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和情緒心理狀態等主體性因素的影響;另外一些研究者發現社會文化、城鄉差異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到個體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定義已經首先為我們明確了判斷自我效能感高不高的第一個條件,那就是「在具體或特定情境中」。一個人對於不同的事會有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以參加活動為例,一個人參加體育活動可能非常積極,而參加文藝活動不那麼積極,那就是因為同一個人對不同事的不同自我效能感造成的,他覺得他能夠做好體育活動,自然就有信心,他覺得他做不好文藝活動,自然信心就弱。

判斷自我效能感高不高的第二個條件也很明顯,就是「能力」,人在做一件事之前都會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成功的完成這件事,對於這件事勝券在握,我們的自我效能感就高,反之則低。當然,既然說了自我效能感是一種信念,如果一個人能力稍欠不足,但他有強大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這就能為他增加一種精神力,以幫助他更有把握的完成某件事,或幫助他鍛鍊提升自己再來完成某件事。

中公講師陳德保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

相關焦點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
    一般來說,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以下幾點:1.直接經驗。一個人的親身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是最大的。成功的經驗會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敗的經驗會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例如:一個人想考老師,他之前有過代課教學的經歷,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那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比較高。
  •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之期待劃分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招教考試中除了涉及自我效能感主體理論的考查外,客觀題還會涉及到對班杜拉所劃分的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區分。自我效能感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
  • 自我效能感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學習理論。關於自我效能感理論往往由於知識點的繁瑣,導致考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教育心理學部分中的自我效能感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理論關於此考點,往往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在備考過程中要學會區分結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的差別;關於後面的自我效能感的四個因素,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建議以簡答題的題型備考。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自我效能感
    關於自我效能感理論往往由於知識點的繁瑣,導致考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教育心理學部分中的自我效能感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理論觀點: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它最早是由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提出的。
  •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三、強化分類按照班杜拉的理解,對於有機體行為的強化方式有三種:一是直接強化,即對學習者作出的行為反應當場予以正或負的刺激;二是替代強化,指學習者通過觀察其他人實施這種行為後所得到的結果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指向;三是自我強化,指根據社會所傳遞的行為判斷標準,參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標,結合個人的理解對自己的行為表現進行正或付的強化。
  • 重要考點歸納——班杜拉學習理論總結
    現在中公教師網老師就班杜拉理論中重要考點內容進行總結。一、交互決定論在解釋說明人類行為理論中,班杜拉對其中的環境決定論和個人決定論提出了批判,反對簡單的S-R聯結,提出了自己的交互決定論。(3)強化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自我強化和替代性強化。
  • 教育心理學重點考察人物:班杜拉
    (二)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夠有效處理特定任務的主觀評價,他與學習行為之間存在相互作用,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響個體努力程度,從而導致成績的好壞,而成績的好壞反過來影響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同樣,環境和自我效能感也存在交互作用,老師的鼓勵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而學生的優越表現更促進教師的積極教學行為。
  •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在整個教招考試中,總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知識點雖然不算多,考題也不算太難,但是要想真正的把他研究分析透徹,還真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所以今天我為大家簡單的做了一下整理,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一、社會認知理論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學得社會行為,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號表徵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模仿行為。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
    EAP嫡傳師資班課程擴展閱讀材料,籍此幫助理解心理學第二勢力的認知行為主義學派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受通過人的認知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的影響。
  • 【高頻考點】自我效能感理論
    班杜拉最早於 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經過  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在 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自我效能是指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
  •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幾個重要考點
    美國的心理學家班杜拉是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由於不滿於極端行為主義的觀點,在吸取了認知學習理論觀點後,形成了一種認知—行為主義的模式,也就是很有特色的社會學習理論。他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在與傳統行為主義的繼承與批判的歷史關係中逐步形成的。在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部分關於班杜拉有幾個重要的考點,下面就為大家進行一個梳理。
  • 積極的自我暗示,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學習的自信程度叫做學習自我效能感,這位同學看起來對自己的效能感產生了懷疑,研究表明:缺少自我肯定與積極自我暗示,自我效能感易偏低。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1977年首次提出的,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心理學:全面解讀自我效能感丨驅動與駕馭自我的力量
    心理學:全面解讀自我效能感丨驅動與駕馭自我的力量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1977年,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經過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於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 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班杜拉發現,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個體的行為結果,二是個體受自我認知的影響而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其中,個體對自我行為能力的期望對行為結果起決定性作用,我們將之稱為「自我效能感「。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深層意義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來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某特定行為並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控制內、外因素成功採納健康行為並取得期望結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教學效能感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教學效能感 2020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時間安排表已發布,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筆試時間為10月31日,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的備考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筆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備考資料
  • 「普通心理學」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功效理論,這個理論通俗來說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你自己覺得你行,你就行。在這個理論中有自我效能感這個定義,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務的推斷。也就是說你自己認為你是否有能力做成某件事。
  • 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開朗孩子
    孩子從外向到內向的轉變,越來越內向的性格,都離不開「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要想讓孩子們重拾自信,撕掉「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很有必要。一、什麼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 教師的正面鼓勵:提升自我效能感,讓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宰!
    說起自我效能感,先來看看,自我效能感,到底是在講什麼。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一能力的主觀判斷。它有什麼作用呢?它影響著個體對行為的選擇,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堅持多久。自我效能感對人的影響真的有這麼大嗎?班杜拉用自我效能感來解釋個體行為的啟動和改變。即:當個體面對一項挑戰性任務時,是否主動,全力以赴,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是對工作性質的了解程度。
  • 對付焦慮的良藥,提升自我效能感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對自己的信任程度,是個體對完成特定任務所具有的行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三元交互決定論(個體、環境與行動三者之間的交互決定論)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概念,被認為是選拔人才非常有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