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之期待劃分

2020-12-25 中公教師網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招教考試中除了涉及自我效能感主體理論的考查外,客觀題還會涉及到對班杜拉所劃分的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區分。

自我效能感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

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賞罰等外部強化,強化能夠激發和維持行為的動機以控制和調節人的行為,這種作用通過人的認知形成期待,成為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

行為出現的原因,不是隨後的強化,而是人在認知到行為與強化之間的依隨關係之後產生的對下一步強化的期待。

班杜拉將期待區分為「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兩種。二者的區別如下:

結果期待是指人對自己的某一行為會導致特定的結果(強化)的推測或判斷,那麼這一行為就有可能被激活和受到選擇。例如:兒童感到上課注意聽講就會獲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績,他就有可能認真聽課。

效能期待是指人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它意味著人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進行帶來某一結果的行為。當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並會去進行那一活動。例如:學生不僅知道注意聽講可以帶來理想的成績,而且還感到自己有能力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時,才會認真聽講。

考題再現:

某教師認為:只要教學認真,就能夠取得優異的教學成績;但又認為即使自己認真教學,也沒有能力達到期待目標。根據班杜拉的效能感理論,表明該教師的效能感屬於( )。

A.結果期待低,效能期待低 B.結果期待低,效能期待高

C.結果期待高,效能期待低 D.結果期待高,效能期待高

【答案】C。解析:結果期待是指人對自己的某一行為會導致特定的結果(強化)的推測或判斷。教師認為只要認真教學,就能取得優異教學成績,屬於結果期待。效能期待是指人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它意味著人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進行帶來某一結果的行為。教師認為即使自己認真教學,也沒有能力達到期待目標屬於效能期待低。因此本題選擇C。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理論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大多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察,有時也會是案例分析的考察點。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類似於「自信心」,即「我能行」。期待包括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結果期待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
  • 【高頻考點】自我效能感理論
    班杜拉最早於 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經過  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在 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自我效能是指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
  • 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理論關於此考點,往往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在備考過程中要學會區分結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的差別;關於後面的自我效能感的四個因素,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建議以簡答題的題型備考。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
    EAP嫡傳師資班課程擴展閱讀材料,籍此幫助理解心理學第二勢力的認知行為主義學派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從社會學習的觀點出發,於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用以解釋人在特殊情景下行為動機的產生原因。該概念被提出以後,心理學、社會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開始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自我效能感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也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
  • 自我效能感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學習理論。關於自我效能感理論往往由於知識點的繁瑣,導致考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教育心理學部分中的自我效能感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考點|班杜拉的知識理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由於受到認知心理學思想方法的衝擊,他逐漸從傳統的行為主義研究中走出來,由偏重外部因素作用的行為主義向兼顧內在和外在因素的新觀點變化。(3)自我強化(內部強化):人能觀察自己的行為,並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由此強化或處罰自己。二、自我效能論1.自我效能感概念自我效能感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於1977年提出的一個概念,指個人對自己是否具有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觀判斷與信念。
  • 中公講師淺談班杜拉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Bandura於 20 世紀 70 年代提出,是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目前已經成為教育界的一個關鍵理念,正在被廣泛應用於醫療保健、管理、運動以及諸如發展中國家的愛滋病(AIDS)等看起來極為棘手的社會問題等領域。
  • 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
    班杜拉對心理學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與行為矯正技術。 班杜拉通過觀察學習實驗提出了自己的觀察學習理論。他把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班杜拉以兒童的社會行為習得為研究對象。他認為觀察學習是人的學習的最重要的形式。觀察學習指通過觀察並模仿他人而進行的學習。觀察學習分為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 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自我效能感
    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自我效能感 福建教師招聘網 :提供2020福建教師考試備考資料,包括福建教招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及重點、教師招聘面試技巧、 備考指導等。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學習理論。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受通過人的認知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的影響。
  •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快記!
    班杜拉對心理學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與行為矯正技術。>3、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1)社會認知理論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學得社會行為,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號表徵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模仿行為。
  • 重要考點歸納——班杜拉學習理論總結
    他的理論也是我們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的重要考點。現在中公教師網老師就班杜拉理論中重要考點內容進行總結。一、交互決定論在解釋說明人類行為理論中,班杜拉對其中的環境決定論和個人決定論提出了批判,反對簡單的S-R聯結,提出了自己的交互決定論。
  • 教綜芝士|班杜拉理論知識匯集
    「強化」對比(一)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1.交互決定論  強調在社會學習過程中行為、認知和環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3)自我強化 人能觀察自己的行為,並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由此強化或處罰自己。(二)自我效能論    自我效能感指個人對自己是否具有通過努力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觀判斷與信念。它來自班杜拉對功效期待與結果期待的區分。結果期待指一個人對某一特定的行為將造成某種結果的估計,比如說小明認為自己這次考試可以考92分,對明確結果的估計。
  • 心理學:全面解讀自我效能感丨驅動與駕馭自我的力量
    心理學:全面解讀自我效能感丨驅動與駕馭自我的力量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在諸多心理學派中,他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對心理學界最大的貢獻,對實驗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均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擴展到了教育、管理以及大眾傳播等社會生活領域。1977年,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經過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於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 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
  •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在學習基本理論這裡我們主要會涉及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需要掌握的是這些理論的代表人物和他們的基本主張,而這也是考生在進行備考時比較頭疼的部分。建議儘量將這些人物和所有涉及到的理論觀點綜合整理,進行備考。故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一起來談談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從而進一步加深大家對於他的印象。
  •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在整個教招考試中,總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知識點雖然不算多,考題也不算太難,但是要想真正的把他研究分析透徹,還真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所以今天我為大家簡單的做了一下整理,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一、社會認知理論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學得社會行為,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號表徵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模仿行為。
  • 「普通心理學」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功效理論,這個理論通俗來說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你自己覺得你行,你就行。在這個理論中有自我效能感這個定義,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務的推斷。也就是說你自己認為你是否有能力做成某件事。
  • 積極的自我暗示,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學習的自信程度叫做學習自我效能感,這位同學看起來對自己的效能感產生了懷疑,研究表明:缺少自我肯定與積極自我暗示,自我效能感易偏低。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1977年首次提出的,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班杜拉1:人物介紹及學習理論
    班杜拉,生於加拿大,美國心理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社會學習理論的奠基人。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包含觀察學習,自我效能,行為適應與治療等內容。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深層意義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來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某特定行為並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控制內、外因素成功採納健康行為並取得期望結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