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招教考試中除了涉及自我效能感主體理論的考查外,客觀題還會涉及到對班杜拉所劃分的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區分。
自我效能感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
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賞罰等外部強化,強化能夠激發和維持行為的動機以控制和調節人的行為,這種作用通過人的認知形成期待,成為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
行為出現的原因,不是隨後的強化,而是人在認知到行為與強化之間的依隨關係之後產生的對下一步強化的期待。
班杜拉將期待區分為「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兩種。二者的區別如下:
結果期待是指人對自己的某一行為會導致特定的結果(強化)的推測或判斷,那麼這一行為就有可能被激活和受到選擇。例如:兒童感到上課注意聽講就會獲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績,他就有可能認真聽課。
效能期待是指人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它意味著人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進行帶來某一結果的行為。當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並會去進行那一活動。例如:學生不僅知道注意聽講可以帶來理想的成績,而且還感到自己有能力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時,才會認真聽講。
考題再現:
某教師認為:只要教學認真,就能夠取得優異的教學成績;但又認為即使自己認真教學,也沒有能力達到期待目標。根據班杜拉的效能感理論,表明該教師的效能感屬於( )。
A.結果期待低,效能期待低 B.結果期待低,效能期待高
C.結果期待高,效能期待低 D.結果期待高,效能期待高
【答案】C。解析:結果期待是指人對自己的某一行為會導致特定的結果(強化)的推測或判斷。教師認為只要認真教學,就能取得優異教學成績,屬於結果期待。效能期待是指人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它意味著人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進行帶來某一結果的行為。教師認為即使自己認真教學,也沒有能力達到期待目標屬於效能期待低。因此本題選擇C。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