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班杜拉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他的理論也是我們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的重要考點。現在中公教師網老師就班杜拉理論中重要考點內容進行總結。
一、交互決定論
在解釋說明人類行為理論中,班杜拉對其中的環境決定論和個人決定論提出了批判,反對簡單的S-R聯結,提出了自己的交互決定論。認為在人類的行為學習過程中都是在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相互作用下發生的,行為和環境是可以通過特定的組織而加以改變的,三者對於兒童行為塑造產生的影響取決於當時的環境和行為的性質。
二、觀察學習
(1)概念: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的後果而間接地產生學習,班杜拉稱這種學習為觀察學習。班杜拉認為兒童社會行為的習得主要是通過觀察、模仿現實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來完成的。
(2)觀察學習的過程
班杜拉認為,這一過程受到注意、保持、動作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的影響。
注意過程:調節著觀察者對示範活動的探索和知覺;
保持過程:使得學習者把瞬間的經驗轉變為符號概念,形成示範活動的內部表徵;
動作再現過程:以內部表徵為指導,把原有的行為成分組合成信念的反應模式;
動機過程:則決定哪種經由觀察習得的行為得以表現。
(3)強化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自我強化和替代性強化。
① 直接強化,即對學習者作出的行為反應當場予以正或負的刺激反饋;
② 替代強化,指學習者通過觀察其他人實施這種行為後所得到的結果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指向;即對榜樣的強化也間接的強化了觀察者對榜樣行為的觀察與學習。
③ 自我強化,指兒童根據社會對他所傳遞的行為判斷標準,結合個人的理解對自己的行為表現進行正或付的強化。自我強化參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標。
班杜拉還比較了直接的外部強化和間接的替代強化的不同行為效果。就學習效果而言,替代性強化的作用優於直接強化。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成功與否,觀察者比行為者本人學習的更快,特別是在概念技能方面。就學習動機而言,直接強化比替代性強化有更強的動機力量。
三、自我效能理論
(1)概念: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成功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或主觀估計。也就是個體在面臨某一任務活動時的勝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稱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2)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的形成條件及其對行為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的喚起以及情境條件。
第一、行為的成敗經驗指經由操作所獲得的信息或直接經驗。成功的經驗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反之,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使人喪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經驗指個體能夠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獲得關於自我可能性的認識。
第三、言語勸說包括他人的暗示、說服性告誡、建議、勸告以及自我規勸。
第四、情緒和生理狀態也影響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滿緊張、危險的場合或負荷較大的情況下,情緒易於喚起,高度的情緒喚起和緊張的生理狀態會降低對成功的預期水準。
第五、情景條件對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難以適應與控制。當個體進入一個陌生而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會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與強度。
班杜拉學習理論理論內容多以客觀題考察為主,如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名詞解釋等。所以主要把知識框架和其中的名詞術語的核心詞劃記,區分核心意思。可祝大家考試順利!
更多相關內容請查看教師招聘-教育理論頻道。
掃描二維碼關注「qgjsks」微信,回復"教育理論"下載教育學心理學章節練習題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