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2020-12-13 穀穀修心理健康

一,自我效能感的深層意義

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來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某特定行為並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控制內、外因素成功採納健康行為並取得期望結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動機、健康和個體成就的基礎,是決定人們能否產生行為動機和產生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只有人們相信他們的行動能夠導致預期結果,才願意付出行動,否則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就不會有太強的動機也不願長期堅持。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表現為更樂觀,更樂於迎接挑戰,更能夠發揮自身的水平。

簡單來說,自我效能感就是在遇到問題時,我們腦海裡浮現的是「我能做到」還是「我不行」。

努力加堅持等於成就,伴隨著成就的獲取,自信就會增強。

像自尊一樣,自我效能伴隨著辛苦付出後得來的成就而增強。

知道+自我效能感+行動=做到。

行為動機源自自我效能感,如果你習慣別人給你施加壓力才付出行動,你會感覺壓力山大,日子過的異常艱辛。行為動機也會因此消失,行動的可能性也會變小。

如果你習慣不斷激發潛能、突破自我極限,你會愛上這種感覺,體驗不斷超越自我、成為更優秀的自己,那麼你的自我實現與改變的行為動機就會出現,行動的可能性就會增加更多。

這也是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決定行為動機的多少。

「我覺得我做不到吧……」「我想我可能會失敗……」,

相比於,

「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無論如何我也要想辦法做到」「我想我可能找到更好的辦法促使我做到」。

這兩種思維所給到自己的影響,正是固定性思維和成長性思維的差距,也是自我效能感不同所產生的差異。沒有行為動機的思維,會成為我們行為的障礙,可能會導致表現失常,甚至連表現都不敢表現。

因為,我們只做我們認為能做到的事情。

二,想要產生和提升自我效能感,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我效能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在個體自我、行為、環境三者之間相互影響之中被塑造而成的。

這種相互影響是持續不斷的,一旦其中一個發生改變,另外兩個也會改變,從而影響自我效能感。

通過對個體自我,行為,環境的不同改變,可以通過以下4種途徑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1.自我實現,自己成功完成過某行為的經驗

一次成功能幫助人們增加其對熟練掌握某一行為的期望值,是表明自己有能力執行該行為的最有力的證據。

《人生的旅程》的作者迪士尼爸爸艾格在書中寫到,所謂「偉大」,往往就是由一些微小細節拼湊而成的,在他的幫助下,我對這一點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記錄自己成功完成過的事情,並且持續去做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這是改變自我效能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它由每個人之前或當下的相同或者相似的成功或失敗的經歷所決定的。

你如果在有成功演講的經驗,那麼當你有機會站在講臺上講課時也一定會充滿信心。如果你有成功學習英語的經驗,那麼你在學習法語的時候一定會也有更多的信心。

如何增加「個人的成功體驗」,那就是,通過完成小事、小任務來踏實地積累。通過不斷地完成小事來積累「成功」的體驗,重複過程,逐步提高自身能力,最終達成挑戰更高的目標。

成功的經驗可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斷的成功與失敗會使人建立起或高或低的穩固的自我效能感,使之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降低,也不因一時的成功而提高,而且還會泛化到類似的情景中去。

直到有一天,我們不再為小事動搖,才能成為大事的贏家。這也正是《鈍感力》書中所闡述的意義。

2.學習他人,取得間接的經驗

看到別人成功完成了某行為並且結果良好,而增強了自己通過努力和堅持也可以完成該行為的自信心。

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從觀察別人的成功經驗來影響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尤其是看到與自己相近、相似的人成功,更能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實現同樣目標的信心。「他都做到了,那我也一定可以做到。」

不過,如果看到與自己很相近的人失敗,也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

我們應該多和努力爭取成功的人交朋友,因為一個努力奮鬥的朋友間建立的認同感,會容易相互影響走向自信。

人類的許多效能信息都是從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再經過模仿和改良從而實現了自己的突破與創新。在《終身學習:哈佛畢業後的六堂課》中,黃徵宇向我們講述了他用一年的時間,跨越千山萬水,尋訪各路高人,吸取他人的經驗,他稱之為「人生MBA」。然後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讓更多的人去挑戰自己、完善自己、實踐英雄徵途。

他人激勵,口頭勸說

通過他人的指導、建議、解釋及鼓勵等,對自己執行某行為的自信增加,改變自我效能感。

當個體總能獲得外界的關心和支持時,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人們對自身能力的知覺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圍人評價的影響,尤其當評價來自於有威信或對個體來說比較重要的人。班杜拉認為對個體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一次次的科學研究表明:如果擁有強大的人際關係支持系統,人們達成目標的概率會大大提高;同樣的,身患心臟病或中風的老人,加入支持小組後,他們也會過得更好,疾病復發的概率更低。其他研究也已證明獲得他人力量支持的人,擁有更強的免疫系統,更少患病,就算患病,恢復起來也更快。

人際關係影響了生活和個人表現,這就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真相:人際關係具有真實的、有形的和可測量的力量。他人的鼓勵和勸導,更是對我們有著強大的感召和動力,這也是《他人的力量》這本書中所提到的。

4.保持正念,情感激發

焦慮、緊張、情緒低落等不良情緒會影響人們對自己能力的判斷,因此,可通過一些手段消除不良情緒,激發積極的情感,從而提高人們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心。

班杜拉在其「脫敏」研究中發現,心理狀態是影響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悲傷都會導致個體自我效能感發生變化。平和、中等強度的情緒有助於自我效能的形成,而過度強烈的情緒會削弱自我效能的功效發揮。

同時,身體狀態良好的時候,我們自我效能感會比較高漲,而萎靡不振之時,再多的資源放在你眼前,你可能都會覺得信心不足。

這或許就是那些商業大佬們喜愛長跑的原因吧,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說的一點都沒錯。當你下次覺得信心不足時,也許你該先休息一下、把身體狀態調整好,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

也許我們不知道,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和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存在極大的偏差。「自知之明」這個詞我們很熟悉,卻一直未能真正做到。自我效能感是一種心態,它左右著我們的感知,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更是決定著我們是否能夠做到。

要記得,

做到不只靠某一種能力,而是需要3方面的共同努力,知道+自我效能感+行動=做到。

當你的自我效能感不足時,記得想一想自己做過的成功的事,或者借鑑別人的成功經驗,再想一想身後的父母,找回自身的平和。讓自我效能感滿血復活,激發行為動機,讓行為改變自己。

相關焦點

  • 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理論關於此考點,往往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在備考過程中要學會區分結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的差別;關於後面的自我效能感的四個因素,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建議以簡答題的題型備考。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積極的自我暗示,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學習的自信程度叫做學習自我效能感,這位同學看起來對自己的效能感產生了懷疑,研究表明:缺少自我肯定與積極自我暗示,自我效能感易偏低。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1977年首次提出的,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高頻考點】自我效能感理論
    班杜拉最早於 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經過  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在 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自我效能是指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理論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大多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察,有時也會是案例分析的考察點。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類似於「自信心」,即「我能行」。期待包括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結果期待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
  • 班級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學習動機的建立中,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十分重要,如何提高呢?第一,喚醒學生的成功經驗,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引導其對自我成功經驗的回憶和再體驗,尤其是喚醒對過往難度大,無支持,又完成了任務的經驗的喚醒。
  • 自我效能感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學習理論。關於自我效能感理論往往由於知識點的繁瑣,導致考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教育心理學部分中的自我效能感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提升自我效能感 遇見更好的自己
    郫都區紅光思源學校為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在本學期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活動。2020年12月8日開展「悅納自己,接受自己」的心理班會。在班會課上,教師首先讓孩子們認識自己。從為什麼要正確認識自己?怎樣正確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有哪些途徑,讓孩子們充分地認識自己。除了要認識自己,還要悅納自己。接受、欣賞自己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前提。
  • 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這會產生重要影響
    我仔細的分析了以下原因,覺得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所導致的。這個能力並不被人們所熟知,但卻非常的重要。"自我效能感"是?這個詞雖然聽上去非常高端,但實際的意思卻很簡單。其實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可以通過對自己的了解,提前估計出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完成這件事情。這種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產生的感覺,就是自我效能感。
  • 提升自我效能感是突破口
    原標題:提升自我效能感是突破口「七年之癢」會表現在教師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各方面:有的教師會出現容易疲勞、容忍度低、敏感、緊張、對工作缺乏熱情與活力等消極情緒;有的教師會出現不願與幼兒接觸,對幼兒表現出冷漠、厭煩的情緒,甚至挖苦、謾罵幼兒,對其濫施懲罰;有的則不願與同事交往,甚至諷刺或攻擊同事;有的教師會感到沒有值得做的工作,認為自己無法給幼兒帶來更大變化,產生自我貶損傾向,將工作中的不順利歸因於個人能力的缺乏,從而產生無助感。
  •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之期待劃分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招教考試中除了涉及自我效能感主體理論的考查外,客觀題還會涉及到對班杜拉所劃分的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區分。自我效能感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
  • 對付焦慮的良藥,提升自我效能感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對自己的信任程度,是個體對完成特定任務所具有的行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三元交互決定論(個體、環境與行動三者之間的交互決定論)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概念,被認為是選拔人才非常有效的工具。
  • 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自我效能感
    關於自我效能感理論往往由於知識點的繁瑣,導致考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教育心理學部分中的自我效能感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理論觀點: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它最早是由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提出的。
  • 中公講師淺談班杜拉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中從事某種行為並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個體自己對自我有關能力的感覺,簡單來說就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應對外在環境挑戰的信念。它包括兩個成分,即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其中結果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某種行為可能導致什麼樣結果的推測;效能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實施某行為的能力的主觀判斷。
  • 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開朗孩子
    孩子從外向到內向的轉變,越來越內向的性格,都離不開「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要想讓孩子們重拾自信,撕掉「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很有必要。一、什麼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 心理學:全面解讀自我效能感丨驅動與駕馭自我的力量
    在諸多心理學派中,他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對心理學界最大的貢獻,對實驗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均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擴展到了教育、管理以及大眾傳播等社會生活領域。1977年,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經過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於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 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受通過人的認知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的影響。
  • 科普| 成功人士的重要特質之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該概念被提出以後,心理學、社會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開始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班杜拉認為, 由於不同活動領域之間的差異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萬別。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並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
  • 林朝湃:家長教養方式對小班幼兒學習品質的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和家長參與的調節
    從前人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品質之間的聯繫受到家長參與的調節,但不同研究存在不同的結論。有研究在中小學生群體中發現,當家長或同輩給予的支持越少,則個體的動機水平越受益於自我效能感的增加,反之亦然;[33]但另外的研究卻得到相反的發現,即家長參與兒童活動的頻率越高,兒童活動參與意願就越受益於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 教師的正面鼓勵:提升自我效能感,讓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宰!
    自我效能感對人的影響真的有這麼大嗎?班杜拉用自我效能感來解釋個體行為的啟動和改變。即:當個體面對一項挑戰性任務時,是否主動,全力以赴,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是對工作性質的了解程度。第二,是根據經驗對自己實力的評估判斷,即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形成後,會對個體都行為,產生深刻影響,主要表現在:決定個體對某項活動的堅持。影響個體面對困難的態度。影響個體新行為的獲得和已獲得行為的表現。
  • 開放性、盡責性對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預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8有研究以多用途任務(Alternate Uses Task)、創新行為量表(Creative Behavior Inventory)等6種方式測量創造力,並考察各種人格特徵與這6種測量的創造力之間的關係,結果均發現開放性與創造力的關係最為密切。9研究者一致認為,開放性對不同領域(如藝術、科學)的創造力和不同表現水平的創造力(如創造性思維風格、創造性成就、創造行為)均有較強的預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