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羞內向沒自信怎麼辦?3個維度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2020-10-10 淺夏的世界



很多孩子遇到點困難,總是說「我不行,我不會,我不敢,我寫的不好。」如果你強烈要求他們做的時候,他們還會眼淚汪汪的往後退,甚至大哭起來,這一切的行為表現都是因為沒有自信。

自信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很大程度上,孩子自信與家長培養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家長忽視了這一點,那麼孩子的不自信,就會成為他成長中最大的阻礙。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從為什麼孩子會沒有自信,如何提高孩子自信心,給你提供一個特別有效方法讓孩子自信起來。


01孩子沒有自信會怎麼樣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自卑膽怯、不自信,是讓人非常頭疼的一件事。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孩子的自信與家長的培養有很大的關係。然而不少家長不僅沒找到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方法,還在生活中不經意間摧毀了孩子的自信。孩子缺乏自信究竟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呢?


1.沒有自信的孩子會形成「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是過度的自卑感,是孩子對自我,對他人的,對世界的不正確的認識,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總會覺得,我不行,我做不到,從而變得特別恐懼和焦慮。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之父。是這樣定義自卑情結的: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應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體驗最終使得個體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或否定 。



曾經在百度上看到過這麼個故事:

15歲的朵朵在媽媽哭著說了一句話「媽媽老了,禁不起折騰了,你別這麼作,我真的受不了。」之後,冷笑幾聲,回自己房間,再也沒出來。第二天,朵朵媽看朵朵的胳膊上都是用刀切的傷痕,很細很深。

朵朵說:「媽,我這麼笨,死了你不就省心了嗎?」

原來朵朵的媽媽總是否定朵朵,久而久之,朵朵就越來越沒有自信,特別自卑,總是做一些傷害自己的事情。

比如:

小時候,朵朵看到堂姐彈鋼琴,她也想學,媽媽就說:「你什麼樣我還不知道嗎?你手指那麼粗還彈鋼琴,別想了,你能把學習搞好就不錯了;朵朵參加學校的畫畫比賽得了獎,希望得到媽媽的表揚。媽媽看到說:「又不是第一名,有什麼好高興的,再說你們學校那個比賽有多水我不知道嗎?」

老師跟朵朵媽媽反應,現在朵朵在學校裡特別自卑,什麼都不敢做,如果老師注視著她,她手就會開始發抖。如果單獨和她談話,她就會渾身哆嗦。遇到挫折,還會攻擊別人,搞的同學們都很怕她。

朵朵的這種情況就是從小沒有培養好自信,形成了嚴重的自卑情結,有些家長認為,對孩子嚴厲一點,會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從而變的更好,其實這是錯誤的教育誤區,會導致孩子形成自卑情結。


2.沒自信的孩子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喜歡討好別人的孩子是典型的沒有自信的表現,很多時候都是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

心理學上把這種刻意迎合別人的性格,叫做「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指的是喜歡討好別人,處處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即使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別人。臨床心理學認為,討好型人格普遍具有向迎合型(討好型)人格障礙(Pandering personality disorder)轉變的趨勢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松子,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因為妹妹生病,父親的眼裡只有妹妹,松子為了引起父親的注意,總是扮鬼臉逗笑父親。

她一生渴求被愛,卻從沒得到過誰全心全意的愛,唯有不停地被拋棄。不斷做滑稽行為來引別人關注,最終卻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換來了悲劇的人生。

用電影裡的一句臺詞來說:我愛過很多人,除了我自己。真的活得很累,不敢喘氣,怕別人不高興。

討好型的人活的真的很辛苦,著名作家蔣方舟說:「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蔣方舟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她7歲出書,是在所有的讚美與榮譽中成長。她的身上有很多標籤「少年成名」、「才女」、「好脾氣」,怎麼看她都是一個很受歡迎的人。

但她多次自曝,自己是「討好型人格」,活得非常辛苦。

造成這種「委屈自己,討好別人」的人格的就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表現,不相信自己的人就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不會覺得快樂。


3.沒自信的孩子容易養成「固定性思維」


沒有自信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總是說,我很笨,我努力了也沒有用,反正我就是學不會。


史丹福大學教授卡蘿爾·德韋克(Carol Dweck)在《心態:成功的新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中的理論:兒童和成年人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有兩種可能的心態,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


這種思維讓孩子提早預測了自己的失敗,繼而癱瘓了孩子的行動力,阻礙了他進一步的努力。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杜維克教授測量了400多名12-13歲剛上初中的孩子的思維模式,然後追蹤了他們在隨後幾年的學業成績。她發現:

那些認為自身智力不可控制的孩子們,也就是具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們,他們的成績沒有顯著提升。

而那些認為自身智力是可以改變的孩子們,也就是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們,他們的成績則穩步提升。


父母的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語言,也容易讓孩子養成固定型思維。這句話大家都很很熟悉「你想讓你的孩子長成什麼樣,你就去跟他說你想讓他長成的樣的那個話」。


「你想讓你的孩子長成什麼樣,你就去跟他說你想讓他長成的樣的那個話」。心理學有一個原理,孩子對於父母的語言是有認同性的。他特別相信父母說的話,所以儘管他嘴上跟你不斷地抗衡,他說我不是,他心裡相信。所以孩子慢慢地就會長成父母嘴裡描述的那個樣子。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你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運動不行……那麼這些評價會轉換成孩子內在的聲音,不斷提醒著他們你什麼都做不好,孩子就會養成固定型思維,真正的相信自己是不行的。


02 造成孩子沒自信的原因來自於這3點

孩子不自信,成為困擾很多家長的難題。有的家長將其歸咎於天生如此,有的家長將其全部怪罪於孩子自身。其實,孩子自信與不自信,都與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往往不自信的孩子,都來自於以下這幾種原因:


1.孩子沒自信來自於她的「低自尊」

如果孩子經常說:「我做不到」「我不行的」「這件事我搞不定」,他說這些雖然是對具體的事務的抱怨,但體現的是他對自己的整體看法,自信的孩子看待自己的時候,是不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件事情的,所以他總是先自我批評。



每個人幾乎都會自我批評,但自尊不足的人往往對自己更惡毒而病態。這種病態的批評讓孩子放大了自己的缺點,擊碎了良好的自我感覺,否定自我價值,從而陷入自尊不足的惡循環。

一個孩子低自尊的成因一般來自於這麼幾類:

  • 過度嚴格的父母。
  • 嚴重的童年缺失,就是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
  • 父母的虐待。
  • 父母酗酒或者濫用藥物。
  • 父母的忽視。
  • 父母的排斥,認為他是多餘的。就是有你沒你都一樣,為什麼要生你呢?
  • 父母的過度保護。
  • 父母的溺愛。

這些都會造成一個孩子的低自尊。

「低自尊」不能簡單理解成自卑,它體現的是相對較弱的自我認知。不管是觀察外界,還是審視自己,我們的視角都比較自我,就像大家經常看到或用到的詞:自我效能、自我接納,或者自媒體,它們都是自我認知的產物。

2.父母不給孩子「留面子」會讓孩子自慚形穢


很多父母總是覺得孩子小,從來不給孩子留面子,甚至孩子為了面子的事情和他們鬧,他們還覺得很好玩,孩子的面子真的不重要嗎?在知乎有個孩子的回答讓人看了難受。



@梧小柒

去姥姥家走親戚,大姨二姨小姨都一塊,一大屋子人。我正和表姐表哥們玩地開心。

突然聽到我媽媽對大姨說:「冉冉(我的小名)說願意去她姑姑家不願意去你家?,說感覺和你不親。」我立刻就懵了!

雖然大人們都像在聽笑話,全都哈哈大笑,但是我恨不得立刻有條縫鑽進去。我覺得

媽媽不僅沒有保守我們的秘密,更不給我面子,守著那麼多人把它說出來。

這件事直接導致我與媽媽之間的生疏,我有什麼心裡話再也不願對她傾訴,而且在面對大姨時總感覺很尷尬,可實際上大人根本沒記在心裡。

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大人,總是不管任何場合,開孩子的玩笑,訓孩子,甚至打孩子,就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擊。覺得自己的是不被愛的,變的越來越沒有自信。


3.否定孩子等於毀掉孩子

有些父母總是用否定的語言跟孩子說話,就算是明星也不例外。

在節目《嚮往的生活》中,宋丹丹一出場嘴上就沒饒過兒子巴圖

巴圖想要給宋丹丹煮兩個雞蛋,宋丹丹嘲笑他說:「你要能把這倆雞蛋煮熟了,那我就可以勉強把你留下。」還沒開始就否定孩子。

巴圖好不容易重拾心情,想幫忙蓋個雞窩,宋丹丹說:「巴圖,你要是能把這雞窩做起來,媽媽真是覺得你這兒子就沒白養。」又被這一句話(這句話要表達出來)懟的不知所措。這下好了,巴圖被否定得一無是處,以至於做雞窩的時候腦子一片空白,本來信心滿滿也搞得畏手畏腳起來。


否定一個人是最毀自信的做法,孩子往往會陷入自我懷疑中,慢慢的就會形成「反正我也做不好,乾脆就不做了」的消極心態。對孩子的成長學習都是十分不利的,在節目中黃磊也對宋丹丹說「孩子,你要多鼓勵他!」



肯定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正信息;否定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負信息。 —— 盧勤


父母不斷的否定孩子,看似激勵孩子進步,其實對孩子傷害很深。這種傷害會影響孩子一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

03提升」自我效能感「幫助孩子找回自信


自我效能,就是對完成目標的獨有自信。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能夠取得成功的「我能行」信念。

世界頂級牛人都是「自我效能」的高手。不管做什麼,他們都會給自己賦能,做什麼都自信滿溢。

「自我效能」是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的,在20世紀末及21世紀初已經成為教育界的一個關鍵理念。心理學家們發現,內在的信念影響人的表現。自我效能的信念決定了人們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勵以及如何行動。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有著比一般人更強的推理和判斷能力,在實踐中能更快給出解決方案,立即著手整改。而且就算有人反對,自我效能也能幫助他們堅持觀點,且不期待別人的理解。

很多時候孩子們做不到,有好的想法一旦受到反駁或批評,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喪失自信。而自我效能就是治療「不自信」的良藥。如何利用自我效能幫助孩子找回自信,只需要做到以下3點:


1.觀察英雄的成功,幫孩子找到榜樣


人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很多成功人士,最初往往都有一個成功榜樣作為偶像。別人的成功可以讓孩子相信「我也能行」


心理學上有一個「班內斯特效應」,指的是在1954年羅傑·班內斯特(Roger Bannister)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裡之前,人們根本不相信人類能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裡,一旦羅傑·班內斯特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裡,很多其他運動員相信這能做到,他們也做到了。



撥開這些現象的外衣,最本質的就是:我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他們。

當孩子想要做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幫他找到這個領域的成功榜樣,這個人可以是身邊的同學,老師,或者是歷史人物,動畫裡的人物。


沒有誰每天只看負能量,做事漏洞百出,還能保持自信滿滿的狀態。你需要幫助孩子找到心中想要成為的人。


2.給孩子高質量的鼓勵,讓孩子相信「我能行」。


有人說,5000次的鼓勵能換來孩子成長的自信,要經常高質量的鼓勵孩子,讓孩子覺得"我能行"。


1.用「具體」的方式鼓勵孩子

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想要退縮的時候,父母都要積極鼓勵,一旦他們勇敢嘗試後,父母一定要給予正向的反饋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信心。不能單純的只說:「你好棒」「你好厲害」,一定要具體指出孩子哪裡有進步,鼓勵他再接再厲。比如說:「你這個字寫的就很有力量,幫助他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提高自信。


在心理學上,著眼於細節的誇獎方式被稱為「說明性反饋」。與缺乏實際內容的反饋相比,這種具體反饋的鼓勵作用更好,能起到提升自尊心的效果。



家長對孩子的反饋很重要,要做到準確具體地評價孩子。因為孩子從家長那裡得到的反饋,會影響他看事情的角度。比如,孩子練習一個舞蹈,怎麼也練不好,這時候不要批評,也不要虛偽地誇獎,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各種事實,得出準確結論,以樂觀的解釋風格來分析困境,然後總結出一個行動計劃,讓孩子看到,他可以靠自己的行為來改變目前的困境。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樂觀和自信。


2.適度表揚

只有恰當的鼓勵,才能幫孩子有一個相對客觀、統一的認知。舉個例子,孩子明明剛開始做,自己覺得有地方沒有做好,但是爸爸媽媽的鼓勵他太棒了,讓他自己覺得自己是天才,或者覺得爸媽在哄自己玩,甚至不相信爸媽說的話,從而讓自己對自我的認知產生偏差和懷疑。



在孩子初次進行某項嘗試時,即便做的不好,也要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挑孩子的優點適度表揚。僅僅是因為這樣的一句表揚,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就會提升。


陳海賢在自我發展心理學這本書裡說:表揚「努力」卻暗示著:人的能力並不是固定的,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來發展自己的能力。


當你的孩子求表揚時,給他一個基於努力的誇獎反饋「你努力去做了,當然好啊,如果繼續努力,下次肯定更棒」。


3.給孩子創造一個「峰值時刻」

父母的鼓勵對孩子至關重要,在孩子過生日或者他的重大節日的時候,舉行一個以他為中心的聚會,可以請他的朋友、老師、家裡的長輩一起來對他進行祝福,孩子在榮耀時刻,會產生巨大的信心。用視頻記錄這美好的一刻,孩子看到的時候,會從內心裡充滿力量,變的更有自信。


心理學家在大量研究後證實,某些經歷不僅不會隨遺忘曲線逐漸被淡化,反而會記憶猶新,這就是「記憶隆起」。很多峰值體驗的設計並不需要多大的投入,卻會給人們留下記憶隆起,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人們在評價某次體驗或經歷時,決定性的時刻有兩個:

①最好或最壞的時刻,即「峰值時刻」。

②結尾。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峰終定律」。

所謂欣喜,就是超越平日之上的體驗。欣喜時刻,便是「峰值時刻」讓孩子擁有屬於他的欣喜時刻,會讓孩子的形成剛強大的自我效能,讓他變的更有自信。

3.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喚醒孩子的身心能量,

高質量的陪伴要保證有一段陪孩子的特殊時間,這段時間是你跟孩子一對一相處的時間。這時候你不要太有目的性地想要教育、訓練孩子,而是給孩子有溫度的愛,敏感地關注他的需求,表達對他的積極想法和感受。

比如,陪孩子的時候,放下工作,放下手機、關掉電視電腦,甚至不進廚房、不進書房,全身心地跟孩子互動玩耍。假期也是一樣的,我們可以在閒暇的時候,和孩子讀讀書、聊天、玩玩具,也可以出去走走逛逛。

父母如果經常陪伴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就會從心裡發出一種自信,在孩子開心的時候,當他感覺良好的時候,就會處於積極的狀態,覺得」我能行「。


我們平時工作忙得無暇顧及孩子的時候,往往以為放假就能好好陪伴孩子了。但是,陪伴孩子不但求量,更要求質,如果你每天只能陪孩子一個小時,那麼就給孩子一小時的高質量陪伴,不要把孩子交付給手機平板,也不要寄託於遊樂園,父母給孩子一對一的積極關注、溫暖的愛,是給孩子最好的陪伴,也能促進孩子自我效能的發展。


總結:


通過日常練習,兒童充滿了自信,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已經變得完美了,而只是意味著他感覺到了自己的能力,而且躍躍欲試。 —— 蒙特梭利

總之,你希望有一個自信的孩子,就要思考什麼能幫助孩子達到自信,然後在實踐中用這些方法來推動塑造一個自信滿滿的孩子。

想成為什麼,就去接近什麼,自信心也是一樣。

相關焦點

  • 小孩內向害羞沒自信怎麼治?3個維度提高「自我效能感」重拾自信
    幾乎每一個人在看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之後都會為松子的遭遇唏噓不已,松子的一生的確讓我們感到唏噓,但是她的經歷也讓我們看到了自信對一個人的重要程度,沒有信心就只會以悲劇收場。這是我們成年人需要提升的地方,也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需要著重注意的地方。我就見過一個孩子在自卑和自信兩種情況之下截然不同的成長。
  • 小孩內向害羞沒自信怎麼治?3個維度提高「自我效能感」重拾自信
    」可以說如果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那麼就一定要提升他們的自信心,這就非常有必要來了解一下「自我效能感」了。這是心理學家班杜拉所提出的,具體指個體對自己完成某件事情、某項任務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愛挑戰也樂於迎難而上,他們往往能夠為了達到目標充分的利用好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和智慧;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則會害怕挑戰和失敗
  • 孩子過於害羞內向,可能與「自我效能感」有關,家長從這3步引導
    文 | 小璐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的性格過於內向,面對陌生人的時候總是害羞。這都和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關,家長們要學會積極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們變得更優秀。我家孩子平時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並且這個害羞內向的性格已經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在很多方面都在阻止孩子的行為。後來我才了解到,很多害羞內向的孩子都是由於缺乏自信,而這類孩子最後就會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影響他們的一生。
  • 孩子內向沒自信?可能是「自我效能感」太低,三招讓娃信心滿滿
    有了自我效能感的加持,孩子在簡歷自我評價時會更加的傾向於自我肯定。3.有助於孩子做到堅持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會讓孩子更加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就能夠獲得想要的成績,這使得孩子在行為表達上更加有韌性,面對一些不如意的境況時,更加能夠懂得忍耐和堅強。自我效能感讓孩子更加有韌勁,更加能夠在成功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 想撕掉孩子的「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開朗孩子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難發現,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光彩照人,自信非凡,長大後反而變得平平無奇,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也不夠開朗自信了,喜歡安於現狀,不求挑戰。面對這些越來越「內向」的孩子,家長們應該看到「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幫助孩子提升自信。
  • 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可能與「自我效能感」有關,家長要及時糾正
    性格內向會導致孩子錯失很多機會。前段時間,去朋友家玩,見到了她的兒子豆豆,說到豆豆,是一個活潑可愛的男孩子,不管見到誰,都會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常常逗得我們捧腹大笑,是大家的開心果。可是這次去朋友家,不知道怎麼回事,豆豆的性格明顯變得內向,不怎麼願意開口說話了,見到我也只是簡單地打了個招呼,就躲回房間裡了,我感到奇怪,便問朋友孩子怎麼了。
  • 孩子變得內向?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這會產生重要影響
    "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1.能讓孩子的自信心更充足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孩子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這種感覺過低的話,孩子就會變得非常悲觀,認為自己所做的事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時間長了就會失去自信心。相反,如果感覺比較高的話,那麼孩子就會有更高的自信,更願意嘗試之前沒有嘗試過的新事物。2.
  • 孩子內向不自信怎麼辦?家長做好這幾點,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隨著孩子的長大,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不愛與人相處,更不愛說話,這讓家長因此很焦慮。那麼,孩子內向不自信怎麼辦?其實,孩子內向不自信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可能是遺傳因素、壓力過大、害羞心理等,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內向、神經過敏、孤單、膽小等情緒。對父母而言,關注孩子身體的各個階段以及心理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 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及時糾正很重要
    文丨飯飯媽有的家長會有這樣的疑問,自家小孩在小的時候,性格明明非常活潑,不論見到誰,都能嘰嘰喳喳聊個不停。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性格卻變得越來越內向,即使是面對非常熟悉的人,也不太願意開口說話。甚至連見面打招呼,都會有意迴避,這讓一些家長感到奇怪,難道是自家孩子心理出了問題?
  • 內向就是不自信?請不要再誤解孩子了
    知乎裡經常有此類孩子「內向群」該怎麼辦的問題兒童性格內向,怕陌生人,怎麼教育?朋友周末帶女兒(4歲)參加老婆公司部門的活動,同去的有5個年齡相差不到2歲的孩子,其他孩子表現都很好,只有朋友女兒很怕生,不敢當眾吃飯,說自己不餓,問多了就哭,把她帶到沒人的地方問她為什麼,她說不喜歡這裡,想回家,這種性格可以通過鍛鍊改變嗎?
  • 娃害羞不是沒自信,太關注自我是根本原因,幫娃擺脫害羞就這麼做
    兒子三歲半,帶著他出門時,他總不願意和認識的鄰居親友打招呼,問他為什麼不打,他倒坦然:我害羞!聽兒子這麼說,我媽不禁皺眉:你這孩子!這有什麼可害羞的!不就是打個招呼而已,又不是要你上臺表演!兒子聽完,嘴一撅轉頭就跑了。
  • 娃害羞不是沒自信,根本原因是太關注自我,幫娃擺脫害羞就這麼做
    兒子三歲半,帶著他出門時,他總不願意和認識的鄰居親友打招呼,問他為什麼不打,他倒坦然:我害羞!聽兒子這麼說,我媽不禁皺眉:你這孩子!這有什麼可害羞的!不就是打個招呼而已,又不是要你上臺表演!兒子聽完,嘴一撅轉頭就跑了。
  • 孩子內向害羞?想讓孩子變得大膽自信、更優秀,5個方法來改善
    導讀:孩子內向害羞?想讓孩子變得大膽自信、更優秀,5個方法來改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內向害羞?想讓孩子變得大膽自信、更優秀,5個方法來改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自我效能感:為什麼別人的能力不如我,過得卻比我好?
    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看來,這些敢於應對挑戰的人不是迷之自信,而是有著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面對挑戰的時候會過度的緊張焦慮,在這種情緒化的狀態下,即便有不錯的能力也發揮不出來,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呢,他們很看好自己,即便真實能力只是一般般,但因為能放鬆心情,充分發揮,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 對付焦慮的良藥,提升自我效能感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對自己的信任程度,是個體對完成特定任務所具有的行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三元交互決定論(個體、環境與行動三者之間的交互決定論)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概念,被認為是選拔人才非常有效的工具。
  • 到底是你不自信還是孩子不自信?
    心理學的研究理念認為,自我效能感、自我表現和成就感三個維度,反映了一個人的自信水平。簡單來說,自我效能感就是我能做到,自我表現就是我要去做,成就感就是我做到了。比如孩子搭積木。當他覺得我能夠把積木搭起來,這個時候就叫做自我效能感,這是他對於自己的一個主觀的認知;然後他就會去嘗試,這個嘗試就是自我表現,這是驅動力;最後,他成功的搭起來了,他做到了,這個就是成就感,是他在情緒層面的一個積極的體驗。
  • 孩子內向不自信、不合群怎麼辦?
    ​如果你的孩子1.常常無緣無故情緒低落,不喜歡跟別人交流;2.特別害羞怕生,不喜歡到人前展示自己;3.缺乏自信心,拒絕參與競賽、甚至遊戲;4.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卑性格的孩子,在語言方面不如那些平常的孩子強。
  • 孩子做事的成功率,由內心的「自我效能感」決定,這3點上有體現
    但是很多家長對於自我效能感這個詞彙並沒有足夠的了解。一、什麼是自我效能感?1.內在的一種自信認知指的是孩子通過自己具備的能力或者技巧完成既定目標的自信認知。當這種自信的認知明確且清晰時,孩子在行為表現上更加積極主動,這種自信的心理狀態對孩子本身也是一種行為激勵。
  • 寶寶內向害羞見人就躲怎麼辦?李玫瑾:牢記3點,培養「樂觀娃」
    寶寶內向害羞見人就躲怎麼辦?李玫瑾:牢記3點,培養「樂觀娃」每個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活潑開朗,成績優異又有著突出的情商,這樣他們在以後的生活還有社會交往過程當中都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優勢。與之相反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性格內向的話,也不免會產生憂慮,擔心孩子融入不了集體會被其他人欺負。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如果孩子非常的內向害羞的話,經常會讓父母覺得很頭疼。朋友的孩子便有著這樣的一個問題,有一次公司裡面舉行了年會活動,每個同事都可以攜帶自己的家屬來參加。
  • 大一新生不夠自信?試試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五大方法,建議收藏!
    一個人有沒有自信,對生活、學業乃至之後的職業生涯都有很大的影響。有許多人認為自信是天生的,或者它已經定型了,我再如何改變,都是不可能的!其實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自信是完全可以培養出來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它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具有通過努力而成功完成某個任務能力的判斷和信念。這與「自信」一詞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