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的成功率,由內心的「自我效能感」決定,這3點上有體現

2021-01-07 羊駝媽媽

文|羊駝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選擇上很糾結,認為表揚式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過於自負,打擊式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變得逆反,挫折式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有自卑傾向,寬泛的鼓勵教育方式並不十分有效。到底哪種教育方式才能夠讓孩子更加願意接受,在行為表現上更加有內在驅動力呢?其實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很有必要。

朋友近來因為工作上的調整,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用來輔導孩子,原本想著依靠自己多年接受教育積累下來的教育理念可以輕鬆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沒想到卻大出意料的屢屢碰壁。本來對打罵式教育很反感的朋友,在面對孩子的不配合時也常因此而大動肝火,甚至忍不住動手胖揍孩子一頓。

在對孩子的引導中,朋友慢慢發現孩子對大人的說教接受度不高,家長滔滔不絕的大道理在孩子看來並不足以改變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激發不出孩子對學習或者生活的熱情。孩子缺乏內在驅動力,進而在行為表現上容易出現懈怠、逃避、拖延等消極的應對態度。

當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不足時,很難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困難,這時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會是調整孩子心態以及行為表現的有效切入點。但是很多家長對於自我效能感這個詞彙並沒有足夠的了解。

一、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1.內在的一種自信認知

指的是孩子通過自己具備的能力或者技巧完成既定目標的自信認知。當這種自信的認知明確且清晰時,孩子在行為表現上更加積極主動,這種自信的心理狀態對孩子本身也是一種行為激勵。

2.一種行為預期

指的是孩子對自己即將要完成或者實現的目標的一種自身行為上的預期。對自己是否能夠順利完成目標的一種行為預測。當這種預期十分迫切的時候,內在驅動力會在孩子的行為表達上會有明顯的顯現。

3.與以往的成功經驗有關係

當孩子具備較多的成功的經驗時,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會更加的強烈。成功帶給孩子的感受使得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反之過多的失敗經歷會使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變弱,傾向於否定自我的心理狀態。

當家長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足夠的了解後,就會發現自我效能感和孩子的積極的行為表現很容易形成良性的循環,兩者彼此刺激的過程使得孩子的行為表達更加傾向於主觀上的自我行動力提升。

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帶來的好處:

1.幫助孩子堅定自己的選擇

當孩子面對未知的狀況或者困難時,在內心深處會有勇敢面對還是逃避推脫的選擇,而當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後,孩子往往傾向於勇敢的去面對,自我效能感使得孩子的畏難情緒得到極大的改善,在遇到困難時更加具有主觀能動性。

2.引導孩子積極的情緒應對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以引導孩子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狀況,不論是生活中的小挫折還是學習上的困境,當孩子選擇積極的解決問題時,更加能夠從中獲得成長,自我認同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增強,對自我的正確評價得到建立。

3.促使孩子堅持下去

自我效能感強可以促使孩子在行為表現上更加具有韌性,面對挫折和困難時更加懂得如何去堅持。不輕易放棄,不隨意向困境妥協會讓孩子更加能夠穩步的前行,在不斷地堅持中收穫成長。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以讓孩子意識到堅持的可貴,進而促使孩子獲得更大的成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身份更加傾向於是引導者,適當的督促可以使孩子的行為有所改善,但是孩子內在的自發的進行調整更加提升自我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這種自覺性的行為習慣相較於父母的幹預更加能夠使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怎樣做能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1.設定合理的目標

家長幫助孩子設定合理的目標,能夠幫助孩子從完成完成目標中獲得成就感,當孩子的成就感逐漸累積起來的時候,自我效能感就會得到有效的提升。當設定的目標過高或者過低時,孩子的成就感都不會得到順利的培養。過高的目標使得孩子無法完成,進而陷入自我否定的心理狀態中,過低的目標設定使得孩子輕易的就能完成,從中體會不到成就感。進而在自我效能感提升方面無法找到適合的切入點。

2.相信榜樣的力量

幫助孩子選擇適合的榜樣作為激勵,孩子對榜樣的崇拜可以使得自身行為向榜樣靠攏,進而在行為模仿和情感激勵中獲得的自我效能感的增強。與此同時,家長幫助孩子選取榜樣時也要經過慎重的考量,儘量不要通過作比較的方式進行,這樣很容易起到反面的不利影響,比如說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等。

3.恰當的鼓勵

家長適當的鼓勵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養成,當父母願意對孩子進行適當的鼓勵時,也就為孩子營造了一個積極正面的環境氛圍,對孩子起到激勵的作用。當父母選擇用鼓勵的方式調整孩子的心態時,也要注意時機以及尺度的把握,這樣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幹預對孩子來說是外界的環境刺激,而能夠讓孩子的行為有大的改變和調整的內在驅動力。所以家長注重孩子自我效能感提升的過程,就是將外界因素影響轉化成內在驅動力的過程,幫助孩子建立足夠的自信,對行為表現有預期,相信更加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長。

大家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哪些不同的見解呢?對於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哪些好的建議和方法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

在育兒過程中,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我是羊駝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過於害羞內向,可能與「自我效能感」有關,家長從這3步引導
    而這些都是由於孩子缺乏「自我效能感」導致的,沒有自信的孩子並不認識自己。這就是一種自我認知,當我們在完成一項任務,或者面對一件困難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預估,並且對結果也會有一個預判。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越認可,認為自己能夠完成這個任務;反之,孩子們會開始焦慮,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
  • 豆瓣8.5《抗壓力親子篇》:孩子不是缺抗壓力,而缺自我效能感
    接下來,我將從什麼是自我效能感、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體操作三個方面對「自我效能感」進行解讀。其中自我效能感是抗壓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指對達成既定目標和成果所需能力的確信。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具有的特徵是:•有很強的目標達成能力。•遇到難題不逃避,能夠直面挑戰,積極應對,堅持到最後。•即使失敗也會立刻重拾自信。
  • 心理學:全面解讀自我效能感丨驅動與駕馭自我的力量
    1977年,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經過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於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 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班杜拉發現,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個體的行為結果,二是個體受自我認知的影響而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其中,個體對自我行為能力的期望對行為結果起決定性作用,我們將之稱為「自我效能感「。
  • 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可能與「自我效能感」有關,家長要及時糾正
    而自我效能感過低的話,會讓孩子認為很多事自己都無法完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信心,變得自卑、內向。2、 面對目標是否堅定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他們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就會更加堅定。因為當他們遇到想要做的事情,對於自己會成功抱有巨大的肯定,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堅信自己一定會做到,不會輕言放棄,這樣,他們就一定會成功。
  • 南京一對父子「互毆」: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導讀:南京一對父子「互毆」: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南京一對父子「互毆」: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對付焦慮的良藥,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人的本性中有一種傾向,我們把自己想像成什麼樣子,就真的會成為什麼樣。——拿破崙.希爾1.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對自己的信任程度,是個體對完成特定任務所具有的行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三元交互決定論(個體、環境與行動三者之間的交互決定論)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概念,被認為是選拔人才非常有效的工具。美國管理學會前主席路桑斯教授結合積極心理學與管理學,創建積極組織行為學(基於人力資源優勢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應用,從而提高績效目標),提出很重要的概念——心理資本,包含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和韌性四個方面,其中第一個就是自我效能感。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動機、健康和個體成就的基礎,是決定人們能否產生行為動機和產生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只有人們相信他們的行動能夠導致預期結果,才願意付出行動,否則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就不會有太強的動機也不願長期堅持。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表現為更樂觀,更樂於迎接挑戰,更能夠發揮自身的水平。
  • 想撕掉孩子的「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開朗孩子
    孩子從外向到內向的轉變,越來越內向的性格,都離不開「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要想讓孩子們重拾自信,撕掉「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很有必要。一、什麼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 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理論關於此考點,往往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在備考過程中要學會區分結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的差別;關於後面的自我效能感的四個因素,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建議以簡答題的題型備考。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及時糾正很重要
    很多家長對於這一名詞感到非常陌生,但事實上,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它是指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會對自己能力進行預測和評判,從而推斷出自己是否可以做成這件事情。這就意味著孩子,如果自我效能感比較低的話,那麼他們對於許多事情是否能夠做成,往往會出現非常負面的評判,甚至會出現自我認知比較低的情況發生。
  • 孩子內向沒自信?可能是「自我效能感」太低,三招讓娃信心滿滿
    從心理狀態上看,這是一種對於對自身行為的預期,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個體行為的驅動力。從生活經驗上看,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和一些過往的經驗有關,如果成功經驗較多,那麼自我效能感便會處於較高的狀態。二、提升「自我效能感」有哪些好處?
  • 知識不再重要,自我效能感才是孩子面向未來的根本支撐
    自我效能感對於一個人,對於一個孩子,價值和作用正越來越大。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資源的各種堆砌,不是各樣的高標準嚴要求,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否實現自我效能,能不能建立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有內在驅動力願意去嘗試和探索。關注孩子是否能夠在學習中建立自我效能感,遠比教會孩子各種知識和技能要重要得多。那麼,什麼是自我效能感呢?
  • 自我效能感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學習理論。關於自我效能感理論往往由於知識點的繁瑣,導致考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教育心理學部分中的自我效能感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孩子變得內向?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這會產生重要影響
    我仔細的分析了以下原因,覺得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所導致的。這個能力並不被人們所熟知,但卻非常的重要。"自我效能感"是?這個詞雖然聽上去非常高端,但實際的意思卻很簡單。其實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可以通過對自己的了解,提前估計出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完成這件事情。這種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產生的感覺,就是自我效能感。
  • 挫折教育會導致習得性無助,家長的引導,培養自我效能感才是關鍵
    最後,正確地看待失敗帶來的影響,是小問題還是會有較大的麻煩,教會孩子用樂觀的情緒來面對而不是加深問題的嚴重性讓孩子意識到錯誤,這樣會加重孩子的焦慮程度和內心的不安。3. 正確看待失敗,重新解決問題挫折不可怕,而對於家長而言更擔憂的還是孩子在經歷挫折之後產生膽怯和迴避心理。
  • 中公講師淺談班杜拉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中從事某種行為並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個體自己對自我有關能力的感覺,簡單來說就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應對外在環境挑戰的信念。它包括兩個成分,即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其中結果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某種行為可能導致什麼樣結果的推測;效能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實施某行為的能力的主觀判斷。
  • 孩子學習差?可能是「自我效能感」太弱,讓他又「笨」又「懶」
    不知道您是否也曾經被孩子氣得沒辦法,失望的問出這句話。而孩子呢,十有八九回答都是:「想」。是啊,誰不想有個好成績,誰不想讓老師表揚、同學羨慕、家長開心,可是,明明背會所有單詞和課文英語就不會差,明明把錯題弄懂就能提升成績,明明認真聽講就能讓作業更輕鬆,可是孩子就是做不到,就是想方設法的偷工減料、能偷懶就偷懶。
  • 積極的自我暗示,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學習的自信程度叫做學習自我效能感,這位同學看起來對自己的效能感產生了懷疑,研究表明:缺少自我肯定與積極自我暗示,自我效能感易偏低。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1977年首次提出的,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類似於「自信心」,即「我能行」。期待包括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結果期待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如果人衝刺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或者受到選擇。例如,教師認為只要教學認真就能取得優異的教學成績。
  • 心理學實驗啟示:激發「自我效能感」,才能不斷的產生發展內動力
    我們中國的有句古話這樣著「窮則變,變則通」這樣的現象其實在全國的範圍內都是相當的普遍和常見的,其實當時這幫年輕人在學校的時候是非常的沒有自信的,但是因為家庭原因被迫走上社會,有因為榜樣的力量,這樣的他們才會發展得更加優秀。曾有美國的心理學家表示,這樣的做法是因為這一群人的自我效能感相當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