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啟示:激發「自我效能感」,才能不斷的產生發展內動力

2020-12-19 Nini奶爸育兒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就是生活水平越是剛剛才滿足的地方,越窮的地方,也是後來人才聚集最多的地方。當時因為沒錢繼續學業的孩子們,被迫只能早早地踏上社會,外出打工,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之後,相當多的孩子都成為了有自己的產業的老闆;而當初出那些住在縣城裡生活條件還不錯的孩子,反而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因為家裡不缺自己的一份飯,就喪失了走出去看看的信心,反而是日子一天比不上一天。

我們中國的有句古話這樣著「窮則變,變則通」這樣的現象其實在全國的範圍內都是相當的普遍和常見的,其實當時這幫年輕人在學校的時候是非常的沒有自信的,但是因為家庭原因被迫走上社會,有因為榜樣的力量,這樣的他們才會發展得更加優秀。

曾有美國的心理學家表示,這樣的做法是因為這一群人的自我效能感相當的強。自我效能感是在說明,人民對自身的是否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一項工作的內心的自信程度。通常來說也就是從萌生想法到最終實現的一種助推作用。

還有很多人常說「我們聽過很多大道理但是仍舊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自我效能感」的缺失。

「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方面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曾在1996年的時候,心理學家曾經針對自我效能和兒童的學業成績的關係,做過一項心理學的實驗。實驗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十歲到十四歲的二百多名學生,這一項研究主要是研究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做出分析對比。

研究的結果表明:兒童和家長的自我效能水平程度可以在一定的方面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做事高效能的人做事情的時候會選擇一些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也可以有更強的信心面對困難,也願意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解決問題。做事情的時候自信的感覺也會更加的強烈,而自我效能比較低的人是完全的相反的。

其實不用懷疑的一件事情就是擁有很高的自我效能,事實上就是一個人的學業的助推器,想要獲得很高的自我效能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①直接的傳授成功的經驗;②借鑑他人的經驗,榜樣的力量不可低估;③鼓勵和被激勵,人的情緒是也是不可忽略的;④健康的心理身體素質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直接地傳授成功的經驗

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假如經常失敗的話,一個人只能是承受更多的打擊,但大多數人在反覆地面對失敗的時候,只能是變得更加的物質和失落,然後慢慢的就是沉溺於失敗的氣氛之中。

其實,對於這樣的情況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這樣的情況:習慣性無助。這個詞其實是用得特別好,從字面上就是可以直接理解這樣的意思,就是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進步」而不斷地獲得的一種無助的感覺。

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用狗來作為研究和調查對象,進行了這樣一項實驗,實驗的內容就是用分隔的板子將狗籠擋住,把三隻狗放在狗籠裡,有一隻被栓上但是另外兩隻可以自由自在的活動,然後對籠內的夠不斷地進行電擊。

拴著繩子的狗反覆的嘗試但是仍舊逃不開後,就直接放棄逃跑,即便在這個時候有人放開繩子之後,這隻狗狗仍舊是在狗籠裡,反覆地忍受著電擊的痛苦,而其餘的兩隻狗因為已經習慣的逃跑,就算是被狗鏈控制過,假如有人放開之後還是依舊可以快速地跳出這個惡劣的環境。

通過這項實驗,我們得到的最直接的啟示就是: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其獲得一種習慣性的能力,因為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抵抗將來不可預知的壓力,就算有「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樣的話,也是因為建立在習得性能力之後的具體的表現和能力。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要讓孩子體會到一點成功的喜悅,要知道一味地打擊只會讓孩子習慣這樣的生活,從而影響孩子將來的學習和事業。

二、借鑑他人的經驗,榜樣的力量不可低估

事實上,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習慣性的無助的感覺和體驗。例如,一個名人因為在大眾面前有不好的演講體驗,就會認定這個人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就很有可能就會讓孩子永遠也不敢站在大眾面前進行演講,除非自己可以走出來。

所謂榜樣的力量就是可以讓我們相信自己,認定自己可以不斷的突破自己的極限,慢慢的走出困境。特別是假如在這種時候榜樣和自己有著類似的背景,事實上會有更大的作用。

三、鼓勵和被激勵,人的情緒是也是不可忽略的

其實自我效能最簡單的描述是,我相信我自己可以。

但是自我效能比較低的人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經常的過分的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個時候孩子是十分的需要家長的鼓勵和激勵的,不斷的促使孩子從比較低的自我效能到高的自我效能。簡單來說,當外面的世界有一個穩定的愛的關懷的時候,孩子就會更有勇氣可以擺脫這樣的境地。

也有無數的心理學研究實驗在不斷地證明這個結論,就是在說明家長的權威是對孩子自我能力的不斷強化。

四、健康的心理身體素質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前提

通常人們考慮的時候會將生理和心理分開考慮,主要是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

心理健康也會不斷的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其實反過來健康的身體也十分的有利於心理的健康成長,生理和心理是一個相互融合的整體。因此,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單單是可以保證孩子面對困難,也是孩子會擁有健康心理的重要的前提條件。

上面敘述的獲得自我效能感的四個元素:直接的成功經驗、借鑑他人的經驗、鼓勵和激勵以及身體因素,是相互的作用共同的促進的時候,總結一下就是讓孩子獲得積極向上的因素。

以兒童的學業為例子來說的話,面對孩子的成績不是很好的時候,積極的內部原因應該是從自身不斷地尋找問題的根源。例如:自己的學習不是很用功,也沒有更好地複習能力。消極的內部原因是因為從外部不斷地尋找解決的方法,例如:受到家庭的影響、老師的教育出現問題的時候。

要知道的是前者是可以不斷的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的,但是後者是因為沒有辦法改變的,因此不斷地專注的前者可以讓一個人擁有更加大的勇氣,而後者是要經常性地將問題推給別人,自己做得好不好是自己的問題,不管別人會怎麼樣,這就是在滿足我們的自戀,與此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的不願意付出找到了藉口。

總結:

這樣的實驗的結果對於孩子的啟示的核心理念就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從產生想法到最終實現的催化劑,在這個過程中總是姚經理這樣的幾個過程,初嘗甜頭的成功、榜樣的促進作用、以及他人的鼓勵還有身體心理上的因素,這些都是促進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只有真正的避免了極端的無助效應,才能讓孩子更有勇氣和欣喜不斷地培養內在的發展動力。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全面解讀自我效能感丨驅動與駕馭自我的力量
    心理學:全面解讀自我效能感丨驅動與駕馭自我的力量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在諸多心理學派中,他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對心理學界最大的貢獻,對實驗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均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擴展到了教育、管理以及大眾傳播等社會生活領域。1977年,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經過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於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 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深層意義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來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某特定行為並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控制內、外因素成功採納健康行為並取得期望結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 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理論關於此考點,往往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在備考過程中要學會區分結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的差別;關於後面的自我效能感的四個因素,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建議以簡答題的題型備考。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十大動機理論及其對教學設計的啟示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追求,是人們強有力的行為動力。需要論給我們的教學設計也有很大啟示。教學中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了解學生的需要,只有在學生基本需要滿足之後,才會有更高一級的需要。並激勵學生樹立崇高的目標,努力實現自我價值,並以此作為自己學習的巨大動力。學生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若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同學的認同,同學就會體會到自我實現的價值,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 對付焦慮的良藥,提升自我效能感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對自己的信任程度,是個體對完成特定任務所具有的行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三元交互決定論(個體、環境與行動三者之間的交互決定論)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概念,被認為是選拔人才非常有效的工具。
  • 脫貧內生動力:一個中國化的心理學概念
    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其相關部門在關於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政策性文件中均多次強調「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但是「內生動力」究竟為何?如何激發?本文圍繞這些問題略作探析。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需要創造條件分階段逐步解決。因此,建構出契合中國情境的脫貧心理學知識,有利於我們準確地理解中國的治貧和減貧,亦有利於我們採取有的放矢的精準幹預措施,更有利於我們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這會產生重要影響
    我仔細的分析了以下原因,覺得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所導致的。這個能力並不被人們所熟知,但卻非常的重要。"自我效能感"是?這個詞雖然聽上去非常高端,但實際的意思卻很簡單。其實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可以通過對自己的了解,提前估計出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完成這件事情。這種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產生的感覺,就是自我效能感。
  • 74「積極自我」自尊|如何通過提升自我效能感來提升自尊?
    偶爾動用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過度依賴這些心理機制就會讓你犧牲掉去行動和個人發展的機會,換來的僅僅是一種虛無的安全感。那么正確的提升自尊的方法是什麼呢?第一、提升我們的自我效能感第二、追尋我們的價值觀做事今天,我先來談一下如何通過提升自我效能來提升我們的自尊?第一種方法是堅持微行動,積累成功經驗!
  • 科普| 成功人士的重要特質之一——自我效能感
    「積極心理學」的重點發展性格中的優勢,而不是減弱不良特質。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該概念被提出以後,心理學、社會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開始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班杜拉認為, 由於不同活動領域之間的差異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萬別。
  • 提升自我效能感是突破口
    原標題:提升自我效能感是突破口「七年之癢」會表現在教師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各方面:有的教師會出現容易疲勞、容忍度低、敏感、緊張、對工作缺乏熱情與活力等消極情緒;有的教師會出現不願與幼兒接觸,對幼兒表現出冷漠、厭煩的情緒,甚至挖苦、謾罵幼兒,對其濫施懲罰;有的則不願與同事交往,甚至諷刺或攻擊同事;有的教師會感到沒有值得做的工作,認為自己無法給幼兒帶來更大變化,產生自我貶損傾向,將工作中的不順利歸因於個人能力的缺乏,從而產生無助感。
  • 積極的自我暗示,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學習的自信程度叫做學習自我效能感,這位同學看起來對自己的效能感產生了懷疑,研究表明:缺少自我肯定與積極自我暗示,自我效能感易偏低。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1977年首次提出的,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心理學: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向內覺察,挖掘生命的源動力
    ,我們最重要是學會向內覺察,你才能挖掘出生命的源動力。生命力是來源內在的,這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總是習慣向外求,這只會讓我們與自己相去甚遠,唯有學會向內求, 你才能找到生命內在的真正的動力。 有一個哲人說過,雞蛋向外打破是壓力,雞蛋向內打破是一種生命力。正如一個孩子的出生,也是她的生命力源泉才會讓她勇敢地來到世界。
  • 用心理學解讀《跳出我天地》裡「半途效應」的產生及解決對策
    我將以比利為例,在文章第一部分進行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將結合一個背包客的故事,談談「半途效應」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文章最後,我將結合《跳出我天地》和心理學知識,談談我們怎麼做,才能免受「半途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養成堅持不懈的良好品質。
  • 74「積極自我」自尊|如何通過提升自我效能感來提升自尊?
    偶爾動用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過度依賴這些心理機制就會讓你犧牲掉去行動和個人發展的機會,換來的僅僅是一種虛無的安全感。我們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去內化一種對自我的認可,讓自己越來越自信,做成越來越具挑戰的事情,獲得更大的成功!其實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無論哪個才是成功之母都不矛盾,關鍵在於你面對挑戰時的心態!
  • 自我效能感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學習理論。關於自我效能感理論往往由於知識點的繁瑣,導致考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教育心理學部分中的自我效能感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自我效能感:為什麼別人的能力不如我,過得卻比我好?
    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看來,這些敢於應對挑戰的人不是迷之自信,而是有著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面對挑戰的時候會過度的緊張焦慮,在這種情緒化的狀態下,即便有不錯的能力也發揮不出來,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呢,他們很看好自己,即便真實能力只是一般般,但因為能放鬆心情,充分發揮,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今天,我們將和大家分享《自驅型成長》這本書的最後一講: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增強他們做事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
  • 南京一對父子「互毆」: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父母為兒子提供出國學習的權利,然後為兒子買房和買車,這似乎為兒子鋪平了道路,但實際上切斷了孩子的動力努力工作。既然父母已經付出了他想要的一切,兒子仍然有什麼工作?在嚴重缺乏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之後,依靠父母,依靠父母提供的材料以及對自己的無能發怒會激怒他們對父母的感情。心理作家吳志宏在「擁有最終決定權的生活?
  • 「普通心理學」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功效理論,這個理論通俗來說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你自己覺得你行,你就行。在這個理論中有自我效能感這個定義,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務的推斷。也就是說你自己認為你是否有能力做成某件事。
  •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之期待劃分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招教考試中除了涉及自我效能感主體理論的考查外,客觀題還會涉及到對班杜拉所劃分的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區分。自我效能感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