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活潑開朗,成績優異又有著突出的情商,這樣他們在以後的生活還有社會交往過程當中都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優勢。與之相反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性格內向的話,也不免會產生憂慮,擔心孩子融入不了集體會被其他人欺負。
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如果孩子非常的內向害羞的話,經常會讓父母覺得很頭疼。朋友的孩子便有著這樣的一個問題,有一次公司裡面舉行了年會活動,每個同事都可以攜帶自己的家屬來參加。
其他同事的孩子在看到了陌生的叔叔阿姨的時候,也都非常活潑開朗的去打招呼。但是朋友的孩子卻非常害怕的躲在朋友的背後,怎麼都不敢出來見人,有其他的同事過來打招呼,他又躲在背後抓著朋友的衣角。這讓朋友覺得非常的難堪,只好找藉口說孩子怕生。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內向害羞見人就躲的問題呢?
1、對自己的不自信
愛默生有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孩子在面對他人不敢說話,總是喜歡用逃避的方式害羞的躲起來,這其實從側面也展現出來了這個孩子是不自信的。一個能和他人侃侃而談自己想法的人,那麼他一定是對自我有著很高的認同感。
所以孩子總是會出現內向害羞躲著不敢見人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因為他們的自卑感在作祟。他們害怕自己如果和別人說出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不會被認可,會被其他人所嘲笑。
2、缺乏安全感
我們都知道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孩子的安全感大部分都是來源於父母。然而有很多的家長平時工作比較繁忙,並沒有時間去陪伴孩子,這其實對於孩子的安全感來說也會有所影響。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和別人交流的過程當中也難免會產生一種自卑感,認為自己和別人為什麼不一樣,所以也就不願意去和別人交流和溝通。
那麼,這樣的性格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1、難以融入集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魯迅如此說道,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倘若沒有朋友的陪伴,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非常可悲的。會有很多的話題,有很多的想法,你或許不想去和父母傾訴,但是一定少不了朋友。
而對每個人來說,他們都會更加的偏愛於活潑樂觀大方的孩子,如果孩子總是害羞內向不敢去表達自我的話,也就自然不容易被別人所關注也非常的難以融入集體生活。
2、時常覺得孤單
一個害羞內向的孩子,他們總喜歡把自己包裹在自己限定的一個圈子裡,不願意去和別人進行溝通和交流。所以無論有什麼開心不開心的事情,也都只能夠自己去消化自己去感受。
他的生活空間裡面只有他自己一個人,也因為如此,他們經常會感覺到孤單,尤其是在看到別的人都有成群結隊的小夥伴的時候。
李玫瑾教授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而她提出了一個觀點,也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便是她認為孩子的性格三觀都和他的成長環境以及父母的培養有著必要的聯繫。
其實家長只需要掌握這三個技巧,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1、和孩子多溝通
溝通是解決問題最為根本的一種方式,人和人之間會有著很多的矛盾,其實歸根到底都是因為沒有通過溝通去解決。所以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如果害羞內向不敢去和別人溝通的話,說到底都是缺乏了提前的練習,所以家長應該要多和孩子溝通,同時也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2、多花時間陪伴孩子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孩子安全感都是通過父母身上所獲得的,所以無論家長的工作多麼的繁忙,也一定要多花時間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周末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郊遊,或者是陪孩子參加一些親子活動,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關愛,那麼他也更有自信去打開自己。
3、多和孩子的老師溝通
學校對於孩子性格和狀態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沒有辦法觀察到孩子在學校裡面的狀況,那麼最好和孩子老師多溝通。可以讓老師把孩子在學校裡面的狀況那反映給自己,一旦發現問題的話也可以一起去溝通解決。
李玫瑾教授和所有家長一樣非常關注寶寶成長問題,特別推薦了這本兒童情感管理和性格培養的畫冊。全套共10卷,中英文對照。在培養兒童情商的同時,對其英語啟蒙有很大的幫助。
本系列叢書共有十個主題,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博學,分享快樂,有能力做,養成良好習慣。
三歲之前,父母可以給孩子讀睡前故事書。當孩子3-6歲的時候,是一本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培養良好的性格。
好習慣決定好未來。家長要抓住3-6歲的黃金時代,培養孩子的情商、習慣和情緒管理能力,讓孩子終身受益。
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成長,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性格,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