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一定要你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因為這項能力影響孩子的一生

2020-09-17 幸福律動



前幾天有位媽媽和我們說,自己孩子特別不自信,什麼事都不敢嘗試,一遇到新的事物,總是說自己不行,她特別的擔心。


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對於自己的能力認知都不足,尤其是在幼年時期,他們會因為各種原因,去推搪很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其實,就是覺得自己不會成功。總得來說,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太缺乏了,才會導致他們這麼地沒有自信。


孩子總是會說&34;,其實就是自我認同感在作祟。


01

什麼是自我認同感


「沒有自信力的孩子,會過於擔心、害怕或令他人失望,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造成他們無法在學業、事業上取得成績。」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哈特


孩子遇到困難會變得退縮,與他人競爭時會主動放棄,甚至有的孩子因為爸媽生了二胎,會認定父母不再愛自己……


孩子不自信的根源其實可能是缺乏自我認同。


什麼是認同感?

自我認同就是能理智的看待自己。有自己的在追求和目標,在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既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同時又不會一味地屈從於社會與他人的輿論。


它分為兩大部分:


1、自我了解:對待自己身處環境的評估,以及自己的角色認知,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掌控。


包含了以下內容:

  • 我是誰,本質是什麼?
  • 我是什麼屬性,特點和能力是什麼水平?
  • 我的願望和理想是什麼?
  • 我的道德和價值觀是什麼?


2、自我實現:由美國現代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最先提出來的。他說,人的自我實現在於充分開發天賦和潛力,這種人會用盡全力,使自己變得完美。


那麼自我認同感不同的孩子有什麼差別呢?

低認同感PK高認同感


自我認同度低的孩子

O認為自己被忽視,不被「看見」


O在意他人的評價,容易受影響


O害怕新穎的事物,不願意嘗試


O過於看不起自己的能力


O無法容忍挫折和失敗

高自我認同感的孩子

O主動承擔責任,能夠負責


O認可自己的能力、成就


O容忍挫折和失敗


O有獨立能力,自主選擇


O可以平衡自己的正面和負面的情緒


O願意應別人的要求,幫助他人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認同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別人信任和賞識的,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


高自我認同感的孩子,即使處於「不被看見」的角落,依舊會把持積極、陽光的心態,自信地應對!



02

自我認同感的重要性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認同感」對孩子學習成果的影響。

羅森塔爾把參與實驗的學生分成兩組,請他們教大白鼠走迷宮。這些大白鼠是隨機挑選出來的,可羅森塔爾卻故意告訴學生們,一組大白鼠頭腦聰明,而另一組大白鼠則非常愚笨。學生們使用相同的方法完成實驗,結果發現被認為聰明的那組大白鼠走迷宮的速度,要比被認為愚笨的那組大白鼠快得多。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假設,羅森塔爾又對一所小學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他隨機抽取出一些學生的姓名,當作是「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凡是上了「最有發展前途者」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而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這個著名的實驗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他所提倡的「認同感」,在親子教育中尤為重要。父母對孩子的認同感會產生信任和期待,會促使你更加關注自己的孩子,給予他更多的關愛和讚賞。當然,這種信任和期待應當是適度的、現實的,而不是盲目的,必須建立在父母對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礎上。



心理學專家布蘭特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態。自我評價還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以及人生目標,同時也影響他的行為。」

我們都知道,美國孩子不管學習好壞、長相如何,個個都開朗奔放、心態陽光,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都獨一無二的。他們的自信是從何而來呢?答案就是父母的欣賞和認同。美國的父母大多非常開明,他們尊重個性,認同孩子的想法,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

可能有人會說,好孩子可以欣賞,難道壞孩子也要欣賞嗎?不是的,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訓斥,而是訓斥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差。


自尊和自信是成長的助推器,想要培養出內心強大、自信、自立的孩子,首先要學會認同並欣賞孩子。


03

多少父母奪走了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電影《哪吒》中說: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得動。


人人都認為哪吒是妖怪,不管他如何努力,都無法移動這座大山,後來,哪吒放棄了:


「既然他們把我當妖怪,那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



哪吒也曾想成為一個好人,卻被冷言冷語毀掉了對自己所有的信心,


終於在眾人的冷眼與嘲諷中走向了歧路。


眾人的貶低,像一雙無形的大手,拼命按壓哪吒的頭,


一開始哪吒也曾反抗,但漸漸地,只剩下被迫接受的命運。


可又有多少父母,在充當那雙大手,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一點點拿走。


我之前看過一個新聞,說一個日本21歲女孩因為父親嫌自己長得不漂亮,花百萬去整容成了網紅。


網上貼出這個女孩未整容時的照片,從傳統人的眼光來看,雖然不算一眼驚豔那種類型,但也頗為秀麗,很是耐看,絕對不是屬於傳統意義上的「不漂亮」。


然而,父親的不認可,讓女孩覺得十分自卑,父親從小把「長得醜」這個標籤投射在她的身上,使得她錯誤評估了自身的實力,以及於想要用「整容」的方式得到父親的認同,從而實現自我認同。



心理學上管這個現象叫做「投射性認同」,簡單來說,就是你把外界環境對你的影響和評價內化為你的自我認知的過程。這個女孩就是典型的缺乏自我認同。


很多家長喜歡刻意的貶低自己的孩子: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自己」

「這次考的好是你走運,下次就不一定了」

「你那麼膽小,真沒有」

... ...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真的變成你口中所說的那樣。


這是因為,家長把的「不行、懦弱、膽小」形象投射在了孩子身上,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認同,接受了家長的「投射性認同」,於是就真的變成了家長所想的那樣的形象了,這就是負面的「投射性認同」。


正如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所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父母出於鞭策的打擊,在孩子眼中卻是定義般的陳述。


當孩子將所有的陳述內化,便喪失了自我認同感,


也失去了披荊斬棘的勇氣與力量,就好像戰場上失去武器的戰士,彷徨無助,只能被動地受制於人。


04

如何培養孩子自我認同感


哲學家約翰·洛克有句名言:


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也會更小心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沒有人天生自帶認同感,孩子對自己的高評價、高要求全部由後天積累,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就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一,家長要認同孩子。


想要讓孩子做到自我認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長要從心底認同自己的孩子。


孩子天生就有認同父母的心理,如果父母能夠認同孩子的一切,不要總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缺點上,善於發現並放大孩子的優點,無條件地給予孩子支持和肯定,讓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眼裡是最好的。


孩子一定會充滿自信,就能樹立正確的自我認同。


經常對孩子說下面幾句話,對培養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有很大幫助:


  • 謝謝你讓我成為了媽媽/爸爸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只是中國人太內斂,夫妻之間都很少表達對彼此的愛,何況對孩子。


所以你一定要把自己的愛說出來:謝謝你讓我成為了媽媽。說這句話的同時再搭配一臉溫和的微笑,就能給孩子一種力量,讓他們自然而然地珍惜最真實的自己,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能。既不會因為你的喜好收斂自己,也不會因為你的臉色把自己的性格掰彎。


  • 有你真的是太好了


每個人都希望被肯定,小孩子也不例外。


你的話就是在告訴他,他的存在讓你的生活更加幸福。孩子聽了這話也能爆發出更多動力,體會到自身的存在價值max。


  • 不管如何,我都在你身邊


孩子渴望來自爸媽的愛,他們會下意識地觀察媽媽或者身邊大人們的臉色,渴望做個好孩子,渴望去做令父母開心的事情。


當他上學後,會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同;當他工作後,希望領導和同事的認同。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認同你。當孩子受挫,與別人發生衝突,情緒低落不自信時,甚至會覺得自己被全世界拋棄。


孩子最失落的時候也是最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關心的時候,跟他由衷地說一句,不管如何,我都在你身邊。


讓孩子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你都是站在他這邊的。這樣他的自信才能回血,他才能重新樂觀地站起來。



第二,教會孩子自我接納。


比父母認同更重要的是自我認同,第一步就是要自我接納。


有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灌輸「要懂事」的概念,孩子明明不願意去做某件事,為了符合父母心目中「懂事」的標準,違心地去迎合父母。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發現,自己變得沒有了自我,長期的刻意迎合讓自己變得很累,凡事小心翼翼,慢慢地變成了討好型人格的人。


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會有缺點。我們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所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必要去刻意迎合他人強行改變自己。


《明朝那些事兒》裡有這樣一句話: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告訴孩子,我們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必須要學會尊重和保護自己,不要以他人的標準來看待自己,從而滿足他人的期待。



在這個拼爹拼媽的時代,拼的不僅僅是父母的物質財富、社會地位,更重要的是父母給孩子的素質、品格、習慣,以及影響孩子一生的認同感。


希望我們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往無前,乘風破浪。


● End ●

關注幸福律動,一個能讓你收穫幸福的公眾號。分享原創情感、育兒、心理學乾貨,自我成長,讓健康幸福觸手可得,三年幸福5000家庭。


價值388元育兒精品課程免費領取中,關注公眾號【幸福律動】,回復「520」,添加微信即可免費領取!



轉發!關注!

點亮下方「在看」圖標!

更多人能看到!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國外學校要教小孩Self-Esteem, 因為缺乏自我價值認同可能毀壞孩子的一生
    所以,這一期的「思維和方法」專欄,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話題:Self-esteem(自我價值認同),這是國外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都要學習的一項內容。對自我價值有較高認同的人(higher self-esteem),也會更多體現出對自己某些能力的自信,以及更多的自尊;所以,這三個概念不是一回事,但的確有關聯關係(correlation);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被混著用。那麼,自我價值認同,為什麼對孩子很重要呢?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有的孩子就是太過於在意外部評價,進而決定了其自我評價,才使得性格裡負面的成分佔據領導地位,影響孩子人格成長。認同感的這些意義,家長看到了嗎?1、自信心就像舉世無雙的陳楚楚一樣,身邊的人都把她看作是最為有能力的人,大家閨秀,名門之後,她依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這源於她對自身的不認同,才讓自信心流失,沒有對自我的認可可言。所以,自我認同感影響最直接的就是一個人的自信心。
  • 青春期的「自我認同」很重要,父母的正確引導,影響孩子一生
    然而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需要做到自我認同,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本身就是非常敏感的,只有自我認同才能讓他們更自信,也才能呈現出最真實的自己。02自我認同對孩子的影響1、讓孩子變得自尊自信勇敢有自我認同感的孩子,他們不會盲目的隨波逐流
  • 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種能力,孩子一生受益
    家有男孩,一定要教會他們四種能力,孩子長大後不會走彎路  1)抗挫折的能力  2020年到現在,已經出現了無數起孩子因為無法面對挫折,而做傻事的新聞。    逆商作為影響孩子一生的能力,同樣是性格養成的重要部分。
  • 孩子經常自暴自棄咋辦?教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能變得更自信
    「你看看你,騎車摔倒就不願意騎了,就這麼點小事,還哭天喊地的,以後什麼事情能做好啊!」「我就是做不好,你都覺得我做不好,我怎麼可能做得好!」媽媽有些不耐煩:「如果你害怕摔倒,不想再騎車,以後就什麼車都不要再騎了!」
  • 孩子的自我認同度培養
    通過諮詢師的引導之後,我們就發現他的童年是非常被忽視的,童年他得到的愛不夠,所以一生都在找愛,同時他因為得到的愛不夠,所以無法給予別人足夠的愛。所以一手的好牌被他打得稀爛,就是完全對於人生失去了這種掌控力。我為什麼要講這兩個故事?
  • 影響孩子一生的九種能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坑坑窪窪的路,而當他們一步步走過去的時候,他們就會學到一些能力。有接受失敗的能力、閱讀能力、交流能力……有些只是當時需要,而有些,卻是影響孩子一生的能力,家長要懂得引導和加強。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我怎麼生出來你這麼個笨蛋。2.帶來價值感兒童心理學家表示,自我認同感高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會帶來一定的價值,會有一定的意義,當他們每做完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成就感。這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的生活特別有意義,這種自我認同會給他們人生帶來很多積極方面的影響。
  • 了解「我」是誰,培養自信心,從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認同開始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self sets the tone for every other relationship you have )沒有自我價值認同的孩子,缺乏自尊心和自我約束能力,因為總是需要通過外界來定義自我,所以對外部評價非常在意,總是處於焦慮和攀比的狀態。這樣的孩子不敢表達自己,容易產生嫉妒和攻擊情緒,難以和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關係。
  • 教孩子「自我認同」是關鍵
    但是後來我便慢慢地學會"自我認同",而這種能力也讓我在"被忽視"的困擾中脫離出來。所以,如果家庭裡有中等生在學校常被"忽視",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自我認同"的能力。這項研究表明,孩子長期被"忽視",會影響其大腦發育,且"忽視"對大腦的傷害是無法逆轉的。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 12歲前,比起灌輸知識,培養這項能力更重要,影響孩子一生!
    12歲前,比起灌輸知識,培養這項能力更重要,影響孩子一生!> 底層的三大能力: 大肌肉動作、感覺動作、知覺動作統合 組成兒童的基礎能力, 在此基礎上才能發展符號認知、閱讀, 以及推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慢慢形成下方的思維、創造能力,
  •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會成功?教會孩子"自我認同",讓娃變得自信
    很多孩子,對於自己的能力認知都不足,尤其是在幼年時期,他們會因為各種原因,去推搪很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其實,就是覺得自己不會成功。總得來說,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太缺乏了,才會導致他們這麼地沒有自信。孩子總是會說&34;,其實就是自我認同感在作祟。
  • 提高孩子自我認知,強化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你真的了解自己嗎?也許對於成年人來說,聽到這句話會思考很久,因為有的時候覺得自己才是了解最了解自己的,有的時候又仿佛對自己很陌生。既然成年人都有這樣的困擾,那麼對於小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 這七種能力孩子受益一生,父母一定要教給孩子
    1、在《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和史蒂芬.格倫博士合著的一本書中,提出了要成為有能力的人,必須具備的「七項重要能力」。1、自信心:相信我能行!3、自我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4、內省能力: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和自我控制。
  • 優秀家長注意:教會孩子4件事,他將來一定會感激你
    孩子未來的人生到底會是什麼樣?其實很大程度決定在父母的身上,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下面這四件事,孩子將來一定會感激你。1、教會孩子閱讀有人曾問我,孩子這麼小,為什麼堅持給她閱讀?我說給孩子閱讀是給她一個朋友,讓她在成長的路上有書陪伴。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一定要多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鼓勵,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生活和學習當中,積極上進,樂觀開朗,內心獨立自主,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自信心的培養需要從小進行,家長一定要做好這三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讓孩子變得自信開朗。
  • 教會"自我認同"感,讓孩子有自信
    不是所有的寒門父母,都能做到鍾芳蓉的父母那樣,懂得知識的重要性,懂得為孩子創造一個充滿認同和支持的環境。今天要聊的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成年後,沒有自我認同,缺乏自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源於幼年時期父母的影響。缺乏「自我認同」會讓一個人活在頹喪和挫敗中,會讓一個人做出錯誤的選擇,陷入有害的人際關係,沒有辦法施展出他的全部潛在才能。
  • 孩子在自我認同期,父母要培養自信心,否則一生都在尋找我是誰
    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經常問,我是誰,為什麼我沒有鬍子,爸爸他有鬍子;我可以做小豬佩奇嗎?我可以做變形金剛嗎?我可以變成孫悟空嗎?算了,我還是來做醫生吧,然後他就開始拿著一個假的聽診器給你量一下,媽媽,媽媽你的溫度是八十八度,趕快來看醫生,拿著筆在你腳上扎針,給你手打一針。
  • 自我認同,也許是你能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
    而父母和家人對孩子的言辭及教育,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個影響。言辭刻薄的父母就常常培養出自我認同感低的孩子。如果一個家長希望孩子有正確的自我認同,那他應該做到哪些呢?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家長應該嚴肅自然合乎邏輯地批評孩子的行為,但是不應該把問題上升到孩子的性格或思想,對孩子下整體的判斷。你應該告訴他,他調皮搗蛋的行為不對,而不是對他說---「為什麼你這麼討嫌,為什麼你這麼不懂事」。
  • 缺失自我認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難?
    孩子離家出走,不僅僅是因為父母的責備,更重要的是父母經常拿別人家孩子比較,讓孩子的內心極度不安全。其實,不止是這位男孩遭受父母的不認可,有很多父母習慣否定孩子,讓孩子失去了信心,活在無法認同自我的痛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