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過高的自我認同一樣會讓自己和他人疏遠、破壞人際關係,同時也是一種自戀型精神障礙的先兆,而自戀型精神障礙特徵是過度需要被欽佩,對他人缺乏同情心。
極高或極低的自我認同都是有害的,理想的狀況是,自我認同能維持在一個比較平衡的中間位置。最好一個人能持有現實而積極的自我認同。
那麼作為家長,如何讓孩子擁有現實和積極的自我認同呢?
👇
自我認同 vs 自信
到底什麼叫自我認同呢? 它和另一個更加流行的詞彙--「自信」之間,有什麼異同呢? 當我們說到自信的時候,我們通常指的是一個人在他人面前的表現,一種鎮定不慌張的外在氣質。但是自我認同這個詞語更加內在一些,它指的是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整體評估,它涉及到人對自己個人方面的判斷----外表、信念、情感、行為等等。
一個人的自信是可以波動的, 有些場合人可以很自信,有些場合人會不自信,但是人的自我認同是穩定、長期的、內化的。
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去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健康的自我認同,有健康的自我認同的人常常是這樣的:
不會過於沉迷負面的經驗
能夠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有能力自信
對生活有積極的願景
能夠在自己不願意的時候拒絕
能夠整體評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接納他們
而一個自我評估過低的人,他的表現是這樣的:
認為自己不如別人
你發現很難表達自己的需求
你總是專注於自己的弱點
時常會感受到焦慮、抑鬱和羞怯
對將來抱有負面的看法
對失敗感到強烈的恐懼
難以接收到正面的反饋
不太懂得拒絕
把別人的需求看的比自己的需求重要
在自信這個問題上表現的很掙扎
影響一個人自我認同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很多環境因素,也包括遺傳基因和內在思想。而父母和家人對孩子的言辭及教育,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個影響。言辭刻薄的父母就常常培養出自我認同感低的孩子。
如果一個家長希望孩子有正確的自我認同,那他應該做到哪些呢?
讓孩子明白你的愛和支持是無條件的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是他們發展出自我認同的基礎。很多人在童年感到焦慮和沮喪的一大原因,是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態度取決於他們在學業上的表現,甚至一些人認為自己像是父母的投資項目,如果沒有在「成績」和「工作」上做出好的表現,就會讓父母失望,對他們態度冷淡。
有這樣感受的孩子,常常無法認清自己的需求,缺乏真正的學習和工作奮鬥的動力,只是在一種被動壓力中掙扎努力。他們可能無法好好思考自己應該選擇的道路和擅長的事情,並且害怕失敗。
所以,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給他足夠的安全感。你可以操作的一些小事情包括,在每次和孩子說再見的時候給他一個擁抱,常常對他們說:「爸爸愛你」、 「媽媽愛你」,創造保持親密的親子時間---比如每天晚上依偎在一起讀繪本。這些細節都能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並成為他們安全感的來源,幫助他做出正確積極的自我評估,建立與他人積極的關係。
和孩子一起玩
並且你也要享受遊戲的樂趣
現在已經有一些研究表明,進行親子遊戲可以降低孩子患上抑鬱症的風險。和孩子一起遊戲時,大人也應該能從中獲得樂趣和享受。孩子就會明白,原來他也可以帶給別人快樂,他是一個有趣、有魅力的人。並且遊戲也可以教給孩子正確的勝負觀。讓他明白勝敗都是人生中的常事,不用害怕失敗。
讓孩子從小開始做家務
讓孩子承擔責任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會給予孩子目標感和責任感。而家務活,就是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中的一種,就算孩子一開始完成的不是很好,你也應該感謝他的努力。他們完成的好的時候,你應該表揚並告訴他們,他們在很多事情上會越做越好。
讓孩子做家務,同時也會給孩子一種他可以控制他的生活的感覺。這種感覺,有時大人也會有,在感覺到人生不可預測的艱難時刻,做一些小事情可以幫助人找回信心和安全感。
如果孩子渡過了沮喪和挫敗的一天,除了和他交流、鼓勵他,你也可以和他一起做一些家務雜活,讓他在完成這些小事的過程中找回鎮定和安全感。
童辦以前分享過《6個方法讓孩子做家務,以及2-18歲的孩子應該承擔什麼樣的家務》,裡面有詳細的介紹,各個年紀的孩子適合做什麼樣的家務,大家可以參考。
鼓勵孩子的獨立性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發展出更多的獨立性。比如當學校生活出現一些問題,孩子需要向老師反饋,得到老師的幫助時,你可以鼓勵孩子自己跟老師交流,告訴他和老師交流的方式方法。孩子成年以後,他也需要這種大膽向他人(尤其是上級)表明自己需求的勇氣。
孩子越是能夠獨立完成自己的目標,解決自己的問題,自我認同就會越高。
有一個詞叫做「helicopter parenting 「--直升機育兒--指的就是家長一直盤旋在孩子周圍,替他解決問題,不留給他獨立的空間。這樣的育兒方式是會有損於孩子的」自我認同「, 並且也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
不要侮辱小孩
侮辱孩子的人格是對孩子的自我認同的最大損害,這不僅會造成低自尊,甚至可能會導致孩子的一些心理問題。
不侮辱小孩,不等於不可以批評孩子、指出孩子的錯誤。但是在批評時,家長要把行為本身和孩子本人分開。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家長應該嚴肅自然合乎邏輯地批評孩子的行為,但是不應該把問題上升到孩子的性格或思想,對孩子下整體的判斷。你應該告訴他,他調皮搗蛋的行為不對,而不是對他說---「為什麼你這麼討嫌,為什麼你這麼不懂事」。
同時也不要武斷地對孩子的性格做出負面描述,比如---「你就是一個害怕失敗的孩子」、 「你就是太膽小太好欺負了「 ,你對孩子的這些判斷,都會誤導孩子對自己的判斷。
家長有時候難免因為情緒失控說一些過激的話,但是你應該儘量對孩子做到「對事不對人」。
教導孩子應對挫折
應該儘早讓孩子知道,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下來就無法避免。要將失敗和挫折視為改善和進步的機會。
當孩子遭遇到挫折時,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接納挫折和失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人不可能在每一個領域的每一件事上都表現優異,某些方面的不擅長不等於孩子就不優秀了,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不應該因為自己的弱項而忽略了自己的強項,並幫助做出正確的自我評估。
另外要教導孩子與自己比較,而不是盲目地與他人比較。 家長也要注意,不要拿其他孩子的強項來比較孩子的弱項,只要孩子和自己相比在進步,就應該得到你的鼓勵,因為在逆境中的堅韌,完成自己本不擅長的事情的強大意志力,都比某一個領域的天分對他來說更加重要。
讓孩子創造並展示自己的作品
讓你的孩子有機會向你「炫耀」自己的作品。當孩子完成了一件手工作品,寫了一篇故事等等,你應該邀請你的孩子向你講述他的創作。問問他作品中的哪個部分最讓他滿意,他希望其他人能從他的創作中獲得什麼樣的感受。
讓孩子有機會去談論和展示他們的創作,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創作值得受到關注。 因為孩子的創造往往蘊含著他們的思想和觀點,重視孩子的創作,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也被尊重。
不要嘲笑孩子在創造上的努力,不要打擊他表達和展示的欲望。你對他作品的正向關注不僅會讓他們繼續創作,也會讓他們能認真地對待自己。
最後...
幫助孩子獲得自我認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可能會花費家長很多的耐心和精力,但你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一定是值得的。
就像我們不用苛求孩子的完美一樣,你也不必期待自己做的事事完美。你不可能一直正確,這沒有關係。只要你一直在分享愛、分享積極的態度,即使偶爾出現錯誤,也一樣能幫助孩子建立起恰當的自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