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和「權利宣言」

2020-12-13 新民周刊

作者|王 煜


  民法典草案的審議,毫無疑問是2020年全國兩會立法議程中最受關注的一項。這項與民眾關係最為密切的法律,經歷了60餘年的「長跑」,終於到了即將誕生的時刻。為什麼民法典如此重要?它將給國家和公眾帶來什麼?


何以稱為「百科全書」?



  七編加上附則、84章、1260條、字數超過10萬,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條文數最多的一部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之所以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於它涵蓋的領域非常豐富,與每一個人都密切相關、與每一個人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密切相關,這是其他法律所不具備的特點。」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上海市法學會民法研究會副會長徐瀾波表示。

  確實,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就開始產生被監護與監護的關係;隨著年齡成長,會有自己獨立的衣食住行、消費借貸、婚姻家庭等相關的民事行為;到了晚年,將面臨訂立遺囑、決定繼承。這一切,都是民法典的調整範圍。

  然而,僅僅是內容豐富、篇幅宏大,還不足以讓這部法律成為「法典」。徐瀾波向《新民周刊》記者表示:考察同屬大陸法系的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的「民法典」,可以發現它們都是體系化、科學化的,內部具備嚴密的邏輯關係。這種邏輯關係,首先要求法典的總編和分編、章節、條文之間的總分關係要清晰,各分支的內容之間不能存在交叉、矛盾之處。更深層次的要求是:「總」與「分」之間並不是簡單的「後者對前者展開詳細敘述」,而是每一層「分」都能從「總」的部分找到法理根據,二者之間有牢固的邏輯鏈條。

  民法典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民事領域制定的一系列單行法律進行編纂。基於前述的「體系化、科學化」要求,編纂工作很重要的一個意義,就是在這些單行法之間「打通邏輯、消除矛盾」。徐瀾波說:各個單行法制定的時期各不相同、立法的指導思想也各有差異,這導致各部法律之間存在一些條文互相矛盾或者對同一問題「各有說法」的現象。例如,我國合同法第51條「關於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規則」就曾與物權法第106條「關於善意取得制度」存在一定的衝突。現在把它們納入民法典的體系中,就要修改這些不合邏輯的地方。

  同時,當年曾經發揮如今民法典草案中「總則編」作用的《民法通則》,已經逐漸無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民法通則》的156個條文中,多數已被其他法律替代、被歷史淘汰。例如,有關法人制度的條文被公司法、企業法等替代,涉及物權的被物權法替代,民事責任的相關部分被侵權責任法替代,只剩下約十個條文還能繼續發揮效用。《民法通則》被「掏空」,這也需要有所改變。

  如今,民法典草案解決了這些缺陷,確立了完善的私權保障體系,有利於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同時,它確立了解決民事糾紛的基本規則,促使法律資訊集中,方便公眾和司法人員尋求法律依據。民法典統一了民事審判的依據,能夠最大限度限制法官的任意裁判,為法官正確解決民事糾紛提供基本準則。通過為法官提供處理民事案件的基本裁判規則,民法典對於保障司法公正極為重要。

  在上海市君悅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朱平晟律師看來,民法典的編纂也有利於增強公眾對民事法律的認知和法律意識。「對於一般公眾而言,如果我們要去普及傳播民事領域的許多部單行法,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會比較分散;而將民法典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傳播,它的效果會更好,讓人更容易重視和接受。」


公民權利的宣言書


  編纂民法典,既要「編」又要「纂」。這意味著不僅要將原有的民事單行法體系化,還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為民法典增加新的內容。

  過去五年間,民法典編纂共10次公開徵求意見,425600多人參與提供意見,總數達102萬條。對公眾反映強烈的許多問題,民法典草案的條文都作了回應。

  在許多專家學者看來,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草案最大的亮點。

  也許不少公眾對「人格權」這個詞彙還比較陌生,實際上它包括了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以及信用權、聲音權、私生活安寧權等權利。因此,人格權對於每個公民而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關係到每個人的尊嚴。

  在徐瀾波看來,近年來人格權的商品化現象逐漸增加,對它的保護也越來越迫切。將該權利獨立成編,擴大它的內涵;並且專門設置「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一章,是對人民群眾保護隱私和個人信息需求的明確回應,體現了法律文明。

  我國法律中第一次明確規定隱私權,是在侵權責任法的相關條文中,然而只是提到了保護隱私權,但是隱私權具體包含什麼,並沒有規定,這就給司法實踐帶來了困難。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從兩個方面對隱私權做了規定:隱私權是什麼、什麼樣的情況下是侵害隱私權。特別是在「隱私權包含什麼」部分,明確提出「私人生活安寧,以及不願意讓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這四個方面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隱私權。

  「私人生活安寧」概念的提及,受到了公眾的一致認同。背後的現實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人們經常受到垃圾簡訊、垃圾郵件、推銷電話的騷擾,不勝其煩,個人隱私洩露後,生活的幸福感被顯著削弱。民法典草案注意到這一現象,立法對上述侵擾私人生活安寧的行為予以禁止。同時,對「非法進入、窺視、拍攝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非法拍攝、錄製、公開、窺視、竊聽他人的私密活動,非法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都作了禁止。

  將人格權獨立入編,並建立侵害人格權的禁令制度,貫徹落實了我國憲法關於「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要求,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彌補了大陸法系中曾經「重物輕人」的立法缺陷。這是我國民法典在世界立法領域的一個創舉,為世界人格權保護貢獻了中國方案。

  除此之外,設定協議離婚的「冷靜期」以減少「閃婚閃離」、規定高空拋物的責任認定、保障居住權等,民法典草案中還有許多來自公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的規定。其中因現實形勢而做的最新的修改完善,就是與新冠疫情防控有關的部分。

  結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民法典草案進一步完善監護制度,規定因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生活處於無人照料狀態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這源於新冠疫情中發生的情況:監護人被隔離導致被監護人無人照料,監護責任該由誰來承擔?法律明文規定後,被監護人的權利有了保障。

  草案在徵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的事由中,增加了「疫情防控」。對於疫情中物業服務企業和業主的相關責任和義務,草案增加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應當執行政府依法實施的應急處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積極配合開展相關工作;業主也應當依法予以配合。

  同樣考慮到疫情防控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民法典草案還在現行物權法規定的基礎上,適當降低業主共同決定事項,特別是使用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維修資金的表決門檻,並增加規定緊急情況下使用維修資金的特別程序。

  關於國家訂貨合同制度,草案規定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達國家訂貨任務、指令性計劃的,有關民事主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


法治的完善進步


  我國的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最早於1954年開始,至今已歷66年,如今的編纂工作已經是第五次。民法典的編纂,為何如此不易?

  對此,徐瀾波告訴《新民周刊》記者:除了因特定的歷史事件耽擱外,之前我國的立法理論和實踐儲備不足,也給民法典的制定帶來困難。以目前民法典草案中的物權編為例,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裡,國家和公民並沒有建立「物權」的觀念,就更不用說制定相關法律了。因此,在民法典之前,先制定施行民事單行法的做法,是符合我國的實際的。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特別提出「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民法典的編纂,終於到了合適的時機。

  這項工作啟動後,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三步走」:先編纂民法典總則編即《民法總則》;接著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最後讓總編與各分編「合體」,形成當下我們看到的包含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附則在內的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民法典涵蓋的領域非常廣,在每一個領域都涉及不同群體的利益,因此有爭論很正常。爭論也會延緩立法的進程、增加它的難度。」徐瀾波表示,法律的制定是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是一個「求最大公約數」的過程,應該求同存異。

  例如,對於哪些部分應該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的問題,就曾有不少爭論。2017年,中國智慧財產權法學研究會組織學者歷時近一年、五易其稿,完成了一個七章、九十六條的智慧財產權編專家建議稿,並召開了多次專家研討會,呼籲智慧財產權作為單獨的一編進入民法典。

  最終,立法機關認為設立智慧財產權編條件還未成熟,把智慧財產權法繼續作為單行法留在民法典之外。現實的情況是:智慧財產權法律龐雜、修改過於頻繁,兩三年就修改一次;而民法典作為民事基本法,修改並不容易。

  民法典姓「民」,它的制定過程的最大特點就是充分體現了廣泛的民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主任黃薇介紹:在民法典草案的編纂過程中,立法機構召開部門、專家學者座談會;赴地方開展立法調研深入基層一線;通過中國人大網全文公開草案徵求社會公眾意見;成立民法典編纂工作協調小組定期召開專門會議;委託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開展專項調查。以這五種方式,立法機構廣泛深入調研聽取意見建議,積極回應社會熱點訴求,不斷對草案進行完善。

  在本次全國兩會上,代表和委員依然在不斷提出對民法典的完善意見,力求讓新中國的首部法典能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保駕護航。

  徐瀾波提出:在民法典之後,我國的刑法從現有條件上而言,是最有可能在下一步啟動法典化工作的。

  為何編纂法典的工作還要繼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5月22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表示:「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誌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徵和標誌。」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背景資料:兒童權利宣言
    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 背景資料:兒童權利宣言新華社記者王雪梅 《兒童權利宣言》於1959年11月20日獲得聯合國大會通過。《宣言》明確了各國兒童應當享有的各項基本權利。20世紀20年代初,總部位於日內瓦的「救助兒童國際聯盟」擬定並通過了一份關於兒童權利的宣言,包含5條準則,指出兒童應有自己的權利。這被認為是較早的闡述有關兒童權利內容的文件。隨著兒童權益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在廣大兒童工作者呼籲下,聯合國大會於1959年11月20日通過了內容更為全面的《兒童權利宣言》。
  • 一部鐫刻和保護人民權利的寶典
    5月2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 法律版「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怎麼讀?首席大法官帶你看!
    法律版「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怎麼讀?首席大法官帶你看! 以司法手段捍衛英烈榮光 讓守法者不用為他人過錯買單 限制人肉搜索行為 規範人體基因胚胎科研活動 …… 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怎麼讀?
  • 《兒童權利宣言》《兒童權利公約》| 兒童節必看
    前言:兒童節(Children’s Day),是為了宣傳「保障兒童權利」、「反對虐待兒童」和「反對毒害兒童」等理念的節日。問對教育特別推送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和《兒童權利公約》。 《兒童權利宣言》 於1959年11月20日獲得聯合國大會通過。《宣言》明確了各國兒童應當享有的各項基本權利。
  • 民法典草案解讀丨這是一部百科全書 關係著每個人從出生到離世
    譚啟平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關係著每個人從胎兒到離世的方方面面。它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法制建設的歷史上最偉大的法制事件之一。」譚啟平介紹,《民法典(草案)》1260條,共七編,它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我國《憲法》保護公民人身和財產權利的精神和原則得以進一步具體地落實和保障。「它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 加拿大在聯合國投票反對原住民權利宣言受批評
    中新社溫哥華九月十三日電(尹琳)聯合國今天投票通過「原住民權利宣言」,加拿大投出反對票引來國內外一片反對聲。  加拿大駐聯合國大使對未能投贊成票表示遺憾,聲稱加拿大對宣言的行文用詞有所保留,擔心會在土地擁有權的問題上引發爭議。
  • 160418期馮克利:傳統與權利——《獨立宣言》再解讀(上)
    關鍵詞:自然權利;獨立宣言;普通法;傳統     一、引言:自然法與自然權利     把「傳統」和「權利」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難免會給人帶來一些疑惑。在現代政治話語中,除非作為一對對立的範疇,它們通常很少被放在一起討論。
  • 我的一生是一部錯誤的百科全書
    ∞《博爾赫斯談話錄》,2014 Borges at Eighty: Conversations 巴恩斯通×博爾赫斯 西川 譯 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我的一生是一部錯誤的百科全書
  • 解讀民法典 | 「權利」這兩個字,力透紙背!
    民法典是一部怎樣的法律?本報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律協副會長、國浩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呂紅兵。民法典是一部保護個人權利的法律記者:民法典的頒布是我國政治上和法治上的一件大事,請您講講新中國成立以來
  • 託馬斯·沃賽斯特:如何編寫一部屬於耶穌會的百科全書
    2017年末新出版的《劍橋耶穌會百科全書》是一部歷時數年的宏大巨製,涵蓋了自依納爵創立耶穌會以來直至2016年近五個多世紀的重要事件、先驅人物、法令文件、地區使命、藝術成就、教育機構、修會制度等,將其歸納為詞條形式,由各領域頂尖專家撰寫,並綴上文獻,以資拓展研究。該書共收入詞條600餘則,縱橫經緯,勾連古今中西,為耶穌會研究提供了廣闊視野。
  • 民法典時代的「權利宣言「與「義務擔當」!這場宣講走進了校園……
    什麼是權利?什麼是義務?9月18日下午,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師範學院,「民法典時代的權利宣言和義務擔當民法典時代,這婚能火速離成嗎?達康書記的命運會被改寫嗎?,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小劉將來要回這筆借款的權利?
  • 百科全書
    )在巴塞爾(Basel)出版一部《百科全書》,首次用此詞作為書名。《拉魯斯百科全書》聲譽很高,特點是文字通順流暢.韋伯斯特(Noah Webster)著的《美國英文詞典》(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實質上是一部百科全書,與《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和《拉魯斯百科全書》一樣,是畫時代著作.
  • 《放學別走》發布兒童十大權利宣言 引導00後重視自我保護
    如何呵護兒童安全,讓他們得以健康、快樂的成長,一直都是家長和整個社會最為關注的全民話題。  近日,一檔因三觀極正而被人民網點讚的綜藝節目《放學別走》,就再一次將兒童保護的相關話題拋諸公眾面前。  在近期播出的節目中,在討論00後如何面對網絡詐騙、騷擾的話題時,主持人撒貝寧分享的一份《兒童十大權利宣言》,引發了觀眾們的好評和熱議,並迅速刷屏彈幕和社交網絡。一時間,「要記下來,教給孩子」,「很正能量的節目」,「為撒老師打call」式的評論絡繹不絕。
  • 一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與日常生活》亮相書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彭誠信指出:民法典是我國民法理論與法治實踐積累已足夠豐富與成熟的體現,這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且真正屬於中國人民自己的法典。他認為,民法典也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高度。
  • 小明帶你翻開這本「百科全書」
    今年兩會的一項重要議程,便是審議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草案,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是具有基礎性的民事法律規範。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小明的成長曆程,翻開這本「百科全書」。
  • 世界人權宣言
    ,鑑於對這些權利和自由的普遍了解對於這個誓願的充分實現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大會發布這一世界人權宣言,作為所有人民和所有國家努力實現的共同標準,以期每一個人和社會機構經常銘念本宣言,努力通過教誨和教育促進對權利和自由的尊重,並通過國家的和國際的漸進措施,使這些權利和自由在各會員國本身人民及在其管轄下領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認和遵行。
  • 人權宣言
    組成國民議會的法蘭西人民的代表們:考慮到對人權的無知、忘卻或者蔑視,是公眾不幸和政府腐敗的唯一原因,現在決定在一項莊嚴的宣言中闡明自然的、不可讓與的、神聖的人權,以便這個宣言,經常地向社會團體的所有成員提出來,使他們持續不斷地記著他們的權利和他們的義務;以便立法權的行為和行政權的行為,由於在每一時刻都能夠同每一政治制度的目標相對照,從而更加受到尊重,以便公民們的要求
  • 解讀民法典|「權利」這兩個字,力透紙背!
    民法典是一部怎樣的法律?本報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律協副會長、國浩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呂紅兵。 民法典是一部保護個人權利的法律記者:民法典的頒布是我國政治上和法治上的一件大事,請您講講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為何引得大家如此關切?
  • 是一部明代的百科全書,竟然還有方術
    這交友金句如點穴一般穩準狠。一個人連嗜好都沒有,啥都提不起興趣,一定缺「深情」!對物如此,對人也可想而知啊!這話,誰說的?明朝大才子張岱。有趣有料的人說一句話是金句,他寫了一部百科全書也一樣的調行。4000多個知識點,除了常規的文化常識,古文奇珍,天文地理之外,竟然還有方術。說到方術會想到嶗山道士的穿牆術,從鬼谷子到袁天罡李淳風異人奇事眾多。
  • 法國《人權宣言》講了什麼
    1789年8月26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人權宣言》)。該宣言後來被用來作1791年憲法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