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啟平
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國重器」,需用聽得懂、記得住的語言來精準闡釋、廣泛傳播。
《民法典》的出臺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專訪了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譚啟平。
「用『大國重器』來形容它,一點不為過。」譚啟平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關係著每個人從胎兒到離世的方方面面。
它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法制建設的歷史上最偉大的法制事件之一。」譚啟平介紹,《民法典(草案)》1260條,共七編,它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我國《憲法》保護公民人身和財產權利的精神和原則得以進一步具體地落實和保障。
「它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譚啟平表示,民法典是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對建立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作用巨大,編纂《民法典》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它全面構建了民事領域的國家的基本治理規則。在這部法典裡面,它不僅關心著每個人從出生(甚至提前到胎兒階段)到死亡的方方面面,更關係和作用於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各個方面。
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國重器」
「雖然說,中國的《民法典》在21世紀才正式出臺,但它卻具有後發優勢,並將鑄造中國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國重器』。」譚啟平稱,這部法典,系統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事立法、民事司法的成功經驗,吸收了中國法學界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還借鑑參考了世界各國民事立法優秀文明的法治成果,以民事主體利益保障和人民福祉增進為目標,對平等主體人身和財產關係調整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做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編訂纂修,廣聚民智,是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典範。
譚啟平表示,民法典的編纂完成,會極大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
「這部《民法典》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譚啟平稱:「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民法典編纂完成和施行的偉大意義,在中國及世界法治史上將會愈發彰顯。」
「《民法典》的出臺是幾代民法人的期盼。這部法典通過後,應該成為法律人的標配,時刻放入自己的公文包中。」譚啟平稱,待《民法典(草案)》審議通過後,如何把民法典編纂的時代意義、價值理念、知識概念、權利體系、規範規則、制度內容以及職能職責,包括可能遇到的問題挑戰等,都需用黨政幹部和社會大眾能夠聽得懂、記得住的語言來精準闡釋清楚、廣泛傳播。這也是中國民法學界面臨的任重而道遠的共同任務。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徐勤 陳竹 攝影 甘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