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寫上海外企的二十年吧。」有讀者在後臺給我們留言說。
我們用小本子記下了,結果一查才發現:何止二十年,早在1981年,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外商就入駐上海了。
用第一代外企白領的話來說:「埃個辰光,儂大概還沒養出來唻。」
在進入日本九大商社之一——日商巖井之前,吳平的工作單位是一家街道企業。
那是1982年,他被作為培養對象,從延中複印工業公司借調在街道團委工作。
因為自學過一點英語,當有關部門來為外商選拔人才時,他第一個拿到了錄取通知書。
■吳平當年作為外商僱員的工作證,編號相當靠前。
吳平後來琢磨:「為啥當時來阿拉延中街道招人呢?我個人認為,大概是因為阿拉在靜安區的中心地帶,交關(很多)人老早在洋行裡做過。」
「這些『資本家』的小孩,跟外商文化衝突比較少。」
時間往前推一年,1981年7月和9月,先後兩批共19家外商機構獲得資質,成為改革開放後最早進入上海的外企。
其中,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紅、三井物產等日商佔據了16個席位。
1982年4月,上海市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服務部成立。外商在上海僱用中國僱員,必須通過該服務部。
原先在寶鋼外事處工作的葉興虎,被市政府抽調到外企服務部工作。
■1997年,葉興虎主持外商迎春招待會。
他記得,服務部最初的辦公地點在錦江俱樂部(現花園飯店)遊泳池旁邊的裙樓。接待外賓的「門面」是一張寫字檯。
對內辦公,則在錦江飯店職工食堂二樓借了個更衣室。所有的家當是一張桌球臺加一個更衣箱。
國門初開,外商進駐上海,急需聘用中國僱員。然而當時的人事制度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人從哪兒來呢?
最初規定,業務人員由上海外貿總公司推薦,秘書等服務人員由錦江飯店推薦。可很快就無法應對缺口。
「每天都有外商機構來要人,但是我派不出人。」葉興虎回憶說。
由於之前的教育斷層,要在一千萬人口的大上海找到略懂外語的人才,竟然有「踏破鐵鞋無覓處」之感。
為此,葉興虎和同事跑去靜安區的延中街道,徐匯區的延中街道、天平街道、湖南路街道等選拔人才,後來又跑遍了上海的十個工業局。
1983年,當時在上海船舶設計研究院工作的呂富強也通過了選拔。
■上世紀80年代,呂富強作為外商僱員在廣州參加廣交會。
「其實我不大想去,對外商有點陌生。」他回憶說。
「我問阿拉師父,沒想到他講:去!這個就是老早講起來『吃洋行飯』。儂假使待在研究所,到頂也只不過是高級工程師。」
參考資料:
1.《上海外服公司志》編委會編,《上海外服公司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年7月。
2. 蔣心和,《展現改革開放的新形象——上海第一幢涉外商務樓聯誼大廈的故事》,解放日報,2008年12月01日。
3. 龔丹韻、楊妙丹,《上海第一代白領,從聯誼大廈走出》,解放日報,2013年11月04日。
4. 王雪,《第二代白領(1990年前後-1993年):懂外語、專業精的複合型人才登臺》,人才市場報,2002年05月21日。
5. 秦武平,《「總部經濟」正當紅》,新民晚報,2002年11月15日。
6. 吟之,《築「橋」禮讚——寫在上海市對外服務有限公司成立十三周年之時》,解放日報,1997年08月08日。
7. 肥肥貓,《上海是怎麼錯失這些年的網際網路機遇的?》,微信公眾號「肥肥貓的小酒館」,2018年1月23日。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