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
【注釋】
①持樞:樞是門扉的軸。持,把握。掌握住行動的樞紐,才能控制行動的規律。
【譯文】
持樞,就是掌握行動的關鍵,控制事物的規律。比如春季耕種,夏季生成,秋季收割,冬季儲藏乃是天時的正常運作規律。不可悖反這一自然規律,而例行逆施,凡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即使成功一時,也終究必敗。由此而知,人君也有他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他要組織百姓生產生活,教養萬民,收穫,儲藏等。也不能違抗這些規律,如果背逆客觀規律,即使表面上看似強大,也必將衰弱。這是客觀規律,是人君必須遵守的大綱紀。上卷 內煉內聖而後外王。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擭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要內斂內堅,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擔當!良賈守之以謙、深藏若虛;君子溫潤如玉、容貌若愚。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以預測,而自己則在此間從容行事。內煉、包藏,穩健,安祥,從容,沉靜! 《鬼谷子》上卷四篇專論內煉之道,習之可修、齊、治、平。
第一篇:持樞天地之間,所有的萬事萬物內涵機理,依理遵循,則行事順當,自然趨於美好。反之,若萬事失理,那一切都不會有好的結果。知天道,方能斷可否;了人道,才可決進退。因此要順天應人、持經達變。修道就是遵循大道,了解規律,把握趨勢,並行不悖,堅守原則。天人合一是為真人。
蘭彥嶺評註
題解:
持,手拿; 樞,是門扉的轉軸,主管門的開關。引申為綱領或關鍵。持樞,就是把握關鍵,即能運轉事物。陶弘景題解註:"樞者,居中以運外,處近而制遠,主於轉動者也。故天之北辰,曰天樞;門之運轉者, 謂之戶樞。然則,持樞者,動運之柄以制物也。"
人要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就必須要了解趨勢、掌握規律、抓住事物的關鍵這是《持樞》一文的主旨。鬼谷子認為,世間法則和自然法則一樣,自有其客觀性、嚴肅性、不可違抗性。
在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隨時而化,這是天地自然運行法則。人們只能順應自然規律行事,而不能違逆之。否則,必然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即使暫時成功,最終也要失敗。
天道如此,君道也如此。「生養成藏」,是人君應守的綱紀,人們要效法天道,尊重客觀規律,順道而行,才能牧養人民,使生民安居樂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意林》引《鬼谷子》軼文曰:「以德養民,猶草木之得時;以仁化仁,猶草木以雨潤澤之。」如果違背了自然法則,必然遭受自然法則的懲罰;如果違背世間法則,衰敗、混亂會隨之而生。
同理,一切遊說、設謀成事的策略技巧,只有符合客觀規律,才能成就功業,否則,即使能得逞於一時,最後也必然歸於失敗。策略要服從戰略,技巧要服從規律。
鬼谷子視此篇為遊說成事的根本,先生在《中經》篇提到「變要在『持樞』」。本篇與全書各篇不同的是,言簡意賅,文字簡練的不能再簡練,確實太簡單了,只提出了觀點,沒有具體闡述,以至於使人懷疑本篇只是殘留下來的一個自然段。但正如陶弘景所言:「持樞之術,恨太簡促,暢理不盡」,
其實陶道長差矣。「道可道非常道」。「生、長、收、藏」乃天道至理,豈能具體闡述?
【評析】
人們經常說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天是什麼?天就是規律。規律是什麼?事物發展的內在的不可逆轉的基本規律。與天鬥、與地鬥是在與規律鬥。與規律鬥的結果必然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沒有人可以偉大到違背規律行事。
鬼谷子論天道,天道即自然之道,宇宙萬物最大的規律就是平衡,空氣密度不均衡而形成風; 地殼結構不均衡而有地震;人心不平衡會有矛盾;體內陰陽不平衡疾病產生。
什麼是相德?安徐正定,仁和智勇。上知君意,下達民心,夑理陰陽,平衡萬物,治大國若烹小鮮,待百姓如同己出,道德治國民自化,國力強盛人不畏,天清地寧,循理有序,國運昌盛,和諧昇平,人人向上,四方敬服!
什麼是將道?愛在下順,威在上立。愛故不二,威故不犯。故善將者,愛與威而已。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其身正不怒而威,其識高言出必行,愛民如子,民自然敬你如親!!
什麼是君道?是指作為一個帝王所應有的是態度,知識,智慧,管理,預測等能力的綜合。為帝王者,一人為天,大權在握,審時度勢,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心寬以容天下,胸廣以納百川。其實說白了,為帝王者應該要有氣魄,口才,不一定博學,但不能缺乏常識,不一定會做,但一定要會用人,善於招攬人心。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有國之君,不大其都;有道之臣,不貴其家;有道之君,不貴其臣。貴之富之,彼將代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聖智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體道,則其智深;其智深,則其會遠;其會遠,眾人莫能見其所極。唯夫能令人不見其事極,不見其事極者為能保其身,有其國。
什麼是人道?離苦得樂,善而始其事,惡而終其謀;
什麼是商道?價值互換,欲取反予,財自道生,利緣義取。
《鬼谷子》外篇可能是唐人著作
今本《鬼谷子》外篇應該是後代竄人的作品,其作者與編撰者可能是唐朝愛好縱橫之術的人。今《道藏》本《鬼谷子》下卷含《本經陰符匕篇》、《持樞》、《中經》等九篇。《四庫全書》本不分卷,所收篇目相同。但是,《四庫全書總目》云:"原本十四篇,今佚其二:。舊有樂壹等四家注,今並不傳。"這說明,總目的撰寫者認為,下卷的《本經陰符七篇》、《持樞》、《中經》等三篇,值得懷疑。這種懷疑是柳宗元《辨鬼谷子》首先提出來的。該文說:"尤者,晚乃益出七術,怪謬異甚,不可考校。"柳宗元言之鑿鑿,一定看到過沒有外篇的早期版本。他所說的晚出的"七術",就是今本的下卷的《本經陰符七篇》,而《本經陰符七篇》與《持樞》、《中經》又彼此有聯繫,《中經》篇說:"《本經》紀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故柳宗元用"七術"代表下卷的九篇。我們為什麼認為《鬼谷子》外篇的作者與編撰者可能是唐朝愛好縱橫之術的人呢?第一,如果這幾篇早已經編進《鬼谷子》書中,柳宗元不會說是"晚乃益出七術"。其作者與編撰者只可能是從初唐到中唐時代愛好縱橫之術的人。李善等的《昭明文選注》六次引用《鬼谷子》的語句,都在內篇,而不在外篇,也可以作為柳宗元說法的旁證。《文選注》的六次弓l用是,...一是注應德璉《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時引用:"《鬼谷子》曰:以識細微。"二是注盧子諒《贈劉琨一首並書》時引用:"《鬼谷子》曰:物有自然。樂氏日:自然,繼本名也。"以上兩次皆引用自《抵城》篇。三是注劉孝標《辨命論》時引用:"《鬼谷子》日:即欲闔之,貴密;密之。貴微。"引自《捭闔》篇。四是注陸士衡《漢高祖功臣頌》時引用:"《鬼谷子》日:測深揣情。"五是注陸士衡《演連珠五十首》時引用:"《鬼谷子》日:藏形,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以上兩次引自《揣》篇。六是注左思《吳都賦》時引用:"《鬼谷子》日:鄭人取玉,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引自《謀》篇。沒有一處出自外篇,應該不是偶然的。第二,初唐到中唐時代,有許多人信仰或信仰過鬼谷子的縱橫之術。如:名臣魏徵早年有大志,"見天下大亂,尤屬意縱橫之說"(《舊唐書·魏徵傳》)。開一代文風的陳子昂在詩中公開宣稱:"少學縱橫術,遊楚復遊燕。"(《贈嚴倉曹乞推命祿》)"吾愛鬼谷子。"(《感遇》十一)又如:四川人趙蕤專門寫了發揚縱橫術的《長短經》;而詩仙李白,仰慕趙蕤,曾經跟隨趙蕤學習一年多。與柳宗元同時代的元冀,研究《鬼谷子》,還寫了《鬼谷子指要》。第三,外篇的內容與行文風格,也跟內篇有明顯區別。內篇的論述是層層推進的,外篇的論述是多項並列的。《本經陰符七篇》分為"盛神"、"養志"等七項並列論述,《中經》分"見形為容"等項論述,都跟內篇的結構與風格不同。它們自命為"本",為"樞",為"中",也有欲蓋彌彰的嫌疑。第四,外篇所使用的詞語也值得研究。如:內篇5次出現"民"字,6次出現"治"字,外篇不用這兩個字,就可能是為了避唐太宗、唐高宗的名諱。唐朝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又如:《鬼谷子》內篇反覆使用"聖人"一詞,以"聖人"為理想人物.沒有出現"真人"這個詞;外篇則出現了"真人"一詞,而且是高於"聖人"的。《盛神》說:"內修煉而知之,謂之聖人。""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在先秦時代,"聖人"這個詞比"真人"一詞出現得要早,而且為道家、儒家等各家共同使用;"真人"出現比較遲,在《鬼谷子》之後的《莊子》中才出現這個詞,而且主要是道家使用它。道教興盛之後。"真人"這個詞特指道行僅次於教主的仙人。唐朝信奉道教,封莊子、列子、文子、亢倉子為四大真人。外篇使用"真人",明顯有道教影響的兇索。所以,道教把《鬼谷子》收入道藏。此外,《盛神》中出現的"十二舍"更是值得研究。該篇說:"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道藏本註解說:"十二者。謂目見色,耳聞聲,鼻受香,E:知味,身覺觸,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故日十二舍也。"如果"十二:舍"即移用佛經中的"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那麼這篇著作就借用了佛教學說,足以證明它不可能是先秦的著作。只能是佛教盛行以後的六朝時代的作品。所以。"十二舍"這個詞,更加深了人們對外篇的懷疑。當然,"專二一舍"是否就是佛經的"十二入",還可以研究。其中的六根與"九竅"重複,六境又很難說是"門戶",所以,這"十二舍"也許有另外的解釋。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數學英語電子課本預習視頻直播講解練習考試試題卷資料源庫
圖文:學習大平臺
公眾號: GD3883
排版: 微信編輯器
掃碼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