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傷孩子的不是打罵,不是吵架,而是父母之間做這件事

2020-12-18 媽咪Jane

近幾年,家長似乎達成了共識「在孩子面前激烈爭論或大聲吵架對孩子會產生不良影響」。

因此,很多家長有意識地會避免吵架,選擇壓抑情緒,通過各種各樣非言語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最常見的就是「冷戰」。

然而研究顯示,孩子不僅對父母間劇烈的爭吵敏感,對父母間的冷暴力也很敏感。甚至冷暴力的殺傷力更強。

冷戰究竟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呢?

1

冷戰導致回想起童年

只有不快樂

在最近的熱播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中,爆出林志穎小時候就經歷過父母冷戰。

林志穎的父母是在他11歲時離婚的,之後他和哥哥還有弟弟都跟隨著爸爸長大。

而他對自己11歲之前的事情記憶並不多。現在回想起來,記得的都是一些比較不愉快的事情。並表示,自己的童年並不快樂。

林媽媽聽完後,心一下就揪起來。她反覆地問:為什麼小志的童年會不快樂?

畢竟在沒離婚之前,是自己在盡力地照顧著孩子們,他們所有童年的照片都是她給拍的,每周末還會帶他們出去玩。

後來,林志穎表示媽媽有給自己溫暖,也沒有很不快樂,就是回憶起來中間是摻雜著父母的對立。

林媽媽當場就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她說:可能是我跟爸爸一年大概講不到兩個月的話,幾乎都在冷戰。

原本想要在未來離世之時,跟孩子們說聲抱歉,沒想到會給孩子們留下這麼大的影響,以至於回憶起童年都是父母吵架的聲音和冷戰的壓抑。

最終,林媽媽向林志穎表示了自己的歉意,林志穎也表示以後也會多照顧媽媽。

其實,相比於其他在父母冷戰中成長的孩子,林志穎並不算影響最大的,或許因為母子之間的情感關聯還算比較緊密。

2

冷戰讓孩子成為夾心餅乾

我們常常會聽到男士在婆媳之間成了夾心餅乾,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就是父母冷戰之時的夾心餅乾。

之前在湖南衛視《少年說》的節目中,有一個孩子就不幸成了夾心餅乾。

他說自己近期有一個煩惱,就是爸爸和媽媽冷戰了。

為此,他還在做了一個統計,發現爸爸媽媽每天說話不超過5句話,並且不超過5秒鐘。

並且,說得最多的話是:怎麼咯?沒怎麼咯!

臺下的媽媽先是哭笑不得,後來開始流淚。

接著,孩子還希望父母能告訴自己原因,為什麼要冷戰?

對此,他媽媽的回答是:有很多原因,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很多時候是溝通不到位產生了分歧,包括家庭內部三方也溝通不暢。

知曉原因後,孩子還讓爸爸媽媽做出保證,以後不要再冷戰了,因為這樣,他會好傷心。

看到孩子的舉動,臺下的爸爸媽媽都保證以後不會這樣了。得到父母的保證之後,男孩的淚水再也控制不住,可想而知父母冷戰期間,他默默承受了多少。

最後他爸爸還表示:話不說不透,砂鍋不打不漏,多多交流,彼此了解對方是怎麼回事,就把問題解決了。

其實,歸根結底是家庭中溝通不暢的問題,幸運的是這個孩子有這樣的一個平臺,可以和父母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那其他的人呢?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有一對經常冷戰的父母是什麼體驗?原主提問之時表示自己已經快要崩潰了。

再看下面的回答,有人表示:會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自覺延續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還容易得抑鬱症。威力不亞於宇宙爆炸。

更有甚者,表示父母冷戰,讓自己有社恐和恐婚。

3

冷戰比吵架更傷孩子

現在很多父母都知道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打架影響不好,認為冷戰的影響力小,只要自己隱藏得好,孩子就感受不到。

實際上,5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夠清晰地感知到大人的消極情緒,即便他們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但還是會感覺到不安。

聖母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克·卡明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就針對婚姻不和諧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目前已持續了30年,他指出:

孩子們就像一種情緒測量儀,能夠難以置信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緒,並敏銳地意識到,在他們的父母之間,非言語信號才是交流感情的關鍵。

並且他表示:父母間的衝突,只要讓孩子看到積極情緒,知道父母是合作來解決問題的,就可以消除那些負面影響。

但是如果孩子看到父母是通過冷戰來解決問題時,他們會在心裡留下這樣的印象:遇到問題逃避就可以解決,不需要溝通。

而在經常冷戰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壓抑,他們會小心翼翼地看著父母的臉色,猜測父母的想法,甚至會認為是不是自己的存在,才造成了父母關係的不和睦,自己最後會不會被父母丟棄等。

因此,他們會缺乏安全感,性格更敏感自卑,嚴重的就像知乎上答題的兩人一樣,容易得抑鬱症、社會恐懼症和婚姻恐懼症。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溫暖的家庭氛圍,冷戰的方式雖然表面看上去風平浪靜,實際上卻硝煙瀰漫。這種企圖通過時間來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僅不會有好的成效,還會傷害家庭和孩子。

其實最有效、最正確的衝突處理方式是溝通。很多家庭內部的問題,都是缺乏溝通導致的。

因此,不管有什麼衝突,家庭成員都要積極溝通,好好說話,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相關焦點

  • 比起打罵,父母做的這3件事傷孩子更深!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說說,父母哪3種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傷害:1、爸媽動不動就吵架對一個小孩子來說,父親就是頭頂的天,母親就是託舉的地。>如果父母遷怒於孩子,或強迫孩子站隊,孩子很可能留下心理陰影;父母動不動就吵架,甚至還會讓孩子對家庭、婚姻產生悲觀看法。
  • 這幾件事父母常做!卻比打罵孩子更嚴重
    ,而這也是孩子最害怕的。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出自同一個家長,給了孩子希望又讓孩子失望,這樣的事你做過嗎?據我所知,許多家長喜歡圍繞孩子的學習做一個口頭承諾,諸如考好了怎麼怎麼樣,但當孩子真的完成了父母的要求,很多父母卻又出爾反爾,或者推三阻四。
  • 毀掉一個孩子,最嚴重的不是父母的打罵,而是以下兩種,很殘酷
    要說對孩子傷害最大的,莫過於父母的打罵。中國大部分父母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把打罵當成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當孩子不聽話,惹父母生氣了,父母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拳頭和吼叫,總要有一樣往孩子身上招呼。這種方式教育下的孩子不僅容易出現嚴重的性格問題和缺陷,而且會導致親子關係淡漠,給以後的家庭關係留下隱患。所以說打罵的教育方式真的很容易毀掉一個孩子。
  • 讓孩子最苦惱的,不是學習,不是作業,而是這樣的父母
    最讓孩子苦惱的不是學習,不是作業,不是沒零食,而是父母每天的嘮叨、指責、吼叫甚至謾罵,當然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父母的一廂情願的關心、期望,並沒有得到你想要的回應,反而帶來的是衝突、矛盾、情緒......,到底哪個環節出問題了,歸根結底還是溝通的問題。親子溝通在很多家庭並不是順暢進行的,甚至有些家庭並不存在親子溝通,這就導致了親子之間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家長也不清楚到底該如何做家長。
  •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毒藥」,不是打罵和離婚,而是父母的這種行為
    前幾天受邀去閨蜜家吃飯,一進門閨蜜4歲的女兒就衝進了媽媽的懷抱,說的第一句話,並不是自己想媽媽了,也不是和我問好,而是:「媽媽,你終於回來了,快給我玩會兒手機!」閨蜜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手機從包裡拿了出來遞給了孩子,給孩子之前,還特意的把屏幕亮度和無線調好了。我感覺到很詫異,但畢竟是在閨蜜家,也沒好意思說什麼。
  • 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不是離婚,而是這件事
    這樣長大的孩子,不是活在愛中,而是活在恐懼中。 有心理研究表明: 父母經常吵架,並常受到父母負面情緒影響的孩子,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 同時,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際交往障礙,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對婚姻產生恐懼感。
  • 孩子受欺負父母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這3件事
    原來,一天放學回家那孩子臉上帶著傷,他爸爸一看這情況就以為是孩子又主動去挑事了,隨口就說"能不能安分點,整天就知道跟別人打架"。那小孩聽見他爸爸這麼說瞬間就大叫"這次不是我,是他們主動找我麻煩",誰知孩子的解釋才說出嘴,他爸爸卻說"真的不是?
  • 婚姻幸福的前提不是被父母看好,而是做好這3件事
    ……來我這做情感挽回的客戶,常問我一類問題:我們之間存在XXX(除了家暴、辱罵等觸及底線的問題),就算真的複合,結婚了能幸福嗎?他們的回答是,這當然不一定,只是覺得沒有XXX,我們倆之間會少很多問題。這話倒是沒錯,你們之間沒有父母的不看好、沒有爆脾氣、雙方的收入可以更加勢均力敵,確實能夠少很多問題。但捫心自問,你想要的,難道不是和這個人共度幸福的一生嗎?
  • 優秀的父母,從來不對孩子做這5件事,你做過幾件?
    優秀的孩子,通常都有優秀的父母引導。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經常犯錯,孩子也會跟著犯錯,父母善良,孩子也會跟著善良……每個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在成長過程中是允許犯錯的,只要父母及時發現,並且及時糾正,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 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這3件事父母再生氣也別做,太傷孩子心
    因為我的攀比,親手毀掉了母女感情以前我經常聽見鄰居家裡有爭吵的聲音,而這並不是夫妻吵架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這3件事父母再生氣也別做,太傷孩子心1.總是打擊孩子其實打擊孩子,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通病,這個通病還有很多家長依舊在犯,但是在這裡我請求各位家長,要是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千萬別做這件事。
  • 父母最好不要做這件事,一次就會傷到孩子,還可能影響一輩子
    文/依肯的爸爸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每個孩子也希望父母能夠和諧恩愛,在這樣有愛的家庭環境下,孩子才會感覺幸福,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要做這件事,一次就會傷到孩子,還可能影響一輩子。這件事父母只要做一次可能會傷害孩子一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就算是成年人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夫妻間相處,難免會有小磕小碰,偶爾會拌個嘴,嚴重了會吵架,甚至倆個人都「離家出走」,如果有家裡有孩子,孩子會感覺到很可怕的。
  • 父母做的這6件事,會讓孩子感覺到無助和害怕,父母一定要注意
    ,覺得孩子就應該聽從我們的,不聽話就是叛逆,就不是乖孩子。但事實這種觀念卻導致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做父母的正在做無數令孩子感到害怕的事情,正在親手把孩子推離自己。孩子害怕父母做的6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快來看看你中了幾條。
  • 夫妻吵架時,男人要是做了這三件事,說明他真的不是那麼愛你
    兩個人因為相愛而結婚,結婚後兩個人就組建了家庭成了親人,因為朝夕相處的原因,在同一個屋簷下,近距離的接觸,彼此之間的缺點都暴露在對方眼中,加上因為生活的壓力,瑣事還有矛盾,這些會把缺點無限放大,如果缺點放大就註定會吵架,會開始算帳,算誰付出的的多,但是不能否認的一點就是吵架真的很傷感情
  •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不是打罵和離婚?而是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而父母對於孩子的認知也就越來越清晰。現在大部分的父母也害怕傷到自己的孩子,所以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規範自己的行為,同時觀察自己的孩子背後的情緒,避免他們內心不滿、軟弱、自卑。長時間如此,其實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部分孩子展現出來的比較自信的狀態,在和父母相處之時也非常的快樂。可是避免孩子受傷害是一點,溺愛的行為真的正確嗎?有些時候看似正確的狀態,其實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父母常做的幾件事,比打罵更傷子女心,可惜很多人尚不自知
    父母對孩子做的這幾件事,傷害不比打罵差有些家長在平時跟孩子述說自己內心的苦悶,這在無形中就是在給娃傳播負能量,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壓力,還會導致他們受到這種情緒的影響,而變得焦躁不安、迷茫。造成孩子無法開心快樂的成長,長大後變成一個負能量較多的人,對待生活也不能夠積極樂觀、勇往直前。3、貶低孩子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總是會很高,在這其中如果有一次,娃沒有達到預期,或是落後,家長這時就會變得很不高興,這時往往就會對其各種數落。
  • 教育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而是這三種做法!家長可對照檢查
    在不少人看來,教育孩子,最怕的是打罵,大家認為打罵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膽小這種認知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能看到,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貫穿著打罵行為,最後卻教育出了非常優秀的孩子,究其原因,還是那些家長有著高超的教育藝術,以及能很好地掌握打罵的尺度。事實上,教育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而是這三種做法,會毀了孩子一生!家長可對照檢查。
  • 父母教育孩子時,是「害」不是愛的三件事,大部分的父母中招
    父母將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絞盡腦汁想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這雖然是很偉大的母愛和父愛,但是有的時候,這些愛就會「過火」,走向了不對的方向。對孩子錯誤的「愛」就不是「愛」了,就變成了「害」!雖然父母研究育兒方法是正確的,但是有的時候難免誤入歧途,沒有正確理解育兒方法的真正含義,而是走向了極端。其實,所有錯誤的教育方式都是父母誤解了育兒方法的結果,尤其是下面這三件事,下面我將詳細講解一下。
  • 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會怎樣?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是你不會教孩子
    因為這麼嚴厲有傷害孩子的行為,雖然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對做錯的事有一定的畏懼,但是這樣不僅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陰影,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很不利的影響,還會對孩子的肉體上造成一定的傷害。所以,面對頑皮的孩子,我們應該用適當的教育方式來撫養他們,而不是一味的打罵,這樣只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 孩子成績不好,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打罵孩子,而是學會控制情緒
    小時候,我沒有上過幼兒園,父母也沒有早教的想法,所以我在上小學之前一直都是純散養的。在現在孩子眼裡,我這樣的幼年生活是讓他們羨慕的吧。在沒上學之前,我的確生活得很開心。可是上學之後我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我甚至覺得自己很笨,啥也不懂,學也學不會那種。
  • 做高情商的父母,不是包辦孩子的全部,而是要教會孩子這件事
    我意識到是嫂子的教育方式有問題,讓靜靜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家長看到有橘子就應該給她剝好放著,她覺得那是父母應該要做的,也不表示感謝,而當父母沒有這樣做,她就開始責怪父母。這種「小霸王」的思想其實是現在家庭一個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