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對於朝鮮而言,是特別重要的一年,當時他們國內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一度把國土統一了近80%,但是很可惜,後來因為美國的介入,當時的朝鮮沒能完成統一的目標。
抗美援朝發生的背景是,當時的美國為了防止蘇聯幹涉朝鮮半島問題,就向朝鮮增派了大量的軍隊,當年的朝鮮根本不是美國的對手,被美軍步步緊逼到了我國的鴨綠江地帶,為了保衛國土不被侵犯,我國不得不出手對抗美國。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也發生了一些改變,眾所皆知,近代中國由於國力衰竭,以及晚清留下的諸多後遺症,
一度成了西方列強眼中,可隨意揉捏的軟柿子,甚至在一戰結束後,中國雖然取得了勝利,卻依然還要面對如《九國公約》這種明顯不平等的條約。
可以說,在二戰之前,中國在全世界國家的眼中,依然沒有得到一絲的尊重。
而讓西方國家改變對中國看法的,二戰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在長達14年的二戰中,作為亞洲對日主戰場的中國,艱苦抗戰,使得法西斯的力量受到了很大牽制,為盟國的勝利爭取到了寶貴的時機,這也是使得中國日後在國際上的地位,得以進一步提升,也對戰後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
儘管後來也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在二戰中的表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一位法國將軍就曾公開表示,因為中國在二戰的表現,使得美蘇減少了很大作戰壓力,正是由於中國奮力抗戰,才讓二戰提早結束。
這些看似很高的評價背後,並不是對中國真正的肯定,在形式上,西方國家承認了中國是個大國的事實,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真正認同並且以對待大國應有的態度來對待中國。
當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國就是在蘇聯的壓迫下,不得以才籤署的。此後蘇聯還趾高氣揚地要求中國,必須承認外蒙古獨立的這個事實。
可以說西方國家,從骨子裡,依然還是不認可的中國,但日本在二戰後,對中國的看法,卻有著質的改變。
一個日本軍官表示,過去一百年裡,中國是一個隨意就能打敗的國家,甚至在被他國侵略後,也只能忍氣吞聲,割地賠款。但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美國一度被中國軍隊從北逼到了南,這讓人不得不重新認識中國,中國人也許從此刻,真正地站起來了。
抗日戰爭雖然是中國抗戰中極為重要的裡程碑,但是在西方國家的眼中,中國依然是懦弱可欺,直到韓戰結束後,中國才贏得真正的尊重。